Instruct
stringlengths
12
46
Response
stringlengths
70
1.62k
ㄑㄧ ㄕㄤˋ ㄅㄚ ㄒㄧㄚˋ,七上八下
**注音**<br>`ㄑㄧ ㄕㄤˋ ㄅㄚ ㄒㄧㄚˋ` 的 中文是 `七上八下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「七上八下」的「上下」是指「忐忑」,「七、八」是形容它的紛亂不定。在漢語的詞語結構中常以七、八嵌在名詞、動詞間,多表示「多」、「雜亂」之意,名詞的如:「七嘴八舌」、「七手八腳」,動詞的如:「七零八落」、「七拼八湊」。「七上八下」一語見於宋代《大慧普覺禪師語錄.卷二一.示呂機宜》,意為忐忑不安。語錄記載:有人問禪宗大師趙州「狗子還有佛性也無?」意思是說:禪宗主張佛在眾生,那像狗這種畜牲到底有無佛性?趙州的回答並不一定,有時說「有」,有時說「無」。大慧普覺禪師就引這個例子來告訴有心向佛求證悟的人,要隨時把這例子拿來參究,直向內心去求答案。有時會覺得內心紛亂難安,像嘴裡咬到鐵釘一般,毫無滋味,在此當頭,千萬別退卻,因為這是即將體悟的時候。原來佛法緣於我們的心思,如果沒有一切心思,哪需要佛法來度呢?心裡紛亂難安,不就是體悟佛法的機緣嗎?這裡的「七上八下」就是形容心情起伏不定、忐忑不安的意思。 <br> + <br> 「七上八下」也可以用在表示中等的意思,形容普通而不出眾。這種用法也在宋代文獻就可以看到。在趙令畤《侯鯖錄》卷七提到一段故事:宋朝傅欽之在擔任御史中丞的時候,曾經奏章評論劉攽(ㄅㄧㄣ)的姪子仲馮。有一天,劉攽遇見了傅欽之,就說:「我的姪子是不是犯了什麼過錯,以致於讓您要奏章來評論呢?」傅欽之感到慚愧,回答說:「這篇奏章也只是普普通通的文字。」劉攽細看了之後,笑著說:「我姪子真的只是個普通人才啊!」原文中的「三平二滿文字」和「七上八下人才」是對仗。「三平二滿」也是宋代常用詞語,例如宋.辛棄疾〈鷓鴣天.莫殢春光花下遊〉詞:「百年雨打風吹卻,萬事三平二滿休。」也作「二平三滿」。「三平二滿」的意思也是普普通通,所以可以和「七上八下」相對。但是這種「七之上、八之下」的用法,後世罕見。 <br> **語意說明** : <br> 形容心情起伏不定、忐忑不安。 <br> **例句** : <br>我第一次上臺報告時,心裡`七上八下`,緊張得要命。 <br> 每次搭飛機,我心裡就`七上八下`的,希望一切平安。 <br> 媽媽為了哥哥的婚事,心裡頭總是`七上八下`的,很不平靜。 <br> 遠遠看到她走過來,我的心裡就開始`七上八下`的,不知該說什麼好。 <br> 想到要面對婆婆,她心裡不由得`七上八下`起來,不知情況會是如何。 <br> 到了相親那一天,姊姊心裡像十五個吊桶打水`七上八下`,不知該如何是好。 <br> 聽到家鄉發生大地震的消息,我心裡直`七上八下`的,不知家裡是否一切平安。 **近義成語** :<br>`心神不定`、`六神無主`、`如坐針氈`、`坐立不安`、`忐忑不安`、`惴惴不安`<br> **反義成語** :<br>`心安神泰`、`泰然自若`、`泰然處之`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七上八落`<br>
ㄑㄧ ㄕㄤˋ ㄅㄚ ㄌㄨㄛˋ,七上八落
**注音**<br>`ㄑㄧ ㄕㄤˋ ㄅㄚ ㄌㄨㄛˋ` 的 中文是 `七上八落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七上八下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(一)「七上八下」的「上下」是指「忐忑」,「七、八」是形容它的紛亂不定。在漢語的詞語結構中常以七、八嵌在名詞、動詞間,多表示「多」、「雜亂」之意,名詞的如:「七嘴八舌」、「七手八腳」,動詞的如:「七零八落」、「七拼八湊」。「七上八下」一語見於宋代《大慧普覺禪師語錄.卷二一.示呂機宜》,意為忐忑不安。語錄記載:有人問禪宗大師趙州「狗子還有佛性也無?」意思是說:禪宗主張佛在眾生,那像狗這種畜牲到底有無佛性?趙州的回答並不一定,有時說「有」,有時說「無」。大慧普覺禪師就引這個例子來告訴有心向佛求證悟的人,要隨時把這例子拿來參究,直向內心去求答案。有時會覺得內心紛亂難安,像嘴裡咬到鐵釘一般,毫無滋味,在此當頭,千萬別退卻,因為這是即將體悟的時候。原來佛法緣於我們的心思,如果沒有一切心思,哪需要佛法來度呢?心裡紛亂難安,不就是體悟佛法的機緣嗎?這裡的「七上八下」就是形容心情起伏不定、忐忑不安的意思。(二)「七上八下」也可以用在表示中等的意思,形容普通而不出眾。這種用法也在宋代文獻就可以看到。在趙令畤《侯鯖錄》卷七提到一段故事:宋朝傅欽之在擔任御史中丞的時候,曾經奏章評論劉攽(ㄅㄧㄣ)的姪子仲馮。有一天,劉攽遇見了傅欽之,就說:「我的姪子是不是犯了什麼過錯,以致於讓您要奏章來評論呢?」傅欽之感到慚愧,回答說:「這篇奏章也只是普普通通的文字。」劉攽細看了之後,笑著說:「我姪子真的只是個普通人才啊!」原文中的「三平二滿文字」和「七上八下人才」是對仗。「三平二滿」也是宋代常用詞語,例如宋.辛棄疾〈鷓鴣天.莫殢春光花下遊〉詞:「百年雨打風吹卻,萬事三平二滿休。」也作「二平三滿」。「三平二滿」的意思也是普普通通,所以可以和「七上八下」相對。但是這種「七之上、八之下」的用法,後世罕見。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七上八下`<br>
ㄑㄧ ㄗㄨㄟˇ ㄅㄚ ㄓㄤ,七嘴八張
**注音**<br>`ㄑㄧ ㄗㄨㄟˇ ㄅㄚ ㄓㄤ` 的 中文是 `七嘴八張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七嘴八舌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在漢語中,使用七和八組成的詞語相當多,除「七嘴八舌」外,另如「七上八下」、「七零八落」、「七折八扣」、「七扯八扯」等,是漢語中常見的組合,都有點雜亂的意思。出現「七嘴八舌」較早的文獻,如明代馮惟敏《海浮山堂詞稿.卷二下》有一闋〈仙桂引〉,標題為〈思歸〉的曲,是講作者想歸隱的心境。其中有幾句:「猛想起冷清清竹籬茅舍,翠巍巍青山綠野,靜沉沉洞府岩穴。靜沉沉洞府岩穴,收拾起萬緒千頭,脫離了七嘴八舌。」大意是說回想起自己當趕快脫離官場是非,歸隱到那青山綠野的茅舍,雖是冷清、靜沉,卻可以省卻多少煩惱,避開那人多嘴雜的是是非非。後來「七嘴八舌」可能就是出自此處,用來形容人多口雜,議論紛亂。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七嘴八舌`<br>
ㄑㄧ ㄗㄨㄟˇ ㄅㄚ ㄕㄜˊ,七嘴八舌
**注音**<br>`ㄑㄧ ㄗㄨㄟˇ ㄅㄚ ㄕㄜˊ` 的 中文是 `七嘴八舌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在漢語中,使用七和八組成的詞語相當多,除「七嘴八舌」外,另如「七上八下」、「七零八落」、「七折八扣」、「七扯八扯」等,是漢語中常見的組合,都有點雜亂的意思。出現「七嘴八舌」較早的文獻,如明代馮惟敏《海浮山堂詞稿.卷二下》有一闋〈仙桂引〉,標題為〈思歸〉的曲,是講作者想歸隱的心境。其中有幾句:「猛想起冷清清竹籬茅舍,翠巍巍青山綠野,靜沉沉洞府岩穴。靜沉沉洞府岩穴,收拾起萬緒千頭,脫離了七嘴八舌。」大意是說回想起自己當趕快脫離官場是非,歸隱到那青山綠野的茅舍,雖是冷清、靜沉,卻可以省卻多少煩惱,避開那人多嘴雜的是是非非。後來「七嘴八舌」可能就是出自此處,用來形容人多口雜,議論紛亂。 <br> **語意說明** : <br> 形容人多口雜,議論紛亂。 <br> **例句** : <br>這群人在一起`七嘴八舌`,不知道在談論什麼事。<br> 這個消息一傳開,公司同仁都`七嘴八舌`地議論起來。<br> 主席才一講完議題,大家就`七嘴八舌`地討論起來了。<br> 這時圍觀的人越來越多,`七嘴八舌`地說著車禍的經過。<br> 你們推派個代表出來,這樣`七嘴八舌`,我如何聽得清楚?<br> 今天班會討論畢業旅行,同學`七嘴八舌`地爭相提出意見。<br> 這種議題事關重大,不相干的人請不要`七嘴八舌`,窮起鬨。 **近義成語** :<br>`七言八語`<br> **反義成語** :<br>`眾口一詞`、`異口同聲`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七嘴八張`、`七張八嘴`<br>
ㄑㄧ ㄎㄨㄥˇ ㄕㄥ ㄧㄢ,七孔生煙
**注音**<br>`ㄑㄧ ㄎㄨㄥˇ ㄕㄥ ㄧㄢ` 的 中文是 `七孔生煙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七竅生煙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「七竅生煙」是說人的臉上眼、耳、鼻、口七個孔穴都冒出火來生出煙了,是誇張地形容一個人為了某人或某事十分焦急或氣憤的模樣。這句成語較早的用法,見載於《說唐演義》。《說唐演義》書中描寫隋末唐初英雄的開國事跡。隋朝自煬帝弒君主政後,暴亂荒淫,以致天下大亂,群雄並起。其中以唐公李淵與瓦崗寨群雄的勢力最大。在第三○回的故事中,敘述隋煬帝派邱瑞和宇文成龍領兵破瓦崗寨,瓦崗寨軍師徐茂公施計,將宇文成龍拿下,斬下他的首級,送至宇文化及府中,並附上模仿邱瑞筆跡的書信。信中寫著:「你兒子恃功,不把我元帥放在眼內,屢次違我軍令,今已把他斬首,特此告知。」宇文化及大怒,即入朝拿與隋煬帝看,隋煬帝即派錦衣衛去捉拿邱瑞家屬,但早已人去樓空。宇文化及要煬帝立刻派官差前去邱瑞營中,令其自盡,煬帝即派官差飛奔瓦崗行事。邱瑞兒子邱福趕到邱瑞營中,告訴父親說,家人都在瓦崗城中安頓妥當,請邱瑞歸降。邱瑞聽後一時急得七竅生煙,主意全無。一會兒接到聖旨說皇上要賜死自己,邱瑞長歎一聲,吩咐邱福先去通報,即收拾十五萬人馬,歸降瓦崗。「七竅生煙」這句成語多用來形容焦急或氣憤到了極點。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七竅生煙`<br>
ㄑㄧ ㄓㄤ ㄅㄚ ㄗㄨㄟˇ,七張八嘴
**注音**<br>`ㄑㄧ ㄓㄤ ㄅㄚ ㄗㄨㄟˇ` 的 中文是 `七張八嘴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七嘴八舌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在漢語中,使用七和八組成的詞語相當多,除「七嘴八舌」外,另如「七上八下」、「七零八落」、「七折八扣」、「七扯八扯」等,是漢語中常見的組合,都有點雜亂的意思。出現「七嘴八舌」較早的文獻,如明代馮惟敏《海浮山堂詞稿.卷二下》有一闋〈仙桂引〉,標題為〈思歸〉的曲,是講作者想歸隱的心境。其中有幾句:「猛想起冷清清竹籬茅舍,翠巍巍青山綠野,靜沉沉洞府岩穴。靜沉沉洞府岩穴,收拾起萬緒千頭,脫離了七嘴八舌。」大意是說回想起自己當趕快脫離官場是非,歸隱到那青山綠野的茅舍,雖是冷清、靜沉,卻可以省卻多少煩惱,避開那人多嘴雜的是是非非。後來「七嘴八舌」可能就是出自此處,用來形容人多口雜,議論紛亂。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七嘴八舌`<br>
ㄑㄧ ㄕㄡˇ ㄅㄚ ㄐㄧㄠˇ,七手八腳
**注音**<br>`ㄑㄧ ㄕㄡˇ ㄅㄚ ㄐㄧㄠˇ` 的 中文是 `七手八腳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漢語的語詞常見由「七、八」所構成,如:「七上八下」、「亂七八糟」、「七零八落」、「七歪八倒」、「七嘴八舌」等,這些例子大概都有不整齊、錯落的意思。「七手八腳」也是如此,用來形容人多動作紛亂又沒條理。比較早的出處見於《續傳燈錄.卷二二.慶元府育王佛照德光禪師》:「七手八腳,三頭兩面。」三頭兩面,就是比喻人詭譎善變,玩弄兩面手法。所以禪師語義當是用來形容塵世煩亂,人情複雜。因此要人「耳聽不聞,眼覷不見」,也就是有所不聞,有所不見的意思。後來「七手八腳」這句成語就是用來形容人多動作紛亂又沒條理。這句成語常見於小說中,例如《金瓶梅詞話》第七回:「七手八腳將婦人床帳、裝奩、箱籠,搬的搬,抬的抬,一陣風都搬去了。」《紅樓夢》第七○回:「這裡小丫頭們聽見放風箏,巴不得一聲兒,七手八腳,都忙著拿出個美人風箏來。」這兩個例子都是在形容多人一起動手,煩亂一片的樣子。 <br> **語意說明** : <br> 形容人多動作紛亂又沒條理。 <br> **例句** : <br>大家七嘴八舌加上`七手八腳`,現場真是亂成一團。<br> 洪水漲得太快,只見居民`七手八腳`地忙著搬家具到高處。<br> 主辦單位還沒來得及說明分配方式,一卡車的補給品,就被大夥兒`七手八腳`地搬個精光。<br> 這小偷力氣真大,大家`七手八腳`,花了好大的勁兒才把他綁住。<br> 老王忽然昏倒了,鄰居們`七手八腳`地把他扶到騎樓下休息。<br> 一見到廚房冒出火苗,大家`七手八腳`地忙著救火,卻沒人撥一一九求救。 **近義成語** :<br>`手忙腳亂`<br> **反義成語** :<br>`不慌不忙`、`有條不紊`、`從容不迫` <br>
ㄑㄧ ㄑㄧㄠˋ ㄧㄢ ㄕㄥ,七竅煙生
**注音**<br>`ㄑㄧ ㄑㄧㄠˋ ㄧㄢ ㄕㄥ` 的 中文是 `七竅煙生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七竅生煙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「七竅生煙」是說人的臉上眼、耳、鼻、口七個孔穴都冒出火來生出煙了,是誇張地形容一個人為了某人或某事十分焦急或氣憤的模樣。這句成語較早的用法,見載於《說唐演義》。《說唐演義》書中描寫隋末唐初英雄的開國事跡。隋朝自煬帝弒君主政後,暴亂荒淫,以致天下大亂,群雄並起。其中以唐公李淵與瓦崗寨群雄的勢力最大。在第三○回的故事中,敘述隋煬帝派邱瑞和宇文成龍領兵破瓦崗寨,瓦崗寨軍師徐茂公施計,將宇文成龍拿下,斬下他的首級,送至宇文化及府中,並附上模仿邱瑞筆跡的書信。信中寫著:「你兒子恃功,不把我元帥放在眼內,屢次違我軍令,今已把他斬首,特此告知。」宇文化及大怒,即入朝拿與隋煬帝看,隋煬帝即派錦衣衛去捉拿邱瑞家屬,但早已人去樓空。宇文化及要煬帝立刻派官差前去邱瑞營中,令其自盡,煬帝即派官差飛奔瓦崗行事。邱瑞兒子邱福趕到邱瑞營中,告訴父親說,家人都在瓦崗城中安頓妥當,請邱瑞歸降。邱瑞聽後一時急得七竅生煙,主意全無。一會兒接到聖旨說皇上要賜死自己,邱瑞長歎一聲,吩咐邱福先去通報,即收拾十五萬人馬,歸降瓦崗。「七竅生煙」這句成語多用來形容焦急或氣憤到了極點。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七竅生煙`<br>
ㄑㄧ ㄑㄧㄠˋ ㄧㄢ ㄊㄥˊ,七竅煙騰
**注音**<br>`ㄑㄧ ㄑㄧㄠˋ ㄧㄢ ㄊㄥˊ` 的 中文是 `七竅煙騰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七竅生煙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「七竅生煙」是說人的臉上眼、耳、鼻、口七個孔穴都冒出火來生出煙了,是誇張地形容一個人為了某人或某事十分焦急或氣憤的模樣。這句成語較早的用法,見載於《說唐演義》。《說唐演義》書中描寫隋末唐初英雄的開國事跡。隋朝自煬帝弒君主政後,暴亂荒淫,以致天下大亂,群雄並起。其中以唐公李淵與瓦崗寨群雄的勢力最大。在第三○回的故事中,敘述隋煬帝派邱瑞和宇文成龍領兵破瓦崗寨,瓦崗寨軍師徐茂公施計,將宇文成龍拿下,斬下他的首級,送至宇文化及府中,並附上模仿邱瑞筆跡的書信。信中寫著:「你兒子恃功,不把我元帥放在眼內,屢次違我軍令,今已把他斬首,特此告知。」宇文化及大怒,即入朝拿與隋煬帝看,隋煬帝即派錦衣衛去捉拿邱瑞家屬,但早已人去樓空。宇文化及要煬帝立刻派官差前去邱瑞營中,令其自盡,煬帝即派官差飛奔瓦崗行事。邱瑞兒子邱福趕到邱瑞營中,告訴父親說,家人都在瓦崗城中安頓妥當,請邱瑞歸降。邱瑞聽後一時急得七竅生煙,主意全無。一會兒接到聖旨說皇上要賜死自己,邱瑞長歎一聲,吩咐邱福先去通報,即收拾十五萬人馬,歸降瓦崗。「七竅生煙」這句成語多用來形容焦急或氣憤到了極點。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七竅生煙`<br>
ㄑㄧ ㄑㄧㄠˋ ㄕㄥ ㄧㄢ,七竅生煙
**注音**<br>`ㄑㄧ ㄑㄧㄠˋ ㄕㄥ ㄧㄢ` 的 中文是 `七竅生煙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「七竅生煙」是說人的臉上眼、耳、鼻、口七個孔穴都冒出火來生出煙了,是誇張地形容一個人為了某人或某事十分焦急或氣憤的模樣。這句成語較早的用法,見載於《說唐演義》。《說唐演義》書中描寫隋末唐初英雄的開國事跡。隋朝自煬帝弒君主政後,暴亂荒淫,以致天下大亂,群雄並起。其中以唐公李淵與瓦崗寨群雄的勢力最大。在第三○回的故事中,敘述隋煬帝派邱瑞和宇文成龍領兵破瓦崗寨,瓦崗寨軍師徐茂公施計,將宇文成龍拿下,斬下他的首級,送至宇文化及府中,並附上模仿邱瑞筆跡的書信。信中寫著:「你兒子恃功,不把我元帥放在眼內,屢次違我軍令,今已把他斬首,特此告知。」宇文化及大怒,即入朝拿與隋煬帝看,隋煬帝即派錦衣衛去捉拿邱瑞家屬,但早已人去樓空。宇文化及要煬帝立刻派官差前去邱瑞營中,令其自盡,煬帝即派官差飛奔瓦崗行事。邱瑞兒子邱福趕到邱瑞營中,告訴父親說,家人都在瓦崗城中安頓妥當,請邱瑞歸降。邱瑞聽後一時急得七竅生煙,主意全無。一會兒接到聖旨說皇上要賜死自己,邱瑞長歎一聲,吩咐邱福先去通報,即收拾十五萬人馬,歸降瓦崗。「七竅生煙」這句成語多用來形容焦急或氣憤到了極點。 <br> **語意說明** : <br> 形容焦急或氣憤到了極點。 <br> **例句** : <br>看了兒子滿江紅的成績單後,他不由氣得`七竅生煙`。<br> 她這番話說得實在惡毒,把婆婆氣得`七竅生煙`,火冒三丈。<br> 聽到客戶支票遭退票的消息,老闆氣得`七竅生煙`,雙腳直跳。<br> 大雨連著下了兩三天,眼看田裡抽穗的稻子都倒伏了,大叔急得`七竅生煙`。<br> 聽說對方無緣無故翻臉不認帳,他真是`七竅生煙`,恨不得馬上前去和對方拚命。 **近義成語** :<br>`火冒三丈`、`怒不可遏`、`怒髮衝冠`<br> **反義成語** :<br>`欣喜若狂`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七孔生煙`、`七竅煙生`、`七竅煙騰`<br>
ㄑㄧ ㄏㄤˊ ㄐㄩˋ ㄒㄧㄚˋ,七行俱下
**注音**<br>`ㄑㄧ ㄏㄤˊ ㄐㄩˋ ㄒㄧㄚˋ` 的 中文是 `七行俱下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一目十行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一般人用眼睛看書,一次只能看一行,可是卻有一些人一次可以看多行,所以可用「一目多行」來形容閱讀速度很快。比較早的用法出自於東漢孔融〈汝穎優劣論〉。這一篇〈汝潁優劣論〉,就是當時眾多品評文章之一。孔融分別從八個方面來論證汝南人士勝於潁川人士:戴子高頡頏天子,許子伯嚎哭時事,許掾興水利助鄉里,張元伯鬼魂通靈,應世叔能同時閱讀五行文字,李洪代弟赴死,翟文仲起義兵討伐亂逆,袁著上書進諫。汝南地區這八個人的行為,在孔融看來,潁川人士都無法做到,因此寫下這篇文章,以舉證事例的方式,駁斥陳群的潁川人士優於汝南之說。原文中就見到了「五行俱下」的用法。另外在《梁書.簡文帝本紀》、《齊書.河南王康舒孝瑜列傳》則有讀書「十行俱下」的說法,文獻上也見有「七行俱下」、「數行並下」等用法。後來以「一目十行」最為常用,演變為一句成語,用來形容閱讀速度的快速。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一目十行`<br>
ㄑㄧ ㄌㄧㄥˊ ㄅㄚ ㄌㄨㄛˋ,七零八落
