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nstruct
stringlengths 12
46
| Response
stringlengths 70
1.62k
|
---|---|
ㄑㄧㄢˊ ㄌㄩˊ ㄓ ㄐㄧˋ,黔驢之伎
| **注音**<br>`ㄑㄧㄢˊ ㄌㄩˊ ㄓ ㄐㄧˋ` 的 中文是 `黔驢之伎` <br>
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黔驢技窮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柳宗元,字子厚,唐河東人,故亦稱為「柳河東」。長於古文,為唐宋八大家之一。他寫過許多寓言。本篇〈黔之驢〉是〈三戒〉三篇之二,就是一篇耳熟能詳的寓言故事。內容描述:「從前貴州沒有驢子,有個好事的人,從外地用船載來一頭驢子,後來覺得沒有什麼用處,於是就圈養在山下。一隻老虎看牠的外表長得很大,起初以為是神,害怕而不敢接近。後來看到這隻驢子除了大聲叫,就只會踢,再也沒有別的本領,於是就撲上去將牠咬死了。」作者認為如果驢子不顯露牠拙劣的技能,老虎縱使再凶猛也會因為心存懷疑和畏懼,不敢對牠怎樣,而招致大禍臨頭;同理可證,人如果技能拙劣卻還要逞能,結果亦將招致失敗。後來這個故事濃縮成「黔驢技窮」,用來比喻人拙劣的技能已經用完,再也無計可施了。 <br>
**參考詞語** : <br>`黔驢技窮`<br>
|
ㄑㄧㄢˊ ㄌㄩˊ ㄓ ㄐㄧˋ,黔驢之技
| **注音**<br>`ㄑㄧㄢˊ ㄌㄩˊ ㄓ ㄐㄧˋ` 的 中文是 `黔驢之技` <br>
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黔驢技窮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柳宗元,字子厚,唐河東人,故亦稱為「柳河東」。長於古文,為唐宋八大家之一。他寫過許多寓言。本篇〈黔之驢〉是〈三戒〉三篇之二,就是一篇耳熟能詳的寓言故事。內容描述:「從前貴州沒有驢子,有個好事的人,從外地用船載來一頭驢子,後來覺得沒有什麼用處,於是就圈養在山下。一隻老虎看牠的外表長得很大,起初以為是神,害怕而不敢接近。後來看到這隻驢子除了大聲叫,就只會踢,再也沒有別的本領,於是就撲上去將牠咬死了。」作者認為如果驢子不顯露牠拙劣的技能,老虎縱使再凶猛也會因為心存懷疑和畏懼,不敢對牠怎樣,而招致大禍臨頭;同理可證,人如果技能拙劣卻還要逞能,結果亦將招致失敗。後來這個故事濃縮成「黔驢技窮」,用來比喻人拙劣的技能已經用完,再也無計可施了。 <br>
**參考詞語** : <br>`黔驢技窮`<br>
|
ㄑㄧㄢˊ ㄌㄩˊ ㄐㄧˋ ㄐㄧㄣˋ,黔驢技盡
| **注音**<br>`ㄑㄧㄢˊ ㄌㄩˊ ㄐㄧˋ ㄐㄧㄣˋ` 的 中文是 `黔驢技盡` <br>
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黔驢技窮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柳宗元,字子厚,唐河東人,故亦稱為「柳河東」。長於古文,為唐宋八大家之一。他寫過許多寓言。本篇〈黔之驢〉是〈三戒〉三篇之二,就是一篇耳熟能詳的寓言故事。內容描述:「從前貴州沒有驢子,有個好事的人,從外地用船載來一頭驢子,後來覺得沒有什麼用處,於是就圈養在山下。一隻老虎看牠的外表長得很大,起初以為是神,害怕而不敢接近。後來看到這隻驢子除了大聲叫,就只會踢,再也沒有別的本領,於是就撲上去將牠咬死了。」作者認為如果驢子不顯露牠拙劣的技能,老虎縱使再凶猛也會因為心存懷疑和畏懼,不敢對牠怎樣,而招致大禍臨頭;同理可證,人如果技能拙劣卻還要逞能,結果亦將招致失敗。後來這個故事濃縮成「黔驢技窮」,用來比喻人拙劣的技能已經用完,再也無計可施了。 <br>
**參考詞語** : <br>`黔驢技窮`<br>
|
ㄑㄧㄢˊ ㄌㄩˊ ㄐㄧˋ ㄑㄩㄥˊ,黔驢技窮
| **注音**<br>`ㄑㄧㄢˊ ㄌㄩˊ ㄐㄧˋ ㄑㄩㄥˊ` 的 中文是 `黔驢技窮` <br>
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柳宗元,字子厚,唐河東人,故亦稱為「柳河東」。長於古文,為唐宋八大家之一。他寫過許多寓言。本篇〈黔之驢〉是〈三戒〉三篇之二,就是一篇耳熟能詳的寓言故事。內容描述:「從前貴州沒有驢子,有個好事的人,從外地用船載來一頭驢子,後來覺得沒有什麼用處,於是就圈養在山下。一隻老虎看牠的外表長得很大,起初以為是神,害怕而不敢接近。後來看到這隻驢子除了大聲叫,就只會踢,再也沒有別的本領,於是就撲上去將牠咬死了。」作者認為如果驢子不顯露牠拙劣的技能,老虎縱使再凶猛也會因為心存懷疑和畏懼,不敢對牠怎樣,而招致大禍臨頭;同理可證,人如果技能拙劣卻還要逞能,結果亦將招致失敗。後來這個故事濃縮成「黔驢技窮」,用來比喻人拙劣的技能已經用完,再也無計可施了。 <br>
**語意說明** : <br> 比喻人拙劣的技能已經用完,再也無計可施了。 <br>
**例句** : <br>我看他如今是`黔驢技窮`,變不出花樣了。
<br>
他沒啥本事,等`黔驢技窮`時,我再出手將他降服。
<br>
如果這些辦法都無法解決問題,那我可就`黔驢技窮`了。
<br>
修車師傅放下扳手說:「我`黔驢技窮`,這車我修不來。」
<br>
看他猛搔頭皮,當已到了`黔驢技窮`的地步,就饒他一回吧!
