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nstruct
stringlengths
12
46
Response
stringlengths
70
1.62k
ㄈㄟ ㄏㄨㄤˊ ㄊㄥˊ ㄉㄚˊ,飛黃騰達
**注音**<br>`ㄈㄟ ㄏㄨㄤˊ ㄊㄥˊ ㄉㄚˊ` 的 中文是 `飛黃騰達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「飛黃騰達」原作「飛黃騰踏」。韓愈,字退之,是唐代古文運動的領導者,他主張「尊崇儒學,攘斥佛老」,反對繁采寡情的駢體文,提倡明道致用的散文寫作。得到當時知名文人柳宗元、劉禹錫、白居易、元稹等人的響應,終使唐代的古文運動蔚為風潮。除了在文體、思想方面的改革與貢獻,韓愈的作品內容豐富,形式多變,不但立論鮮明,語言平易,且取譬新穎,雖用古人的思想卻不引經據典,為古文創作另闢了一條新的途徑,正是其提倡的古文運動的最好實踐。同樣的精神,亦反映在韓愈勤奮嚴謹的治學態度上。〈符讀書城南〉這首詩,正是韓愈為了勉勵他的兒子韓符能勤奮向學所寫的。在詩中韓愈強調了為學的重要性,他認為人之所以為人,正是因為有學問,治學唯勤,不勤勞的話無法有所成就。就好像有兩個小孩,從小一起玩耍嬉戲,還看不出來有什麼差別。後來一個勤學,另一個則否,等到他們都長大成人,勤學的孩子成為人中之龍,不勤學的孩子則庸庸碌碌。於是勤學的孩子仕途得意,如同駿馬飛馳而去,再也看不到他那庸碌不學有如蟾蜍的朋友。後來「飛黃騰達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比喻得意於仕途。 <br> **語意說明** : <br> 比喻仕途得意,很快到達高位。 <br> **例句** : <br>他本來沒沒無聞,因為受到長官的賞識,從此`飛黃騰達`起來。<br> 等你`飛黃騰達`的時候,可別忘了家鄉愛護你、支持你的親友們。<br> 父母犧牲一切,辛苦栽培他,就是希望他能夠`飛黃騰達`,光耀門楣。<br> 想不到他年紀輕輕的,就已在官場上`飛黃騰達`,確實令人欽羨。<br> 我原本`飛黃騰達`,因緣際會浪得了如此虛名,著實增加了許多困擾。<br> 這種勢利小人在`飛黃騰達`後,果然就把昔日同甘共苦的朋友全拋到一邊了。<br> 過去他只是一名小職員,現在`飛黃騰達`了,卻對老同事擺出一副傲慢的態度。 **近義成語** :<br>`一日九遷`、`平步青雲`、`扶搖直上`、`青雲直上`<br> **反義成語** :<br>`一落千丈`、`下喬入幽`、`老死牖下`、`命途坎坷`、`時乖運蹇`、`偃蹇困窮`、`窮途潦倒`、`曝鰓龍門`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飛黃騰踏`、`騰踏飛黃`<br>
ㄕˊ ㄍㄨˇ ㄅㄨˋ ㄏㄨㄚˋ ,食古不化
**注音**<br>`ㄕˊ ㄍㄨˇ ㄅㄨˋ ㄏㄨㄚˋ ` 的 中文是 `食古不化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「食古不化」原或作「食生不化」。閰爾梅在為《破山和尚語錄》所寫的序言中提及:要以文字來傳達知識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。既想言辭精要,又希望沒有缺漏;既想用字絕妙,又希望容易了解。一味地依循往例,就沒有創新;提出驚人的議論,則恐無根據;援用古人的見解,又怕沒有變通。所以特別為《語錄》寫序,以讚揚其典雅脫俗之文風。「食古不化」這句成語,可能就從這裡的「援古恐其食生不化也」演變而出,用來比喻一味守舊而不知變通。出現「食古不化」書證如《四庫全書總目提要.卷一七一.集部.別集類二四.空同集》:「平心而論,其詩才力富健,實足以籠罩一時,而古體必漢魏,近體必盛唐,句擬字摹,食古不化,亦往往有之。」 <br> **語意說明** : <br> 比喻一味守舊而不知變通。貶義。 <br> **例句** : <br>`食古不化`的人很難適應快速變化的環境。 <br> 讀古書要求甚解,不能`食古不化`,引喻失義。 <br> 參考古代制度要知變通,`食古不化`是不行的。 <br> 讀書只知其然,不知其所以然,容易`食古不化`。 <br> 他若再`食古不化`,不知變通,會連事情怎麼失敗都不曉得。 <br> 歷史固然可以為鑑,但是如果不考慮時空條件的差異,就是`食古不化`。 **近義成語** :<br>`刻舟求劍`、`膠柱鼓瑟`<br> **反義成語** :<br>`日新又新`、`推陳出新`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嗜古不化`、`食生不化`<br>
ㄕˊ ㄍㄨˇ ㄅㄨˊ ㄏㄨㄚˋ,食古不化
**注音**<br>` ㄕˊ ㄍㄨˇ ㄅㄨˊ ㄏㄨㄚˋ` 的 中文是 `食古不化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「食古不化」原或作「食生不化」。閰爾梅在為《破山和尚語錄》所寫的序言中提及:要以文字來傳達知識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。既想言辭精要,又希望沒有缺漏;既想用字絕妙,又希望容易了解。一味地依循往例,就沒有創新;提出驚人的議論,則恐無根據;援用古人的見解,又怕沒有變通。所以特別為《語錄》寫序,以讚揚其典雅脫俗之文風。「食古不化」這句成語,可能就從這裡的「援古恐其食生不化也」演變而出,用來比喻一味守舊而不知變通。出現「食古不化」書證如《四庫全書總目提要.卷一七一.集部.別集類二四.空同集》:「平心而論,其詩才力富健,實足以籠罩一時,而古體必漢魏,近體必盛唐,句擬字摹,食古不化,亦往往有之。」 <br> **語意說明** : <br> 比喻一味守舊而不知變通。貶義。 <br> **例句** : <br>`食古不化`的人很難適應快速變化的環境。 <br> 讀古書要求甚解,不能`食古不化`,引喻失義。 <br> 參考古代制度要知變通,`食古不化`是不行的。 <br> 讀書只知其然,不知其所以然,容易`食古不化`。 <br> 他若再`食古不化`,不知變通,會連事情怎麼失敗都不曉得。 <br> 歷史固然可以為鑑,但是如果不考慮時空條件的差異,就是`食古不化`。 **近義成語** :<br>``刻舟求劍``、``膠柱鼓瑟``<br> **反義成語** :<br>``日新又新``、``推陳出新``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`嗜古不化``、``食生不化``<br>
ㄕˊ ㄈㄨˊ ㄩˊ ㄖㄣˊ,食浮於人
**注音**<br>`ㄕˊ ㄈㄨˊ ㄩˊ ㄖㄣˊ` 的 中文是 `食浮於人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人浮於事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「人浮於事」原作「人浮於食」。根據《禮記.坊記》中記載,孔子曾說:「君子能夠推辭尊貴和富有,而安於卑賤和貧困的生活,這麼一來禍亂就會減少。所以君子與其領取的俸祿超過個人的才幹,寧願使個人的才幹超過所得的俸祿。」孔子說這段話的用意是期望人們能安於貧賤、不貪求富貴、以減少禍亂。後來「人浮於事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轉而用於表示人多事少。「人浮於事」的書證如《兒女英雄傳》第二回:「他從前就在邳州衙門,如今在兄弟這裡,人浮於事,實在用不開。」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人浮於事`<br>
ㄕˊ ㄩˋ ㄔㄨㄟ ㄍㄨㄟˋ,食玉炊桂
**注音**<br>`ㄕˊ ㄩˋ ㄔㄨㄟ ㄍㄨㄟˋ` 的 中文是 `食玉炊桂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米珠薪桂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桂木,是一種專門用來觀賞的珍貴植物。「米珠薪桂」則是形容米像珍珠,柴火像桂木一樣的昂貴,此語出於蘇秦對楚王說的一段話。蘇秦是戰國時代著名的說客,據《戰國策.楚策三》載,有一次他到楚國去,等了三天才見到楚王。在與楚王談話結束後,蘇秦便要辭行,楚王說:「我對您仰慕已久,您今天既然願意不遠千里而來見我,為什麼不肯留下來呢?」蘇秦回答:「你們楚國的食物比玉石還貴,柴火比桂木還值錢,您的傳令者像鬼那麼難見到,大王您更有如天帝一般,一面難求。您今天要我留下,難道要我吃玉石,燒桂木,並且靠著那些鬼以見您一面嗎?」蘇秦此話是指責楚王對他不夠尊重,並以「食貴於玉,薪貴於桂」說楚國的物價過於昂貴,根本不是一般人所能負擔。後來「食」多作「米」,「玉」多作「珠」,「米珠薪桂」這句成語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比喻物價昂貴。出現「米珠薪桂」的書證如明.錢子正〈有弟久不見〉詩:「有弟久不見,米珠薪桂秋。」又如清代蒲松齡的小說《醒世姻緣傳》第五四回:「及至到了京師,這米珠薪桂之地,數米秤柴,還怕支持不起。」句中便是以「米珠薪桂」比喻京師的物價極高。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米珠薪桂`<br>
ㄕˊ ㄕㄥ ㄅㄨˋ ㄏㄨㄚˋ ,食生不化