**注音**<br>`ㄑㄧ ㄌㄧㄥˊ ㄅㄚ ㄌㄨㄛˋ` 的 中文是 `七零八落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「七零八落」一語當從「零落」一詞變化而來。漢語使用「七ㄨ八ㄨ」來構詞的情形很普遍。例如「七上八下」、「七拼八湊」等。多有不整齊、零散的意思。「零落」一詞出現的時代很早,原指草木凋落,如戰國楚.屈原〈離騷〉:「惟草木之零落兮,恐美人之遲暮。」後來可引申死亡、落魂、零散等意思。可見「零落」的意思相當廣。出現「七零八落」比較早的文獻像《建中靖國續燈錄.卷六.臨江軍有文禪師》說:「無味之談,七零八落。」推測禪師的語義,「七零八落」應當是零散的意思。後來的用法也偏於這個意思,往往指一個完整的個體,分散開來。例如《東周列國志》第一六回:「殺得齊兵七零八落,大敗而奔。」也可以形容支離破碎,殘敗不完整。例如《醒世恆言.卷一六.陸五漢硬留合色鞋》:「一個小小家當,弄得七零八落。」也可形容稀少。例如:「臺下觀眾七零八落,場面非常冷清。」 <br> **語意說明** : <br> 形容零散的樣子。形容支離破碎,殘敗不完整。形容數量稀少。 <br> **例句** : <br>他好不容易將散成一地、`七零八落`的衣服全部掛回衣櫥。 <br> 貨車翻覆在路邊,車上的貨物`七零八落`,布滿整個路面。 <br> 他看著`七零八落`、散亂一地的行李,不知道該從何處整理起? <br> <br> 颱風過後,行道樹被吹得`七零八落`。 <br> 我軍士氣如虹,把敵人打得`七零八落`。 <br> 對手被我隊打得`七零八落`,慘敗而歸。 <br> <br> 這場演奏會的聽眾`七零八落`,十分冷清。 <br> 自從大地震後,這裡的遊客`七零八落`,不復從前盛況。 **近義成語** :<br>`七零八散`、`亂七八糟`<br> **反義成語** :<br>`井然有序`、`有條有理`、`條理井然`、`櫛比鱗次` <br>
ㄙㄢ ㄖㄣˊ ㄕˋ ㄏㄨˇ,三人市虎
**注音**<br>`ㄙㄢ ㄖㄣˊ ㄕˋ ㄏㄨˇ` 的 中文是 `三人市虎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三人成虎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據《戰國策.魏策二》載,戰國時代,各國彼此互相攻伐,往往造成國勢衰弱,民不聊生。有些國家為了避免長年戰爭,便和其他國家簽訂友好條約,互相結為同盟,不再互相攻打。為了表示自己絕對會信守諾言,還會將自己國家的太子送到對方國家作為人質。在這種情況下,魏國的太子便被送往趙國作人質,魏王還派大臣龐葱隨行。龐葱知道朝廷之中經常有謠言中傷自己,這次前往趙國也不知道何時才會回來,他害怕魏王會聽信這些謠言,就在臨行之前去找魏王,說道:「大王,如果今天有一個人告訴大王,大街上出現了一隻老虎,大王會相信嗎?」魏王回答:「不會相信。」龐葱又問:「如果有第二個人說大街上出現了老虎,大王會相信嗎?」魏王回答:「那我就會半信半疑了。」龐葱繼續問道︰「如果有第三個人也說大街上出現了老虎,那大王會相信嗎?」魏王回答:「那我就不得不相信了。」龐葱接著說:「大街上本來不會出現老虎,這是顯而易見的事,但是傳謠言的人一多,就讓人不由得不相信了。我這次去趙國之後,一定有許多人會趁我不在之時,在大王面前進讒言來非議我的不是,請大王千萬要明察事實,不要被謠言所蒙蔽啊!」魏王答應了龐葱。等到龐葱離開魏國之後,果然有很多人在魏王前說龐葱的壞話,魏王一開始雖然不相信,但時日一久,內心也不得不動搖。等到太子跟龐葱回國之後,魏王就疏遠龐葱,不再重用他了。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「三人成虎」,用來比喻謠言再三重複,亦能使人信以為真。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三人成虎`<br>
ㄙㄢ ㄖㄣˊ ㄔㄥˊ ㄏㄨˇ,三人成虎
**注音**<br>`ㄙㄢ ㄖㄣˊ ㄔㄥˊ ㄏㄨˇ` 的 中文是 `三人成虎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據《戰國策.魏策二》載,戰國時代,各國彼此互相攻伐,往往造成國勢衰弱,民不聊生。有些國家為了避免長年戰爭,便和其他國家簽訂友好條約,互相結為同盟,不再互相攻打。為了表示自己絕對會信守諾言,還會將自己國家的太子送到對方國家作為人質。在這種情況下,魏國的太子便被送往趙國作人質,魏王還派大臣龐葱隨行。龐葱知道朝廷之中經常有謠言中傷自己,這次前往趙國也不知道何時才會回來,他害怕魏王會聽信這些謠言,就在臨行之前去找魏王,說道:「大王,如果今天有一個人告訴大王,大街上出現了一隻老虎,大王會相信嗎?」魏王回答:「不會相信。」龐葱又問:「如果有第二個人說大街上出現了老虎,大王會相信嗎?」魏王回答:「那我就會半信半疑了。」龐葱繼續問道︰「如果有第三個人也說大街上出現了老虎,那大王會相信嗎?」魏王回答:「那我就不得不相信了。」龐葱接著說:「大街上本來不會出現老虎,這是顯而易見的事,但是傳謠言的人一多,就讓人不由得不相信了。我這次去趙國之後,一定有許多人會趁我不在之時,在大王面前進讒言來非議我的不是,請大王千萬要明察事實,不要被謠言所蒙蔽啊!」魏王答應了龐葱。等到龐葱離開魏國之後,果然有很多人在魏王前說龐葱的壞話,魏王一開始雖然不相信,但時日一久,內心也不得不動搖。等到太子跟龐葱回國之後,魏王就疏遠龐葱,不再重用他了。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「三人成虎」,用來比喻謠言再三重複,亦能使人信以為真。 <br> **語意說明** : <br> 比喻謠言再三重複,亦能使人信以為真。 <br> **例句** : <br>曾參殺人的故事證明`三人成虎`的可怕。<br> 雖然謠言止於智者,但是`三人成虎`,亦能混淆視聽。<br> 謠言的可怕就在於`三人成虎`,說的人一多,會使你弄不清真假。<br> 儘管這些傳說都是空穴來風,但`三人成虎`,我們也不得不有所防備。<br> 明明是無中生有的事,往往謠言一傳,就會`三人成虎`,真是人言可畏! **近義成語** :<br>`以訛傳訛`、`眾口鑠金`、`積毀成山`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三人市虎`、`三夫成虎`<br>
ㄙㄢ ㄌㄧㄥˋ ㄨˇ ㄕㄣ,三令五申
**注音**<br>`ㄙㄢ ㄌㄧㄥˋ ㄨˇ ㄕㄣ` 的 中文是 `三令五申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孫武是春秋著名的兵法家,本為齊國人,後來成為吳王闔閭的將軍,大敗楚國,威逼齊、晉,震驚諸侯。孫武著有兵法十三篇,主要內容為分析戰爭形勢,探討軍事作戰策略、方式。《孫子兵法》被後世尊為「兵經」。當時孫武帶著自己寫的兵法去見吳王闔閭,吳王看了以後,雖然覺得孫武寫得不錯,但仍有點不信任,便問孫武:「你的兵法我都看過了,可以試試指揮軍隊嗎?」孫武說:「當然可以。」吳王存心要給孫武出難題,又問:「那用婦女來試驗也可以嗎?」孫武也說可以。於是吳王召集了宮中的嬪妃宮女,一共一百八十名,讓孫武指揮她們。孫武先將她們分成兩隊,命吳王最寵愛的兩個嬪妃做隊長,讓她們每個人都手持長戟,然後發布命令,要她們依令而行。女兵們都說:「明白了。」孫武又抬出鈇鉞等刑具,設定刑罰,並再三向她們申戒,一定要澈底服從軍令。但是當孫武擊鼓發出號令,女兵們卻大笑起來,完全沒有依令行動。孫武就說:「沒有把命令解釋清楚,這是將官的過失。」於是孫武再將剛才的命令詳細解說一次,接著又擊鼓發出號令。但是女兵仍然大笑,沒有依令行動。孫武便說:「沒有把命令解釋清楚,是將官的過失;既然命令已經解釋清楚,卻仍不肯聽令,這就是隊長和士兵們的錯了。」於是孫武命令隨從把兩個隊長推出斬首。吳王本來只是好玩,沒想到孫武竟然真的要斬他的愛姬,嚇得連忙下令阻止,說:「我剛才只是想試試先生的能力,現在我已經知道先生真的很會帶兵,就請先生不要將我的愛姬斬首吧!」孫武卻回答:「我既然已經受命為將領,將領身在軍隊中,就無法完全聽從國君的命令。」仍舊斬了兩個隊長,以收儆戒之效。之後女兵們便完全聽從孫武的命令,不敢再當成兒戲了。「三令五申」是再三的命令告誡的意思,應是當時練兵常用術語,為後人所沿用。 <br> **語意說明** : <br> 再三命令告誡。 <br> **例句** : <br>學校`三令五申`,不准學生抽菸。<br> 學校`三令五申`禁止學生到那口池塘游泳,但就是有人不聽。<br> 事發之前,我已`三令五申`,告誡大家,大家就是當耳邊風。<br> 行政院`三令五申`,要切實制止公務員利用職務之便脅迫民眾。<br> 為了民眾行的安全,政府`三令五申`,禁止駕駛人於行車中使用手持電話。<br> 縱然警方`三令五申`地要汽車駕駛人喝酒不開車,但有些民眾還是我行我素。<br> 出發前老師曾經`三令五申`,遠足沿途要保持環境整潔,不可隨手亂丟垃圾。<br> 教育部門`三令五申`地督促各學校,要設法減輕學生考試負擔,增加體育活動時間。<br> 這些歹徒,無論當局怎樣`三令五申`,照樣販賣毒品,警方恨不得將他們一網打盡,送法嚴辦。 **近義成語** :<br>`耳提面命`<br> **反義成語** :<br>`不言之教`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三申五令`、`五令三申`<br>
ㄙㄢ ㄑㄧㄢ ㄕˋ ㄐㄧㄝˋ,三千世界
**注音**<br>`ㄙㄢ ㄑㄧㄢ ㄕˋ ㄐㄧㄝˋ` 的 中文是 `三千世界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大千世界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在佛經裡記載一種「三千大千世界」的宇宙觀,「三千世界」為一佛教化的世界,以須彌山為中心,七山、八海、四大洲圍繞著它,成為一個小世界。千個小世界則為「小千世界」、千個小千世界為「二千中世界」、千個二千中世界即為「三千大千世界」。三千大千世界為小世界的百億倍,是一個無窮盡的世界。「大千世界」冠上「三千」的原因是,它由「小千」、「中千」、「大千」三種「千」而成。後來簡稱為「大千世界」,用來比喻廣闊無邊、千奇百怪的世界。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大千世界`<br>
ㄙㄢ ㄈㄨ ㄔㄥˊ ㄏㄨˇ,三夫成虎
**注音**<br>`ㄙㄢ ㄈㄨ ㄔㄥˊ ㄏㄨˇ` 的 中文是 `三夫成虎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三人成虎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據《戰國策.魏策二》載,戰國時代,各國彼此互相攻伐,往往造成國勢衰弱,民不聊生。有些國家為了避免長年戰爭,便和其他國家簽訂友好條約,互相結為同盟,不再互相攻打。為了表示自己絕對會信守諾言,還會將自己國家的太子送到對方國家作為人質。在這種情況下,魏國的太子便被送往趙國作人質,魏王還派大臣龐葱隨行。龐葱知道朝廷之中經常有謠言中傷自己,這次前往趙國也不知道何時才會回來,他害怕魏王會聽信這些謠言,就在臨行之前去找魏王,說道:「大王,如果今天有一個人告訴大王,大街上出現了一隻老虎,大王會相信嗎?」魏王回答:「不會相信。」龐葱又問:「如果有第二個人說大街上出現了老虎,大王會相信嗎?」魏王回答:「那我就會半信半疑了。」龐葱繼續問道︰「如果有第三個人也說大街上出現了老虎,那大王會相信嗎?」魏王回答:「那我就不得不相信了。」龐葱接著說:「大街上本來不會出現老虎,這是顯而易見的事,但是傳謠言的人一多,就讓人不由得不相信了。我這次去趙國之後,一定有許多人會趁我不在之時,在大王面前進讒言來非議我的不是,請大王千萬要明察事實,不要被謠言所蒙蔽啊!」魏王答應了龐葱。等到龐葱離開魏國之後,果然有很多人在魏王前說龐葱的壞話,魏王一開始雖然不相信,但時日一久,內心也不得不動搖。等到太子跟龐葱回國之後,魏王就疏遠龐葱,不再重用他了。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「三人成虎」,用來比喻謠言再三重複,亦能使人信以為真。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三人成虎`<br>
ㄙㄢ ㄍㄨ ㄌㄧㄡˋ ㄆㄛˊ,三姑六婆
**注音**<br>`ㄙㄢ ㄍㄨ ㄌㄧㄡˋ ㄆㄛˊ` 的 中文是 `三姑六婆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根據元代陶宗儀所著的《南村輟耕錄》記載,「三姑六婆」原本是指古代婦女從事的九種職業的總稱,但這九種職業被當時一般社會大眾認為是不高尚的,有違社會禮俗。一個家庭裡如果有人從事其中一種工作,家中很少不會發生姦汙、竊盜等邪惡淫亂的事情。若是能像躲避蛇蠍般謹慎,遠離這些人,也許是使家宅安寧的方法。也因為古代社會風氣保守,婦女大都足不出戶,只有這些三姑六婆和她們接觸的機會較多,閒話家常之下,容易搬弄是非,造謠生事,所以有人就用「三姑六婆」來比喻那些愛搬弄是非的婦女。後來「三姑六婆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比喻愛搬弄是非的婦女。 <br> **語意說明** : <br> 比喻愛搬弄是非的婦女。貶義。 <br> **例句** : <br>這件事被一些`三姑六婆`渲染之後,已經完全變質了。<br> 我最怕的是家族裡那些`三姑六婆`信口雌黃,說長道短。<br> 自從那位`三姑六婆`型的婦人住到村裡來,村子就開始不安寧了。<br> 為人媳婦這種`三姑六婆`的習性千萬要不得,否則家中將雞犬不寧。<br> 原本是一件好事,哪知被那些`三姑六婆`一說,反倒變成了件醜事。
ㄙㄢ ㄘㄨㄣˋ ㄅㄨˋ ㄌㄢˋ ㄓ ㄕㄜˊ ,三寸不爛之舌
**注音**<br>`ㄙㄢ ㄘㄨㄣˋ ㄅㄨˋ ㄌㄢˋ ㄓ ㄕㄜˊ ` 的 中文是 `三寸不爛之舌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舌頭是說話的主要器官,長約三寸,古人多用「三寸舌」或「三寸之舌」來表示口才。例如《史記.卷七六.平原君虞卿列傳.平原君》載,戰國時,秦國攻打趙國,首都邯鄲被圍,情況相當危急。趙王派平原君到楚國求援,想聯合楚國來抵抗秦國。平原君要從門下食客選二十個人一起去楚國,但挑來挑去只挑到十九人,還剩一個人挑不出來,有個叫毛遂的人便自我推薦,平原君姑且接納了他。到了楚國,平原君一直不能說服楚王援助趙國。毛遂仗劍向前,向楚王分析情勢,義正辭嚴,氣勢凌人,楚王便答應與趙國訂立盟約。平原君完成任務回到趙國後,讚賞毛遂說:「毛先生一到楚國,就使我們趙國的地位大大提升,比九鼎大呂還要有分量。毛先生三寸的舌頭,真是比百萬軍力還要強大。」自此便一直將毛遂奉為上賓。另外如《史記.卷五五.留侯世家》,內容則是表述漢高祖劉邦的軍師張良,在協助劉邦平定天下後,動了歸隱的念頭。他推薦蕭何擔任丞相,並向劉邦表達自己憑著「三寸舌」成為皇帝的軍師,位極人臣,已達到一般人最想要的目標了,於願足矣!所以希望能辭去職務,隱居修道。 <br> **語意說明** : <br> 形容人口才極佳,能言善道。 <br> **例句** : <br>你放心!憑我`三寸不爛之舌`,一定說服他來幫忙!<br> 對方那麼難纏,你都能說服,你真具有`三寸不爛之舌`。<br> 他上了演講臺,便憑著`三寸不爛之舌`,說得聽眾頻頻點頭。<br> 小王憑著`三寸不爛之舌`,終於說服老闆舉辦員工出國旅遊。<br> 他想憑他`三寸不爛之舌`,應當可以說服對方接受所開出來的條件。<br> 她憑著`三寸不爛之舌`,到處向廠商募捐,終於辦成此次義賣活動。 **近義成語** :<br>`口若懸河`、`舌燦蓮花`、`能言善道`、`喙長三尺`<br> **反義成語** :<br>`笨口拙舌`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三寸之舌`、`三寸舌`<br>
ㄙㄢ ㄘㄨㄣˋ ㄅㄨˊ ㄌㄢˋ ㄓ ㄕㄜˊ,三寸不爛之舌
**注音**<br>` ㄙㄢ ㄘㄨㄣˋ ㄅㄨˊ ㄌㄢˋ ㄓ ㄕㄜˊ` 的 中文是 `三寸不爛之舌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舌頭是說話的主要器官,長約三寸,古人多用「三寸舌」或「三寸之舌」來表示口才。例如《史記.卷七六.平原君虞卿列傳.平原君》載,戰國時,秦國攻打趙國,首都邯鄲被圍,情況相當危急。趙王派平原君到楚國求援,想聯合楚國來抵抗秦國。平原君要從門下食客選二十個人一起去楚國,但挑來挑去只挑到十九人,還剩一個人挑不出來,有個叫毛遂的人便自我推薦,平原君姑且接納了他。到了楚國,平原君一直不能說服楚王援助趙國。毛遂仗劍向前,向楚王分析情勢,義正辭嚴,氣勢凌人,楚王便答應與趙國訂立盟約。平原君完成任務回到趙國後,讚賞毛遂說:「毛先生一到楚國,就使我們趙國的地位大大提升,比九鼎大呂還要有分量。毛先生三寸的舌頭,真是比百萬軍力還要強大。」自此便一直將毛遂奉為上賓。另外如《史記.卷五五.留侯世家》,內容則是表述漢高祖劉邦的軍師張良,在協助劉邦平定天下後,動了歸隱的念頭。他推薦蕭何擔任丞相,並向劉邦表達自己憑著「三寸舌」成為皇帝的軍師,位極人臣,已達到一般人最想要的目標了,於願足矣!所以希望能辭去職務,隱居修道。 <br> **語意說明** : <br> 形容人口才極佳,能言善道。 <br> **例句** : <br>你放心!憑我`三寸不爛之舌`,一定說服他來幫忙!<br> 對方那麼難纏,你都能說服,你真具有`三寸不爛之舌`。<br> 他上了演講臺,便憑著`三寸不爛之舌`,說得聽眾頻頻點頭。<br> 小王憑著`三寸不爛之舌`,終於說服老闆舉辦員工出國旅遊。<br> 他想憑他`三寸不爛之舌`,應當可以說服對方接受所開出來的條件。<br> 她憑著`三寸不爛之舌`,到處向廠商募捐,終於辦成此次義賣活動。 **近義成語** :<br>``口若懸河``、``舌燦蓮花``、``能言善道``、``喙長三尺``<br> **反義成語** :<br>``笨口拙舌``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`三寸之舌``、``三寸舌``<br>
ㄙㄢ ㄘㄨㄣˋ ㄓ ㄕㄜˊ,三寸之舌
**注音**<br>`ㄙㄢ ㄘㄨㄣˋ ㄓ ㄕㄜˊ` 的 中文是 `三寸之舌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三寸不爛之舌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舌頭是說話的主要器官,長約三寸,古人多用「三寸舌」或「三寸之舌」來表示口才。例如《史記.卷七六.平原君虞卿列傳.平原君》載,戰國時,秦國攻打趙國,首都邯鄲被圍,情況相當危急。趙王派平原君到楚國求援,想聯合楚國來抵抗秦國。平原君要從門下食客選二十個人一起去楚國,但挑來挑去只挑到十九人,還剩一個人挑不出來,有個叫毛遂的人便自我推薦,平原君姑且接納了他。到了楚國,平原君一直不能說服楚王援助趙國。毛遂仗劍向前,向楚王分析情勢,義正辭嚴,氣勢凌人,楚王便答應與趙國訂立盟約。平原君完成任務回到趙國後,讚賞毛遂說:「毛先生一到楚國,就使我們趙國的地位大大提升,比九鼎大呂還要有分量。毛先生三寸的舌頭,真是比百萬軍力還要強大。」自此便一直將毛遂奉為上賓。另外如《史記.卷五五.留侯世家》,內容則是表述漢高祖劉邦的軍師張良,在協助劉邦平定天下後,動了歸隱的念頭。他推薦蕭何擔任丞相,並向劉邦表達自己憑著「三寸舌」成為皇帝的軍師,位極人臣,已達到一般人最想要的目標了,於願足矣!所以希望能辭去職務,隱居修道。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三寸不爛之舌`<br>
ㄙㄢ ㄘㄨㄣˋ ㄕㄜˊ,三寸舌
**注音**<br>`ㄙㄢ ㄘㄨㄣˋ ㄕㄜˊ` 的 中文是 `三寸舌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三寸不爛之舌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舌頭是說話的主要器官,長約三寸,古人多用「三寸舌」或「三寸之舌」來表示口才。例如《史記.卷七六.平原君虞卿列傳.平原君》載,戰國時,秦國攻打趙國,首都邯鄲被圍,情況相當危急。趙王派平原君到楚國求援,想聯合楚國來抵抗秦國。平原君要從門下食客選二十個人一起去楚國,但挑來挑去只挑到十九人,還剩一個人挑不出來,有個叫毛遂的人便自我推薦,平原君姑且接納了他。到了楚國,平原君一直不能說服楚王援助趙國。毛遂仗劍向前,向楚王分析情勢,義正辭嚴,氣勢凌人,楚王便答應與趙國訂立盟約。平原君完成任務回到趙國後,讚賞毛遂說:「毛先生一到楚國,就使我們趙國的地位大大提升,比九鼎大呂還要有分量。毛先生三寸的舌頭,真是比百萬軍力還要強大。」自此便一直將毛遂奉為上賓。另外如《史記.卷五五.留侯世家》,內容則是表述漢高祖劉邦的軍師張良,在協助劉邦平定天下後,動了歸隱的念頭。他推薦蕭何擔任丞相,並向劉邦表達自己憑著「三寸舌」成為皇帝的軍師,位極人臣,已達到一般人最想要的目標了,於願足矣!所以希望能辭去職務,隱居修道。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三寸不爛之舌`<br>
ㄙㄢ ㄘㄨㄥˊ ㄙˋ ㄉㄜˊ,三從四德