<br>
我就不信他有多少花樣可變,如今`黔驢技窮`,只好乖乖投降了吧!
<br>
他耍的是長鞭,要是能欺身上前,貼近而鬥,他可就要`黔驢技窮`了。
<br>
對不起!我會唱的歌都唱完了,已經`黔驢技窮`了,請容我下臺一鞠躬。
<br>
待我擺下了陣勢,對方不來便罷,要來,必讓他`黔驢技窮`,無計可施。
<br>
她一口氣唸了一長串的繞口令,直讓跟進的他陷入`黔驢技窮`的境地,急得臉紅脖子粗。
**近義成語** :<br>`技止此耳`、`梧鼠技窮`<br>
**反義成語** :<br>`神通廣大` <br>
**參考詞語** : <br>`黔驢之技`、`黔驢之伎`、`黔驢技盡`<br>
|
ㄇㄛˋ ㄏㄨㄚˋ ㄑㄧㄢˊ ㄧˊ,默化潛移
| **注音**<br>`ㄇㄛˋ ㄏㄨㄚˋ ㄑㄧㄢˊ ㄧˊ` 的 中文是 `默化潛移` <br>
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潛移默化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「潛移默化」原作「潛移暗化」。北齊時,顏之推寫了一本家訓,教導子孫做人處世的道理。其中有一部分寫到,人在年輕之時,性格未定,時常有樣學樣,如果多和賢德的人在一起,性格思想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受到他們的影響,可以養成良好的品德。就像在蘭室待久了,身上也會有蘭花的香氣;在魚市中待久了,身上則會有魚腥味一樣。所以自古以來,君子都很慎重地選擇朋友。孔子也曾說:「不要去結交道德修養不如自己的人。」和比自己更有品德的人交往,才能自然而然地受到他們的影響。後來「潛移默化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的「潛移暗化」演變而出,形容人的思想、性格或習慣受到影響,不知不覺中起了變化。 <br>
**參考詞語** : <br>`潛移默化`<br>
|
ㄉㄧㄢˇ ㄌㄨㄥˊ ㄐㄧㄥ,點龍睛
| **注音**<br>`ㄉㄧㄢˇ ㄌㄨㄥˊ ㄐㄧㄥ` 的 中文是 `點龍睛` <br>
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畫龍點睛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晉代王嘉所編的《拾遺記》中,蒐集了許多古代的奇聞異事,其中有一篇記載著秦始皇時發生的一件怪事。傳說在始皇元年,有個小國獻給秦始皇一位手藝精湛的工匠,無論是畫畫、雕刻都相當拿手。他雕出來的動物每隻都栩栩如生,繪畫工夫更是了得,隨便一出手便是一幅壯麗的圖畫。他曾畫了幾隻龍鳳,每隻都像真的在飛一樣,十分傳神。但是都沒有點上眼睛,因為聽說點了眼睛就會真地飛走了。在唐代張彥遠的《歷代名畫記》中,也提到張僧繇曾在金陵安樂寺的牆壁上,畫了四條龍,其中兩條一經點晴後,雷電大作,龍具有了生命,破壁飛上天去。後來「畫龍點晴」一語,就用來比喻繪畫、作文時在最重要之處加上一筆,使得全體更加生動傳神;後亦用來比喻做事能把握要點,讓整件事更加圓滿。 <br>
**參考詞語** : <br>`畫龍點睛`<br>
|
ㄉㄤˇ ㄊㄨㄥˊ ㄈㄚ ㄧˋ,黨同伐異
| **注音**<br>`ㄉㄤˇ ㄊㄨㄥˊ ㄈㄚ ㄧˋ` 的 中文是 `黨同伐異` <br>
**典故說明** : <br> 「黨同伐異」意思是結合同黨,攻擊異己,原指學術上派別之間的鬥爭。漢初採黃老治術,主張無為和崇尚自然等政治思想,但自漢武帝劉徹執政後,採納董仲舒「罷黜百家、獨尊儒術」的主張,一時間儒學興盛起來,學者經常聚集討論,以致宣帝時召集諸儒在石渠閣講論六藝。在評議《公羊》、《穀梁》時產生分歧,引發爭論,以致有「黨同伐異之說」。也就是觀點相同的人結為同黨,攻擊觀點和自己不同的。後來「黨同伐異」演變為成語,用來泛指一切團體之間的鬥爭。 <br>
**語意說明** : <br> 泛指一切團體之間的鬥爭。 <br>
**例句** : <br>正人君子應該講求公理正義,不可`黨同伐異`。
<br>
如果想要幹一番大事業,就不應該`黨同伐異`,而要多方兼容並蓄。
<br>
明朝士人`黨同伐異`,互相鬥爭,無心國計民生,終於導致國家走上衰亡之途。
<br>
一個開放的學術空間,應當容許不同的見解存在,而不能`黨同伐異`,排斥不同學派。
<br>
政黨雖有助於民主政治的發展,但若是人人`黨同伐異`,不問是非,反而是開民主倒車。
**近義成語** :<br>`引繩排根`、`結黨營私`<br>
**反義成語** :<br>`同心協力`、`周而不比`、`無偏無黨` <br>
**參考詞語** : <br>`標同伐異`、`伐異黨同`<br>
|
ㄉㄨˊ ㄨˇ ㄑㄩㄥˊ ㄅㄧㄥ,黷武窮兵
| **注音**<br>`ㄉㄨˊ ㄨˇ ㄑㄩㄥˊ ㄅㄧㄥ` 的 中文是 `黷武窮兵` <br>