**注音**<br>`ㄕˊ ㄕㄥ ㄅㄨˋ ㄏㄨㄚˋ ` 的 中文是 `食生不化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食古不化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「食古不化」原或作「食生不化」。閰爾梅在為《破山和尚語錄》所寫的序言中提及:要以文字來傳達知識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。既想言辭精要,又希望沒有缺漏;既想用字絕妙,又希望容易了解。一味的依循往例,就沒有創新;提出驚人的議論,則恐無根據;援用古人的見解,又怕沒有變通。所以特別為《語錄》寫序,以讚揚其典雅脫俗之文風。「食古不化」這句成語,可能就從這裡的「援古恐其食生不化也」演變而出,用來比喻一味守舊而不知變通。出現「食古不化」書證如《四庫全書總目提要.卷一七一.集部.別集類二四.空同集》:「平心而論,其詩才力富健,實足以籠罩一時,而古體必漢魏,近體必盛唐,句擬字摹,食古不化,亦往往有之。」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食古不化`<br>
ㄕˊ ㄕㄥ ㄅㄨˊ ㄏㄨㄚˋ,食生不化
**注音**<br>` ㄕˊ ㄕㄥ ㄅㄨˊ ㄏㄨㄚˋ` 的 中文是 `食生不化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食古不化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「食古不化」原或作「食生不化」。閰爾梅在為《破山和尚語錄》所寫的序言中提及:要以文字來傳達知識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。既想言辭精要,又希望沒有缺漏;既想用字絕妙,又希望容易了解。一味的依循往例,就沒有創新;提出驚人的議論,則恐無根據;援用古人的見解,又怕沒有變通。所以特別為《語錄》寫序,以讚揚其典雅脫俗之文風。「食古不化」這句成語,可能就從這裡的「援古恐其食生不化也」演變而出,用來比喻一味守舊而不知變通。出現「食古不化」書證如《四庫全書總目提要.卷一七一.集部.別集類二四.空同集》:「平心而論,其詩才力富健,實足以籠罩一時,而古體必漢魏,近體必盛唐,句擬字摹,食古不化,亦往往有之。」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`食古不化``<br>
ㄕˊ ㄧㄢˊ ㄦˊ ㄈㄟˊ,食言而肥
**注音**<br>`ㄕˊ ㄧㄢˊ ㄦˊ ㄈㄟˊ` 的 中文是 `食言而肥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據《左傳.哀公二十五年》載,春秋魯哀公二十五年六月,魯哀公從越國回來,與前來五梧迎接他的大夫季康子、孟武伯會合,並且設宴飲酒,由孟武伯代表向哀公敬酒祝壽。孟武伯十分厭惡為哀公御車的寵臣郭重,在宴席上就問他:「你為什麼這麼肥胖?」當下季康子認為孟武伯說話失當,要罰他飲酒。而哀公則是因為季康子和孟武伯時常失信於他,於是指桑罵槐地說:「是食言多矣,能無肥乎?」意思是,他把太多說出來的話又吃下去,怎麼能不肥呢?「食言而肥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比喻說話不守信用。 <br> **語意說明** : <br> 比喻經常說話都不守信用。貶義。 <br> **例句** : <br>這人`食言而肥`,所說的話不可輕信。<br> 這種`食言而肥`、說謊成性的騙子,不會有好下場。<br> 要做一個言而有信的君子,不要做一個`食言而肥`的小人。<br> 既立下白紙黑字的公約,他應該不會罔顧商譽,`食言而肥`。<br> 你不是答應月底要繳房租,怎麼可以拖拖拉拉,`食言而肥`呢?<br> 人不信無以立,身為公司主管怎能`食言而肥`,屢次欺騙部屬呢? **近義成語** :<br>`出爾反爾`、`自食其言`、`言而無信`<br> **反義成語** :<br>`一言九鼎`、`一諾千金`、`言而有信` <br>
ㄐㄧ ㄅㄨˋ ㄗㄜˊ ㄕˊ,飢不擇食
**注音**<br>`ㄐㄧ ㄅㄨˋ ㄗㄜˊ ㄕˊ` 的 中文是 `飢不擇食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戰國齊人公孫丑是孟子弟子,他曾經問孟子:「如果夫子掌握齊國大權,可以建立像管仲、晏嬰那樣的功業嗎?」孟子不願意被拿來和管仲相比,認為幫助齊國統一天下是件很容易的事。比起之前的夏、商、周三代,現今的齊國不但國土廣大,而且人民眾多,但因為欠缺一個能以王道治理天下的聖明君主,使得長久處在暴政之中的人民,心中渴望施行仁政的程度和「飢者易為食,渴者易為飲」的人一樣急切,所以若是齊國在此時施行仁政,和古代相比,只要花費一半的心力,就能達到加倍的功效。後來「飢不擇食」這句成語,就從「飢者易為食」演變而出,用來指飢餓的人不選擇食物。亦用來比喻急需時不暇選擇。 <br> **語意說明** : <br> 指飢餓的人不選擇食物。比喻急需時不暇選擇。 <br> **例句** : <br>別以為他胃口好,其實他是`飢不擇食`啊! <br> 小明已餓得`飢不擇食`,任何食物都吃得津津有味。 <br> 他餓了好多天,`飢不擇食`,見了食物,便狼吞虎嚥起來。 <br> <br> 或許是`飢不擇食`,無論如何卑微的工作,他都願意嘗試。 <br> 他已失業半年,家徒四壁,所以什麼工作都願意做,真是`飢不擇食`。 <br> 剛出社會,沒有經驗的小李`飢不擇食`,只好隨便找個工作先安頓下來再說。 **近義成語** :<br>`寒不擇衣`、`渴不擇飲`、`慌不擇路`、`寒不擇衣`、`渴不擇飲`、`慌不擇路`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飢寧擇食`、`饑不擇食`、`饑者無擇`<br>
ㄐㄧ ㄋㄧㄥˊ ㄗㄜˊ ㄕˊ,飢寧擇食
**注音**<br>`ㄐㄧ ㄋㄧㄥˊ ㄗㄜˊ ㄕˊ` 的 中文是 `飢寧擇食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飢不擇食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戰國齊人公孫丑是孟子弟子,他曾經問孟子:「如果夫子掌握齊國大權,可以建立像管仲、晏嬰那樣的功業嗎?」孟子不願意被拿來和管仲相比,認為幫助齊國統一天下是件很容易的事。比起之前的夏、商、周三代,現今的齊國不但國土廣大,而且人民眾多,但因為欠缺一個能以王道治理天下的聖明君主,使得長久處在暴政之中的人民,心中渴望施行仁政的程度和「飢者易為食,渴者易為飲」的人一樣急切,所以若是齊國在此時施行仁政,和古代相比,只要花費一半的心力,就能達到加倍的功效。後來「飢不擇食」這句成語,就從「飢者易為食」演變而出,用來指飢餓的人不選擇食物。亦用來比喻急需時不暇選擇。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飢不擇食`<br>
ㄈㄢˋ ㄋㄤˊ ㄐㄧㄡˇ ㄨㄥˋ,飯囊酒瓮
**注音**<br>`ㄈㄢˋ ㄋㄤˊ ㄐㄧㄡˇ ㄨㄥˋ` 的 中文是 `飯囊酒瓮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酒囊飯袋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「酒囊飯飽」原作「飯坑酒囊」。東漢王充在他的著作《論衡》中提到,孔子在病中,仍要弟子拿書給他看,如此好學不倦,至死不休,真不愧是百世之聖。人之所以與其他生物不同,稱為萬物之靈,主要就是因為人類有知識,有文化。如果每天只知吃飯喝酒,「腹為飯坑,腸為酒囊」,那麼,和不知禮的野獸有什麼不同呢?後來「酒囊飯袋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譏稱只會吃喝,而不會辦事的人。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酒囊飯袋`<br>
ㄈㄢˋ ㄋㄤˊ ㄐㄧㄡˇ ㄨㄥˋ,飯囊酒甕