**注音**<br>`ㄙㄢ ㄘㄨㄥˊ ㄙˋ ㄉㄜˊ` 的 中文是 `三從四德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「三從四德」,由「三從」及「四德」二語組合而成。<br> 「三從」見於《儀禮.喪服》子夏傳。《儀禮》為儒家重要典籍之一,乃貴族禮儀之匯編。〈喪服〉一篇記載居喪期間各等親屬所應著的服飾,所附的子夏傳中提到當時對女子的一些道德要求,即:「未嫁從父,既嫁從夫,夫死從子」,說明女子未嫁時服從父親,出嫁後服從丈夫,若丈夫亡故則服從兒子。這就是所謂「三從」。<br> 「四德」見於《周禮.天官.九嬪》。《周禮》亦為儒家重要典籍之一,相傳為周公所作,記載當時的官制及政治制度。<br> 「九嬪」是王宮中的女官,也是帝王的九位妃子,負責掌理婦女所應學習的禮儀。九嬪各領有女御九人,教導女御婦德、婦言、婦容、婦功,並率領她們按時輪值王所,協助皇后處理各項事務。而所謂婦德、婦言、婦容、婦功,指的是婦人應有貞節柔順的德行、委婉得體的應對辭令、溫雅的體態舉止、熟練的工作技能。這四項要求,就是「四德」。後來這兩個詞語被合用成「三從四德」,用來指舊時婦女必須具備的德性。 <br> **語意說明** : <br> 指舊時社會婦女必須具備的德性。 <br> **例句** : <br>隨著時代的變遷,婦女已擺脫`三從四德`的觀念。<br> 要求現代婦女遵守`三從四德`,難免引來不合時宜之譏 。<br> 現代婦女已經擺脫`三從四德`的束縛,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。<br> 都已經是二十一世紀,竟然還有人主張婦女要遵守`三從四德`!<br> 在傳統的社會裡,婦女受`三從四德`的束縛,難有自由發展的空間。<br> 自從男女平等的觀念盛行以後,`三從四德`的教條已為時代所淘汰。 **近義成語** :<br>`三貞九烈`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四德三從`<br>
ㄙㄢ ㄙ ㄦˊ ㄒㄧㄥˊ,三思而行
**注音**<br>`ㄙㄢ ㄙ ㄦˊ ㄒㄧㄥˊ` 的 中文是 `三思而行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季文子是魯國的三家大夫之一,掌握著魯國的實際政權。雖然他地位顯赫,但平時的生活卻十分節儉,據說他的家中沒有人穿錦帛料子的衣服,都只穿布衣;馬廄裡的馬也只餵食草料,不給牠們吃粟米,至於日常生活所使用的器具也都只講求實用,而不重視他們是否精美名貴。因此人們都說季文子是個既廉潔又忠誠的人。季文子的另一個特點,就是做事十分謹慎,往往一件事要想了又想才能決定。季文子死後,有人對此傳述。孔子聽到這件事情之後,就說:「再,斯可矣!」孔子認為季文子小心謹慎固然是優點,但太過小心以致猶豫不決,做事沒有效率,反讓優點變成缺點,所以孔子說:「一件事想兩次就夠了。」後來「三思而行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比喻謹慎行事。 <br> **語意說明** : <br> 比喻謹慎行事。 <br> **例句** : <br>這件事太重要了,你必須`三思而行`。<br> 這事關係到妳的終身,怎能不`三思而行`?<br> 爸爸說小心不蝕本,要我們凡事`三思而行`。<br> 凡事`三思而行`,才能減低發生錯誤的機率。<br> 此事不宜冒進,大家先平靜下來,`三思而行`。<br> 結婚是終身大事,不可輕率,務必`三思而行`,以免後悔。<br> 如今世道衰微,人心險惡,凡事要`三思而行`,才能趨吉免禍。<br> 他是個莽漢,做事向來很衝動,不知如何才能要他`三思而行`? **近義成語** :<br>`行成於思`、`深思熟慮`<br> **反義成語** :<br>`冒昧從事`、`草率從事`、`輕舉妄動` <br>
ㄙㄢ ㄐㄧㄠˋ ㄐㄧㄡˇ ㄌㄧㄡˊ,三教九流
**注音**<br>`ㄙㄢ ㄐㄧㄠˋ ㄐㄧㄡˇ ㄌㄧㄡˊ` 的 中文是 `三教九流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「三教九流」係由「三教」及「九流」二語組合而成。 <br> 「三教」指儒、佛、道。語或出自《周書.卷五.武帝紀上》。北周武帝宇文邕,鮮卑人。生活節儉樸實,勤政愛民。在位期間(西元560∼578),改革鮮卑舊俗,釋放奴隸。當時因為社會動亂不安,許多人投身佛、道,尋求精神上的寄託,武帝卻認為僧道不事生產、又不用交稅,影響國家財政,應該廢除。於是在建德二年十二月癸巳這天,他召集大臣、沙門及道士等,討論三教的好壞,結果儒教為先,道教第二,佛教最後。 <br> 「九流」則是出自《漢書.卷一○○.敘傳下》。敘傳是作者自敘家世、生平,兼及編纂旨趣、體例的文章,典源所錄是《漢書》中為何收錄〈藝文志〉的編纂旨趣。其內容略謂:自《易》、《書》、《詩》、《禮》、《樂》、《春秋》六經問世,沒有被後人弘揚光大,反而是各種不同思想的理論學說相繼出現。這些著作經過秦朝的焚書災厄,到了漢朝重新加以收拾典藏,由劉向為這些典籍分門別類,寫成《別錄》一書,而有了儒家、道家、陰陽家、法家、名家、墨家、縱橫家、雜家、農家等九流的分別。後來「三教」和「九流」這兩個典源被合用成「三教九流」,用來指宗教、學術的各種流派。後亦用於指社會上各種行業或各色人物。 <br> **語意說明** : <br> 指宗教、學術各種流派。指社會上各種行業或各色人物。 <br> **例句** : <br>中國古代哲學的主要內涵,就是`三教九流`的諸家學說。 <br> 他雖博綜古代典籍,依然無法盡曉諸子百家、`三教九流`之學。 <br> <br> 這一帶正是龍蛇雜處的聚落,`三教九流`,無所不有。 <br> 我是個生意人,`三教九流`的朋友,我都得罪不起。 <br> 他這幾年走遍五湖四海,交遊之廣,遍及`三教九流`。 <br> 這個大雜院住的是`三教九流`的人物,環境並不單純。 <br> 四海之內,莫非兄弟;`三教九流`,盡是朋友。 **近義成語** :<br>`九流百家`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九流三教`<br>
ㄙㄢ ㄔㄨㄣ ㄘㄨㄣˋ ㄘㄠˇ,三春寸草
**注音**<br>`ㄙㄢ ㄔㄨㄣ ㄘㄨㄣˋ ㄘㄠˇ` 的 中文是 `三春寸草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寸草春暉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唐代詩人孟郊出身寒苦,四十六歲才考上進士,作了官後,又因性情耿直而受到排擠,最後只能當個小官,直到去世。孟郊由於一生貧寒,他的詩作也多描寫自己淒涼的境遇及心聲,同時也反映一般人民的生活疾苦。在〈遊子吟〉這首詩中,描寫慈母為即將要遠行的孩子縫製衣物,以免他們在路上受寒。這樣的恩情,子女無論做什麼都無法報答。詩中用「寸草」比喻子女,而用「三春暉」比喻母愛。「春暉」即是指春天的陽光,形容母愛有如春陽一樣的溫暖。後來「寸草春暉」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比喻父母恩情深重,子女難以報答。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寸草春暉`<br>
ㄙㄢ ㄕㄣ ㄨˇ ㄌㄧㄥˋ,三申五令
**注音**<br>`ㄙㄢ ㄕㄣ ㄨˇ ㄌㄧㄥˋ` 的 中文是 `三申五令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三令五申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孫武是春秋著名的兵法家,本為齊國人,後來成為吳王闔閭的將軍,大敗楚國,威逼齊、晉,震驚諸侯。孫武著有兵法十三篇,主要內容為分析戰爭形勢,探討軍事作戰策略、方式。《孫子兵法》被後世尊為「兵經」。當時孫武帶著自己寫的兵法去見吳王闔閭,吳王看了以後,雖然覺得孫武寫得不錯,但仍有點不信任,便問孫武:「你的兵法我都看過了,可以試試指揮軍隊嗎?」孫武說:「當然可以。」吳王存心要給孫武出難題,又問:「那用婦女來試驗也可以嗎?」孫武也說可以。於是吳王召集了宮中的嬪妃宮女,一共一百八十名,讓孫武指揮她們。孫武先將她們分成兩隊,命吳王最寵愛的兩個嬪妃做隊長,讓她們每個人都手持長戟,然後發布命令,要她們依令而行。女兵們都說:「明白了。」孫武又抬出鈇鉞等刑具,設定刑罰,並再三向她們申戒,一定要澈底服從軍令。但是當孫武擊鼓發出號令,女兵們卻大笑起來,完全沒有依令行動。孫武就說:「沒有把命令解釋清楚,這是將官的過失。」於是孫武再將剛才的命令詳細解說一次,接著又擊鼓發出號令。但是女兵仍然大笑,沒有依令行動。孫武便說:「沒有把命令解釋清楚,是將官的過失;既然命令已經解釋清楚,卻仍不肯聽令,這就是隊長和士兵們的錯了。」於是孫武命令隨從把兩個隊長推出斬首。吳王本來只是好玩,沒想到孫武竟然真的要斬他的愛姬,嚇得連忙下令阻止,說:「我剛才只是想試試先生的能力,現在我已經知道先生真的很會帶兵,就請先生不要將我的愛姬斬首吧!」孫武卻回答:「我既然已經受命為將領,將領身在軍隊中,就無法完全聽從國君的命令。」仍舊斬了兩個隊長,以收儆戒之效。之後女兵們便完全聽從孫武的命令,不敢再當成兒戲了。「三令五申」是再三的命令告誡的意思,應是當時練兵常用術語,為後人所沿用。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三令五申`<br>
ㄙㄢ ㄇㄤˊ ㄇㄛ ㄒㄧㄤˋ,三盲摸象
**注音**<br>`ㄙㄢ ㄇㄤˊ ㄇㄛ ㄒㄧㄤˋ` 的 中文是 `三盲摸象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盲人摸象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佛經中常用譬喻來解釋佛理。如《大般涅槃經》中為解釋一般人各自解說佛性,都只是一種片面的看法。有如古代有一個國王,要大臣召聚盲人來摸大象,摸完之後,問每個盲人他們認為大象長什麼樣子,摸到象牙的人說「象長得跟蘿蔔一樣」,摸到象耳朵的人說「象長得跟畚箕一樣」,摸到象頭的人說「象長得跟石頭一樣」,摸到象鼻的人說「象長得跟杵一樣」,摸到腳的人說「象長得跟木製的臼一樣」,摸到背的人說「象長得跟張床一樣」,摸到肚子的人說「象長得像個甕一樣」,因著每個人摸到的部位不同,而對象的外觀有了不同的看法。其實他們摸到的都是象,也都不是象。象在此指佛性,而盲人則是指芸芸眾生,若是有人執著於某些行為或文字才是真正的佛性,就像摸象的盲人一樣,只看到了佛性的一部分,就執著於自己所認知的部分,甚者非議別人看到並非真正的佛性,這樣反而迷失了觀照佛性本質的能力。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「盲人摸象」,用來比喻以偏概全,不能了解真相。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盲人摸象`<br>
ㄙㄢ ㄧㄢˇ ㄧ ㄅㄢˇ ,三眼一板
**注音**<br>`ㄙㄢ ㄧㄢˇ ㄧ ㄅㄢˇ ` 的 中文是 `三眼一板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一板一眼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「一板一眼」原或作「一板三眼」。「一板一眼」是從戲曲音樂演變出來的成語。板和眼是傳統戲曲中表示音樂的節拍名稱。在每一小節中以檀板敲擊的強拍為「板」;以簽敲鼓按拍的次強拍和弱拍為「眼」。簡單來說,一板和一眼都是一小節的一拍。戲曲之板眼可分「一板三眼」和「一板一眼」。「一板三眼」以四拍為一小節,第一拍敲檀板一記,稱為「板」,後面三拍各敲一記鼓,則稱為「眼」。「一板一眼」以二拍為一小節,第一拍敲板,第二拍敲鼓。所以無論「一板三眼」或「一板一眼」都有節拍清楚的意思,可用來比喻人言行謹守法規,有條有理。如清代吳趼人的《糊塗世界》卷六:「如今的時勢,就是孔聖人活過來,一板三眼的去做,也不過是個書呆子罷了。」這段話的意思就是說,晚清的環境,人人講關係,走門路,如果孔子再世,還用他那一套仁義道德,一板一眼地只會讀書,終究也只能當一個書呆子而已。在今天的用法上,「一板一眼」較為常用。如:「他這個人做事向來一板一眼的,你擔任祕書,千萬馬虎不得。」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一板一眼`<br>
ㄙㄢ ㄧㄢˇ ㄧˋ ㄅㄢˇ,三眼一板
**注音**<br>` ㄙㄢ ㄧㄢˇ ㄧˋ ㄅㄢˇ` 的 中文是 `三眼一板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一板一眼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「一板一眼」原或作「一板三眼」。「一板一眼」是從戲曲音樂演變出來的成語。板和眼是傳統戲曲中表示音樂的節拍名稱。在每一小節中以檀板敲擊的強拍為「板」;以簽敲鼓按拍的次強拍和弱拍為「眼」。簡單來說,一板和一眼都是一小節的一拍。戲曲之板眼可分「一板三眼」和「一板一眼」。「一板三眼」以四拍為一小節,第一拍敲檀板一記,稱為「板」,後面三拍各敲一記鼓,則稱為「眼」。「一板一眼」以二拍為一小節,第一拍敲板,第二拍敲鼓。所以無論「一板三眼」或「一板一眼」都有節拍清楚的意思,可用來比喻人言行謹守法規,有條有理。如清代吳趼人的《糊塗世界》卷六:「如今的時勢,就是孔聖人活過來,一板三眼的去做,也不過是個書呆子罷了。」這段話的意思就是說,晚清的環境,人人講關係,走門路,如果孔子再世,還用他那一套仁義道德,一板一眼地只會讀書,終究也只能當一個書呆子而已。在今天的用法上,「一板一眼」較為常用。如:「他這個人做事向來一板一眼的,你擔任祕書,千萬馬虎不得。」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`一板一眼``<br>
ㄙㄢ ㄑㄧㄡ ㄧ ㄖˋ ,三秋一日
**注音**<br>`ㄙㄢ ㄑㄧㄡ ㄧ ㄖˋ ` 的 中文是 `三秋一日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一日三秋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《詩經》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,大抵收錄周初至春秋中葉的作品,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、人民思想和情感。〈采葛〉一詩刻劃戀人間的相思之情,內容是:那個人採葛去了,一天沒有相見,像是隔了無窮月啊!那個人採艾蒿去了,一天沒有相見,像是隔了無窮季啊!那個人採艾草去了,一天沒有相見,像是隔了無窮年啊!全詩描述一對分隔兩地戀人的相思之情,將分離的感受用度日如無限長久來表達,生動刻劃了殷切思念的心情。後來「一日三秋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比喻思念心切。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一日三秋`<br>
ㄙㄢ ㄑㄧㄡ ㄧˊ ㄖˋ,三秋一日
**注音**<br>` ㄙㄢ ㄑㄧㄡ ㄧˊ ㄖˋ` 的 中文是 `三秋一日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一日三秋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《詩經》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,大抵收錄周初至春秋中葉的作品,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、人民思想和情感。〈采葛〉一詩刻劃戀人間的相思之情,內容是:那個人採葛去了,一天沒有相見,像是隔了無窮月啊!那個人採艾蒿去了,一天沒有相見,像是隔了無窮季啊!那個人採艾草去了,一天沒有相見,像是隔了無窮年啊!全詩描述一對分隔兩地戀人的相思之情,將分離的感受用度日如無限長久來表達,生動刻劃了殷切思念的心情。後來「一日三秋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比喻思念心切。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`一日三秋``<br>
ㄙㄢ ㄎㄨ ㄐㄧㄠˇ ㄊㄨˋ,三窟狡兔
**注音**<br>`ㄙㄢ ㄎㄨ ㄐㄧㄠˇ ㄊㄨˋ` 的 中文是 `三窟狡兔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狡兔三窟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據《戰國策.齊策四》載,戰國時,有一個叫馮諼的人,在齊國孟嘗君門下作食客。有一次,馮諼替孟嘗君到薛地去收債,但是他不但沒把錢要回來,反而把債券全燒了。薛地人民都以為這是孟嘗君的恩澤,對孟嘗君十分感激,馮諼等於幫孟嘗君買了「義」回來。後來,孟嘗君被齊王解除官職,回到薛地居住。到了薛地,受到人民熱烈的歡迎,孟嘗君這才了解馮諼的用心。這時馮諼對孟嘗君說:「聰明的兔子都有三個藏身的洞窟,在緊急的時候就可以逃過獵人的追捕,免於一死。但是你現在只有一窟,還不能高枕無憂,我會再幫你尋找另外兩窟。」於是馮諼去見梁惠王,他告訴梁惠王,如果能請到孟嘗君幫他治理國家,那梁國一定能國富兵強。於是梁惠王派人邀請孟嘗君到梁國,連續請了三次,馮諼都叫孟嘗君不要答應。齊王得知梁國一直派人來請孟嘗君,連忙也派人請孟嘗君重回齊國當相國。馮諼要孟嘗君向齊王請求,把先王傳下的祭器,放在薛地,並且興建宗廟,以確保薛地的安全。當宗廟建好後,馮諼對孟嘗君說:「現在三窟已成,從此以後你就可以高枕無憂了!」後來「狡兔三窟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比喻有多處藏身的地方或多種避禍的準備。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狡兔三窟`<br>
ㄙㄢ ㄓㄤ ㄩㄝ,三章約
**注音**<br>`ㄙㄢ ㄓㄤ ㄩㄝ` 的 中文是 `三章約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約法三章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秦朝末年,天下大亂,群雄紛紛起兵抗暴,其中以劉邦和項羽的勢力最為強大。劉邦認為想要得到天下,必先得到民心,因此他很重視民心的向背,軍紀也相當嚴謹。當劉邦的軍隊前進至霸上時,秦王子嬰前來投降,有些將領建議把秦王殺了,但劉邦認為秦王既然已經投降,就不當殺掉他,否則會失去民心。後來劉邦進入秦朝首都咸陽之後,不久又還軍霸上,召集各地的父老豪傑,向他們宣布︰「父老們長久苦於秦朝的苛法,今日我既然最先進入關中,理當為關中的王,所以我要和父老們重新約定法律,新的法律只有三條,就是:殺人者要處死,傷人者要受處罰,搶劫者要判刑。其餘秦朝的苛法全部廢除。」百姓們知道了這個消息,都非常高興,更加愛戴劉邦,為日後漢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礎。「約法三章」就是直接摘自典源的一個成語,用於泛指事先約好或規定的事。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約法三章`<br>
ㄙㄢ ㄐㄩㄝˊ ㄨㄟˊ,三絕韋
**注音**<br>`ㄙㄢ ㄐㄩㄝˊ ㄨㄟˊ` 的 中文是 `三絕韋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韋編三絕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《史記.卷四七.孔子世家》記載孔子晚年對《易經》這本古書很有興趣,它是一本深奧難懂的書,孔子一次一次地反覆研讀,直到讀懂為止。《史記》記載這件事是,用「韋編三絕」來形容孔子的用功程度。「韋」是熟牛皮。古代還未發明紙的時候,字是寫在竹簡上的,然後用牛皮帶編起來。「絕」是斷的意思。孔子鑽研《易》時,不斷翻閱,以致於編綴竹簡的皮帶都斷了好幾次。後來「韋編三絕」就被用來比喻讀書勤奮努力。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韋編三絕`<br>
ㄙㄢ ㄐㄩㄝˊ ㄨㄟˊ ㄅㄧㄢ,三絕韋編