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窮兵黷武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<br>
「窮兵黷武」係由「窮兵」及「黷武」二語組合而成。<br>
「窮兵」是出自《孫臏兵法.威王問》。《孫臏兵法》總結戰國中期之前豐富的作戰經驗,繼承孫武《孫子兵法》的軍事思想,敘述進攻及佈陣的運用方法,其中「以道制勝」是本書的重點。在〈威王問〉篇中,孫臏引述了「用兵無備者傷,窮兵者亡」這兩句話,來說明「道」也就是用兵的方法。這兩句話說的是:在戰爭中,用兵沒有做好防備的人一定會受傷,用盡全部兵力的人一定會招致滅亡。<br>
「黷武」則是出自《後漢書.卷七三.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.劉虞》,根據記載,節度使劉虞對公孫瓚原本就有些不滿,後來又因為兒子劉和在公孫瓚陰謀下被袁術扣留做人質,仇怨就更深了。公孫瓚雖然幾次和袁紹交戰都吃敗仗,但還是持續出兵攻打,劉虞一方面擔心他用兵無度,任意發動戰爭,一方面又怕他勢力過大掌控不住,所以不讓他再度出兵。就這樣兩人結怨愈來愈深,最後劉虞發兵攻打公孫瓚,結果兵敗,被誣陷想要謀反而遭處斬。後來這兩個典源被合用成「窮兵黷武」一個成語,用於表示恣意運用兵力,發動戰爭。 <br>
**參考詞語** : <br>`窮兵黷武`<br>
|
ㄉㄧㄥˇ ㄕˊ ㄇㄧㄥˊ ㄓㄨㄥ,鼎食鳴鐘
| **注音**<br>`ㄉㄧㄥˇ ㄕˊ ㄇㄧㄥˊ ㄓㄨㄥ` 的 中文是 `鼎食鳴鐘` <br>
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鐘鳴鼎食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「鐘鳴」是指古時大戶人家因為人口眾多,開飯時必須敲鐘為號,以聚集眾人;「鼎食」則是指富貴人家因菜色極為豐富多樣,所以在用餐時,飯桌上排列著一個個裝盛菜餚的鼎,頗為壯觀。在《史記.卷一二九.貨殖列傳》中有:「洒削(ㄒㄧˇ ㄒㄩㄝˋ),薄技也,而郅(ㄓˋ)氏鼎食。」又有:「馬醫,淺方,張里擊鍾。」意思是:郅氏不過擁有磨刀劍這樣的粗淺技藝,張里也只是個能夠簡單醫術的獸醫,但後來卻都得以成為「鼎食」和「擊鍾(「鍾」通「鐘」)」的富戶。後來「鐘鳴鼎食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形容富貴之家的奢侈豪華,如清代小說《紅樓夢》第二回中,冷子興談及寧、榮兩府的衰敗時,便感嘆道:「誰知這鐘鳴鼎食之家,翰墨詩書之族,如今的兒孫竟一代不如一代了。」 <br>
**參考詞語** : <br>`鐘鳴鼎食`<br>
|
ㄍㄨˇ ㄑㄧˊ ㄒㄧㄤ ㄉㄤ,鼓旗相當
| **注音**<br>`ㄍㄨˇ ㄑㄧˊ ㄒㄧㄤ ㄉㄤ` 的 中文是 `鼓旗相當` <br>
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旗鼓相當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「旗鼓相當」典源作「鼓旗相當」。古時作戰,軍中都是以敲擊戰鼓及揮舞旗幟來指揮進退,鼓聲大作或旗幟飛揚都可表現出壯盛的氣勢。這兩者的氣勢相當,就表示雙方軍隊的陣容與聲勢不相上下。據《後漢書.卷一三.隗囂列傳》載,新莽末年,東漢人隗囂(ㄨㄟˇ ㄒㄧㄠ)在隴西一帶據地為王,稱西州上將軍;公孫述則佔有今四川一帶,稱蜀中皇帝。當時,尚未取得政權的漢光武帝劉秀兵力多布署在東部,其西部軍力無法與兩方的任一方相抗衡,為避免兩大豪強合作,他於是想拉攏隗囂,孤立公孫述,便寫了一封信給隗囂,信中說道:「如令子陽到漢中、三輔,願因將軍兵馬,鼓旗相當。」子陽,即公孫述的字。這句話的意思是說:如果公孫述來到漢中及京都長安附近,希望我能獲得你的援助,以使我們與公孫述的軍隊陣容和兵力相當。劉秀信中「鼓旗相當」這個詞語,後來在文獻中頗常見,但多作「旗鼓相當」,用來比喻雙方勢均力敵。另外,在《輅(ㄌㄨˋ)別傳》中有段描述:十五歲的管輅聰明伶俐,頗有才名。有一次,琅邪太守單(ㄕㄢˋ)子春邀請他到家中談話,管輅到了以後,發現另有幾位文人學者在場,管輅問單子春:「今天是要我一個人與在座幾位對答嗎?」單子春則說:「吾欲自與卿旗鼓相當。」也就是說:我想要自己一人與你勢均力敵地對談。「旗鼓相當」這個成語不局限於軍事戰況上,而可以廣泛用在一般事務。 <br>
**參考詞語** : <br>`旗鼓相當`<br>
|
ㄍㄨˇ ㄨˇ ㄏㄨㄢ ㄒㄧㄣ,鼓舞歡忻
| **注音**<br>`ㄍㄨˇ ㄨˇ ㄏㄨㄢ ㄒㄧㄣ` 的 中文是 `鼓舞歡忻` <br>