**注音**<br>`ㄈㄢˋ ㄋㄤˊ ㄐㄧㄡˇ ㄨㄥˋ` 的 中文是 `飯囊酒甕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酒囊飯袋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「酒囊飯飽」原作「飯坑酒囊」。東漢王充在他的著作《論衡》中提到,孔子在病中,仍要弟子拿書給他看,如此好學不倦,至死不休,真不愧是百世之聖。人之所以與其他生物不同,稱為萬物之靈,主要就是因為人類有知識,有文化。如果每天只知吃飯喝酒,「腹為飯坑,腸為酒囊」,那麼,和不知禮的野獸有什麼不同呢?後來「酒囊飯袋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譏稱只會吃喝,而不會辦事的人。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酒囊飯袋`<br>
ㄈㄢˋ ㄎㄥ ㄐㄧㄡˇ ㄋㄤˊ,飯坑酒囊
**注音**<br>`ㄈㄢˋ ㄎㄥ ㄐㄧㄡˇ ㄋㄤˊ` 的 中文是 `飯坑酒囊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酒囊飯袋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「酒囊飯飽」原作「飯坑酒囊」。東漢王充在他的著作《論衡》中提到,孔子在病中,仍要弟子拿書給他看,如此好學不倦,至死不休,真不愧是百世之聖。人之所以與其他生物不同,稱為萬物之靈,主要就是因為人類有知識,有文化。如果每天只知吃飯喝酒,「腹為飯坑,腸為酒囊」,那麼,和不知禮的野獸有什麼不同呢?後來「酒囊飯袋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譏稱只會吃喝,而不會辦事的人。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酒囊飯袋`<br>
ㄈㄢˋ ㄩˋ ㄔㄨㄟ ㄍㄨㄟˋ,飯玉炊桂
**注音**<br>`ㄈㄢˋ ㄩˋ ㄔㄨㄟ ㄍㄨㄟˋ` 的 中文是 `飯玉炊桂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米珠薪桂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桂木,是一種專門用來觀賞的珍貴植物。「米珠薪桂」則是形容米像珍珠,柴火像桂木一樣的昂貴,此語出於蘇秦對楚王說的一段話。蘇秦是戰國時代著名的說客,據《戰國策.楚策三》載,有一次他到楚國去,等了三天才見到楚王。在與楚王談話結束後,蘇秦便要辭行,楚王說:「我對您仰慕已久,您今天既然願意不遠千里而來見我,為什麼不肯留下來呢?」蘇秦回答:「你們楚國的食物比玉石還貴,柴火比桂木還值錢,您的傳令者像鬼那麼難見到,大王您更有如天帝一般,一面難求。您今天要我留下,難道要我吃玉石,燒桂木,並且靠著那些鬼以見您一面嗎?」蘇秦此話是指責楚王對他不夠尊重,並以「食貴於玉,薪貴於桂」說楚國的物價過於昂貴,根本不是一般人所能負擔。後來「食」多作「米」,「玉」多作「珠」,「米珠薪桂」這句成語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比喻物價昂貴。出現「米珠薪桂」的書證如明.錢子正〈有弟久不見〉詩:「有弟久不見,米珠薪桂秋。」又如清代蒲松齡的小說《醒世姻緣傳》第五四回:「及至到了京師,這米珠薪桂之地,數米秤柴,還怕支持不起。」句中便是以「米珠薪桂」比喻京師的物價極高。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米珠薪桂`<br>
ㄧㄣˇ ㄑㄧˋ ㄊㄨㄣ ㄕㄥ,飲氣吞聲
**注音**<br>`ㄧㄣˇ ㄑㄧˋ ㄊㄨㄣ ㄕㄥ` 的 中文是 `飲氣吞聲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忍氣吞聲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「忍氣吞聲」原作「飲氣吞聲」。南北朝時,北魏將軍尒朱榮作亂,汝南王拓跋悅遂南奔梁國,梁武帝蕭衍尊他為魏主。梁朝的文書官任孝恭替汝南王寫了一篇聲討尒朱榮的檄文,將汝南王一行人離鄉背井,客居異地,試圖反攻的決心表露無遺,內容大意是:「尒朱榮在北方擁兵自重,胡作非為,侵略我的故鄉,我只好投奔梁國。梁武帝的文功武略,可比三皇五帝,又待我十分友善,並且派兵助我討伐逆賊。我與同伴們對家鄉的淪陷,親人的離散,感到無限的悲痛。我們強忍住這口氣,立誓報仇雪恨,將叛賊尒朱榮殲滅,復興宗族家園。」後來「忍氣吞聲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形容受了氣也強自忍耐,不敢作聲抗爭。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忍氣吞聲`<br>
ㄧㄣˇ ㄕㄨㄟˇ ㄙ ㄩㄢˊ,飲水思源
**注音**<br>`ㄧㄣˇ ㄕㄨㄟˇ ㄙ ㄩㄢˊ` 的 中文是 `飲水思源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「飲水思源」原作「飲流懷源」。庾信是南北朝著名的文學家。這首〈徵調曲〉是為歌詠人君法天地之道以長養萬物而作,其中「落其實者思其樹,飲其流者懷其源」兩句,提醒人們吃果實的時候要想到結果子的樹,而喝水的時候就要想到水的源頭,勸人不要忘記別人的恩惠。後來「飲水思源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比喻人不忘本。 <br> **語意說明** : <br> 比喻人不忘本。 <br> **例句** : <br>做人要`飲水思源`,感恩圖報。<br> 一個人要是不能`飲水思源`,還算個人嗎?<br> 我只盼自己的子女能`飲水思源`,不要忘恩負義。<br> 我今日受你之恩,他日`飲水思源`,必結草銜環以報。<br> 今日一切皆是恩師所賜,弟子`飲水思源`,怎敢不感恩圖報?<br> 前人種樹後人乘涼,我們應當`飲水思源`,愛護這片青山綠水。<br> 在自來水廠的大門有塊石碑鐫著「`飲水思源`」,十分有意思。<br> 我今天捐給母校這點小錢,是我`飲水思源`,感謝母校當年培育之恩。<br> 有些企業家成功後,深知`飲水思源`的道理,不遺餘力地加入慈善活動。<br> 我們今日享受如此豐碩的成果,不能不`飲水思源`,感戴先人胼手胝足開創基業的艱辛。 **近義成語** :<br>`報本反始`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飲流懷源`、`飲水知源`<br>
ㄧㄣˇ ㄕㄨㄟˇ ㄓ ㄩㄢˊ,飲水知源
**注音**<br>`ㄧㄣˇ ㄕㄨㄟˇ ㄓ ㄩㄢˊ` 的 中文是 `飲水知源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飲水思源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「飲水思源」原作「飲流懷源」。庾信是南北朝著名的文學家。這首〈徵調曲〉是為歌詠人君法天地之道以長養萬物而作,其中「落其實者思其樹,飲其流者懷其源」兩句,提醒人們吃果實的時候要想到結果子的樹,而喝水的時候就要想到水的源頭,勸人不要忘記別人的恩惠。後來「飲水思源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比喻人不忘本。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飲水思源`<br>
ㄧㄣˇ ㄌㄧㄡˊ ㄏㄨㄞˊ ㄩㄢˊ,飲流懷源
**注音**<br>`ㄧㄣˇ ㄌㄧㄡˊ ㄏㄨㄞˊ ㄩㄢˊ` 的 中文是 `飲流懷源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飲水思源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「飲水思源」原作「飲流懷源」。庾信是南北朝著名的文學家。這首〈徵調曲〉是為歌詠人君法天地之道以長養萬物而作,其中「落其實者思其樹,飲其流者懷其源」兩句,提醒人們吃果實的時候要想到結果子的樹,而喝水的時候就要想到水的源頭,勸人不要忘記別人的恩惠。後來「飲水思源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比喻人不忘本。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飲水思源`<br>
ㄧㄣˇ ㄓㄣˋ ㄐㄧㄡˋ ㄎㄜˇ,飲鴆救渴