**注音**<br>`ㄙㄢ ㄐㄩㄝˊ ㄨㄟˊ ㄅㄧㄢ` 的 中文是 `三絕韋編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韋編三絕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《史記.卷四七.孔子世家》記載孔子晚年對《易經》這本古書很有興趣,它是一本深奧難懂的書,孔子一次一次地反覆研讀,直到讀懂為止。《史記》記載這件事是,用「韋編三絕」來形容孔子的用功程度。「韋」是熟牛皮。古代還未發明紙的時候,字是寫在竹簡上的,然後用牛皮帶編起來。「絕」是斷的意思。孔子鑽研《易》時,不斷翻閱,以致於編綴竹簡的皮帶都斷了好幾次。後來「韋編三絕」就被用來比喻讀書勤奮努力。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韋編三絕`<br>
ㄙㄢ ㄐㄧㄢ ㄑㄧˊ ㄎㄡˇ,三緘其口
**注音**<br>`ㄙㄢ ㄐㄧㄢ ㄑㄧˊ ㄎㄡˇ` 的 中文是 `三緘其口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根據西漢劉向所寫的《說苑》中記載,孔子曾經前往周朝首都,參觀周王的祖廟。在祖廟右邊的臺階前,立了一個銅像,他的嘴被重重封住,背上刻了一段文字:「這是古時候說話最謹慎的人。要謹慎啊!謹慎啊!不要多話,話一多,失誤也必定多起來。」孔子就反身告誡弟子說:「這個銅像就是在告誡人們,平日謹言慎行,不要多話,就不會招來無妄的口舌之災。」另外在《孔子家語》和《太公金匱》也記錄了這件事。後來「三緘其口」演變為成語,用來形容說話謹慎或不說話。 <br> **語意說明** : <br> 說話謹慎或不說話。 <br> **例句** : <br>無論怎麼問,他就是`三緘其口`,不願透露任何訊息。 <br> 在這種高壓統治下,莫怪大家對許多事都`三緘其口`。 <br> 我對這件事情完全不了解,只好`三緘其口`,不好插嘴。 <br> 這種夫妻間的事,旁人沒有插嘴的必要,最好`三緘其口`。 <br> 孔子說知之為知之,不知為不知,對於不了解的事,我們最好`三緘其口`。 **近義成語** :<br>`默默無言`、`沉默是金`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三緘口`<br>
ㄙㄢ ㄐㄧㄢ ㄎㄡˇ,三緘口
**注音**<br>`ㄙㄢ ㄐㄧㄢ ㄎㄡˇ` 的 中文是 `三緘口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三緘其口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根據西漢劉向所寫的《說苑》中記載,孔子曾經前往周朝首都,參觀周王的祖廟。在祖廟右邊的臺階前,立了一個銅像,他的嘴被重重封住,背上刻了一段文字:「這是古時候說話最謹慎的人。要謹慎啊!謹慎啊!不要多話,話一多,失誤也必定多起來。」孔子就反身告誡弟子說:「這個銅像就是在告誡人們,平日謹言慎行,不要多話,就不會招來無妄的口舌之災。」另外在《孔子家語》和《太公金匱》也記錄了這件事。後來「三緘其口」演變為成語,用來形容說話謹慎或不說話。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三緘其口`<br>
ㄙㄢ ㄅㄧㄢ ㄐㄩㄝˊ,三編絕
**注音**<br>`ㄙㄢ ㄅㄧㄢ ㄐㄩㄝˊ` 的 中文是 `三編絕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韋編三絕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《史記.卷四七.孔子世家》記載孔子晚年對《易經》這本古書很有興趣,它是一本深奧難懂的書,孔子一次一次地反覆研讀,直到讀懂為止。《史記》記載這件事是,用「韋編三絕」來形容孔子的用功程度。「韋」是熟牛皮。古代還未發明紙的時候,字是寫在竹簡上的,然後用牛皮帶編起來。「絕」是斷的意思。孔子鑽研《易》時,不斷翻閱,以致於編綴竹簡的皮帶都斷了好幾次。後來「韋編三絕」就被用來比喻讀書勤奮努力。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韋編三絕`<br>
ㄙㄢ ㄧㄢˊ ㄨˇ ㄩˇ,三言五語
**注音**<br>`ㄙㄢ ㄧㄢˊ ㄨˇ ㄩˇ` 的 中文是 `三言五語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三言兩語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「三言兩語」,形容言語簡短。這句成語在文獻中,較早出現在宋代吳潛所寫的〈望江南.家山好〉詞中,其中有一句說「六宇五胡生口面,三言兩語費顏情」,這闕詞的大意是這樣的:還是故鄉好,不必去賺取虛名。因為世上的道理,盛衰常相倚伏。盛勢中存有衰勢的徵兆,人生不會永遠得意。就是歷代君王的命運也是如此。所以一個人要知道退讓,其實就是為了前程。姑且就這麼地回轉田園,不問世事。過去面對那些外來異族人的是非口舌,即使是極簡短的三言兩語,也讓我頗費精神,所以弄得我頭髮都斑白了。後來「三言兩語」可能就是出自此處,用來形容言語簡短。如《紅樓夢》第六七回:「怪不的前日我們在店裡彷彷彿彿也聽見人吵嚷,說有一個道士,三言兩語把一個人度了去了;又說一陣風刮了去了。」用的也是這個意思。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三言兩語`<br>
ㄙㄢ ㄧㄢˊ ㄌㄧㄤˇ ㄐㄩˋ,三言兩句
**注音**<br>`ㄙㄢ ㄧㄢˊ ㄌㄧㄤˇ ㄐㄩˋ` 的 中文是 `三言兩句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三言兩語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「三言兩語」,形容言語簡短。這句成語在文獻中,較早出現在宋代吳潛所寫的〈望江南.家山好〉詞中,其中有一句說「六宇五胡生口面,三言兩語費顏情」,這闕詞的大意是這樣的:還是故鄉好,不必去賺取虛名。因為世上的道理,盛衰常相倚伏。盛勢中存有衰勢的徵兆,人生不會永遠得意。就是歷代君王的命運也是如此。所以一個人要知道退讓,其實就是為了前程。姑且就這麼地回轉田園,不問世事。過去面對那些外來異族人的是非口舌,即使是極簡短的三言兩語,也讓我頗費精神,所以弄得我頭髮都斑白了。後來「三言兩語」可能就是出自此處,用來形容言語簡短。如《紅樓夢》第六七回:「怪不的前日我們在店裡彷彷彿彿也聽見人吵嚷,說有一個道士,三言兩語把一個人度了去了;又說一陣風刮了去了。」用的也是這個意思。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三言兩語`<br>
ㄙㄢ ㄧㄢˊ ㄌㄧㄤˇ ㄩˇ,三言兩語
**注音**<br>`ㄙㄢ ㄧㄢˊ ㄌㄧㄤˇ ㄩˇ` 的 中文是 `三言兩語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「三言兩語」,形容言語簡短。這句成語在文獻中,較早出現在宋代吳潛所寫的〈望江南.家山好〉詞中,其中有一句說「六宇五胡生口面,三言兩語費顏情」,這闋詞的大意是這樣的:還是故鄉好,不必去賺取虛名。因為世上的道理,盛衰常相倚伏。盛勢中存有衰勢的徵兆,人生不會永遠得意。就是歷代君王的命運也是如此。所以一個人要知道退讓,其實就是為了前程。姑且就這麼地回轉田園,不問世事。過去面對那些外來異族人的是非口舌,即使是極簡短的三言兩語,也讓我頗費精神,所以弄得我頭髮都斑白了。後來「三言兩語」可能就是出自此處,用來形容言語簡短。如《紅樓夢》第六七回:「怪不的前日我們在店裡彷彷彿彿也聽見人吵嚷,說有一個道士,三言兩語把一個人度了去了;又說一陣風刮了去了。」用的也是這個意思。 <br> **語意說明** : <br> 形容言語簡短。 <br> **例句** : <br>這件事太複雜,不是`三言兩語`能說清楚的。<br> 這件事說來話長,並非`三言兩語`可以說得清楚。<br> 事情這麼嚴重,你別以為`三言兩語`就可以敷衍過去!<br> 他匆匆地趕來,`三言兩語`做了交代,又匆匆地離開了。<br> 你既然認為事情無法用`三言兩語`就能說清楚,那就坐下聊聊吧!<br> 他真是思緒清楚,只`三言兩語`就切中對方弱點,讓他們啞口無言。 **反義成語** :<br>`長篇大論`、`連篇累牘`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三言兩句`、`三言五語`<br>
ㄙㄢ ㄧㄝˋ ㄇㄠˊ ㄌㄨˊ,三謁茅廬
**注音**<br>`ㄙㄢ ㄧㄝˋ ㄇㄠˊ ㄌㄨˊ` 的 中文是 `三謁茅廬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三顧茅廬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東漢末年天下紛亂,打著「復興漢室」名號起兵的劉備,在屯田新野時,從徐庶口中得知避居在南陽隆中的諸葛亮是個能人,於是前去拜訪,一連去了三次,才見到人。諸葛亮在〈前出師表〉中提到了這件事:「先帝不以臣卑鄙,猥自枉屈,三顧臣於草廬之中。」劉備不顧身分,一連三次專程拜訪的誠心,終於感動諸葛亮答應出山替他奔波效力。後來「三顧茅廬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比喻對賢才真心誠意的邀請、拜訪。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三顧茅廬`<br>
ㄙㄢ ㄔㄤˊ ㄌㄧㄤˇ ㄉㄨㄢˇ,三長兩短
**注音**<br>`ㄙㄢ ㄔㄤˊ ㄌㄧㄤˇ ㄉㄨㄢˇ` 的 中文是 `三長兩短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「三長兩短」一語從「長短」一詞演變而出。「長短」一詞本來有「是非」和「意外變故」兩個意思。例如:「我們不要說人長短。」指的是不要道人「是非」。「登山如果不小心,萬一有什麼長短,那就不好了。」指的是「意外變故」。「長短」一詞配上「三…兩…」這種構詞法,變成「三長兩短」之後,仍然具有這兩種意思。例如元代無名氏〈驀山溪.不如歸去〉詞:「著甚來由,惹別人、三長兩短。」指的便是說長道短的意思。至於像《平妖傳》第五回說:「萬一此後再有三長兩短,終不然靠著太醫活命。」指的則是「意外變故」的意思了。就今日用法而言,「三長兩短」較常被用來形容「意外變故」。這個成語的語形多變,也可以作「兩短三長」、「一長半短」、「一長兩短」、「三長四短」等,用法與意義都差不多。 <br> **語意說明** : <br> 比喻意外的變故,一般多指意外死亡。 <br> **例句** : <br>萬一他有個`三長兩短`,我該怎麼辦呢?<br> 我把人交給你了,以後他有什麼`三長兩短`都與我無關。<br> 你如此地莽撞,萬一有個`三長兩短`,你的家人要如何活下去?<br> 你把整個家交給我,萬一有個`三長兩短`,我怎麼對得起大家?<br> 大家都不願照顧老母親,萬一她有個`三長兩短`,你們可以心安嗎?<br> 隻身在外要注意自己的安全,若有個`三長兩短`,怎麼對得起父母呢?<br> 自從丈夫出遠門後,她每天提心吊膽,就怕聽到什麼`三長兩短`的消息。 **近義成語** :<br>`一差二錯`、`山高水低`<br> **反義成語** :<br>`平安無事`、`安堵如故`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一長兩短`、`三長四短`、`兩短三長`、`一長半短`、`一長二短`<br>
ㄙㄢ ㄔㄤˊ ㄙˋ ㄉㄨㄢˇ,三長四短
**注音**<br>`ㄙㄢ ㄔㄤˊ ㄙˋ ㄉㄨㄢˇ` 的 中文是 `三長四短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三長兩短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「三長兩短」一語從「長短」一詞演變而出。「長短」一詞本來有「是非」和「意外變故」兩個意思。例如:「我們不要說人長短。」指的是不要道人「是非」。「登山如果不小心,萬一有什麼長短,那就不好了。」指的是「意外變故」。「長短」一詞配上「三…兩…」這種構詞法,變成「三長兩短」之後,仍然具有這兩種意思。例如元代無名氏〈驀山溪.不如歸去〉詞:「著甚來由,惹別人、三長兩短。」指的便是說長道短的意思。至於像《平妖傳》第五回說:「萬一此後再有三長兩短,終不然靠著太醫活命。」指的則是「意外變故」的意思了。就今日用法而言,「三長兩短」較常被用來形容「意外變故」。這個成語的語形多變,也可以作「兩短三長」、「一長半短」、「一長兩短」、「三長四短」等,用法與意義都差不多。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三長兩短`<br>
ㄙㄢ ㄇㄧㄢˋ ㄎㄞ ㄨㄤˇ,三面開網
**注音**<br>`ㄙㄢ ㄇㄧㄢˋ ㄎㄞ ㄨㄤˇ` 的 中文是 `三面開網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網開一面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商的開國君主成湯,是個仁民愛物的君主。他感於夏桀暴虐無道,天下人民飽受痛苦,於是起兵討伐,建立了商朝。在《呂氏春秋.孟冬紀.異用》中記載,有一天成湯看到一個獵人在布置陷阱,獵人很得意地說:「不論是天上飛的、地下鑽出的或地面奔跑的各種鳥獸,都會被我的網子抓住。」成湯聽了,就說:「像你這樣趕盡殺絕,豈不是跟暴虐的夏桀一樣嗎?」於是他命令獵人把網子的三面收起來,只留下一面捕捉獵物。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「網開一面」,用來比喻寬大仁厚,對犯錯的人從寬處置。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網開一面`<br>
ㄙㄢ ㄊㄡˊ ㄅㄚ ㄅㄧˋ,三頭八臂
**注音**<br>`ㄙㄢ ㄊㄡˊ ㄅㄚ ㄅㄧˋ` 的 中文是 `三頭八臂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三頭六臂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「三頭六臂」原作「三頭八臂」,為佛家用語,指阿修羅神的長相,生有三顆頭顱,八條臂膀,《法苑珠林.卷五.六道篇.脩羅部.述意部》便說:「並出三頭,重安八臂」。阿修羅為梵語Asura的音譯。原為古印度神話中的惡神,在佛教中認為雖屬天界,但無天人的德行,性情險詐,所以稱「非天」。而又因其體形高大,力大無比,故其「三頭八臂」之形象亦有力量強大的象徵,但後來「八臂」多作「六臂」,「三頭六臂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比喻人本領大,力強可畏。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三頭六臂`<br>
ㄙㄢ ㄊㄡˊ ㄌㄧㄡˋ ㄅㄧˋ,三頭六臂
**注音**<br>`ㄙㄢ ㄊㄡˊ ㄌㄧㄡˋ ㄅㄧˋ` 的 中文是 `三頭六臂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「三頭六臂」原作「三頭八臂」,為佛家用語,指阿修羅神的長相,生有三顆頭顱,八條臂膀,《法苑珠林.卷五.六道篇.脩羅部.述意部》便說:「並出三頭,重安八臂」。阿修羅為梵語Asura的音譯。原為古印度神話中的惡神,在佛教中認為雖屬天界,但無天人的德行,性情險詐,所以稱「非天」。而又因其體形高大,力大無比,故其「三頭八臂」之形象亦有力量強大的象徵,但後來「八臂」多作「六臂」,「三頭六臂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比喻人本領大,力強可畏。 <br> **語意說明** : <br> 比喻人本領大,力強可畏。 <br> **例句** : <br>三太子哪吒是神話傳說中的人物,具有`三頭六臂`的本領。<br> 他要沒有`三頭六臂`,怎麼能在短時間內完成這項艱巨的任務?<br> 即使凶嫌是`三頭六臂`,也要盡快把他逮捕歸案,否則後患無窮。<br> 他雖然年輕力壯,精明能幹,但也不至於有什麼`三頭六臂`的本領。<br> 能取得今天的成就,並非他有什麼`三頭六臂`,而是積極努力的結果。<br> 任憑那歹徒有`三頭六臂`,警方也誓言將他逮捕歸案,還給社會一個安祥的生活環境。<br> 教防身術的講師剛登上講臺,全場的群眾就一陣騷動,爭相一睹這位`三頭六臂`的女警官。 **近義成語** :<br>`呼風喚雨`、`神通廣大`<br> **反義成語** :<br>`一無所長`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三頭八臂`<br>
ㄙㄢ ㄍㄨˋ ㄇㄠˊ ㄌㄨˊ,三顧茅廬
**注音**<br>`ㄙㄢ ㄍㄨˋ ㄇㄠˊ ㄌㄨˊ` 的 中文是 `三顧茅廬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東漢末年天下紛亂,打著「復興漢室」名號起兵的劉備,在屯田新野時,從徐庶口中得知避居在南陽隆中的諸葛亮是個能人,於是前去拜訪,一連去了三次,才見到人。諸葛亮在〈前出師表〉中提到了這件事:「先帝不以臣卑鄙,猥自枉屈,三顧臣於草廬之中。」劉備不顧身分,一連三次專程拜訪的誠心,終於感動諸葛亮答應出山替他奔波效力。後來「三顧茅廬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比喻對賢才真心誠意的邀請、拜訪。 <br> **語意說明** : <br> 比喻對賢才真心誠意的邀請、拜訪。 <br> **例句** : <br>董事長以`三顧茅廬`的誠心,到處延攬人才。<br> 由於校長`三顧茅廬`的誠意,終於請來李博士蒞校任教。<br> 為了表示誠意,我決定`三顧茅廬`,請王先生出馬協助。<br> 他這個人恃才傲物,若不是你`三顧茅廬`,他哪會答應幫助我們。<br> 他已經退隱山林多年,現在想請他重新出馬,看來得要`三顧茅廬`。<br> 老王不忍心拒絕楊經理`三顧茅廬`的誠意,最後決定到他公司任職。<br> 他是我老闆`三顧茅廬`地求來的人才,聽說對改善經營的策略很有一套。<br> 企業經營者應該用`三顧茅廬`的誠意,向專家虛心請教有關管理方面的意見。 **近義成語** :<br>`不恥下問`、`求賢若渴`、`握髮吐哺`、`禮賢下士`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三顧草廬`、`茅廬三顧`、`三謁茅廬`、`草廬三顧`<br>
ㄙㄢ ㄍㄨˋ ㄘㄠˇ ㄌㄨˊ,三顧草廬
**注音**<br>`ㄙㄢ ㄍㄨˋ ㄘㄠˇ ㄌㄨˊ` 的 中文是 `三顧草廬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三顧茅廬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東漢末年天下紛亂,打著「復興漢室」名號起兵的劉備,在屯田新野時,從徐庶口中得知避居在南陽隆中的諸葛亮是個能人,於是前去拜訪,一連去了三次,才見到人。諸葛亮在〈前出師表〉中提到了這件事:「先帝不以臣卑鄙,猥自枉屈,三顧臣於草廬之中。」劉備不顧身分,一連三次專程拜訪的誠心,終於感動諸葛亮答應出山替他奔波效力。後來「三顧茅廬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比喻對賢才真心誠意的邀請、拜訪。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三顧茅廬`<br>
ㄕㄤˋ ㄒㄧㄚˋ ㄑㄧˊ ㄕㄡˇ,上下其手
**注音**<br>`ㄕㄤˋ ㄒㄧㄚˋ ㄑㄧˊ ㄕㄡˇ` 的 中文是 `上下其手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據《左傳.襄公二十六年》載,春秋時代,楚、鄭兩國交戰,楚國大將軍穿封戌俘虜了鄭國大夫皇頡,立下大功。同行的王子圍見了眼紅,想要把這個功勞占為己有,硬說皇頡是被自己捉到的。穿封戌也不甘勢弱,兩人爭執不下,於是找了伯州犁來裁斷是非。伯州犁說:「這要問問被虜來的皇頡,他說的一定錯不了。」便把皇頡帶上,由伯州犁來質問。但其實伯州犁想袒護王子圍,於是他故意先高舉一手指著王子圍說:「這位是王子圍,也是本國國君所寵愛的弟弟。」接著放下手,向下指著穿封戌說:「這位是穿封戌,是方城外的一個縣官。這兩人當中,究竟是那一個捉到你的?」皇頡看到他刻意分別的手勢,也聽懂了話中的暗示,就順應著回答說:「我不敵王子圍,就敗下陣來了。」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「上下其手」,用來比喻玩弄手段,暗中作弊。亦用來形容帶有邪念,不禮貌地觸摸他人身體。 <br> **語意說明** : <br> 比喻玩弄手段,暗中作弊。形容帶有邪念,不禮貌地觸摸他人身體。 <br> **例句** : <br>這是一件一群人監守自盜,`上下其手`,貪汙公款的弊案。<br> 那對父子在這件弊案中,`上下其手`,不知貪了多少黑心錢!<br> 這些貪官無所不用其極,利用職權,`上下其手`,能要就要,心中哪還有國家民生?<br> <br> 歹徒本來在她身上`上下其手`地亂摸,看警察出現了,才落荒而逃。<br> 他一見搶匪出現就先昏倒了,身上的財物當然也就被`上下其手`地搜個精光。 **近義成語** :<br>`徇私舞弊`、`通同作弊`<br> **反義成語** :<br>`奉公守法`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高下其手`、`上下手`、`移手上下`<br>
ㄕㄤˋ ㄒㄧㄚˋ ㄕㄡˇ,上下手