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歡欣鼓舞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「歡欣鼓舞」這句成語是用來形容歡樂興奮的樣子。宋人蘇軾的〈上知府王龍圖書〉即見此一成語。這篇文章是蘇軾寫給新任知府的一封信,信中說:很久以來,人民被沉重的稅賦壓得喘不過氣,新任知府到職後,降低了人民稅賦,才讓大家如釋重負,像是從無底深淵裡被拯救出來。這種救人於急難之時的施為,對人民而言極為珍貴,所以大家「歡欣鼓舞之至」,對新任知府充滿更多的期待。「歡欣鼓舞 」用於群體,少用於個人。如清代小說《文明小史》第五四回描述秦鳳梧確定開辦煤礦公司後,便開始積極地進行一切,定出了大家的薪水,並打算從下個月一號即開始發薪,所以「大家都歡欣鼓舞起來」。這裡的「歡欣鼓舞」便是形容一群人因認為未來將大有可為,故而有振奮喜悅之情。 <br>
**參考詞語** : <br>`歡欣鼓舞`<br>
|
ㄍㄨˇ ㄨˇ ㄏㄨㄢ ㄒㄧㄣ,鼓舞歡欣
| **注音**<br>`ㄍㄨˇ ㄨˇ ㄏㄨㄢ ㄒㄧㄣ` 的 中文是 `鼓舞歡欣` <br>
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歡欣鼓舞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「歡欣鼓舞」這句成語是用來形容歡樂興奮的樣子。宋人蘇軾的〈上知府王龍圖書〉即見此一成語。這篇文章是蘇軾寫給新任知府的一封信,信中說:很久以來,人民被沉重的稅賦壓得喘不過氣,新任知府到職後,降低了人民稅賦,才讓大家如釋重負,像是從無底深淵裡被拯救出來。這種救人於急難之時的施為,對人民而言極為珍貴,所以大家「歡欣鼓舞之至」,對新任知府充滿更多的期待。「歡欣鼓舞 」用於群體,少用於個人。如清代小說《文明小史》第五四回描述秦鳳梧確定開辦煤礦公司後,便開始積極地進行一切,定出了大家的薪水,並打算從下個月一號即開始發薪,所以「大家都歡欣鼓舞起來」。這裡的「歡欣鼓舞」便是形容一群人因認為未來將大有可為,故而有振奮喜悅之情。 <br>
**參考詞語** : <br>`歡欣鼓舞`<br>
|
ㄕㄨˇ ㄒㄧㄣ ㄌㄤˊ ㄈㄟˋ,鼠心狼肺
| **注音**<br>`ㄕㄨˇ ㄒㄧㄣ ㄌㄤˊ ㄈㄟˋ` 的 中文是 `鼠心狼肺` <br>
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狼心狗肺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「狼心狗肺」指人的心腸像狼、狗的一般,比喻人心腸狠毒。見用於《醒世恆言》。《醒世恆言》為明朝馮夢龍所編纂而成的話本小說,共四十回。故事多源於民間傳說,然亦取自史傳、筆記小說。其中〈李汧公窮邸遇俠客〉是敘述在唐玄宗天寶年間,長安人房德因強盜被捕,畿尉李勉看他人才雄偉,將他放走,自己卻被罷官。後來李勉帶著家奴尋訪故人常山顏太守,在路上遇到房德,此時房德已投靠到安祿山門下,作了縣令。房德見後不勝歡喜,接入家中百般款待,李勉要離開時,房德找妻子商量想要送李勉什麼厚禮。沒想到房德的妻子是個器量狹小,心腸狠毒的人,反而建議應該把李勉殺了,免得他洩漏房德曾經作過盜賊的往事。房德禁不住妻子讒言,與妻子商量如何殺害李勉之時,被管家聽到,急向李勉密告,李勉一行人慌張逃跑。房德一不作二不休,找了一個好打抱不平的異人,向他假稱自己為李勉所害,求異人替他報仇。異人於是飛身前往。他躲在李勉床下聽得事情的真相,認為房德「狼心狗肺,負義忘恩!」於是就放了李勉,轉而把房德和他妻子殺了。「狼心狗肺」這句成語就是用來比喻人心腸狠毒,毫無良心。 <br>
**參考詞語** : <br>`狼心狗肺`<br>
|
ㄑㄧˊ ㄒㄧㄣ ㄌㄨˋ ㄌㄧˋ,齊心戮力
| **注音**<br>`ㄑㄧˊ ㄒㄧㄣ ㄌㄨˋ ㄌㄧˋ` 的 中文是 `齊心戮力` <br>
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戮力同心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墨子,名翟,戰國時魯人,提倡兼愛、非攻、節用等學說,主張消弭戰爭,宣揚和平,自成一家之言。〈尚賢〉篇中,墨子主張當政的人要以尊敬賢者、任用有能力的人作為為政的根本。這個道理不只墨子提倡,古籍有言:「求聖君哲人,以裨輔而身。」〈湯誓〉篇也說:「聿求元聖,與之戮力同心,以治天下。」意思都是要任用賢能的人,和他們齊心合力來治理天下。後來「戮力同心」被用來指齊心合力,團結一致。 <br>
**參考詞語** : <br>`戮力同心`<br>
|
ㄑㄧˊ ㄇㄟˊ ㄐㄩˇ ㄢˋ,齊眉舉案
| **注音**<br>`ㄑㄧˊ ㄇㄟˊ ㄐㄩˇ ㄢˋ` 的 中文是 `齊眉舉案` <br>