**注音**<br>`ㄧㄣˇ ㄓㄣˋ ㄐㄧㄡˋ ㄎㄜˇ` 的 中文是 `飲鴆救渴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飲鴆止渴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據《後漢書.卷四八.楊李翟應霍爰徐列傳.霍諝》載,東漢霍諝,從小就顯露出與眾不同的才氣,年紀小小就通過了明經科的考試。十五歲那年,有人誣告他的舅舅宋光,說他擅自更改皇帝的詔書,於是被捕入獄,在牢中遭到審問拷打。霍諝寫了一篇奏記為他申辯,其中有一段說到:「宋光出身官宦之家,仕途平穩順利,現已位居地方首長的高位,品格也沒有什麼缺失。這樣的一個人,即使對於皇上的詔書有所疑慮,也會採用一種穩當的方式來解決,怎麼可能冒著死罪私下更改詔書?這樣的行為好比是一個飢渴的人,吃有毒的附子來止飢,喝毒酒來止渴,食物還沒進到肚子裡人就死了,所以不可能有人這樣做啊!」大將軍梁商看了以後便上書為宋光脫罪,霍諝也因此而顯露名聲。後來「飲鴆止渴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比喻只求解決眼前困難,而不顧將來更大的禍患。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飲鴆止渴`<br>
ㄧㄣˇ ㄓㄣˋ ㄓˇ ㄎㄜˇ,飲鴆止渴
**注音**<br>`ㄧㄣˇ ㄓㄣˋ ㄓˇ ㄎㄜˇ` 的 中文是 `飲鴆止渴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據《後漢書.卷四八.楊李翟應霍爰徐列傳.霍諝》載,東漢霍諝,從小就顯露出與眾不同的才氣,年紀小小就通過了明經科的考試。十五歲那年,有人誣告他的舅舅宋光,說他擅自更改皇帝的詔書,於是被捕入獄,在牢中遭到審問拷打。霍諝寫了一篇奏記為他申辯,其中有一段說到:「宋光出身官宦之家,仕途平穩順利,現已位居地方首長的高位,品格也沒有什麼缺失。這樣的一個人,即使對於皇上的詔書有所疑慮,也會採用一種穩當的方式來解決,怎麼可能冒著死罪私下更改詔書?這樣的行為好比是一個飢渴的人,吃有毒的附子來止飢,喝毒酒來止渴,食物還沒進到肚子裡人就死了,所以不可能有人這樣做啊!」大將軍梁商看了以後便上書為宋光脫罪,霍諝也因此而顯露名聲。後來「飲鴆止渴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比喻只求解決眼前困難,而不顧將來更大的禍患。 <br> **語意說明** : <br> 比喻只求解決眼前困難,而不顧將來更大的禍患。貶義。 <br> **例句** : <br>你老是靠喝酒來逃避現實,無異於`飲鴆止渴`。<br> 不是我願意`飲鴆止渴`,可我被逼入絕境了啊!<br> 那些藉興奮劑來忘掉痛苦的人,事實上等於在`飲鴆止渴`。<br> 明知高利貸是毒藥,可是為了眼前救急,還是`飲鴆止渴`了。<br> 你總不能為了急著解決問題,就`飲鴆止渴`,什麼都答應對方吧!<br> 依靠服用安眠藥才能入睡,活像`飲鴆止渴`,還是想想別的法子吧!<br> 我反對為了解決一時困難而向地下錢莊借貸,那無異是在`飲鴆止渴`。<br> 你為解決眼前的困難而與敵人妥協,不就像`飲鴆止渴`般,後患無窮呀! **近義成語** :<br>`挖肉補瘡`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飲鴆救渴`、`止渴飲鴆`、`引鴆止渴`、`酣鴆止渴`<br>
ㄅㄠˇ ㄕˊ ㄈㄥ ㄧ,飽食豐衣
**注音**<br>`ㄅㄠˇ ㄕˊ ㄈㄥ ㄧ` 的 中文是 `飽食豐衣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豐衣足食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豐衣足食,是生活富裕,不虞匱乏的意思。一般人在生活上,莫不以豐衣足食為生活目標,但齊己是一位出家的和尚,所以對生活上的要求,自然是清心寡欲而與世俗之人不同。齊己在〈病中勉送小師往清涼山禮大聖〉詩中,即期許小師父在參禪禮佛的過程中,主要是開啟潛藏於內心的佛性,以體悟人生。為了求並體現這種體悟,齊己提示小師父應放棄外在豐衣足食的追求,方能有所成就。後來「豐衣足食」就一直沿用下來,用以形容生活富裕。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豐衣足食`<br>
ㄕˋ ㄨㄞˋ ㄒㄩˋ ㄋㄟˋ,飾外絮內
**注音**<br>`ㄕˋ ㄨㄞˋ ㄒㄩˋ ㄋㄟˋ` 的 中文是 `飾外絮內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金玉其外,敗絮其中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「金玉其外,敗絮其中」一語,在明代劉基〈賣柑者言〉文中,原本是指賣柑者所賣的柑,外表看起來像金玉般華美,剝開來內裡卻乾得像破棉絮。作者借由賣柑者說的話,諷刺當時官員不能替百姓謀福,讓百姓陷於水火之中,卻「坐高堂、騎大馬、醉醇醲而飫肥鮮者」,享盡富貴榮華,這種欺世盜名的行徑,和外表像金玉般華美,內裡卻盡是破棉絮的柑沒什麼兩樣。後來「金玉其外,敗絮其中」演變為成語,用來形容外表美好而內質破敗。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金玉其外,敗絮其中`<br>
ㄕˋ ㄈㄟ ㄨㄣˋ ㄍㄨㄛˋ,飾非文過
**注音**<br>`ㄕˋ ㄈㄟ ㄨㄣˋ ㄍㄨㄛˋ` 的 中文是 `飾非文過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文過飾非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<br> 「文過飾非」係由「文過」和「飾非」二語組合而成。<br> 「文過」是出自《論語.子張》。卜商,字子夏,春秋時衛國人,為孔子弟子,擅長文學、孔門詩學。根據《論語》的記載,他曾經說過:「無德智修養、人格卑劣的人犯了錯,不但不知道改進,還會企圖掩飾他的過失。」「飾非」則是出自《莊子.盜跖》。孔子和柳下季是朋友,有一天孔子跟他說:「當父親的必定會告誡自己的孩子,身為兄長的也一定會教導自己的弟弟,引導他們走向正途。假如這些都做不到,那麼就不用注重父子兄弟之間的親情了。今天,你是有才德的人,弟弟盜跖卻是個為害天下的大盜,不能教導他引他走向正道,我替你感到羞愧。我自願替你當說客去勸勸他。」柳下季就回答說:「當為人晚輩不聽父兄的勸戒時,即使像先生您這麼能言善辯,又能拿他怎樣呢!況且盜跖的為人,思想靈敏猶如噴湧的泉水,情緒變化起伏就像驟起的狂風,飄忽不定,力量強大可以抵抗敵人的攻擊,口齒伶俐足以遮掩自己的過失,順他的心意就高興,不順心就生氣,而且容易用話來侮辱人。您就不用去了。」後來這兩個典源被合用成「文過飾非」這句成語,用來指掩飾過失、錯誤。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文過飾非`<br>
ㄧㄤˇ ㄗㄨㄣ ㄔㄨˇ ㄧㄡ,養尊處優
**注音**<br>`ㄧㄤˇ ㄗㄨㄣ ㄔㄨˇ ㄧㄡ` 的 中文是 `養尊處優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「養尊處優」這個成語的意思是自處尊貴,生活優裕。蘇洵〈上韓樞密書〉寫道:「天子者,養尊而處優,樹恩而收名,與天下為喜樂者也,故其道不可以御兵。」意思是說天子的地位非常尊貴,生活在優裕的環境中,給天下臣民的印象是喜樂的。所以天子不適合直接帶兵,只要統領好將領,將帶兵的事交給將領即可。這個成語,本指天子的生活,後人多轉而用於平常百姓,凡生活在尊貴優裕中的,都可拿它來形容。 <br> **語意說明** : <br> 自處尊貴,生活優裕。 <br> **例句** : <br>他一向`養尊處優`,以致現在胖得連走路都有困難了。<br> 社會並非完全平等,有人`養尊處優`,也有人終日辛勞。<br> 她雖然生活在一個`養尊處優`的家庭,但是待人接物卻非常平易近人。<br> 他`養尊處優`慣了,大小事總喜歡別人為他服務,不願自己動手去做。<br> 有些人想中了頭彩後,就可以過著`養尊處優`的生活,再也不用吃苦了。<br> 富貴人家少爺,`養尊處優`慣了,平日頤指氣使,怎受得了別人的差遣。 **近義成語** :<br>`無所用心`、`飽食終日`、`嬌生慣養`<br> **反義成語** :<br>`含辛茹苦`、`飽經風霜` <br>
ㄧㄤˇ ㄐㄧㄥ ㄒㄩˋ ㄖㄨㄟˋ,養精蓄銳