**注音**<br>`ㄕㄤˋ ㄒㄧㄚˋ ㄕㄡˇ` 的 中文是 `上下手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上下其手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據《左傳.襄公二十六年》載,春秋時代,楚、鄭兩國交戰,楚國大將軍穿封戌俘虜了鄭國大夫皇頡,立下大功。同行的王子圍見了眼紅,想要把這個功勞占為己有,硬說皇頡是被自己捉到的。穿封戌也不甘勢弱,兩人爭執不下,於是找了伯州犁來裁斷是非。伯州犁說:「這要問問被虜來的皇頡,他說的一定錯不了。」便把皇頡帶上,由伯州犁來質問。但其實伯州犁想袒護王子圍,於是他故意先高舉一手指著王子圍說:「這位是王子圍,也是本國國君所寵愛的弟弟。」接著放下手,向下指著穿封戌說:「這位是穿封戌,是方城外的一個縣官。這兩人當中,究竟是那一個捉到你的?」皇頡看到他刻意分別的手勢,也聽懂了話中的暗示,就順應著回答說:「我不敵王子圍,就敗下陣來了。」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「上下其手」,用來比喻玩弄手段,暗中作弊。亦用來形容帶有邪念,不禮貌地觸摸他人身體。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上下其手`<br>
ㄕㄤˋ ㄨㄟˊ ㄒㄧㄚˋ ㄒㄧㄠˋ,上為下效
**注音**<br>`ㄕㄤˋ ㄨㄟˊ ㄒㄧㄚˋ ㄒㄧㄠˋ` 的 中文是 `上為下效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上行下效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 經學是漢代主要的學術思想,卻一直存在著的今文經和古文經之間的論爭。在東漢章帝時,曾召集當時許多著名的博士、儒生在白虎觀論辨異同。會後,班固把討論成果集結成《白虎通》一書。〈三教篇〉指出「夏人之王教以忠」、「殷人之王教以敬」、「周人之王教以文」。並強調「教」,即是讓在下位者有所倣效,也就是在上位者怎麼做,在下位者就跟著怎麼做。所以《孝經》、《論語》等經書都指出「教」對於化育人民的重要。《詩經》則更明確的說到,在上位者之所以教導在下位者,目的就是要人民跟著效法。後來「上行下效」這句成語就由此演變而出,用來指在上位的人怎麼做,下面的人就起而效法。 在漢代劉向所編纂的《說苑》一書裡,〈君道〉篇剛好載錄一則故事可以參考。春秋齊景公,有一次設宴招待文武百官,散席之後,大家就一起到廣場上射箭取樂。每當齊景公射出一箭,即使沒有射中箭靶,群臣們都仍然高聲喝采,稱讚齊景公箭法如神。但是齊景公一點也不快樂,並且感到納悶,於是就詢問弦章,為什麼群臣們會是這樣的反應。弦章說:「這是因為那些群臣們不敢批評君王的過錯,而古人曾說,國君喜歡吃什麼、穿什麼,臣下也就跟著喜歡吃什麼、穿什麼;所以如果國君喜歡人家奉承,自然群臣們也就只會向國君奉承,而不會向國君進諫了。」這則故事中蘊含了「上行下效」的意思,正說明了在上位者言行舉止的重要。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上行下效`<br>
ㄕㄤˋ ㄒㄧㄥˊ ㄒㄧㄚˋ ㄒㄧㄠˋ,上行下效
**注音**<br>`ㄕㄤˋ ㄒㄧㄥˊ ㄒㄧㄚˋ ㄒㄧㄠˋ` 的 中文是 `上行下效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經學是漢代主要的學術思想,卻一直存在著今文經和古文經之間的論爭。在東漢章帝時,曾召集當時許多著名的博士、儒生在白虎觀論辨異同。會後,班固把討論成果集結成《白虎通》一書。〈三教篇〉指出「夏人之王教以忠」、「殷人之王教以敬」、「周人之王教以文」。並強調「教」,即是讓在下位者有所倣效,也就是在上位者怎麼做,在下位者就跟著怎麼做。所以《孝經》、《論語》等經書都指出「教」對於化育人民的重要。《詩經》則更明確的說到,在上位者之所以教導在下位者,目的就是要人民跟著效法。後來「上行下效」這句成語就由此演變而出,用來指在上位的人怎麼做,下面的人就起而效法。 在漢代劉向所編纂的《說苑》一書裡,〈君道〉篇剛好載錄一則故事可以參考。春秋齊景公,有一次設宴招待文武百官,散席之後,大家就一起到廣場上射箭取樂。每當齊景公射出一箭,即使沒有射中箭靶,群臣們都仍然高聲喝采,稱讚齊景公箭法如神。但是齊景公一點也不快樂,並且感到納悶,於是就詢問弦章,為什麼群臣們會是這樣的反應。弦章說:「這是因為那些群臣們不敢批評君王的過錯,而古人曾說,國君喜歡吃什麼、穿什麼,臣下也就跟著喜歡吃什麼、穿什麼;所以如果國君喜歡人家奉承,自然群臣們也就只會向國君奉承,而不會向國君進諫了。」這則故事中蘊含了「上行下效」的意思,正說明了在上位者言行舉止的重要。 <br> **語意說明** : <br> 指在上位的人怎麼做,下面的人就起而效法。 <br> **例句** : <br>當父母的若不知節儉,兒女就會`上行下效`,放縱無度。 <br> 在上位者若是行為不端,往往就會產生`上行下效`的結果。 <br> 自從新經理上任以後,勤勉自勵,同仁`上行下效`,工作績效大增。 <br> 長輩賭博鬥牌,晚輩耳濡目染,自然也成為賭徒,這就叫`上行下效`。 <br> 如果一個社會總是你爭我奪,於是`上行下效`,風俗必然敗壞,道德必然淪喪。 <br> 上級主管只講門面排場,下屬當然跟著擺闊氣,於是形成一股`上行下效`的邪靡歪風。 **近義成語** :<br>`風行草偃`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上為下效`<br>
ㄒㄧㄚˋ ㄐㄧㄥˇ ㄊㄡˊ ㄕˊ,下井投石
**注音**<br>`ㄒㄧㄚˋ ㄐㄧㄥˇ ㄊㄡˊ ㄕˊ` 的 中文是 `下井投石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落井下石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文學家與政治家,他學識廣博,受到翰林學士王叔文的賞識,參與他所主導的政治改革運動。但是後來遭到朝廷中其他勢力的反對,王叔文因而被殺,柳宗元和他的好友劉禹錫等人都受到牽連,被貶到偏遠地區做官。柳宗元被貶到柳州,而劉禹錫則被貶到播州。播州在當時是個相當落後的地方,柳宗元聽到這個消息替好友感到難過,想到劉禹錫還有年邁的母親要奉養,被貶到這種地方要他們母子如何過活?於是便上書皇帝,要求與劉禹錫調換,還說如果造成朝廷的麻煩,他願意再受更嚴厲的懲罰。他的好朋友韓愈非常欽佩柳宗元的義氣,在為他寫的墓誌銘中提到這件事。說一般人在平常相處時,都表現的很融洽,發誓要與對方同生共死。一旦朋友有了危難卻又翻臉不認人。見到朋友掉到陷阱裡,不但不救他,反而把他更往下推,還向他丟石頭。這種惡劣的行徑,是連禽獸都不會去做的,而他們反而沾沾自喜,慶幸自己沒有跟朋友一樣落難。這些人如果聽到柳宗元的事蹟,應該要感到慚愧才對。後來「落井下石」這句成語,就從韓愈為好友柳宗元所寫墓誌銘中「落陷阱,不一引手救,反擠之又下石焉者」演變而出,比喻乘人危難時,加以陷害。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落井下石`<br>
ㄒㄧㄚˋ ㄅㄧˇ ㄔㄥˊ ㄓㄤ,下筆成章
**注音**<br>`ㄒㄧㄚˋ ㄅㄧˇ ㄔㄥˊ ㄓㄤ` 的 中文是 `下筆成章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據《三國志.卷一九.魏書.任城陳蕭王傳.陳思王植》載:曹植是曹操的第三個兒子,從小聰穎好學,十多歲時,就已經讀了數十萬字的詩辭歌賦等各類文章,培養出極豐富的文采。有一次太祖曹操看了曹植的文章,曾懷疑地問:「你是找誰幫忙寫的啊?」曹植跪下而恭敬地回答:「我自己能出口成論,下筆成章,何須找人代筆?您不信的話,可以當面測試啊!」那時恰巧曹操興建的銅爵臺剛完工,他就帶著幾個兒子登上高臺,並要他們各作一篇賦。曹植拿起筆來,瞬間就完成了一篇令人激賞的佳作,讓曹操驚訝不已,不得不相信他這個兒子確實有「下筆成章」的奇能。後來「下筆成章」就用來比喻才思敏捷,且具文采。 <br> **語意說明** : <br> 比喻才思敏捷且具文采。 <br> **例句** : <br>你要能多記些佳句成語,自然`下筆成章`。<br> 他那`下筆成章`的才能,是靠平日多讀多寫磨出來的。<br> 我也希望自己能才思敏捷,`下筆成章`,然而就是做不到。<br> 老師說沒才氣的人,若要`下筆成章`,得靠後天勤寫勤練了。<br> 我這位同學不僅口才好,筆下功力也不弱,常常能`下筆成章`。 **近義成語** :<br>`一揮而就`、`援筆立成`、`意到筆隨`、`落紙如飛`、`運筆如飛`<br> **反義成語** :<br>`江郎才盡`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下筆成篇`、`走筆成章`、`援筆成章`、`落筆成章`、`走筆成文`、`下筆成詠`<br>
ㄒㄧㄚˋ ㄅㄧˇ ㄔㄥˊ ㄆㄧㄢ,下筆成篇
**注音**<br>`ㄒㄧㄚˋ ㄅㄧˇ ㄔㄥˊ ㄆㄧㄢ` 的 中文是 `下筆成篇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下筆成章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據《三國志.卷一九.魏書.任城陳蕭王傳.陳思王植》載:曹植是曹操的第三個兒子,從小聰穎好學,十多歲時,就已經讀了數十萬字的詩辭歌賦等各類文章,培養出極豐富的文采。有一次太祖曹操看了曹植的文章,曾懷疑地問:「你是找誰幫忙寫的啊?」曹植跪下而恭敬地回答:「我自己能出口成論,下筆成章,何須找人代筆?您不信的話,可以當面測試啊!」那時恰巧曹操興建的銅爵臺剛完工,他就帶著幾個兒子登上高臺,並要他們各作一篇賦。曹植拿起筆來,瞬間就完成了一篇令人激賞的佳作,讓曹操驚訝不已,不得不相信他這個兒子確實有「下筆成章」的奇能。後來「下筆成章」就用來比喻才思敏捷,且具文采。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下筆成章`<br>
ㄒㄧㄚˋ ㄅㄧˇ ㄔㄥˊ ㄩㄥˇ,下筆成詠
**注音**<br>`ㄒㄧㄚˋ ㄅㄧˇ ㄔㄥˊ ㄩㄥˇ` 的 中文是 `下筆成詠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下筆成章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據《三國志.卷一九.魏書.任城陳蕭王傳.陳思王植》載:曹植是曹操的第三個兒子,從小聰穎好學,十多歲時,就已經讀了數十萬字的詩辭歌賦等各類文章,培養出極豐富的文采。有一次太祖曹操看了曹植的文章,曾懷疑地問:「你是找誰幫忙寫的啊?」曹植跪下而恭敬地回答:「我自己能出口成論,下筆成章,何須找人代筆?您不信的話,可以當面測試啊!」那時恰巧曹操興建的銅爵臺剛完工,他就帶著幾個兒子登上高臺,並要他們各作一篇賦。曹植拿起筆來,瞬間就完成了一篇令人激賞的佳作,讓曹操驚訝不已,不得不相信他這個兒子確實有「下筆成章」的奇能。後來「下筆成章」就用來比喻才思敏捷,且具文采。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下筆成章`<br>
ㄒㄧㄚˋ ㄌㄧˇ ㄅㄚ ㄖㄣˊ,下里巴人
**注音**<br>`ㄒㄧㄚˋ ㄌㄧˇ ㄅㄚ ㄖㄣˊ` 的 中文是 `下里巴人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「下里巴人」本是戰國時代楚國的民間通俗歌曲,相對於「陽春白雪」這些高雅的樂曲而言。在戰國楚.宋玉〈對楚王問〉中,記載了楚襄王和宋玉的一段對話。有一次楚襄王對宋玉說:「我聽到許多有關於你的不好傳言,是不是因為你的言行舉止有不端正的地方呢?」宋玉擅長言論,馬上就說:「請大王先寬恕我的過錯,讓我先講一段故事。」楚襄王答應了,於是宋玉便說道:「有一個外地的歌者來到了郢都,在市集中唱著通俗的歌曲,一開始跟著他一起唱和的人有數千人之多;後來他改唱比較不俗的歌曲,跟著唱和的人就只剩下數百人;等到他唱起高妙、優雅的歌曲,又夾雜著許多高難度的技巧,國中能夠一起唱和的人就寥寥無幾了。這不是因為歌者唱得不好聽,而是因為曲子愈高雅,能夠跟著唱和的人也就愈少。同樣的,那些批評我的人,不過是些平庸之輩,怎麼能夠欣賞、了解我的為人呢?」宋玉以「陽春白雪」這種高雅的曲子來比喻自己,用「下里巴人」這種通俗的歌曲來形容那些因為自身程度不夠而無法了解他,進而排擠他的人,表達了自己不被世人所了解的苦悶心情。後來「下里巴人」這句成語被用來泛指通俗的文學藝術。 <br> **語意說明** : <br> 後泛指通俗的文學藝術。 <br> **例句** : <br>為了追求收視率,電視臺大多製作`下里巴人`的戲劇節目。<br> 這位自負的藝術家,總是認為`下里巴人`的通俗趣味是不可取的。<br> 觀眾需要通俗的`下里巴人`來調劑身心,也需要高級的陽春白雪來提高品味。<br> 現代的流行歌曲,雖盡是一些`下里巴人`的樂曲,但也必然反映一些民眾心聲。<br> 在音樂會上,她為了從俗,也唱了一首流行歌曲,雖是`下里巴人`,但仍是韻味十足。 **反義成語** :<br>`曲高和寡`、`陽春白雪`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巴人下里`<br>
ㄅㄨˋ ㄙㄢ ㄅㄨˋ ㄙˋ,不三不四
**注音**<br>`ㄅㄨˋ ㄙㄢ ㄅㄨˋ ㄙˋ` 的 中文是 `不三不四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成語裡常可見到數字「三」和「四」結合使用,透過這種組構方式而產生的成語,往往都具有特殊的語義內涵,例如「三」和「四」在「朝三暮四」、「三從四德」中是用以表示實指;在「三妻四妾」、「推三阻四」中除了表示是一種虛指,也表示數量多的意思;在「說三道四」、「勾三搭四」、「欺三瞞四」中又具有貶義的意思。本詞目「不三不四」中的「三」和「四」也是具有虛指的意義,整句成語帶著貶義的色彩。出現「不三不四」較早的文獻,如《水滸傳》第七回提到魯智深力大無窮,常為人打抱不平。他曾因殺人而四處逃亡,一度棲身於大相國寺,負責照顧寺院菜園。一日,園裡來了一批由張三、李四領頭的無賴,兩人以道賀為由跪拜在地,不肯起身,實際則想趁魯智深過來攙扶時,給他來個下馬威。魯智深看見這場面,早已有了疑慮,並且心裡暗想著:「一群不三不四的人過來,卻又不肯走上前,莫非是想算計我?」後來原文中的「不三不四」被摘出,成為一句成語,用來形容不正經、不像樣。 <br> **語意說明** : <br> 指不正經、不像樣。 <br> **例句** : <br>這篇稿子被改到`不三不四`,以致面目全非。 <br> 他痛改前非,不再和那些`不三不四`的人往來。 <br> 那群人只會`不三不四`地瞎鬧,一點本事也沒有。 <br> 聽他說了那些`不三不四`的話,大家都非常生氣。 <br> 你再這樣`不三不四`地廝混下去,如何能讓父母安心?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沒三沒四`<br>
ㄅㄨˋ ㄓㄨㄥˋ ㄊㄞˊ ㄐㄩˇ ,不中抬舉
**注音**<br>`ㄅㄨˋ ㄓㄨㄥˋ ㄊㄞˊ ㄐㄩˇ ` 的 中文是 `不中抬舉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不識抬舉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「不識抬舉」的「抬舉」,是指別人對自己的看重和禮遇,「不識抬舉」是用來指責人不接受或不自知別人的禮遇優待。見用於《西遊記》第六四回。這一回中提到:唐三藏和徒弟們在西去求經的路上,經過一條佈滿荊棘的路,來到一座古廟前。一陣風吹起,忽然出現了一位老者,把唐三藏帶到一座石屋前,向他說明來意,因為夜晚風清月霽,特請唐三藏來會友談詩。接著又出現了三位老者,各有稱號,對待唐三藏也非常禮遇,邀請他進入石屋飲茶吟詩,然後這五人就著詩興,相和起來了。過了許久,有兩個青衣女童提著一對燈籠,後引著一位仙女,仙女手上轉動著一枝杏花,笑吟吟地走進門。這位仙女原來是杏仙,容貌美麗,儀態端莊,因聽聞有佳客在此,也來一起吟詩。她並且對唐三藏表達愛慕之意,一旁四位老者也都願意做媒,成就這份姻緣。但唐三藏一聽,臉色丕變,大聲數落他們共同設此美人計要來陷害他。四老一看唐三藏生氣,都不再多說了。此時四老的赤身使者卻暴跳如雷地指責唐三藏,說他不識抬舉,竟然不接受大家的美意!這個杏仙長得漂亮,有才華,別說那些女工方面的事,就她先前所吟的那段詩,就足以匹配得過。極力要促成他倆。這時唐三藏已經大驚失色,但任憑他們怎麼胡亂談論著,就是堅持而不屈從。幸而稍後唐三藏的弟子們已經找尋到此,這時那四老與赤身使者,以及仙女、女童都消失不見了,唐三藏也因此得救。後來「不識抬舉」被用來指責人不接受或不自知別人的禮遇優待。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不識抬舉`<br>
ㄅㄨˊ ㄓㄨㄥˋ ㄊㄞˊ ㄐㄩˇ,不中抬舉
**注音**<br>` ㄅㄨˊ ㄓㄨㄥˋ ㄊㄞˊ ㄐㄩˇ` 的 中文是 `不中抬舉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不識抬舉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「不識抬舉」的「抬舉」,是指別人對自己的看重和禮遇,「不識抬舉」是用來指責人不接受或不自知別人的禮遇優待。見用於《西遊記》第六四回。這一回中提到:唐三藏和徒弟們在西去求經的路上,經過一條佈滿荊棘的路,來到一座古廟前。一陣風吹起,忽然出現了一位老者,把唐三藏帶到一座石屋前,向他說明來意,因為夜晚風清月霽,特請唐三藏來會友談詩。接著又出現了三位老者,各有稱號,對待唐三藏也非常禮遇,邀請他進入石屋飲茶吟詩,然後這五人就著詩興,相和起來了。過了許久,有兩個青衣女童提著一對燈籠,後引著一位仙女,仙女手上轉動著一枝杏花,笑吟吟地走進門。這位仙女原來是杏仙,容貌美麗,儀態端莊,因聽聞有佳客在此,也來一起吟詩。她並且對唐三藏表達愛慕之意,一旁四位老者也都願意做媒,成就這份姻緣。但唐三藏一聽,臉色丕變,大聲數落他們共同設此美人計要來陷害他。四老一看唐三藏生氣,都不再多說了。此時四老的赤身使者卻暴跳如雷地指責唐三藏,說他不識抬舉,竟然不接受大家的美意!這個杏仙長得漂亮,有才華,別說那些女工方面的事,就她先前所吟的那段詩,就足以匹配得過。極力要促成他倆。這時唐三藏已經大驚失色,但任憑他們怎麼胡亂談論著,就是堅持而不屈從。幸而稍後唐三藏的弟子們已經找尋到此,這時那四老與赤身使者,以及仙女、女童都消失不見了,唐三藏也因此得救。後來「不識抬舉」被用來指責人不接受或不自知別人的禮遇優待。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`不識抬舉``<br>
ㄅㄨˋ ㄕˋ ㄅㄧㄢ ㄈㄨˊ ,不事邊幅
**注音**<br>`ㄅㄨˋ ㄕˋ ㄅㄧㄢ ㄈㄨˊ ` 的 中文是 `不事邊幅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不修邊幅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「修飾邊幅」原指修整布帛邊緣使它變得整齊,在典源中用來比喻講究衣飾儀容或形式小節。王莽兵敗後,馬援歸附據地隴西的隗(ㄨㄟˇ)囂,為其效力。這時公孫述在蜀地自立為王,於是隗囂派馬援去探察公孫述的實力。他和公孫述是同鄉老友,以為見面後會和前從一樣,親切的閒話家常,沒想到公孫述以接待臣子的禮儀來接見他,還要任命他為封侯大將軍。馬援看到這種情形,就對那些願意留下的賓客說:「現在天下勝負未定,公孫述不知殷勤的求取賢士,和他們一起圖謀爭奪天下,反而講究衣飾儀容和形式小節,這和土、木做成的偶像有什麼不一樣。這樣的人怎能長久留住天下賢士?」因而告辭回去,告訴隗囂說:「公孫述這個人的眼光像井底之蛙一樣狹小,又自以為了不起,你不如專心的對付東方的劉秀。」後來「不修邊幅」這句成語就從「修飾邊幅」演變而來,語義轉化成相反的意思,用來形容不講究衣飾儀容或不拘形式小節。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不修邊幅`<br>
ㄅㄨˊ ㄕˋ ㄅㄧㄢ ㄈㄨˊ,不事邊幅