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舉案齊眉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東漢有個讀書人梁鴻,個性耿介。因為世道混亂,不願侍奉權貴,所以放棄作官。娶了妻子孟光後,兩人就移居吳地,依托在大戶人家皋伯通家中,受雇為人舂米。每當梁鴻工作結束回到家中,妻子總是準備好了食物,用食盤端到他面前,並高舉至與眉齊,不敢與丈夫平視,充分表現出對丈夫的敬愛。由於她這樣的舉動,也讓皋伯通察覺到梁鴻的人品必有過人之處,絕非泛泛之輩,而對他另眼看待。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「舉案齊眉」,用來比喻夫妻相敬如賓。 <br>
**參考詞語** : <br>`舉案齊眉`<br>
|
ㄑㄧˊ ㄌㄧㄤˋ ㄉㄥˇ ㄍㄨㄢ,齊量等觀
| **注音**<br>`ㄑㄧˊ ㄌㄧㄤˋ ㄉㄥˇ ㄍㄨㄢ` 的 中文是 `齊量等觀` <br>
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等量齊觀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「等量齊觀」的「等」、「齊」都有等同、相同的意思,所以這句成語就有一齊、同等看待的意思。清代況周頤在《蕙風詞話.卷三.劉仲尹參涪翁得法》中表明,他並不完全贊同元好問說劉仲尹詩學習黃庭堅而得法這個論點,以為只是學涪翁而意境稍變而已。文中就用了這句成語。況周頤認為劉氏雖然是學法於黃庭堅,但兩人詩中的境界則大不相同。好比林木佳勝,黃庭堅的詩能夠鬱蒼聳秀,即便不經意的地方,也像老幹杈枒一樣,沒有一根醜枝。而劉仲尹的詩蒼秀大概可以與黃庭堅相似,但在不經意處的杈枒,則不及庭堅遠甚!這就好像兩人同樣寫景,有一個添加了朦朧明月來增加韻味,補寫了雨露而轉具濕潤的感受。對詞的意境可以稍作改變,但怎麼可以說兩個人的作品不分上下,同等看待呢? <br>
**參考詞語** : <br>`等量齊觀`<br>
|
ㄑㄧˊ ㄑㄩ ㄅㄧㄥˋ ㄐㄧㄚˋ,齊驅並駕
| **注音**<br>`ㄑㄧˊ ㄑㄩ ㄅㄧㄥˋ ㄐㄧㄚˋ` 的 中文是 `齊驅並駕` <br>
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並駕齊驅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南朝文人劉勰的《文心雕龍》一書,主要在論述文章的體制以及文學源流、原理、批評方法等,對後世文學創作與文學批評有很深遠的影響。其中〈附會〉一篇闡述文章結構要首尾一貫,文意要緊密充實的寫作道理。說明寫文章必須先構思文章的架構,因為文章並沒有固定的格式規範,寫作時的思緒也是變化多端,如果一開始不先做好全面的安排,文意一定會相當混亂,也就不可能寫出好的文章,所以一定要先認識文章的條理。劉勰用駕馭馬車來比喻構思的重要性:「駟牡異力,而六轡如琴;並駕齊驅,而一轂統輻」,意思是說:這就有如四匹馬拉車,每匹馬的力道不一,但韁繩如能操作得像琴弦一樣和諧的話,四匹馬就能齊頭並進,車轂也能控制好輪輻,讓車子快速前進。「並駕齊驅」就是直接摘自典源的一個成語,被用來比喻彼此實力相當,不分軒輊。 <br>
**參考詞語** : <br>`並駕齊驅`<br>
|
ㄑㄧˊ ㄑㄩ ㄅㄧㄥˋ ㄗㄡˋ,齊驅並驟
| **注音**<br>`ㄑㄧˊ ㄑㄩ ㄅㄧㄥˋ ㄗㄡˋ` 的 中文是 `齊驅並驟` <br>
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並駕齊驅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南朝文人劉勰的《文心雕龍》一書,主要在論述文章的體制以及文學源流、原理、批評方法等,對後世文學創作與文學批評有很深遠的影響。其中〈附會〉一篇闡述文章結構要首尾一貫,文意要緊密充實的寫作道理。說明寫文章必須先構思文章的架構,因為文章並沒有固定的格式規範,寫作時的思緒也是變化多端,如果一開始不先做好全面的安排,文意一定會相當混亂,也就不可能寫出好的文章,所以一定要先認識文章的條理。劉勰用駕馭馬車來比喻構思的重要性:「駟牡異力,而六轡如琴;並駕齊驅,而一轂統輻」,意思是說:這就有如四匹馬拉車,每匹馬的力道不一,但韁繩如能操作得像琴弦一樣和諧的話,四匹馬就能齊頭並進,車轂也能控制好輪輻,讓車子快速前進。「並駕齊驅」就是直接摘自典源的一個成語,被用來比喻彼此實力相當,不分軒輊。 <br>
**參考詞語** : <br>`並駕齊驅`<br>
|
ㄌㄨㄥˊ ㄩㄢ ㄏㄨˇ ㄒㄩㄝˋ,龍淵虎穴
| **注音**<br>`ㄌㄨㄥˊ ㄩㄢ ㄏㄨˇ ㄒㄩㄝˋ` 的 中文是 `龍淵虎穴` <br>
**參考詞語** : <br>`龍潭虎穴`<br>
|
ㄌㄨㄥˊ ㄊㄢˊ ㄏㄨˇ ㄒㄩㄝˋ,龍潭虎穴
| **注音**<br>`ㄌㄨㄥˊ ㄊㄢˊ ㄏㄨˇ ㄒㄩㄝˋ` 的 中文是 `龍潭虎穴` <br>