**注音**<br>`ㄧㄤˇ ㄐㄧㄥ ㄒㄩˋ ㄖㄨㄟˋ` 的 中文是 `養精蓄銳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「養精蓄銳」原或作「儲精蓄銳」,指儲存精神,積蓄力量。見於唐符載的〈上巳日陪劉尚書宴集北池序〉。這篇序是寫作者在三月上旬時,和劉尚書等人,一起到北池遊覽的情形。西蜀古稱天府之國,江山壯闊,北池位於西蜀近郊。他們一行人來到北池邊,登船遊覽北池的風景。船上有戲曲表演,水中有豐富的生物,兩岸風景壯麗,令人目不暇給。符載看著絢麗的景色有點累了,就獨自將船划到空曠的水邊休息,保養精神,準備再次欣賞北池的美景。後來「養精蓄銳」這句成語可能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指保養精神,積蓄力量。出現「養精蓄銳」的書證如《三國演義》第三四回:「大軍方北征而回,未可復動。且待半年,養精蓄銳,劉表、孫權可一鼓而下也。」文中之「養精蓄銳」即是指大軍才剛打仗回來,應該好好保養精神,積蓄力量,待恢復生氣後再戰。 <br> **語意說明** : <br> 保養精神,積蓄力量。 <br> **例句** : <br>這支軍隊經過`養精蓄銳`後,戰鬥力更強了。<br> 你早點睡,`養精蓄銳`,明天還要忙上一整天。<br> 好好地`養精蓄銳`吧!明天還有一場硬仗要打!<br> 今晚你要好好地`養精蓄銳`,以便應付明天的考試。<br> 明天就要月考,你怎麼不早點休息,好`養精蓄銳`?<br> 部隊精湛的操演,正可看出多年來`養精蓄銳`的成果。<br> 連日行軍後部隊已疲憊不堪,正需要休息,好`養精蓄銳`。<br> 他這幾個月來`養精蓄銳`,只希望在這次比賽中能打敗對手。<br> 比賽之前,所有的隊員都`養精蓄銳`,準備在球場上大展身手。<br> 感到疲累的時候,去按摩一下,泡泡熱水澡,應是`養精蓄銳`的好辦法。 **近義成語** :<br>`休養生息`、`秣馬厲兵`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儲精蓄銳`、`蓄精養銳`<br>
ㄧㄤˇ ㄏㄨˇ ㄌㄧㄡˊ ㄏㄨㄢˋ,養虎留患
**注音**<br>`ㄧㄤˇ ㄏㄨˇ ㄌㄧㄡˊ ㄏㄨㄢˋ` 的 中文是 `養虎留患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養虎遺患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據《史記.卷七.項羽本紀》載,秦朝末年,群雄紛紛起義,推翻秦朝政權,其中以項羽、劉邦所擁立的楚懷王勢力最大。項羽為楚國大將項燕之孫,跟隨叔父項梁起義,擁立楚懷王之孫為王,仍號楚懷王。懷王派遣項羽、劉邦分道伐秦。項羽在鉅鹿一戰中殲滅秦軍二十萬,建立極大的功勞。劉邦則用張良的計策,對秦官員人民採懷柔政策,率先順利進入關中,秦朝至此滅亡。項羽得知劉邦已破咸陽,立即率兵入關,與劉軍對峙。戰爭初期,項羽占了優勢,後來劉邦鞏固關中,並極力籠絡諸侯,才逐漸轉敗為勝。於是項羽與劉邦約定,以鴻溝為界,以東為楚地,以西為漢地。項羽於是引兵東歸。當劉邦也打算要西向回歸漢地時,他的謀士張良和陳平卻勸阻他,說︰「大王,此時我軍已經取得天下大半,諸侯也都歸附我們,而項羽的軍隊卻兵疲糧缺,這正是上天要滅亡楚的大好時機!我們不如趁此機會澈底消滅它,如果現在放楚軍回去而不追擊,就好像是養了一隻會吃人的老虎,日後一定會成為我們的大患啊!」於是劉邦派韓信、彭越出兵攻擊項羽,項羽被圍困於垓下,四面楚歌,最後在烏江邊,自刎而死。後來「養虎遺患」這句成語被用來比喻不除去仇敵、惡人,將給自己留下後患。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養虎遺患`<br>
ㄧㄤˇ ㄏㄨˇ ㄧˊ ㄏㄨㄢˋ,養虎貽患
**注音**<br>`ㄧㄤˇ ㄏㄨˇ ㄧˊ ㄏㄨㄢˋ` 的 中文是 `養虎貽患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養虎遺患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據《史記.卷七.項羽本紀》載,秦朝末年,群雄紛紛起義,推翻秦朝政權,其中以項羽、劉邦所擁立的楚懷王勢力最大。項羽為楚國大將項燕之孫,跟隨叔父項梁起義,擁立楚懷王之孫為王,仍號楚懷王。懷王派遣項羽、劉邦分道伐秦。項羽在鉅鹿一戰中殲滅秦軍二十萬,建立極大的功勞。劉邦則用張良的計策,對秦官員人民採懷柔政策,率先順利進入關中,秦朝至此滅亡。項羽得知劉邦已破咸陽,立即率兵入關,與劉軍對峙。戰爭初期,項羽占了優勢,後來劉邦鞏固關中,並極力籠絡諸侯,才逐漸轉敗為勝。於是項羽與劉邦約定,以鴻溝為界,以東為楚地,以西為漢地。項羽於是引兵東歸。當劉邦也打算要西向回歸漢地時,他的謀士張良和陳平卻勸阻他,說︰「大王,此時我軍已經取得天下大半,諸侯也都歸附我們,而項羽的軍隊卻兵疲糧缺,這正是上天要滅亡楚的大好時機!我們不如趁此機會澈底消滅它,如果現在放楚軍回去而不追擊,就好像是養了一隻會吃人的老虎,日後一定會成為我們的大患啊!」於是劉邦派韓信、彭越出兵攻擊項羽,項羽被圍困於垓下,四面楚歌,最後在烏江邊,自刎而死。後來「養虎遺患」這句成語被用來比喻不除去仇敵、惡人,將給自己留下後患。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養虎遺患`<br>
ㄧㄤˇ ㄏㄨˇ ㄧˊ ㄏㄨㄢˋ,養虎遺患
**注音**<br>`ㄧㄤˇ ㄏㄨˇ ㄧˊ ㄏㄨㄢˋ` 的 中文是 `養虎遺患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據《史記.卷七.項羽本紀》載,秦朝末年,群雄紛紛起義,推翻秦朝政權,其中以項羽、劉邦所擁立的楚懷王勢力最大。項羽為楚國大將項燕之孫,跟隨叔父項梁起義,擁立楚懷王之孫為王,仍號楚懷王。懷王派遣項羽、劉邦分道伐秦。項羽在鉅鹿一戰中殲滅秦軍二十萬,建立極大的功勞。劉邦則用張良的計策,對秦官員人民採懷柔政策,率先順利進入關中,秦朝至此滅亡。項羽得知劉邦已破咸陽,立即率兵入關,與劉軍對峙。戰爭初期,項羽占了優勢,後來劉邦鞏固關中,並極力籠絡諸侯,才逐漸轉敗為勝。於是項羽與劉邦約定,以鴻溝為界,以東為楚地,以西為漢地。項羽於是引兵東歸。當劉邦也打算要西向回歸漢地時,他的謀士張良和陳平卻勸阻他,說︰「大王,此時我軍已經取得天下大半,諸侯也都歸附我們,而項羽的軍隊卻兵疲糧缺,這正是上天要滅亡楚的大好時機!我們不如趁此機會澈底消滅它,如果現在放楚軍回去而不追擊,就好像是養了一隻會吃人的老虎,日後一定會成為我們的大患啊!」於是劉邦派韓信、彭越出兵攻擊項羽,項羽被圍困於垓下,四面楚歌,最後在烏江邊,自刎而死。後來「養虎遺患」這句成語被用來比喻不除去仇敵、惡人,將給自己留下後患。 <br> **語意說明** : <br> 比喻不除去仇敵、惡人,將給自己留下後患。 <br> **例句** : <br>今日除惡不盡,等於是`養虎遺患`,將帶來更多的禍害。<br> 對敵人仁慈,就等於`養虎遺患`,最後遭殃的必定是自己。<br> 每個國民都要協助揭發罪犯,絕不能姑息養奸,`養虎遺患`。<br> 由於自己一時考慮不周,以致`養虎遺患`,最後連事業全都賠掉了。<br> 他的惡性難改,你又因一時仁慈,讓他留下,難道你忘了上次`養虎遺患`的教訓嗎? **近義成語** :<br>`養癰遺患`、`縱虎歸山`<br> **反義成語** :<br>`杜絕後患`、`除惡務盡`、`斬草除根`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養虎貽患`、`豢虎貽殃`、`養虎留患`<br>
ㄩˊ ㄇㄧㄠˋ ㄖㄠˋ ㄌㄧㄤˊ,餘妙繞梁
**注音**<br>`ㄩˊ ㄇㄧㄠˋ ㄖㄠˋ ㄌㄧㄤˊ` 的 中文是 `餘妙繞梁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餘音繞梁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《列子》書中記載著一則故事:相傳從前韓國有個女子韓娥,擁有一副好歌喉。有一次,她要前往齊國,抵達齊國城門雍門時,因為旅費用盡,於是賣唱以賺取食物。她的歌聲極為優美動人,即使在她離去以後,人們都覺得歌聲依然繚繞在城門的梁柱之間,持續了三日都沒斷絕,就好像韓娥還未離去。《列子》文中是以「餘音繞梁欐,三日不絕」來形容韓娥歌聲的延綿不絕,後來「餘音繞梁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形容歌聲或音樂美妙感人,餘味不絕,如清代小說《老殘遊記》第二回:「當年讀書,見古人形容歌聲的好處,有那『餘音繞梁,三日不絕』的話,我總不懂。……及至聽了小玉先生說書,才知古人措辭之妙。」是用「餘音繞梁」形容王小玉迴環轉折,直入雲霄的高妙唱工,後世在使用此一成語時,即以這個語義為主。但有時亦見用來形容話語的意味深長,如清代賀裳在《載酒園詩話》中評論歐陽修的古詩:「至若敘事處,滔滔汩汩,累百千言,不衍不支,宛如面談,亦其得也。所惜意隨言盡,無復餘音繞梁之意。」則是說歐陽修的敘事詩雖洋洋灑灑、滔滔不竭,但可惜意味不夠深遠,所以「意隨言盡」,沒有餘韻。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餘音繞梁`<br>
ㄩˊ ㄧㄣ ㄋㄧㄠˇ ㄋㄧㄠˇ,餘音嫋嫋