**注音**<br>` ㄅㄨˊ ㄕˋ ㄅㄧㄢ ㄈㄨˊ` 的 中文是 `不事邊幅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不修邊幅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「修飾邊幅」原指修整布帛邊緣使它變得整齊,在典源中用來比喻講究衣飾儀容或形式小節。王莽兵敗後,馬援歸附據地隴西的隗(ㄨㄟˇ)囂,為其效力。這時公孫述在蜀地自立為王,於是隗囂派馬援去探察公孫述的實力。他和公孫述是同鄉老友,以為見面後會和前從一樣,親切的閒話家常,沒想到公孫述以接待臣子的禮儀來接見他,還要任命他為封侯大將軍。馬援看到這種情形,就對那些願意留下的賓客說:「現在天下勝負未定,公孫述不知殷勤的求取賢士,和他們一起圖謀爭奪天下,反而講究衣飾儀容和形式小節,這和土、木做成的偶像有什麼不一樣。這樣的人怎能長久留住天下賢士?」因而告辭回去,告訴隗囂說:「公孫述這個人的眼光像井底之蛙一樣狹小,又自以為了不起,你不如專心的對付東方的劉秀。」後來「不修邊幅」這句成語就從「修飾邊幅」演變而來,語義轉化成相反的意思,用來形容不講究衣飾儀容或不拘形式小節。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`不修邊幅``<br>
ㄅㄨˋ ㄦˋ ㄈㄚˇ ㄇㄣˊ ,不二法門
**注音**<br>`ㄅㄨˋ ㄦˋ ㄈㄚˇ ㄇㄣˊ ` 的 中文是 `不二法門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不二,不是兩個極端,也就是唯一,絕對的。法門,指修行者所從入的門徑。不二法門,就是到達絕對真理的方法。在《維摩詰所說經.卷中》敘述眾菩薩闡述各自對「入不二法門」的見解,最後大家問文殊師利菩薩的看法,文殊菩薩認為「不二法門」就是不可用言語說明的,無法用意念去體會的,無法問答的。後來文殊菩薩轉問維摩詰的意見,維摩詰默然,一句話不說。文殊菩薩看了有所體會地說:「善哉!善哉!原來真正的不二法門是不需要文字語言來形容的。」後來「不二法門」成為一句成語,除佛經原有意思外,經常是用來指唯一的方法或途徑。 <br> **語意說明** : <br> 比喻唯一的方法或途徑。 <br> **例句** : <br>多讀多寫是學習寫作的`不二法門`。<br> 合群敬業是讓工作愉快的`不二法門`。<br> 教育是百年大計,也是培養國力的`不二法門`。<br> 只要了解這個`不二法門`,心靈自然就能獲得平靜。<br> 勤勞是成功的`不二法門`,你想投機取巧是肯定會失敗的。 **近義成語** :<br>`必由之路`<br> **反義成語** :<br>`殊途同歸`、`異曲同工`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不二門`、`法無二門`<br>
ㄅㄨˊ ㄦˋ ㄈㄚˇ ㄇㄣˊ,不二法門
**注音**<br>` ㄅㄨˊ ㄦˋ ㄈㄚˇ ㄇㄣˊ` 的 中文是 `不二法門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不二,不是兩個極端,也就是唯一,絕對的。法門,指修行者所從入的門徑。不二法門,就是到達絕對真理的方法。在《維摩詰所說經.卷中》敘述眾菩薩闡述各自對「入不二法門」的見解,最後大家問文殊師利菩薩的看法,文殊菩薩認為「不二法門」就是不可用言語說明的,無法用意念去體會的,無法問答的。後來文殊菩薩轉問維摩詰的意見,維摩詰默然,一句話不說。文殊菩薩看了有所體會地說:「善哉!善哉!原來真正的不二法門是不需要文字語言來形容的。」後來「不二法門」成為一句成語,除佛經原有意思外,經常是用來指唯一的方法或途徑。 <br> **語意說明** : <br> 比喻唯一的方法或途徑。 <br> **例句** : <br>多讀多寫是學習寫作的`不二法門`。<br> 合群敬業是讓工作愉快的`不二法門`。<br> 教育是百年大計,也是培養國力的`不二法門`。<br> 只要了解這個`不二法門`,心靈自然就能獲得平靜。<br> 勤勞是成功的`不二法門`,你想投機取巧是肯定會失敗的。 **近義成語** :<br>``必由之路``<br> **反義成語** :<br>``殊途同歸``、``異曲同工``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`不二門``、``法無二門``<br>
ㄅㄨˋ ㄦˋ ㄇㄣˊ ,不二門
**注音**<br>`ㄅㄨˋ ㄦˋ ㄇㄣˊ ` 的 中文是 `不二門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不二法門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不二,不是兩個極端,也就是唯一,絕對的。法門,指修行者所從入的門徑。不二法門,就是到達絕對真理的方法。在《維摩詰所說經.卷中》敘述眾菩薩闡發各自對「入不二法門」的見解,最後大家問文殊師利菩薩的看法,文殊菩薩認為「不二法門」就是不可用言語說明的,無法用意念去體會的,無法問答的。後來文殊菩薩轉問維摩詰的意見,維摩詰默然,一句話不說。文殊菩薩看了有所體會地說:「善哉!善哉!原來真正的不二法門是不需要文字語言來形容的。」後來「不二法門」成為一句成語,除佛經原有意思外,經常是用來指唯一的方法或途徑。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不二法門`<br>
ㄅㄨˊ ㄦˋ ㄇㄣˊ,不二門
**注音**<br>` ㄅㄨˊ ㄦˋ ㄇㄣˊ` 的 中文是 `不二門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不二法門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不二,不是兩個極端,也就是唯一,絕對的。法門,指修行者所從入的門徑。不二法門,就是到達絕對真理的方法。在《維摩詰所說經.卷中》敘述眾菩薩闡發各自對「入不二法門」的見解,最後大家問文殊師利菩薩的看法,文殊菩薩認為「不二法門」就是不可用言語說明的,無法用意念去體會的,無法問答的。後來文殊菩薩轉問維摩詰的意見,維摩詰默然,一句話不說。文殊菩薩看了有所體會地說:「善哉!善哉!原來真正的不二法門是不需要文字語言來形容的。」後來「不二法門」成為一句成語,除佛經原有意思外,經常是用來指唯一的方法或途徑。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`不二法門``<br>
ㄅㄨˋ ㄒㄧㄡ ㄅㄧㄢ ㄈㄨˊ,不修邊幅
**注音**<br>`ㄅㄨˋ ㄒㄧㄡ ㄅㄧㄢ ㄈㄨˊ` 的 中文是 `不修邊幅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「修飾邊幅」原指修整布帛邊緣使它變得整齊,在典源中用來比喻講究衣飾儀容或形式小節。王莽兵敗後,馬援歸附據地隴西的隗(ㄨㄟˇ)囂,為其效力。這時公孫述在蜀地自立為王,於是隗囂派馬援去探察公孫述的實力。他和公孫述是同鄉老友,以為見面後會和前從一樣,親切的閒話家常,沒想到公孫述以接待臣子的禮儀來接見他,還要任命他為封侯大將軍。馬援看到這種情形,就對那些願意留下的賓客說:「現在天下勝負未定,公孫述不知殷勤的求取賢士,和他們一起圖謀爭奪天下,反而講究衣飾儀容和形式小節,這和土、木做成的偶像有什麼不一樣。這樣的人怎能長久留住天下賢士?」因而告辭回去,告訴隗囂說:「公孫述這個人的眼光像井底之蛙一樣狹小,又自以為了不起,你不如專心的對付東方的劉秀。」後來「不修邊幅」這句成語就從「修飾邊幅」演變而來,語義轉化成相反的意思,用來形容不講究衣飾儀容或不拘形式小節。 <br> **語意說明** : <br> 形容不講究衣飾儀容。形容不拘形式小節。 <br> **例句** : <br>他向來`不修邊幅`,滿頭亂髮,穿著邋遢。<br> 他要老是`不修邊幅`,我看會娶不到老婆的。<br> 他向來`不修邊幅`,每天穿著短褲拖鞋到處走。<br> 別看他`不修邊幅`的模樣,做起事來可是一絲不苟。<br> 他老是`不修邊幅`,邋邋遢遢的,卻自以為是瀟灑不羈。<br> 你看他那`不修邊幅`的模樣,大概就可以知道他是一個不拘小節的人。<br> <br> 他向來是一個`不修邊幅`的人,並非故意粗鄙無禮。<br> 這個油漆工也太`不修邊幅`了吧!東一塊、西一塊,沒有一塊牆壁漆勻了。<br> 身為木工師傅,做起事來當然要精細,怎麼可以如此`不修邊幅`,連木皮都貼不平? **近義成語** :<br>`不衫不履`、`首如飛蓬`、`蓬頭垢面`、`不拘小節`、`放浪不羈`<br> **反義成語** :<br>`衣冠楚楚`、`西裝革履`、`修飾邊幅`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不飾邊幅`、`不事邊幅`、`邊幅不修`、`不脩邊幅`<br>
ㄅㄨˋ ㄌㄨㄣˊ ㄅㄨˋ ㄌㄟˋ ,不倫不類
**注音**<br>`ㄅㄨˋ ㄌㄨㄣˊ ㄅㄨˋ ㄌㄟˋ ` 的 中文是 `不倫不類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《公羊傳》是春秋三傳之一,舊題為子夏弟子公羊高所撰,是專為解釋孔子的《春秋》所作的,後世有許多學者為之註疏訓詁,其中所記載的內容亦經常被文人加以引用討論。在《春秋.昭公十九年》中有「許世子止弒其君實」這樣的記載,當時許悼公得了瘧疾,喝了太子許止所進的藥之後就死了。關於這個「弒」字的解釋,各家說法不一,有的人認為進藥本是醫官的職責,太子親自進藥必別有居心;另一派人則認為瘧疾不是絕症,治瘧疾的藥也不會致人於死,太子所進的藥必有問題,所以才說是太子弒父。而《公羊傳》解釋這段經文時,卻認為孔子用「弒」字,是要譏諷太子許止沒有盡到孝道,並且舉出樂正子春事奉生病父親的例子做為佐證。劉知幾對此十分不以為然,他認為樂正子春的孝行足為楷模,許悼公死於政治謀殺也是事實,怎麼會是因為太子許止沒有樂正子春孝順,就被冠以「弒君」的罪名呢?劉知幾認為公羊高是為了彰顯同是孔子門人的樂正子春的德行,所以扭曲事實加以解說,例子舉得不對,罪名也定得太過牽強,沒有達到原本彰顯樂正子春孝行的用意,反而變得十分可笑。後來「不倫不類」這句成語,就從劉知幾《史通》中的「編次不倫,比喻非類」演變成,用來形容事物不成體統。 <br> **語意說明** : <br> 形容事物不成體統。貶義。 <br> **例句** : <br>他聽對方話說得`不倫不類`,就藉口離開了。 <br> 你不要跟那些`不倫不類`的人交朋友,小心被帶壞。 <br> 依據不同場合穿著適宜的衣服,才不會顯得`不倫不類`。 <br> 題辭不能亂用,如果賀女壽來句「彤管流芳」,豈非`不倫不類`? <br> 這棟房子明明是洋式建築,卻蓋個中式屋頂,顯得有些`不倫不類`。 **近義成語** :<br>`不三不四`、`非驢非馬`<br>
ㄅㄨˋ ㄌㄨㄣˊ ㄅㄨˊ ㄌㄟˋ,不倫不類
**注音**<br>` ㄅㄨˋ ㄌㄨㄣˊ ㄅㄨˊ ㄌㄟˋ` 的 中文是 `不倫不類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《公羊傳》是春秋三傳之一,舊題為子夏弟子公羊高所撰,是專為解釋孔子的《春秋》所作的,後世有許多學者為之註疏訓詁,其中所記載的內容亦經常被文人加以引用討論。在《春秋.昭公十九年》中有「許世子止弒其君實」這樣的記載,當時許悼公得了瘧疾,喝了太子許止所進的藥之後就死了。關於這個「弒」字的解釋,各家說法不一,有的人認為進藥本是醫官的職責,太子親自進藥必別有居心;另一派人則認為瘧疾不是絕症,治瘧疾的藥也不會致人於死,太子所進的藥必有問題,所以才說是太子弒父。而《公羊傳》解釋這段經文時,卻認為孔子用「弒」字,是要譏諷太子許止沒有盡到孝道,並且舉出樂正子春事奉生病父親的例子做為佐證。劉知幾對此十分不以為然,他認為樂正子春的孝行足為楷模,許悼公死於政治謀殺也是事實,怎麼會是因為太子許止沒有樂正子春孝順,就被冠以「弒君」的罪名呢?劉知幾認為公羊高是為了彰顯同是孔子門人的樂正子春的德行,所以扭曲事實加以解說,例子舉得不對,罪名也定得太過牽強,沒有達到原本彰顯樂正子春孝行的用意,反而變得十分可笑。後來「不倫不類」這句成語,就從劉知幾《史通》中的「編次不倫,比喻非類」演變成,用來形容事物不成體統。 <br> **語意說明** : <br> 形容事物不成體統。貶義。 <br> **例句** : <br>他聽對方話說得`不倫不類`,就藉口離開了。 <br> 你不要跟那些`不倫不類`的人交朋友,小心被帶壞。 <br> 依據不同場合穿著適宜的衣服,才不會顯得`不倫不類`。 <br> 題辭不能亂用,如果賀女壽來句「彤管流芳」,豈非`不倫不類`? <br> 這棟房子明明是洋式建築,卻蓋個中式屋頂,顯得有些`不倫不類`。 **近義成語** :<br>``不三不四``、``非驢非馬``<br>
ㄅㄨˋ ㄓˊ ㄧ ㄨㄣˊ ,不值一文
**注音**<br>`ㄅㄨˋ ㄓˊ ㄧ ㄨㄣˊ ` 的 中文是 `不值一文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一錢不值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「一錢不值」原作「不直一錢」,是指連一文錢也不值,而一文錢是古代幣值的最小單位,因此比喻沒有任何價值,出自《史記.卷一○七.魏其武安侯列傳》。《史記》記載,西漢時的一位將官名叫灌夫,性格剛直,交遊廣闊,但對貴族常表現出不屑的態度,時常與人起衝突。有一回,在丞相田蚡娶妻的喜宴上,酒酣耳熱之際,灌夫向田蚡敬酒。由於兩人過去有嫌隙,田蚡斷然拒絕,引起灌夫十分不悅,轉而向臨汝侯敬酒。臨汝侯正與護衛程不識耳語,沒注意到灌夫來敬酒,因此沒有理會他。連續受到兩次怠慢的灌夫,加上幾分醉意,頓時怒火中燒,大發雷霆,向臨汝侯罵道:「我平常就說程不識不值一錢,你還學女人和他咬耳朵講俏俏話!」經過這麼一鬧,原本就與他結怨的丞相更為憤怒,上書彈劾他大不敬,派人逮捕灌夫,並與其家人一起論罪問斬。灌夫的好友魏其侯想要救他,上書武帝替他說好話,卻因此受到牽連,被讒言所害,也遭來殺身之禍。後來「一錢不值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比喻毫無價值。「一錢不值」較早的書證如《文明小史》第三○回:「但則我們中國已被外洋看到一錢不值,所以他們犯了我們的法不能辦罪,我們百姓要傷了他個貓兒、狗兒,休想活命。」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一錢不值`<br>
ㄅㄨˋ ㄓˊ ㄧˋ ㄨㄣˊ,不值一文
**注音**<br>` ㄅㄨˋ ㄓˊ ㄧˋ ㄨㄣˊ` 的 中文是 `不值一文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一錢不值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「一錢不值」原作「不直一錢」,是指連一文錢也不值,而一文錢是古代幣值的最小單位,因此比喻沒有任何價值,出自《史記.卷一○七.魏其武安侯列傳》。《史記》記載,西漢時的一位將官名叫灌夫,性格剛直,交遊廣闊,但對貴族常表現出不屑的態度,時常與人起衝突。有一回,在丞相田蚡娶妻的喜宴上,酒酣耳熱之際,灌夫向田蚡敬酒。由於兩人過去有嫌隙,田蚡斷然拒絕,引起灌夫十分不悅,轉而向臨汝侯敬酒。臨汝侯正與護衛程不識耳語,沒注意到灌夫來敬酒,因此沒有理會他。連續受到兩次怠慢的灌夫,加上幾分醉意,頓時怒火中燒,大發雷霆,向臨汝侯罵道:「我平常就說程不識不值一錢,你還學女人和他咬耳朵講俏俏話!」經過這麼一鬧,原本就與他結怨的丞相更為憤怒,上書彈劾他大不敬,派人逮捕灌夫,並與其家人一起論罪問斬。灌夫的好友魏其侯想要救他,上書武帝替他說好話,卻因此受到牽連,被讒言所害,也遭來殺身之禍。後來「一錢不值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比喻毫無價值。「一錢不值」較早的書證如《文明小史》第三○回:「但則我們中國已被外洋看到一錢不值,所以他們犯了我們的法不能辦罪,我們百姓要傷了他個貓兒、狗兒,休想活命。」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`一錢不值``<br>
ㄅㄨˋ ㄓˊ ㄧ ㄑㄧㄢˊ ,不值一錢
**注音**<br>`ㄅㄨˋ ㄓˊ ㄧ ㄑㄧㄢˊ ` 的 中文是 `不值一錢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一錢不值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「一錢不值」原作「不直一錢」,是指連一文錢也不值,而一文錢是古代幣值的最小單位,因此比喻沒有任何價值,出自《史記.卷一○七.魏其武安侯列傳》。《史記》記載,西漢時的一位將官名叫灌夫,性格剛直,交遊廣闊,但對貴族常表現出不屑的態度,時常與人起衝突。有一回,在丞相田蚡娶妻的喜宴上,酒酣耳熱之際,灌夫向田蚡敬酒。由於兩人過去有嫌隙,田蚡斷然拒絕,引起灌夫十分不悅,轉而向臨汝侯敬酒。臨汝侯正與護衛程不識耳語,沒注意到灌夫來敬酒,因此沒有理會他。連續受到兩次怠慢的灌夫,加上幾分醉意,頓時怒火中燒,大發雷霆,向臨汝侯罵道:「我平常就說程不識不值一錢,你還學女人和他咬耳朵講俏俏話!」經過這麼一鬧,原本就與他結怨的丞相更為憤怒,上書彈劾他大不敬,派人逮捕灌夫,並與其家人一起論罪問斬。灌夫的好友魏其侯想要救他,上書武帝替他說好話,卻因此受到牽連,被讒言所害,也遭來殺身之禍。後來「一錢不值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比喻毫無價值。「一錢不值」較早的書證如《文明小史》第三○回:「但則我們中國已被外洋看到一錢不值,所以他們犯了我們的法不能辦罪,我們百姓要傷了他個貓兒、狗兒,休想活命。」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一錢不值`<br>
ㄅㄨˋ ㄓˊ ㄧˋ ㄑㄧㄢˊ,不值一錢
**注音**<br>` ㄅㄨˋ ㄓˊ ㄧˋ ㄑㄧㄢˊ` 的 中文是 `不值一錢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一錢不值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「一錢不值」原作「不直一錢」,是指連一文錢也不值,而一文錢是古代幣值的最小單位,因此比喻沒有任何價值,出自《史記.卷一○七.魏其武安侯列傳》。《史記》記載,西漢時的一位將官名叫灌夫,性格剛直,交遊廣闊,但對貴族常表現出不屑的態度,時常與人起衝突。有一回,在丞相田蚡娶妻的喜宴上,酒酣耳熱之際,灌夫向田蚡敬酒。由於兩人過去有嫌隙,田蚡斷然拒絕,引起灌夫十分不悅,轉而向臨汝侯敬酒。臨汝侯正與護衛程不識耳語,沒注意到灌夫來敬酒,因此沒有理會他。連續受到兩次怠慢的灌夫,加上幾分醉意,頓時怒火中燒,大發雷霆,向臨汝侯罵道:「我平常就說程不識不值一錢,你還學女人和他咬耳朵講俏俏話!」經過這麼一鬧,原本就與他結怨的丞相更為憤怒,上書彈劾他大不敬,派人逮捕灌夫,並與其家人一起論罪問斬。灌夫的好友魏其侯想要救他,上書武帝替他說好話,卻因此受到牽連,被讒言所害,也遭來殺身之禍。後來「一錢不值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比喻毫無價值。「一錢不值」較早的書證如《文明小史》第三○回:「但則我們中國已被外洋看到一錢不值,所以他們犯了我們的法不能辦罪,我們百姓要傷了他個貓兒、狗兒,休想活命。」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`一錢不值``<br>
ㄅㄨˋ ㄓˊ ㄅㄢˋ ㄨㄣˊ,不值半文