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林滋,生卒年不詳,字後象,唐閩縣(今屬福建)人,唐武宗會昌三年(西元843)登進士第。擅長寫賦,亦能作詩,與詹雄、鄭諴齊名,當時人稱雄詩、諴文、滋賦為「閩中三絕」。九華山位在安徽省青陽縣西南,為黃山支脈,境內群峰競秀,怪石林立,海拔一千公尺以上的高峰有三十餘座。自南朝梁以來,陸續有僧人來此建寺、修行,與峨嵋、五臺、普陀三座山,並稱中國佛教的四大名山。歷代文人前來遊賞者,且多所稱詠,李白、劉禹錫及王安石等都寫下許多讚美九華山的詩篇。唐代詩人林滋在詩作〈望九華山〉裡,描寫了九華山的峰巒高聳峻秀,連綿陡峭的山勢非凡,山石更顯奇兀聳峭,形狀奇特,而直入雲霄的是一座座參差不齊的山峰。望向四周,這時才真正見識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,而陡峭山峰則讓人對愚公妄想移山的行為感到不可思議。自古以來,從高處急速奔落的水流不斷,日積月累之下,於是有了能讓龍潛伏其中的深淵,至於老虎藏身的洞穴又有多少人能夠一窺究竟呢?後來「龍潭虎穴」這句成語可能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比喻危及生命的凶險之地。 <br>
**語意說明** : <br> 比喻危及生命的凶險之地。 <br>
**例句** : <br>警察深入`龍潭虎穴`,冒險救出被綁架的人質。
<br>
別擔心,那裡又不是`龍潭虎穴`,有什麼好怕的?
<br>
特勤人員有膽有識,即便身赴`龍潭虎穴`也毫無畏懼。
<br>
探險隊決定深入被視為`龍潭虎穴`的秘境,一探究竟。
<br>
這座軍事要塞地處險要,堪稱`龍潭虎穴`,易守難攻。
**參考詞語** : <br>`龍淵虎穴`、`虎窟龍潭`、`龍潭虎窟`、`虎穴龍潭`<br>
|
ㄌㄨㄥˊ ㄊㄢˊ ㄏㄨˇ ㄎㄨ,龍潭虎窟
| **注音**<br>`ㄌㄨㄥˊ ㄊㄢˊ ㄏㄨˇ ㄎㄨ` 的 中文是 `龍潭虎窟` <br>
**參考詞語** : <br>`龍潭虎穴`<br>
|
ㄌㄨㄥˊ ㄆㄢˊ ㄏㄨˇ ㄐㄩˋ,龍盤虎踞
| **注音**<br>`ㄌㄨㄥˊ ㄆㄢˊ ㄏㄨˇ ㄐㄩˋ` 的 中文是 `龍盤虎踞` <br>
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龍蟠虎踞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「龍蟠虎踞」典源作「龍盤虎踞」。「龍蟠虎踞」形容像神龍盤曲、猛虎蹲坐著。漢朝時的魯恭王得到一塊文木,中山王劉勝替這塊文木寫了一篇〈文木賦〉,用「龍蟠虎踞」來形容文木的美姿,就像神龍盤曲、猛虎蹲坐。又根據晉朝張勃《吳錄》的記載,東漢末年劉備曾經派遣諸葛亮到金陵(今南京)。諸葛亮到了南京後,看到那裡的地勢,東邊有座像巨龍盤曲的鍾山,西邊是像猛虎蹲坐的石頭城,地勢雄偉險要。他稱讚南京是:「鍾山龍盤,石頭虎踞,此帝王之宅。」所以後世常用「龍蟠虎踞」這句成語來形容地勢雄偉險要。 <br>
**參考詞語** : <br>`龍蟠虎踞`<br>
|
ㄌㄨㄥˊ ㄒㄧㄤˊ ㄈㄥˋ ㄨˇ,龍翔鳳舞
| **注音**<br>`ㄌㄨㄥˊ ㄒㄧㄤˊ ㄈㄥˋ ㄨˇ` 的 中文是 `龍翔鳳舞` <br>
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龍飛鳳舞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(一)草書為中國書法的一種書寫字體,為書寫方便、快速而產生,大約起於漢代。草書初創時稱為「章草」,是將隸書簡省點畫,保存波勢,草率寫成,但字字分離不相連綿。至漢末,相傳張芝脫去「章草」中保留的隸書筆畫形跡,將筆勢連綴,上下兩字時時相連,於是形成「今草」,即後世通行的草書。南朝梁武帝,名蕭衍,博學能文,並擅長書法,曾作〈草書狀〉一文,對草書變化多端的體態讚歎有加。他形容草書筆勢婀娜時如柔弱的柳樹,聳峙挺拔時如擺動的長松,婆娑委曲時如飛舞的鳳,宛轉周折時如蟠伏的龍,文云:「婆娑而飛舞鳳,宛轉而起蟠龍」,後來「龍飛鳳舞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形容書法筆勢飄逸,或形容多姿形容字跡潦草零亂。(二)天目山位於浙江省臨安縣西北與潛縣交接處,有東西兩峰,峰頂各有一池,左右相對,池水清澈冷冽,故名為「天目」。宋代岳珂《桯史》中引錄了一段其他典籍對天目山的描述:「天目山垂兩乳長,龍騫鳳舞到錢塘。」「錢塘」指的是錢塘江,位於浙江省杭州縣城以南;「兩乳」則應指天目山的東西兩峰。這兩句話描述了天目山氣勢之奔放,峰巒起伏,蜿蜒至錢塘江。後來「龍飛鳳舞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形容山勢蜿蜒起伏,氣勢磅礴。 <br>
**參考詞語** : <br>`龍飛鳳舞`<br>
|