**注音**<br>`ㄩˊ ㄧㄣ ㄋㄧㄠˇ ㄋㄧㄠˇ` 的 中文是 `餘音嫋嫋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餘音繞梁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《列子》書中記載著一則故事:相傳從前韓國有個女子韓娥,擁有一副好歌喉。有一次,她要前往齊國,抵達齊國城門雍門時,因為旅費用盡,於是賣唱以賺取食物。她的歌聲極為優美動人,即使在她離去以後,人們都覺得歌聲依然繚繞在城門的梁柱之間,持續了三日都沒斷絕,就好像韓娥還未離去。《列子》文中是以「餘音繞梁欐,三日不絕」來形容韓娥歌聲的延綿不絕,後來「餘音繞梁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形容歌聲或音樂美妙感人,餘味不絕,如清代小說《老殘遊記》第二回:「當年讀書,見古人形容歌聲的好處,有那『餘音繞梁,三日不絕』的話,我總不懂。……及至聽了小玉先生說書,才知古人措辭之妙。」是用「餘音繞梁」形容王小玉迴環轉折,直入雲霄的高妙唱工,後世在使用此一成語時,即以這個語義為主。但有時亦見用來形容話語的意味深長,如清代賀裳在《載酒園詩話》中評論歐陽修的古詩:「至若敘事處,滔滔汩汩,累百千言,不衍不支,宛如面談,亦其得也。所惜意隨言盡,無復餘音繞梁之意。」則是說歐陽修的敘事詩雖洋洋灑灑、滔滔不竭,但可惜意味不夠深遠,所以「意隨言盡」,沒有餘韻。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餘音繞梁`<br>
ㄩˊ ㄧㄣ ㄖㄠˋ ㄌㄧㄤˊ,餘音繞梁
**注音**<br>`ㄩˊ ㄧㄣ ㄖㄠˋ ㄌㄧㄤˊ` 的 中文是 `餘音繞梁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《列子》書中記載著一則故事:相傳從前韓國有個女子韓娥,擁有一副好歌喉。有一次,她要前往齊國,抵達齊國城門雍門時,因為旅費用盡,於是賣唱以賺取食物。她的歌聲極為優美動人,即使在她離去以後,人們都覺得歌聲依然繚繞在城門的梁柱之間,持續了三日都沒斷絕,就好像韓娥還未離去。《列子》文中是以「餘音繞梁欐,三日不絕」來形容韓娥歌聲的延綿不絕,後來「餘音繞梁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形容歌聲或音樂美妙感人,餘味不絕,如清代小說《老殘遊記》第二回:「當年讀書,見古人形容歌聲的好處,有那『餘音繞梁,三日不絕』的話,我總不懂。……及至聽了小玉先生說書,才知古人措辭之妙。」是用「餘音繞梁」形容王小玉迴環轉折,直入雲霄的高妙唱工,後世在使用此一成語時,即以這個語義為主。但有時亦見用來形容話語的意味深長,如清代賀裳在《載酒園詩話》中評論歐陽修的古詩:「至若敘事處,滔滔汩汩,累百千言,不衍不支,宛如面談,亦其得也。所惜意隨言盡,無復餘音繞梁之意。」則是說歐陽修的敘事詩雖洋洋灑灑、滔滔不竭,但可惜意味不夠深遠,所以「意隨言盡」,沒有餘韻。 <br> **語意說明** : <br> 形容歌聲或音樂美妙感人,餘味不絕。 <br> **例句** : <br>她那`餘音繞梁`的歌聲,真是令人難忘。<br> 她的歌聲優美,`餘音繞梁`,讓人回味不已。<br> 聽完他的演奏,只覺`餘音繞梁`,久久不絕於耳。<br> 他那高亢渾厚的嗓音,令人聽了有`餘音繞梁`的感覺啊!<br> 音樂會早已結束,但那優美的絲竹之音,至今依然`餘音繞梁`。<br> 只要回想起那天的晚會,腦海中就會出現她那`餘音繞梁`的美妙歌聲。<br> 這場音樂會聚集了多位聲樂家,讓觀眾不但大飽耳福,而且深感`餘音繞梁`,回味無窮。 **近義成語** :<br>`六馬仰秣`、`迴腸盪氣`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餘音嫋嫋`、`繞梁之音`、`餘妙繞梁`、`餘響遶梁`<br>
ㄩˊ ㄒㄧㄤˇ ㄖㄠˋ ㄌㄧㄤˊ,餘響遶梁
**注音**<br>`ㄩˊ ㄒㄧㄤˇ ㄖㄠˋ ㄌㄧㄤˊ` 的 中文是 `餘響遶梁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餘音繞梁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《列子》書中記載著一則故事:相傳從前韓國有個女子韓娥,擁有一副好歌喉。有一次,她要前往齊國,抵達齊國城門雍門時,因為旅費用盡,於是賣唱以賺取食物。她的歌聲極為優美動人,即使在她離去以後,人們都覺得歌聲依然繚繞在城門的梁柱之間,持續了三日都沒斷絕,就好像韓娥還未離去。《列子》文中是以「餘音繞梁欐,三日不絕」來形容韓娥歌聲的延綿不絕,後來「餘音繞梁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形容歌聲或音樂美妙感人,餘味不絕,如清代小說《老殘遊記》第二回:「當年讀書,見古人形容歌聲的好處,有那『餘音繞梁,三日不絕』的話,我總不懂。……及至聽了小玉先生說書,才知古人措辭之妙。」是用「餘音繞梁」形容王小玉迴環轉折,直入雲霄的高妙唱工,後世在使用此一成語時,即以這個語義為主。但有時亦見用來形容話語的意味深長,如清代賀裳在《載酒園詩話》中評論歐陽修的古詩:「至若敘事處,滔滔汩汩,累百千言,不衍不支,宛如面談,亦其得也。所惜意隨言盡,無復餘音繞梁之意。」則是說歐陽修的敘事詩雖洋洋灑灑、滔滔不竭,但可惜意味不夠深遠,所以「意隨言盡」,沒有餘韻。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餘音繞梁`<br>
ㄐㄧ ㄅㄨˋ ㄗㄜˊ ㄕˊ,饑不擇食
**注音**<br>`ㄐㄧ ㄅㄨˋ ㄗㄜˊ ㄕˊ` 的 中文是 `饑不擇食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飢不擇食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戰國齊人公孫丑是孟子弟子,他曾經問孟子:「如果夫子掌握齊國大權,可以建立像管仲、晏嬰那樣的功業嗎?」孟子不願意被拿來和管仲相比,認為幫助齊國統一天下是件很容易的事。比起之前的夏、商、周三代,現今的齊國不但國土廣大,而且人民眾多,但因為欠缺一個能以王道治理天下的聖明君主,使得長久處在暴政之中的人民,心中渴望施行仁政的程度和「飢者易為食,渴者易為飲」的人一樣急切,所以若是齊國在此時施行仁政,和古代相比,只要花費一半的心力,就能達到加倍的功效。後來「飢不擇食」這句成語,就從「飢者易為食」演變而出,用來指飢餓的人不選擇食物。亦用來比喻急需時不暇選擇。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飢不擇食`<br>
ㄐㄧ ㄓㄜˇ ㄨˊ ㄗㄜˊ,饑者無擇
**注音**<br>`ㄐㄧ ㄓㄜˇ ㄨˊ ㄗㄜˊ` 的 中文是 `饑者無擇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飢不擇食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戰國齊人公孫丑是孟子弟子,他曾經問孟子:「如果夫子掌握齊國大權,可以建立像管仲、晏嬰那樣的功業嗎?」孟子不願意被拿來和管仲相比,認為幫助齊國統一天下是件很容易的事。比起之前的夏、商、周三代,現今的齊國不但國土廣大,而且人民眾多,但因為欠缺一個能以王道治理天下的聖明君主,使得長久處在暴政之中的人民,心中渴望施行仁政的程度和「飢者易為食,渴者易為飲」的人一樣急切,所以若是齊國在此時施行仁政,和古代相比,只要花費一半的心力,就能達到加倍的功效。後來「飢不擇食」這句成語,就從「飢者易為食」演變而出,用來指飢餓的人不選擇食物。亦用來比喻急需時不暇選擇。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飢不擇食`<br>
ㄕㄡˇ ㄑㄩ ㄧ ㄓˇ ,首屈一指