**注音**<br>`ㄅㄨˋ ㄓˊ ㄅㄢˋ ㄨㄣˊ` 的 中文是 `不值半文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一錢不值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「一錢不值」原作「不直一錢」,是指連一文錢也不值,而一文錢是古代幣值的最小單位,因此比喻沒有任何價值,出自《史記.卷一○七.魏其武安侯列傳》。《史記》記載,西漢時的一位將官名叫灌夫,性格剛直,交遊廣闊,但對貴族常表現出不屑的態度,時常與人起衝突。有一回,在丞相田蚡娶妻的喜宴上,酒酣耳熱之際,灌夫向田蚡敬酒。由於兩人過去有嫌隙,田蚡斷然拒絕,引起灌夫十分不悅,轉而向臨汝侯敬酒。臨汝侯正與護衛程不識耳語,沒注意到灌夫來敬酒,因此沒有理會他。連續受到兩次怠慢的灌夫,加上幾分醉意,頓時怒火中燒,大發雷霆,向臨汝侯罵道:「我平常就說程不識不值一錢,你還學女人和他咬耳朵講俏俏話!」經過這麼一鬧,原本就與他結怨的丞相更為憤怒,上書彈劾他大不敬,派人逮捕灌夫,並與其家人一起論罪問斬。灌夫的好友魏其侯想要救他,上書武帝替他說好話,卻因此受到牽連,被讒言所害,也遭來殺身之禍。後來「一錢不值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比喻毫無價值。「一錢不值」較早的書證如《文明小史》第三○回:「但則我們中國已被外洋看到一錢不值,所以他們犯了我們的法不能辦罪,我們百姓要傷了他個貓兒、狗兒,休想活命。」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一錢不值`<br>
ㄅㄨˋ ㄐㄧㄚˇ ㄙ ㄌㄩˋ,不假思慮
**注音**<br>`ㄅㄨˋ ㄐㄧㄚˇ ㄙ ㄌㄩˋ` 的 中文是 `不假思慮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不假思索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宋人黃榦在寫給好友的一封回信中,提到他細讀《中庸》一書的心得。大意是:《中庸》是子思子在家學中完全了解儒道的本末源流之後才寫成的一本書,書中詳盡闡發了聖賢之道的底細。全書從戒懼謹獨(心懷警戒恐懼謹守慎獨之道)講起,接著談到智仁勇三達德,最後以「誠」字作結。所謂「戒懼謹獨」,既不必勉強費力,也不用思考探求,一念之間,立刻就能體會箇中真意。初學的人果能勤奮懈地奉行把持,便得以完整保全上天賦與的本性。至於所謂「智仁勇」三德,以及「誠」之一字,只要加上講學力行的功夫,也就不難融會貫通了。「不假思索」就是直接摘自信中的一個成語,用於表示不經過思考探求,立即做出反應。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不假思索`<br>
ㄅㄨˋ ㄐㄧㄚˇ ㄙ ㄙㄨㄛˇ,不假思索
**注音**<br>`ㄅㄨˋ ㄐㄧㄚˇ ㄙ ㄙㄨㄛˇ` 的 中文是 `不假思索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宋人黃榦在寫給好友的一封回信中,提到他細讀《中庸》一書的心得。大意是:《中庸》是子思子在家學中完全了解儒道的本末源流之後才寫成的一本書,書中詳盡闡發了聖賢之道的底細。全書從戒懼謹獨(心懷警戒恐懼謹守慎獨之道)講起,接著談到智仁勇三達德,最後以「誠」字作結。所謂「戒懼謹獨」,既不必勉強費力,也不用思考探求,一念之間,立刻就能體會箇中真意。初學的人果能勤奮懈地奉行把持,便得以完整保全上天賦與的本性。至於所謂「智仁勇」三德,以及「誠」之一字,只要加上講學力行的功夫,也就不難融會貫通了。「不假思索」就是直接摘自信中的一個成語,用於表示不經過思考探求,立即做出反應。 <br> **語意說明** : <br> 指不經過思考探求,立即做出反應。 <br> **例句** : <br>老王說話總是`不假思索`,因此得罪了許多人。<br> 聽到河裡有人在呼救,救生員`不假思索`地就跳下去救人。<br> 我一提出請求,她就`不假思索`地答應了,真讓我喜出望外。<br> 他`不假思索`,提筆就寫下了這道難題的答案,讓大家看得目瞪口呆。<br> 看見眼前的美景,他`不假思索`,便吟出一首詩,聽得大家嘖嘖稱賞。<br> 他在會議上提出的意見實在很荒唐,主管當然`不假思索`便予以否決了。<br> 這個大詩人常能`不假思索`地寫出令人讚嘆的優美詩句,果然名不虛傳。<br> 李教授是個化學專家,你請教他任何有關化學的問題,他都可以`不假思索`地回答出來。 **反義成語** :<br>`冥思苦想`、`深思熟慮`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不加思索`、`不待思索`、`不假思量`、`不假思慮`、`不暇思索`<br>
ㄅㄨˋ ㄐㄧㄚˇ ㄙ ㄌㄧㄤˊ,不假思量
**注音**<br>`ㄅㄨˋ ㄐㄧㄚˇ ㄙ ㄌㄧㄤˊ` 的 中文是 `不假思量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不假思索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宋人黃榦在寫給好友的一封回信中,提到他細讀《中庸》一書的心得。大意是:《中庸》是子思子在家學中完全了解儒道的本末源流之後才寫成的一本書,書中詳盡闡發了聖賢之道的底細。全書從戒懼謹獨(心懷警戒恐懼謹守慎獨之道)講起,接著談到智仁勇三達德,最後以「誠」字作結。所謂「戒懼謹獨」,既不必勉強費力,也不用思考探求,一念之間,立刻就能體會箇中真意。初學的人果能勤奮懈地奉行把持,便得以完整保全上天賦與的本性。至於所謂「智仁勇」三德,以及「誠」之一字,只要加上講學力行的功夫,也就不難融會貫通了。「不假思索」就是直接摘自信中的一個成語,用於表示不經過思考探求,立即做出反應。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不假思索`<br>
ㄅㄨˋ ㄖㄨˋ ㄕˊ ㄧˊ ,不入時宜
**注音**<br>`ㄅㄨˋ ㄖㄨˋ ㄕˊ ㄧˊ ` 的 中文是 `不入時宜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不合時宜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西漢末年,由於國勢衰弱、社會紊亂,加上成帝喜好鬼神之說,又無子嗣,因此寵信方士。其中一名方士甘忠可,揉合黃老道學與儒家讖緯之說,詐造《天官曆》、《包元太平經》。因漢帝自認屬火德,甘忠可便假託道教真人赤精子,說漢家逢天地之大終,當更受命於天,以致天下太平,永固漢室之統治。甘忠可後因干預朝政遭彈劾而被誅殺,但他的弟子夏賀良等人仍密傳其道,他的方術仍然盛行於貴族間。成帝崩後,繼位的哀帝也好此道。夏賀良等人仍以赤精子的名義,說漢室國運中衰,建議哀帝改元易號,並增加漏箭上的刻度,可永保國家的安定。哀帝接受了他的建議,下詔以建平二年為太初元將元年,改號為陳聖劉太平皇帝,漏刻以百二十為度。但二個月後,哀帝見毫無成效,又發了一道詔令,自承誤信方士之言,做了些不符時勢所宜的事,因此收回成命,並將夏賀良等人發監問斬。「不合時宜」就是直接摘自典源的一個成語,用於表示不符合時勢趨尚。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不合時宜`<br>
ㄅㄨˊ ㄖㄨˋ ㄕˊ ㄧˊ,不入時宜
**注音**<br>` ㄅㄨˊ ㄖㄨˋ ㄕˊ ㄧˊ` 的 中文是 `不入時宜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不合時宜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西漢末年,由於國勢衰弱、社會紊亂,加上成帝喜好鬼神之說,又無子嗣,因此寵信方士。其中一名方士甘忠可,揉合黃老道學與儒家讖緯之說,詐造《天官曆》、《包元太平經》。因漢帝自認屬火德,甘忠可便假託道教真人赤精子,說漢家逢天地之大終,當更受命於天,以致天下太平,永固漢室之統治。甘忠可後因干預朝政遭彈劾而被誅殺,但他的弟子夏賀良等人仍密傳其道,他的方術仍然盛行於貴族間。成帝崩後,繼位的哀帝也好此道。夏賀良等人仍以赤精子的名義,說漢室國運中衰,建議哀帝改元易號,並增加漏箭上的刻度,可永保國家的安定。哀帝接受了他的建議,下詔以建平二年為太初元將元年,改號為陳聖劉太平皇帝,漏刻以百二十為度。但二個月後,哀帝見毫無成效,又發了一道詔令,自承誤信方士之言,做了些不符時勢所宜的事,因此收回成命,並將夏賀良等人發監問斬。「不合時宜」就是直接摘自典源的一個成語,用於表示不符合時勢趨尚。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`不合時宜``<br>
ㄅㄨˋ ㄖㄨˋ ㄕㄡˋ ㄒㄩㄝˋ ㄢ ㄉㄜˊ ㄕㄡˋ ㄗˇ ,不入獸穴,安得獸子
**注音**<br>`ㄅㄨˋ ㄖㄨˋ ㄕㄡˋ ㄒㄩㄝˋ ㄢ ㄉㄜˊ ㄕㄡˋ ㄗˇ ` 的 中文是 `不入獸穴,安得獸子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不入虎穴,焉得虎子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班超是東漢名將,為班彪之子,班固之弟。他年輕的時候,投筆從戎跟隨車都尉竇固與匈奴打仗,建立了許多戰功。後來竇固派班超出使西域,來到了鄯善國。鄯善國王對於班超一行人本來十分禮遇,但過了一段時間,卻明顯地冷淡起來。班超對這種情形感到不解,暗中探聽的結果,原來是匈奴也派了使者前來籠絡鄯善國王,使鄯善國王的心產生動搖。班超立刻召集所有的部屬三十六人,趁酒酣時候,激怒大家說道:「不探索老虎的巢穴,就不能捉到小老虎。現在唯一的方法,就是趁夜裡火攻匈奴使者,使他們不知道我們有多少人,一定會大驚恐,可以把他們全部殺掉,這樣一來,鄯善國王才會害怕,事功可以成立。」所有人都贊成班固的建議。於是當天夜裡,班超率領吏士攻入匈奴使者的營地,班超親手就殺了三人,把匈奴的使者以及副使都殺了,鄯善國王嚇得魂不附體,終於願意歸順漢朝。後來「不入虎穴,焉得虎子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比喻想要達到目標就必須深入冒險。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不入虎穴,焉得虎子`<br>
ㄅㄨˊ ㄖㄨˋ ㄕㄡˋ ㄒㄩㄝˋ ㄢ ㄉㄜˊ ㄕㄡˋ ㄗˇ,不入獸穴,安得獸子
**注音**<br>` ㄅㄨˊ ㄖㄨˋ ㄕㄡˋ ㄒㄩㄝˋ ㄢ ㄉㄜˊ ㄕㄡˋ ㄗˇ` 的 中文是 `不入獸穴,安得獸子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不入虎穴,焉得虎子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班超是東漢名將,為班彪之子,班固之弟。他年輕的時候,投筆從戎跟隨車都尉竇固與匈奴打仗,建立了許多戰功。後來竇固派班超出使西域,來到了鄯善國。鄯善國王對於班超一行人本來十分禮遇,但過了一段時間,卻明顯地冷淡起來。班超對這種情形感到不解,暗中探聽的結果,原來是匈奴也派了使者前來籠絡鄯善國王,使鄯善國王的心產生動搖。班超立刻召集所有的部屬三十六人,趁酒酣時候,激怒大家說道:「不探索老虎的巢穴,就不能捉到小老虎。現在唯一的方法,就是趁夜裡火攻匈奴使者,使他們不知道我們有多少人,一定會大驚恐,可以把他們全部殺掉,這樣一來,鄯善國王才會害怕,事功可以成立。」所有人都贊成班固的建議。於是當天夜裡,班超率領吏士攻入匈奴使者的營地,班超親手就殺了三人,把匈奴的使者以及副使都殺了,鄯善國王嚇得魂不附體,終於願意歸順漢朝。後來「不入虎穴,焉得虎子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比喻想要達到目標就必須深入冒險。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`不入虎穴,焉得虎子``<br>
ㄅㄨˋ ㄖㄨˋ ㄏㄨˇ ㄒㄩㄝˋ ㄅㄨˋ ㄉㄜˊ ㄏㄨˇ ㄗˇ ,不入虎穴,不得虎子
**注音**<br>`ㄅㄨˋ ㄖㄨˋ ㄏㄨˇ ㄒㄩㄝˋ ㄅㄨˋ ㄉㄜˊ ㄏㄨˇ ㄗˇ ` 的 中文是 `不入虎穴,不得虎子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不入虎穴,焉得虎子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班超是東漢名將,為班彪之子,班固之弟。他年輕的時候,投筆從戎跟隨車都尉竇固與匈奴打仗,建立了許多戰功。後來竇固派班超出使西域,來到了鄯善國。鄯善國王對於班超一行人本來十分禮遇,但過了一段時間,卻明顯地冷淡起來。班超對這種情形感到不解,暗中探聽的結果,原來是匈奴也派了使者前來籠絡鄯善國王,使鄯善國王的心產生動搖。班超立刻召集所有的部屬三十六人,趁酒酣時候,激怒大家說道:「不探索老虎的巢穴,就不能捉到小老虎。現在唯一的方法,就是趁夜裡火攻匈奴使者,使他們不知道我們有多少人,一定會大驚恐,可以把他們全部殺掉,這樣一來,鄯善國王才會害怕,事功可以成立。」所有人都贊成班固的建議。於是當天夜裡,班超率領吏士攻入匈奴使者的營地,班超親手就殺了三人,把匈奴的使者以及副使都殺了,鄯善國王嚇得魂不附體,終於願意歸順漢朝。後來「不入虎穴,焉得虎子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比喻想要達到目標就必須深入冒險。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不入虎穴,焉得虎子`<br>
ㄅㄨˊ ㄖㄨˋ ㄏㄨˇ ㄒㄩㄝˋ ㄅㄨˋ ㄉㄜˊ ㄏㄨˇ ㄗˇ,不入虎穴,不得虎子
**注音**<br>` ㄅㄨˊ ㄖㄨˋ ㄏㄨˇ ㄒㄩㄝˋ ㄅㄨˋ ㄉㄜˊ ㄏㄨˇ ㄗˇ` 的 中文是 `不入虎穴,不得虎子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不入虎穴,焉得虎子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班超是東漢名將,為班彪之子,班固之弟。他年輕的時候,投筆從戎跟隨車都尉竇固與匈奴打仗,建立了許多戰功。後來竇固派班超出使西域,來到了鄯善國。鄯善國王對於班超一行人本來十分禮遇,但過了一段時間,卻明顯地冷淡起來。班超對這種情形感到不解,暗中探聽的結果,原來是匈奴也派了使者前來籠絡鄯善國王,使鄯善國王的心產生動搖。班超立刻召集所有的部屬三十六人,趁酒酣時候,激怒大家說道:「不探索老虎的巢穴,就不能捉到小老虎。現在唯一的方法,就是趁夜裡火攻匈奴使者,使他們不知道我們有多少人,一定會大驚恐,可以把他們全部殺掉,這樣一來,鄯善國王才會害怕,事功可以成立。」所有人都贊成班固的建議。於是當天夜裡,班超率領吏士攻入匈奴使者的營地,班超親手就殺了三人,把匈奴的使者以及副使都殺了,鄯善國王嚇得魂不附體,終於願意歸順漢朝。後來「不入虎穴,焉得虎子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比喻想要達到目標就必須深入冒險。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`不入虎穴,焉得虎子``<br>
ㄅㄨˋ ㄖㄨˋ ㄏㄨˇ ㄒㄩㄝˋ ㄧㄢ ㄉㄜˊ ㄏㄨˇ ㄗˇ ,不入虎穴,焉得虎子
**注音**<br>`ㄅㄨˋ ㄖㄨˋ ㄏㄨˇ ㄒㄩㄝˋ ㄧㄢ ㄉㄜˊ ㄏㄨˇ ㄗˇ ` 的 中文是 `不入虎穴,焉得虎子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班超是東漢名將,為班彪之子,班固之弟。他年輕的時候,投筆從戎跟隨車都尉竇固與匈奴打仗,建立了許多戰功。後來竇固派班超出使西域,來到了鄯善國。鄯善國王對於班超一行人本來十分禮遇,但過了一段時間,卻明顯地冷淡起來。班超對這種情形感到不解,暗中探聽的結果,原來是匈奴也派了使者前來籠絡鄯善國王,使鄯善國王的心產生動搖。班超立刻召集所有的部屬三十六人,趁酒酣時候,激怒大家說道:「不探索老虎的巢穴,就不能捉到小老虎。現在唯一的方法,就是趁夜裡火攻匈奴使者,使他們不知道我們有多少人,一定會大驚恐,可以把他們全部殺掉,這樣一來,鄯善國王才會害怕,事功可以成立。」所有人都贊成班超的建議。於是當天夜裡,班超率領吏士攻入匈奴使者的營地,班超親手就殺了三人,把匈奴的使者以及副使都殺了,鄯善國王嚇得魂不附體,終於願意歸順漢朝。後來「不入虎穴,焉得虎子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比喻想要達到目標就必須深入冒險。 <br> **語意說明** : <br> 比喻想要達到目標就必須冒險。 <br> **例句** : <br>既然本著`不入虎穴,焉得虎子`的決心前來,不達目的絕不回頭。<br> 俗話說:「`不入虎穴,焉得虎子`。」如果不親赴匪穴,如何救得了人質?<br> 這件事是有風險,但`不入虎穴,焉得虎子`?不去冒險又怎能嚐到甜美的果實?<br> 大丈夫頂天立地,`不入虎穴,焉得虎子`,即使前面是刀山火海,我也要闖一闖。<br> 當臥底的警員都是抱著`不入虎穴,焉得虎子`的決心,深入歹徒組織核心一探究竟。 **反義成語** :<br>`知難而退`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不探虎穴,安得虎子`、`虎穴得子`、`入虎穴得虎子`、`不入虎穴,不得虎子`、`不入獸穴,安得獸子`<br>
ㄅㄨˊ ㄖㄨˋ ㄏㄨˇ ㄒㄩㄝˋ ㄧㄢ ㄉㄜˊ ㄏㄨˇ ㄗˇ,不入虎穴,焉得虎子
**注音**<br>` ㄅㄨˊ ㄖㄨˋ ㄏㄨˇ ㄒㄩㄝˋ ㄧㄢ ㄉㄜˊ ㄏㄨˇ ㄗˇ` 的 中文是 `不入虎穴,焉得虎子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班超是東漢名將,為班彪之子,班固之弟。他年輕的時候,投筆從戎跟隨車都尉竇固與匈奴打仗,建立了許多戰功。後來竇固派班超出使西域,來到了鄯善國。鄯善國王對於班超一行人本來十分禮遇,但過了一段時間,卻明顯地冷淡起來。班超對這種情形感到不解,暗中探聽的結果,原來是匈奴也派了使者前來籠絡鄯善國王,使鄯善國王的心產生動搖。班超立刻召集所有的部屬三十六人,趁酒酣時候,激怒大家說道:「不探索老虎的巢穴,就不能捉到小老虎。現在唯一的方法,就是趁夜裡火攻匈奴使者,使他們不知道我們有多少人,一定會大驚恐,可以把他們全部殺掉,這樣一來,鄯善國王才會害怕,事功可以成立。」所有人都贊成班超的建議。於是當天夜裡,班超率領吏士攻入匈奴使者的營地,班超親手就殺了三人,把匈奴的使者以及副使都殺了,鄯善國王嚇得魂不附體,終於願意歸順漢朝。後來「不入虎穴,焉得虎子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比喻想要達到目標就必須深入冒險。 <br> **語意說明** : <br> 比喻想要達到目標就必須冒險。 <br> **例句** : <br>既然本著`不入虎穴,焉得虎子`的決心前來,不達目的絕不回頭。<br> 俗話說:「`不入虎穴,焉得虎子`。」如果不親赴匪穴,如何救得了人質?<br> 這件事是有風險,但`不入虎穴,焉得虎子`?不去冒險又怎能嚐到甜美的果實?<br> 大丈夫頂天立地,`不入虎穴,焉得虎子`,即使前面是刀山火海,我也要闖一闖。<br> 當臥底的警員都是抱著`不入虎穴,焉得虎子`的決心,深入歹徒組織核心一探究竟。 **反義成語** :<br>``知難而退``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`不探虎穴,安得虎子``、``虎穴得子``、``入虎穴得虎子``、``不入虎穴,不得虎子``、``不入獸穴,安得獸子``<br>
ㄅㄨˋ ㄍㄨㄥˋ ㄓ ㄔㄡˊ ,不共之仇
**注音**<br>`ㄅㄨˋ ㄍㄨㄥˋ ㄓ ㄔㄡˊ ` 的 中文是 `不共之仇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不共戴天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「不共戴天」這句成語原本的意思就是「不和仇人頂著同樣的天」,「天」只有一個,所以也就是不和仇人共存於世間的意思。什麼樣的仇人非得拚個你死我活呢?《禮記.曲禮》有一段話說:「殺害父親的仇人,我不應和他共處於世間;在路上遇到殺害兄弟的仇人,不必等回家拿兵器,就應該直接上前報復;如果是殺害朋友的仇人,我不應該和他同國。」傳統的儒家是很講究禮的。在禮的觀念中,對父母要盡孝,對兄弟要友愛,對朋友要存義,這是為人的基本。所以一個人是非觀念要分明,要「以直報怨」。父母既是我們在世上最親的人,遇到殺父仇人,豈有輕饒的道理?想盡辦法也要報仇,否則為人子女就是不孝,也就是不合禮了。這正是為何《曲禮》說:「父之讎,弗與共戴天」的理由了。這種觀念在《禮記.檀弓上》也提到:有父母之仇要報的人,是要「寢苫枕干」的。苫,音ㄕㄢ,草的意思。干是盾,也就是兵器的意思。也就是為報父母之仇,為人子女要處心積慮,睡不能安寢,隨時準備兵器,等待機會。所以「不共戴天」原本是古代儒家藉報父仇一事的觀念,來宣揚對父母之孝的重要,後來演變成一句成語,比喻對人仇恨極深。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不共戴天`<br>
ㄅㄨˊ ㄍㄨㄥˋ ㄓ ㄔㄡˊ,不共之仇