ㄌㄨㄥˊ ㄆㄢˊ ㄏㄨˇ ㄐㄩˋ,龍蟠虎踞
| **注音**<br>`ㄌㄨㄥˊ ㄆㄢˊ ㄏㄨˇ ㄐㄩˋ` 的 中文是 `龍蟠虎踞` <br>
**典故說明** : <br> 「龍蟠虎踞」典源作「龍盤虎踞」。「龍蟠虎踞」形容像神龍盤曲、猛虎蹲坐著。漢朝時的魯恭王得到一塊文木,中山王劉勝替這塊文木寫了一篇〈文木賦〉,用「龍蟠虎踞」來形容文木的美姿,就像神龍盤曲、猛虎蹲坐。又根據晉朝張勃《吳錄》的記載,東漢末年劉備曾經派遣諸葛亮到金陵(今南京)。諸葛亮到了南京後,看到那裡的地勢,東邊有座像巨龍盤曲的鍾山,西邊是像猛虎蹲坐的石頭城,地勢雄偉險要。他稱讚南京是:「鍾山龍盤,石頭虎踞,此帝王之宅。」所以後世常用「龍蟠虎踞」這句成語來形容地勢雄偉險要。 <br>
**語意說明** : <br> 形容地勢雄偉險要。 <br>
**例句** : <br>此處地形`龍蟠虎踞`,是塊風水寶地。<br>
許多朝代所以定都南京,以其`龍蟠虎踞`,形勢險要。<br>
此地`龍蟠虎踞`,渾然天成,但過度開發後,已面目全非。
**近義成語** :<br>`山河襟帶`、`表裡山河`、`被山帶河`<br>
**參考詞語** : <br>`龍盤虎踞`、`虎踞龍盤`、`虎踞龍蟠`、`虎踞龍蹲`、`蟠龍踞虎`、`踞虎盤龍`<br>
|
ㄌㄨㄥˊ ㄆㄢˊ ㄈㄥˋ ㄨˇ,龍蟠鳳舞
| **注音**<br>`ㄌㄨㄥˊ ㄆㄢˊ ㄈㄥˋ ㄨˇ` 的 中文是 `龍蟠鳳舞` <br>
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龍飛鳳舞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(一)草書為中國書法的一種書寫字體,為書寫方便、快速而產生,大約起於漢代。草書初創時稱為「章草」,是將隸書簡省點畫,保存波勢,草率寫成,但字字分離不相連綿。至漢末,相傳張芝脫去「章草」中保留的隸書筆畫形跡,將筆勢連綴,上下兩字時時相連,於是形成「今草」,即後世通行的草書。南朝梁武帝,名蕭衍,博學能文,並擅長書法,曾作〈草書狀〉一文,對草書變化多端的體態讚歎有加。他形容草書筆勢婀娜時如柔弱的柳樹,聳峙挺拔時如擺動的長松,婆娑委曲時如飛舞的鳳,宛轉周折時如蟠伏的龍,文云:「婆娑而飛舞鳳,宛轉而起蟠龍」,後來「龍飛鳳舞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形容書法筆勢飄逸,或形容多姿形容字跡潦草零亂。(二)天目山位於浙江省臨安縣西北與潛縣交接處,有東西兩峰,峰頂各有一池,左右相對,池水清澈冷冽,故名為「天目」。宋代岳珂《桯史》中引錄了一段其他典籍對天目山的描述:「天目山垂兩乳長,龍騫鳳舞到錢塘。」「錢塘」指的是錢塘江,位於浙江省杭州縣城以南;「兩乳」則應指天目山的東西兩峰。這兩句話描述了天目山氣勢之奔放,峰巒起伏,蜿蜒至錢塘江。後來「龍飛鳳舞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形容山勢蜿蜒起伏,氣勢磅礴。 <br>
**參考詞語** : <br>`龍飛鳳舞`<br>
|
ㄌㄨㄥˊ ㄈㄟ ㄈㄥˋ ㄨˇ,龍飛鳳舞
| **注音**<br>`ㄌㄨㄥˊ ㄈㄟ ㄈㄥˋ ㄨˇ` 的 中文是 `龍飛鳳舞` <br>
**典故說明** : <br> 草書為中國書法的一種書寫字體,為書寫方便、快速而產生,大約起於漢代。草書初創時稱為「章草」,是將隸書簡省點畫,保存波勢,草率寫成,但字字分離不相連綿。至漢末,相傳張芝脫去「章草」中保留的隸書筆畫形跡,將筆勢連綴,上下兩字時時相連,於是形成「今草」,即後世通行的草書。南朝梁武帝,名蕭衍,博學能文,並擅長書法,曾作〈草書狀〉一文,對草書變化多端的體態讚歎有加。他形容草書筆勢婀娜時如柔弱的柳樹,聳峙挺拔時如擺動的長松,婆娑委曲時如飛舞的鳳,宛轉周折時如蟠伏的龍,文云:「婆娑而飛舞鳳,宛轉而起蟠龍」,後來「龍飛鳳舞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形容書法筆勢飄逸,或形容字跡潦草零亂。<br>
+<br>
天目山位於浙江省臨安縣西北與潛縣交接處,有東西兩峰,峰頂各有一池,左右相對,池水清澈冷冽,故名為「天目」。宋代岳珂《桯史》中引錄了一段其他典籍對天目山的描述:「天目山垂兩乳長,龍騫鳳舞到錢塘。」「錢塘」指的是錢塘江,位於浙江省杭州縣城以南;「兩乳」則應指天目山的東西兩峰。這兩句話描述了天目山氣勢之奔放,峰巒起伏,蜿蜒至錢塘江。後來「龍飛鳳舞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形容山勢蜿蜒起伏,氣勢磅礴。 <br>
**語意說明** : <br> 形容書法筆勢飄逸多姿。褒義。形容字跡潦草零亂。貶義。 <br>
**例句** : <br>那幅`龍飛鳳舞`的草書,真是出色驚人!<br>
這篇草書寫得真是`龍飛鳳舞`,氣勢非凡。<br>