**注音**<br>`ㄕㄡˇ ㄑㄩ ㄧ ㄓˇ ` 的 中文是 `首屈一指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一般人如彎屈手指來計數時,習慣上都會先彎下大拇指。大拇指是五指中的第一指,因此常用來表示名次第一或最出眾、最優秀的意思。宋代高斯得〈次韻不浮弟自金陵相過〉詩有「此花當屈第一指,徐娘風情猶可喜」之句,已用「屈第一指」來表示最好、最佳的意思。這兩句詩是說此花本是最漂亮的,即使略見凋殘,依然像徐娘半老般,風韻猶存。清代小說《兒女英雄傳》第二九回:「況且字緣名起,自古已然。千古首屈一指的孔聖人,便是一位有號的。」這裡的「千古首屈一指的孔聖人」,就用「首屈一指」的成語來形容孔子的聖德。 <br> **語意說明** : <br> 表示第一或最優秀。褒義。 <br> **例句** : <br>這間飯店是本市`首屈一指`的大飯店。<br> 他的學業成績在本校可說是`首屈一指`的。<br> 老王是本公司`首屈一指`的業務員,業績十分出色。<br> 世界`首屈一指`的戲劇中心,大概非紐約百老匯大街莫屬。<br> 小明的數學成績不僅在全班名列前茅,在全年級也是`首屈一指`的。 **近義成語** :<br>`出類拔萃`、`名列前茅`、`冠絕群倫`、`無出其右`、`無與倫比`、`超群絕倫`、`數一數二`<br> **反義成語** :<br>`敬陪末座`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首屈指`、`首為屈指`<br>
ㄕㄡˇ ㄑㄩ ㄧˋ ㄓˇ,首屈一指
**注音**<br>` ㄕㄡˇ ㄑㄩ ㄧˋ ㄓˇ` 的 中文是 `首屈一指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一般人如彎屈手指來計數時,習慣上都會先彎下大拇指。大拇指是五指中的第一指,因此常用來表示名次第一或最出眾、最優秀的意思。宋代高斯得〈次韻不浮弟自金陵相過〉詩有「此花當屈第一指,徐娘風情猶可喜」之句,已用「屈第一指」來表示最好、最佳的意思。這兩句詩是說此花本是最漂亮的,即使略見凋殘,依然像徐娘半老般,風韻猶存。清代小說《兒女英雄傳》第二九回:「況且字緣名起,自古已然。千古首屈一指的孔聖人,便是一位有號的。」這裡的「千古首屈一指的孔聖人」,就用「首屈一指」的成語來形容孔子的聖德。 <br> **語意說明** : <br> 表示第一或最優秀。褒義。 <br> **例句** : <br>這間飯店是本市`首屈一指`的大飯店。<br> 他的學業成績在本校可說是`首屈一指`的。<br> 老王是本公司`首屈一指`的業務員,業績十分出色。<br> 世界`首屈一指`的戲劇中心,大概非紐約百老匯大街莫屬。<br> 小明的數學成績不僅在全班名列前茅,在全年級也是`首屈一指`的。 **近義成語** :<br>``出類拔萃``、``名列前茅``、``冠絕群倫``、``無出其右``、``無與倫比``、``超群絕倫``、``數一數二``<br> **反義成語** :<br>``敬陪末座``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`首屈指``、``首為屈指``<br>
ㄕㄡˇ ㄑㄩ ㄓˇ,首屈指
**注音**<br>`ㄕㄡˇ ㄑㄩ ㄓˇ` 的 中文是 `首屈指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首屈一指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一般人如彎屈手指來計數時,習慣上都會先彎下大拇指。大拇指是五指中的第一指,因此常用來表示名次第一或最出眾、最優秀的意思。宋代高斯得〈次韻不浮弟自金陵相過〉詩有「此花當屈第一指,徐娘風情猶可喜」之句,已用「屈第一指」來表示最好、最佳的意思。這兩句詩是說此花本是最漂亮的,即使略見凋殘,依然像徐娘半老般,風韻猶存。清代小說《兒女英雄傳》第二九回:「況且字緣名起,自古已然。千古首屈一指的孔聖人,便是一位有號的。」這裡的「千古首屈一指的孔聖人」,就用「首屈一指」的成語來形容孔子的聖德。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首屈一指`<br>
ㄕㄡˇ ㄕ ㄌㄧㄤˇ ㄉㄨㄢ,首施兩端
**注音**<br>`ㄕㄡˇ ㄕ ㄌㄧㄤˇ ㄉㄨㄢ` 的 中文是 `首施兩端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首鼠兩端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據《史記.卷一○七.魏其武安侯列傳》載,西漢時有個名叫灌夫的武官,他的性情剛正不阿,作戰十分英勇,立下許多戰功。灌夫有個脾氣,就是很討厭權貴,又很喜歡喝酒。有次他酒醉之後,甚至把竇太后的兄弟竇甫打得半死。由於他的這種脾氣,很多皇親國戚都十分憎恨他。有一年,丞相武安侯田蚡娶親,在宴會上,灌夫向他敬酒,武安侯就故意說:「我不能喝酒。」灌夫再三勸酒,武安侯仍相應不理。灌夫自覺受到汙辱,礙於武安侯位高權重,不好發作,就藉故大罵席上的其他客人。灌夫的舉動得罪了武安侯,便叫人把他綁起來,並且捉拿他的族人,打算全部判處死刑。魏其侯竇嬰是竇太后的姪子,一向和灌夫交好,他知道了這個消息後,便設法搭救灌夫和他的族人。兩人在景帝面前互相辯論,武安侯毀謗灌夫招聚天下豪傑,分明是存有謀反之心,應該處死;魏其侯則說,灌夫為國家立下許多戰功,是國家的忠臣壯士,不該為了酒醉鬧事這種小錯就處死。景帝聽完了雙方的爭論之後,對如何處罰灌夫仍猶豫不決,便下令退朝。武安侯對於景帝行事優柔寡斷很不滿,就對別人生氣的說:「竇嬰只是一個老傢伙,何必為了他而畏首畏尾、猶豫不決呢?」後來「首鼠兩端」被用來形容猶豫不決的樣子。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首鼠兩端`<br>
ㄕㄡˇ ㄨㄟˊ ㄑㄩ ㄓˇ,首為屈指
**注音**<br>`ㄕㄡˇ ㄨㄟˊ ㄑㄩ ㄓˇ` 的 中文是 `首為屈指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首屈一指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一般人如彎屈手指來計數時,習慣上都會先彎下大拇指。大拇指是五指中的第一指,因此常用來表示名次第一或最出眾、最優秀的意思。宋代高斯得〈次韻不浮弟自金陵相過〉詩有「此花當屈第一指,徐娘風情猶可喜」之句,已用「屈第一指」來表示最好、最佳的意思。這兩句詩是說此花本是最漂亮的,即使略見凋殘,依然像徐娘半老般,風韻猶存。清代小說《兒女英雄傳》第二九回:「況且字緣名起,自古已然。千古首屈一指的孔聖人,便是一位有號的。」這裡的「千古首屈一指的孔聖人」,就用「首屈一指」的成語來形容孔子的聖德。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首屈一指`<br>
ㄕㄡˇ ㄕㄨˇ ㄌㄧㄤˇ ㄉㄨㄢ,首鼠兩端
**注音**<br>`ㄕㄡˇ ㄕㄨˇ ㄌㄧㄤˇ ㄉㄨㄢ` 的 中文是 `首鼠兩端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據《史記.卷一○七.魏其武安侯列傳》載,西漢時有個名叫灌夫的武官,他的性情剛正不阿,作戰十分英勇,立下許多戰功。灌夫有個脾氣,就是很討厭權貴,又很喜歡喝酒。有次他酒醉之後,甚至把竇太后的兄弟竇甫打得半死。由於他的這種脾氣,很多皇親國戚都十分憎恨他。有一年,丞相武安侯田蚡娶親,在宴會上,灌夫向他敬酒,武安侯就故意說:「我不能喝酒。」灌夫再三勸酒,武安侯仍相應不理。灌夫自覺受到汙辱,礙於武安侯位高權重,不好發作,就藉故大罵席上的其他客人。灌夫的舉動得罪了武安侯,便叫人把他綁起來,並且捉拿他的族人,打算全部判處死刑。魏其侯竇嬰是竇太后的姪子,一向和灌夫交好,他知道了這個消息後,便設法搭救灌夫和他的族人。兩人在武帝面前互相辯論,武安侯毀謗灌夫招聚天下豪傑,分明是存有謀反之心,應該處死;魏其侯則說,灌夫為國家立下許多戰功,是國家的忠臣壯士,不該為了酒醉鬧事這種小錯就處死。對於這次爭論,武帝問過在場大臣們的看法,御史大夫韓安國不得罪雙方,認為他們都說出一定的事實,但其中的是非曲直依然得要由聖上自為裁斷。臣子們有以魏其侯的說法為是者,但不置可否的人更多。最後在無法議定兩人的對錯下,武帝只好下令結束朝議。退朝時,武安侯對韓安國此次的言論很不滿,便生氣地對著他說:「竇嬰只是一個老傢伙,你何必為了他而畏首畏尾、猶豫不決呢?」後來「首鼠兩端」被用來形容猶豫不決的樣子。 <br> **語意說明** : <br> 形容猶豫不決的樣子。 <br> **例句** : <br>這件事必須當機立斷,不宜`首鼠兩端`,猶疑不決。 <br> 兩邊都是我不能得罪的人,我如今是`首鼠兩端`,進退維谷。 <br> 他在處理此事時,立場忽左忽右,真是`首鼠兩端`,令人無法掌握! <br> 他想在董事長和總經理間左右逢源,處事時當然總是`首鼠兩端`,躊躇觀望而已。 <br> 現實的利益考量使他在處理這件事時不得不瞻前顧後,但`首鼠兩端`的結果,卻錯失了良機。 **近義成語** :<br>`委決不下`、`狐疑不決`、`逡巡不前`、`猶豫不定`、`舉棋不定`<br> **反義成語** :<br>`當機立斷`、`毅然決然`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首施兩端`、`兩端首鼠`<br>
ㄒㄧㄤ ㄌㄧㄢˊ ㄩˋ ㄒㄧˊ,香憐玉惜