**注音**<br>` ㄅㄨˊ ㄍㄨㄥˋ ㄓ ㄔㄡˊ` 的 中文是 `不共之仇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不共戴天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「不共戴天」這句成語原本的意思就是「不和仇人頂著同樣的天」,「天」只有一個,所以也就是不和仇人共存於世間的意思。什麼樣的仇人非得拚個你死我活呢?《禮記.曲禮》有一段話說:「殺害父親的仇人,我不應和他共處於世間;在路上遇到殺害兄弟的仇人,不必等回家拿兵器,就應該直接上前報復;如果是殺害朋友的仇人,我不應該和他同國。」傳統的儒家是很講究禮的。在禮的觀念中,對父母要盡孝,對兄弟要友愛,對朋友要存義,這是為人的基本。所以一個人是非觀念要分明,要「以直報怨」。父母既是我們在世上最親的人,遇到殺父仇人,豈有輕饒的道理?想盡辦法也要報仇,否則為人子女就是不孝,也就是不合禮了。這正是為何《曲禮》說:「父之讎,弗與共戴天」的理由了。這種觀念在《禮記.檀弓上》也提到:有父母之仇要報的人,是要「寢苫枕干」的。苫,音ㄕㄢ,草的意思。干是盾,也就是兵器的意思。也就是為報父母之仇,為人子女要處心積慮,睡不能安寢,隨時準備兵器,等待機會。所以「不共戴天」原本是古代儒家藉報父仇一事的觀念,來宣揚對父母之孝的重要,後來演變成一句成語,比喻對人仇恨極深。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`不共戴天``<br>
ㄅㄨˋ ㄍㄨㄥˋ ㄊㄧㄢ ㄉㄧˋ ,不共天地
**注音**<br>`ㄅㄨˋ ㄍㄨㄥˋ ㄊㄧㄢ ㄉㄧˋ ` 的 中文是 `不共天地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不共戴天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「不共戴天」這句成語原本的意思就是「不和仇人頂著同樣的天」,「天」只有一個,所以也就是不和仇人共存於世間的意思。什麼樣的仇人非得拚個你死我活呢?《禮記.曲禮》有一段話說:「殺害父親的仇人,我不應和他共處於世間;在路上遇到殺害兄弟的仇人,不必等回家拿兵器,就應該直接上前報復;如果是殺害朋友的仇人,我不應該和他同國。」傳統的儒家是很講究禮的。在禮的觀念中,對父母要盡孝,對兄弟要友愛,對朋友要存義,這是為人的基本。所以一個人是非觀念要分明,要「以直報怨」。父母既是我們在世上最親的人,遇到殺父仇人,豈有輕饒的道理?想盡辦法也要報仇,否則為人子女就是不孝,也就是不合禮了。這正是為何《曲禮》說:「父之讎,弗與共戴天」的理由了。這種觀念在《禮記.檀弓上》也提到:有父母之仇要報的人,是要「寢苫枕干」的。苫,音ㄕㄢ,草的意思。干是盾,也就是兵器的意思。也就是為報父母之仇,為人子女要處心積慮,睡不能安寢,隨時準備兵器,等待機會。所以「不共戴天」原本是古代儒家藉報父仇一事的觀念,來宣揚對父母之孝的重要,後來演變成一句成語,比喻對人仇恨極深。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不共戴天`<br>
ㄅㄨˊ ㄍㄨㄥˋ ㄊㄧㄢ ㄉㄧˋ,不共天地
**注音**<br>` ㄅㄨˊ ㄍㄨㄥˋ ㄊㄧㄢ ㄉㄧˋ` 的 中文是 `不共天地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不共戴天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「不共戴天」這句成語原本的意思就是「不和仇人頂著同樣的天」,「天」只有一個,所以也就是不和仇人共存於世間的意思。什麼樣的仇人非得拚個你死我活呢?《禮記.曲禮》有一段話說:「殺害父親的仇人,我不應和他共處於世間;在路上遇到殺害兄弟的仇人,不必等回家拿兵器,就應該直接上前報復;如果是殺害朋友的仇人,我不應該和他同國。」傳統的儒家是很講究禮的。在禮的觀念中,對父母要盡孝,對兄弟要友愛,對朋友要存義,這是為人的基本。所以一個人是非觀念要分明,要「以直報怨」。父母既是我們在世上最親的人,遇到殺父仇人,豈有輕饒的道理?想盡辦法也要報仇,否則為人子女就是不孝,也就是不合禮了。這正是為何《曲禮》說:「父之讎,弗與共戴天」的理由了。這種觀念在《禮記.檀弓上》也提到:有父母之仇要報的人,是要「寢苫枕干」的。苫,音ㄕㄢ,草的意思。干是盾,也就是兵器的意思。也就是為報父母之仇,為人子女要處心積慮,睡不能安寢,隨時準備兵器,等待機會。所以「不共戴天」原本是古代儒家藉報父仇一事的觀念,來宣揚對父母之孝的重要,後來演變成一句成語,比喻對人仇恨極深。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`不共戴天``<br>
ㄅㄨˋ ㄍㄨㄥˋ ㄉㄞˋ ㄊㄧㄢ ,不共戴天
**注音**<br>`ㄅㄨˋ ㄍㄨㄥˋ ㄉㄞˋ ㄊㄧㄢ ` 的 中文是 `不共戴天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「不共戴天」這句成語原本的意思就是「不和仇人頂著同樣的天」,「天」只有一個,所以也就是不和仇人共存於世間的意思。什麼樣的仇人非得拚個你死我活呢?《禮記.曲禮》有一段話說:「殺害父親的仇人,我不應和他共處於世間;在路上遇到殺害兄弟的仇人,不必等回家拿兵器,就應該直接上前報復;如果是殺害朋友的仇人,我不應該和他同國。」傳統的儒家是很講究禮的。在禮的觀念中,對父母要盡孝,對兄弟要友愛,對朋友要存義,這是為人的基本。所以一個人是非觀念要分明,要「以直報怨」。父母既是我們在世上最親的人,遇到殺父仇人,豈有輕饒的道理?想盡辦法也要報仇,否則為人子女就是不孝,也就是不合禮了。這正是為何《曲禮》說:「父之讎,弗與共戴天」的理由了。這種觀念在《禮記.檀弓上》也提到:有父母之仇要報的人,是要「寢苫枕干」的。苫,音ㄕㄢ,草的意思。干是盾,也就是兵器的意思。也就是為報父母之仇,為人子女要處心積慮,睡不能安寢,隨時準備兵器,等待機會。所以「不共戴天」原本是古代儒家藉報父仇一事的觀念,來宣揚對父母之孝的重要,後來演變成一句成語,比喻對人仇恨極深。 <br> **語意說明** : <br> 比喻仇恨極深。 <br> **例句** : <br>父仇`不共戴天`,非報不可。<br> 此恨如同`不共戴天`,難解難消了。<br> 他恨不得一刀殺了這`不共戴天`的仇人。<br> 土匪毀我家園,殺我家人,這仇`不共戴天`,一定要報。<br> 這是`不共戴天`的深仇大恨,哪是你三言兩語所能化解的?<br> 如今`不共戴天`的仇人就在眼前,他情緒激動得全身顫抖。<br> 你們雙方到底有什麼`不共戴天`的仇恨,為什麼要這樣殘酷對待呢?<br> 現代有些人看不順眼就動刀槍,好像對方跟他有`不共戴天`之仇似的。<br> 你們只是好鬥而已,又不是有什麼`不共戴天`之仇,幹嘛如此怒目相向? **近義成語** :<br>`水火不容`、`冰炭不容`、`你死我活`、`勢不兩立`、`勢如水火`、`勢如冰炭`、`誓不兩立`<br> **反義成語** :<br>`不念舊惡`、`言歸於好`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不同天地`、`羞共戴天`、`不共之仇`、`不共天地`、`不同日月`、`不忍戴天`、`義不同戴`<br>
ㄅㄨˊ ㄍㄨㄥˋ ㄉㄞˋ ㄊㄧㄢ,不共戴天
**注音**<br>` ㄅㄨˊ ㄍㄨㄥˋ ㄉㄞˋ ㄊㄧㄢ` 的 中文是 `不共戴天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「不共戴天」這句成語原本的意思就是「不和仇人頂著同樣的天」,「天」只有一個,所以也就是不和仇人共存於世間的意思。什麼樣的仇人非得拚個你死我活呢?《禮記.曲禮》有一段話說:「殺害父親的仇人,我不應和他共處於世間;在路上遇到殺害兄弟的仇人,不必等回家拿兵器,就應該直接上前報復;如果是殺害朋友的仇人,我不應該和他同國。」傳統的儒家是很講究禮的。在禮的觀念中,對父母要盡孝,對兄弟要友愛,對朋友要存義,這是為人的基本。所以一個人是非觀念要分明,要「以直報怨」。父母既是我們在世上最親的人,遇到殺父仇人,豈有輕饒的道理?想盡辦法也要報仇,否則為人子女就是不孝,也就是不合禮了。這正是為何《曲禮》說:「父之讎,弗與共戴天」的理由了。這種觀念在《禮記.檀弓上》也提到:有父母之仇要報的人,是要「寢苫枕干」的。苫,音ㄕㄢ,草的意思。干是盾,也就是兵器的意思。也就是為報父母之仇,為人子女要處心積慮,睡不能安寢,隨時準備兵器,等待機會。所以「不共戴天」原本是古代儒家藉報父仇一事的觀念,來宣揚對父母之孝的重要,後來演變成一句成語,比喻對人仇恨極深。 <br> **語意說明** : <br> 比喻仇恨極深。 <br> **例句** : <br>父仇`不共戴天`,非報不可。<br> 此恨如同`不共戴天`,難解難消了。<br> 他恨不得一刀殺了這`不共戴天`的仇人。<br> 土匪毀我家園,殺我家人,這仇`不共戴天`,一定要報。<br> 這是`不共戴天`的深仇大恨,哪是你三言兩語所能化解的?<br> 如今`不共戴天`的仇人就在眼前,他情緒激動得全身顫抖。<br> 你們雙方到底有什麼`不共戴天`的仇恨,為什麼要這樣殘酷對待呢?<br> 現代有些人看不順眼就動刀槍,好像對方跟他有`不共戴天`之仇似的。<br> 你們只是好鬥而已,又不是有什麼`不共戴天`之仇,幹嘛如此怒目相向? **近義成語** :<br>``水火不容``、``冰炭不容``、``你死我活``、``勢不兩立``、``勢如水火``、``勢如冰炭``、``誓不兩立``<br> **反義成語** :<br>``不念舊惡``、``言歸於好``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`不同天地``、``羞共戴天``、``不共之仇``、``不共天地``、``不同日月``、``不忍戴天``、``義不同戴``<br>
ㄅㄨˋ ㄐㄧㄚ ㄎㄜˇ ㄈㄡˇ,不加可否
**注音**<br>`ㄅㄨˋ ㄐㄧㄚ ㄎㄜˇ ㄈㄡˇ` 的 中文是 `不加可否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不置可否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「不置可否」就是對事情的是非對錯,不表示可或否。北宋汪藻在為尚書禮部侍郎衛膚敏所撰寫的墓誌銘中,憶及衛公生前曾向皇帝建言,直陳朝政紊亂的原因,就在於大臣們:「惟恐失人主之意,故于政事無所可否。」指眾臣為了怕違背皇帝的心意,對於任何政事都不表示意見,以致於不管對錯都放任行之,終於招致災禍。其中「無所可否」的意思,就是指沒說可以,也沒說不可以,表示沒有意見的樣子。後來「不置可否」這句成語可能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形容不表示任何意見。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不置可否`<br>
ㄅㄨˋ ㄐㄧㄚ ㄙ ㄙㄨㄛˇ,不加思索
**注音**<br>`ㄅㄨˋ ㄐㄧㄚ ㄙ ㄙㄨㄛˇ` 的 中文是 `不加思索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不假思索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宋人黃榦在寫給好友的一封回信中,提到他細讀《中庸》一書的心得。大意是:《中庸》是子思子在家學中完全了解儒道的本末源流之後才寫成的一本書,書中詳盡闡發了聖賢之道的底細。全書從戒懼謹獨(心懷警戒恐懼謹守慎獨之道)講起,接著談到智仁勇三達德,最後以「誠」字作結。所謂「戒懼謹獨」,既不必勉強費力,也不用思考探求,一念之間,立刻就能體會箇中真意。初學的人果能勤奮懈地奉行把持,便得以完整保全上天賦與的本性。至於所謂「智仁勇」三德,以及「誠」之一字,只要加上講學力行的功夫,也就不難融會貫通了。「不假思索」就是直接摘自信中的一個成語,用於表示不經過思考探求,立即做出反應。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不假思索`<br>
ㄅㄨˋ ㄐㄧㄚ ㄉㄧㄢˇ,不加點
**注音**<br>`ㄅㄨˋ ㄐㄧㄚ ㄉㄧㄢˇ` 的 中文是 `不加點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文不加點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古人書寫時,如遇錯字,就在寫錯的地方塗一點墨,表示刪去。所以「文不加點」就表示文章一揮而就,不加以塗改,用來形容文人的才思敏捷,可以下筆成章,如東漢的禰衡寫〈鸚鵡賦〉時就「文不加點」。禰衡恃才傲物,不為曹操所容,因此曹操將他送到黃祖那邊。有一次黃祖的兒子黃射大宴賓客,有人獻上鸚鵡,黃射請禰衡即席為這隻珍禽作一篇賦。禰衡答應了,他並在賦中形容自己寫這篇賦時,下筆如飛,沒有任何的錯字和修改,很快地便將〈鸚鵡賦〉完成了。後來「文不加點」這句成語被用來形容文思敏捷、下筆成章,通篇無所塗改。後來「文不加點」就用來形容人的才思敏捷,援筆立成,不需塗改。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文不加點`<br>
ㄅㄨˋ ㄉㄨㄥˋ ㄕㄥ ㄑㄧˋ ,不動聲氣
**注音**<br>`ㄅㄨˋ ㄉㄨㄥˋ ㄕㄥ ㄑㄧˋ ` 的 中文是 `不動聲氣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不動聲色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「不動聲色」原作「不發聲色」。韓愈是唐代文學家,他精通六經百家,崇尚儒學,排斥佛老,文章氣勢宏偉、融會古今,自成一家,為後世治古文者所取法。他因為學高識廣,曾任國子博士,相當於今天的國立大學教授,頗負盛名。當時的中書令許國公贈予太尉韓公神道碑,請韓愈代為撰寫碑銘。韓愈在碑銘中寫到太尉韓公為人處世的特點:與人保持距離,不和任何人嘻笑親近,所以他只要一有輕鬆笑語,大家都像得到比金帛還要貴重的賞賜一般;他在判案時也從不流露私人情感,公正嚴明,只就法律論斷,因此幾乎沒人敢犯法。後來「不動聲色」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形容人遇事不張揚的冷靜態度。如《水滸傳》第八六回:「宋江見這三路軍兵,盡皆退了。大驅宋軍人馬,逩來奪取幽州。不動聲色,一鼓而收。」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不動聲色`<br>
ㄅㄨˊ ㄉㄨㄥˋ ㄕㄥ ㄑㄧˋ,不動聲氣
**注音**<br>` ㄅㄨˊ ㄉㄨㄥˋ ㄕㄥ ㄑㄧˋ` 的 中文是 `不動聲氣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不動聲色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「不動聲色」原作「不發聲色」。韓愈是唐代文學家,他精通六經百家,崇尚儒學,排斥佛老,文章氣勢宏偉、融會古今,自成一家,為後世治古文者所取法。他因為學高識廣,曾任國子博士,相當於今天的國立大學教授,頗負盛名。當時的中書令許國公贈予太尉韓公神道碑,請韓愈代為撰寫碑銘。韓愈在碑銘中寫到太尉韓公為人處世的特點:與人保持距離,不和任何人嘻笑親近,所以他只要一有輕鬆笑語,大家都像得到比金帛還要貴重的賞賜一般;他在判案時也從不流露私人情感,公正嚴明,只就法律論斷,因此幾乎沒人敢犯法。後來「不動聲色」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形容人遇事不張揚的冷靜態度。如《水滸傳》第八六回:「宋江見這三路軍兵,盡皆退了。大驅宋軍人馬,逩來奪取幽州。不動聲色,一鼓而收。」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`不動聲色``<br>
ㄅㄨˋ ㄉㄨㄥˋ ㄕㄥ ㄙㄜˋ ,不動聲色
**注音**<br>`ㄅㄨˋ ㄉㄨㄥˋ ㄕㄥ ㄙㄜˋ ` 的 中文是 `不動聲色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「不動聲色」原作「不發聲色」。韓愈是唐代文學家,他精通六經百家,崇尚儒學,排斥佛老,文章氣勢宏偉、融會古今,自成一家,為後世治古文者所取法。他因為學高識廣,曾任國子博士,相當於今天的國立大學教授,頗負盛名。當時的中書令許國公贈予太尉韓公神道碑,請韓愈代為撰寫碑銘。韓愈在碑銘中寫到太尉韓公為人處世的特點:與人保持距離,不和任何人嘻笑親近,所以他只要一有輕鬆笑語,大家都像得到比金帛還要貴重的賞賜一般;他在判案時也從不流露私人情感,公正嚴明,只就法律論斷,因此幾乎沒人敢犯法。後來「不動聲色」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形容人遇事不張揚的冷靜態度。如《水滸傳》第八六回:「宋江見這三路軍兵,盡皆退了。大驅宋軍人馬,逩來奪取幽州。不動聲色,一鼓而收。」 <br> **語意說明** : <br> 形容人遇事不張揚的冷靜態度。 <br> **例句** : <br>他要以為我`不動聲色`就表示屈服,那他就搞錯了!<br> 別看他`不動聲色`的樣子,其實他內心也是緊張極了。<br> 讓我先`不動聲色`地靜觀對方的反應,再決定行動方向。<br> 發生這麼嚴重的事,他居然還能`不動聲色`,真是沉得住氣。<br> 這件事我們得低調處理,所以先`不動聲色`看看情勢演變再說。<br> 他發現小偷時,並沒有驚慌,只是`不動聲色`地通知警方趕來逮人。<br> 小李反覆試探,想要套出他的真心話,但他都`不動聲色`,守口如瓶。<br> 他不打算馬上表態,只好`不動聲色`地坐在那裡,先聽其他人的意見。<br> 面對這等大事,他居然還能保持一付`不動聲色`的樣子,真是膽識過人。<br> 原想他連女朋友都沒有,沒想到他`不動聲色`就結了婚,真嚇我們一跳。 **近義成語** :<br>`不露聲色`<br> **反義成語** :<br>`形於辭色`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不發聲色`、`聲色不動`、`不動聲氣`<br>
ㄅㄨˊ ㄉㄨㄥˋ ㄕㄥ ㄙㄜˋ,不動聲色
**注音**<br>` ㄅㄨˊ ㄉㄨㄥˋ ㄕㄥ ㄙㄜˋ` 的 中文是 `不動聲色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「不動聲色」原作「不發聲色」。韓愈是唐代文學家,他精通六經百家,崇尚儒學,排斥佛老,文章氣勢宏偉、融會古今,自成一家,為後世治古文者所取法。他因為學高識廣,曾任國子博士,相當於今天的國立大學教授,頗負盛名。當時的中書令許國公贈予太尉韓公神道碑,請韓愈代為撰寫碑銘。韓愈在碑銘中寫到太尉韓公為人處世的特點:與人保持距離,不和任何人嘻笑親近,所以他只要一有輕鬆笑語,大家都像得到比金帛還要貴重的賞賜一般;他在判案時也從不流露私人情感,公正嚴明,只就法律論斷,因此幾乎沒人敢犯法。後來「不動聲色」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形容人遇事不張揚的冷靜態度。如《水滸傳》第八六回:「宋江見這三路軍兵,盡皆退了。大驅宋軍人馬,逩來奪取幽州。不動聲色,一鼓而收。」 <br> **語意說明** : <br> 形容人遇事不張揚的冷靜態度。 <br> **例句** : <br>他要以為我`不動聲色`就表示屈服,那他就搞錯了!<br> 別看他`不動聲色`的樣子,其實他內心也是緊張極了。<br> 讓我先`不動聲色`地靜觀對方的反應,再決定行動方向。<br> 發生這麼嚴重的事,他居然還能`不動聲色`,真是沉得住氣。<br> 這件事我們得低調處理,所以先`不動聲色`看看情勢演變再說。<br> 他發現小偷時,並沒有驚慌,只是`不動聲色`地通知警方趕來逮人。<br> 小李反覆試探,想要套出他的真心話,但他都`不動聲色`,守口如瓶。<br> 他不打算馬上表態,只好`不動聲色`地坐在那裡,先聽其他人的意見。<br> 面對這等大事,他居然還能保持一付`不動聲色`的樣子,真是膽識過人。<br> 原想他連女朋友都沒有,沒想到他`不動聲色`就結了婚,真嚇我們一跳。 **近義成語** :<br>``不露聲色``<br> **反義成語** :<br>``形於辭色``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`不發聲色``、``聲色不動``、``不動聲氣``<br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