他寫的草書`龍飛鳳舞`,不愧是位書法名家。<br>
<br>
你這`龍飛鳳舞`的鬼畫符,誰認得出來?<br>
這種`龍飛鳳舞`的字實在很難辨認,我看給零分算了。<br>
小明為了趕作業,字寫得`龍飛鳳舞`,讓老師看不懂。<br>
瞧你的字寫得這樣`龍飛鳳舞`,恐怕日子久了連自己也認不得。
**近義成語** :<br>`筆走龍蛇`、`鸞翔鳳翥`<br>
**參考詞語** : <br>`鳳舞龍飛`、`龍蟠鳳舞`、`龍翔鳳舞`、`翔龍舞鳳`<br>
|
ㄌㄨㄥˊ ㄇㄚˇ ㄒㄧㄥˊ ㄊㄧㄢ,龍馬行天
| **注音**<br>`ㄌㄨㄥˊ ㄇㄚˇ ㄒㄧㄥˊ ㄊㄧㄢ` 的 中文是 `龍馬行天` <br>
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天馬行空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漢武帝時以李延年為協律都尉,詔司馬相如等作〈郊祀歌〉十九章,用來祭祀天地、宗廟等,典源所收為第十章〈天馬〉。根據《漢書.卷二二.禮樂志》記載,這首詩作於元狩三年,漢武帝因為在渥洼水得到一匹西域大宛所產的良馬,傳說是天帝所乘的神馬子孫,而取名為「天馬」。詩中描述天帝賜與的天馬,奔馳時一副意氣昂揚灑脫不拘的樣子,而且速度快到像在天上飛一般。後來「天馬行空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比喻文才氣勢豪放不拘。多用於詩文書法方面。例如明.劉廷振〈薩天錫詩集序〉:「其所以神化而超出於眾表者,殆猶天馬行空,而步驟不凡。」即以「天馬行空」來形容薩天錫的才思。亦用來形容浮誇不著邊際。 <br>
**參考詞語** : <br>`天馬行空`<br>
|
ㄆㄤˊ ㄖㄢˊ ㄉㄚˋ ㄨˋ,龐然大物
| **注音**<br>`ㄆㄤˊ ㄖㄢˊ ㄉㄚˋ ㄨˋ` 的 中文是 `龐然大物` <br>
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柳宗元(西元773~819),字子厚,唐河東(今山西省永濟縣)人,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。他曾寫過許多以動物作為主角的寓言,〈黔之驢〉便是其中非常知名的一篇。內容描述貴州原本沒有驢子,但有多事的人用船將驢子載到了這裡,卻發現沒有任何用處,因此棄養在山下。山林中的老虎第一次見到驢子,覺得牠體形龐大,便將驢子當作了神,只敢躲在林中遠處偷看。之後老虎謹慎地接近,來回試探幾次,才發現這隻驢子除了大聲叫,就只會踢,再也沒有其他本領,於是就撲上去將牠咬死。後來原文中的「龐然大物」被摘出,成為一句成語,用來指體積巨大的東西。 <br>
**語意說明** : <br> 體積巨大的東西。 <br>
**例句** : <br>相對於螞蟻,人可說是個`龐然大物`。
<br>
水面忽然浮出一個`龐然大物`,仔細一看,原來是一頭鯨魚。
<br>
那`龐然大物`般的雕像是著名的地標,每年都吸引不少遊客前來。
<br>
在森林裡突然遇到熊這種`龐然大物`,相信每個人都會感到非常恐懼。
<br>
由石頭堆砌而成的金字塔,是沙漠中的`龐然大物`,參觀時總讓人感到自己的渺小。
|
ㄗㄨㄣˇ ㄗㄨˊ ㄕˋ ㄌㄩˇ,𠟃足適履
| **注音**<br>`ㄗㄨㄣˇ ㄗㄨˊ ㄕˋ ㄌㄩˇ` 的 中文是 `𠟃足適履` <br>
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削足適履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《淮南子》是由西漢淮南王劉安召集門下賓客所撰寫,共二十一卷,是一本以道家思想為主軸,旁及其他各家的雜家鉅著。春秋時,晉獻公寵愛驪姬,驪姬為了讓親生兒子奚齊當上太子,於是設計害死了太子申生,又挑撥離間了晉獻公和另外二個兒子重耳、夷吾的感情,逼使他們逃奔出國,而讓晉獻公派兵捉拿他們。《淮南子.說林》評論此事,認為骨肉之間本來應該互相親愛的,但因為受了壞人的挑撥離間,即使是父親,也會殺害親生的兒子。這樣的情形就好比把腳削小以適合鞋子的尺寸,把頭砍小以便可以合適的戴上帽子一樣。這是說為了適應鞋子和帽子的尺寸,不惜劇肌傷骨,這是完全不顧客觀的實際狀況,而一味勉強遷就的不合理作法。後來「削足適履」被用來比喻拘泥成例,勉強遷就,而不知變通。 <br>
**參考詞語** : <br>`削足適履`<br>
|
Subsets and Splits
No saved queries yet
Save your SQL queries to embed, download, and access them later. Queries will appear here once sav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