**注音**<br>`ㄒㄧㄤ ㄌㄧㄢˊ ㄩˋ ㄒㄧˊ` 的 中文是 `香憐玉惜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憐香惜玉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<br> 「憐香惜玉」係由「憐香」及「惜玉」二語組合而成。<br> 「憐香」見於唐.徐夤〈蝴蝶〉詩二首之一。詩人擬寫剛由毛蟲化成的蝴蝶破殼而出,總是擔心想防患雞和鳥雀的偷襲,偏偏一身花香和引人注目的五彩華麗衣裳。這裡的「憐香」是指喜愛花香。<br> 「惜玉」則見於金.元好問〈荊棘中杏花〉詩。詩人以生長在不同地方的杏花相對照,開在鄉野荊棘中的無人看顧任其凋零,而開在京師中的則是「惜花如惜玉」,像寶玉一般受到珍視。後來這兩個詞語被合用成「憐香惜玉」,比喻愛憐、善待女性。以「香」、「玉」比喻青春美麗的女子。如《醒世恆言.卷三.賣油郎獨占花魁》:「以後相處的雖多,都是豪華之輩,酒色之徒,但知買笑追歡的樂意,那有憐香惜玉的真心!」花魁美娘對賣油郎秦重表明想要嫁他的心意,認為比起那些王孫、富家公子,秦重是個懂得憐香惜玉能夠珍惜愛護她的人。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憐香惜玉`<br>
ㄇㄚˇ ㄋㄧㄡˊ ㄈㄥ,馬牛風
**注音**<br>`ㄇㄚˇ ㄋㄧㄡˊ ㄈㄥ` 的 中文是 `馬牛風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風馬牛不相及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據《左傳.僖公四年》載,魯僖公四年時,齊桓公以諸侯的軍隊攻打蔡國,蔡國潰敗後,接著又進兵征討楚國。楚成王便派遣使者前去交涉說:「齊國地處北海,楚國地處南海,兩國相距遙遠,毫無利害關係和牽連。即便放逸馬牛雌雄相誘相追逐,也不可能發生越界的事。不知貴國為什麼要攻打我們呢?」後來雙方估量彼此實力相差無幾,真打起來,大家都無好處。便結盟和好,結束這件事情。後來「風馬牛不相及」被用來比喻事物彼此之間毫不相干。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風馬牛不相及`<br>
ㄇㄚˇ ㄦˇ ㄕㄜˋ ㄉㄨㄥ ㄈㄥ,馬耳射東風
**注音**<br>`ㄇㄚˇ ㄦˇ ㄕㄜˋ ㄉㄨㄥ ㄈㄥ` 的 中文是 `馬耳射東風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馬耳東風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「馬耳東風」原作「東風射馬耳」,意指東風吹過馬耳邊,瞬間消逝。見於唐代詩人李白〈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〉詩。典源節錄的大意:在北窗下吟詩作賦盡談些風花雪月的事情,說得再多也不比一杯水來得有價值。世間的人聽到這些都轉頭就走,就像東風吹過馬耳,瞬間消逝無蹤,起不了任何作用,比喻充耳不聞、無動於衷。亦可省作「東風馬耳」,例如:宋代詩人范成大〈丙午新正書懷〉詩一○首之八:「栗里歸來窗下臥,香山老去病中詩。東風馬耳塵勞後,半夜雞聲睡熟時。」而「馬耳東風」則見於宋代蘇軾〈和何長官六言次韻〉詩五首之五:「青山自是絕色,無人誰與為容。說向市朝公子,何殊馬耳東風。」指的正是對事情漠不關心。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馬耳東風`<br>
ㄇㄚˇ ㄦˇ ㄔㄨㄣ ㄈㄥ,馬耳春風
**注音**<br>`ㄇㄚˇ ㄦˇ ㄔㄨㄣ ㄈㄥ` 的 中文是 `馬耳春風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馬耳東風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「馬耳東風」原作「東風射馬耳」,意指東風吹過馬耳邊,瞬間消逝。見於唐代詩人李白〈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〉詩。典源節錄的大意:在北窗下吟詩作賦盡談些風花雪月的事情,說得再多也不比一杯水來得有價值。世間的人聽到這些都轉頭就走,就像東風吹過馬耳,瞬間消逝無蹤,起不了任何作用,比喻充耳不聞、無動於衷。亦可省作「東風馬耳」,例如:宋代詩人范成大〈丙午新正書懷〉詩一○首之八:「栗里歸來窗下臥,香山老去病中詩。東風馬耳塵勞後,半夜雞聲睡熟時。」而「馬耳東風」則見於宋代蘇軾〈和何長官六言次韻〉詩五首之五:「青山自是絕色,無人誰與為容。說向市朝公子,何殊馬耳東風。」指的正是對事情漠不關心。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馬耳東風`<br>
ㄇㄚˇ ㄦˇ ㄉㄨㄥ ㄈㄥ,馬耳東風
**注音**<br>`ㄇㄚˇ ㄦˇ ㄉㄨㄥ ㄈㄥ` 的 中文是 `馬耳東風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「馬耳東風」原作「東風射馬耳」,意指東風吹過馬耳邊,瞬間消逝。見於唐代詩人李白〈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〉詩。典源節錄的大意:在北窗下吟詩作賦盡談些風花雪月的事情,說得再多也不比一杯水來得有價值。世間的人聽到這些都轉頭就走,就像東風吹過馬耳,瞬間消逝無蹤,起不了任何作用,比喻充耳不聞、無動於衷。亦可省作「東風馬耳」,例如:宋代詩人范成大〈丙午新正書懷〉詩一○首之八:「栗里歸來窗下臥,香山老去病中詩。東風馬耳塵勞後,半夜雞聲睡熟時。」而「馬耳東風」則見於宋代蘇軾〈和何長官六言次韻〉詩五首之五:「青山自是絕色,無人誰與為容。說向市朝公子,何殊馬耳東風。」指的正是對事情漠不關心。 <br> **語意說明** : <br> 比喻充耳不聞、無動於衷。 <br> **例句** : <br>對於這些執迷不悔的人們,好言相勸往往變成`馬耳東風`。<br> 老師們的耳提面命,她竟當成`馬耳東風`,一點也不在意。<br> 他總不學好,把父母告誡的話都當作`馬耳東風`,置若罔聞。<br> 跟你談的這件事,我是很認真的,你可別當作`馬耳東風`才好。<br> 小明一心只想玩,把媽媽叫他先去做功課的話當作`馬耳東風`。<br> 林老師雖然佷認真講課,學生卻把他的話當作`馬耳東風`,毫不在意。<br> 對於師長的諄諄教誨,我們千萬不能當作是`馬耳東風`,而必須要牢記在心。 **近義成語** :<br>`耳邊風`、`秋風過耳`、`無動於衷`、`置若罔聞`<br> **反義成語** :<br>`拳拳服膺`、`銘記在心`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東風射馬耳`、`馬耳射東風`、`飄風吹馬耳`、`東風馬耳`、`馬耳春風`、`馬耳秋風`<br>
ㄇㄚˇ ㄦˇ ㄑㄧㄡ ㄈㄥ,馬耳秋風
**注音**<br>`ㄇㄚˇ ㄦˇ ㄑㄧㄡ ㄈㄥ` 的 中文是 `馬耳秋風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馬耳東風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「馬耳東風」原作「東風射馬耳」,意指東風吹過馬耳邊,瞬間消逝。見於唐代詩人李白〈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〉詩。典源節錄的大意:在北窗下吟詩作賦盡談些風花雪月的事情,說得再多也不比一杯水來得有價值。世間的人聽到這些都轉頭就走,就像東風吹過馬耳,瞬間消逝無蹤,起不了任何作用,比喻充耳不聞、無動於衷。亦可省作「東風馬耳」,例如:宋代詩人范成大〈丙午新正書懷〉詩一○首之八:「栗里歸來窗下臥,香山老去病中詩。東風馬耳塵勞後,半夜雞聲睡熟時。」而「馬耳東風」則見於宋代蘇軾〈和何長官六言次韻〉詩五首之五:「青山自是絕色,無人誰與為容。說向市朝公子,何殊馬耳東風。」指的正是對事情漠不關心。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馬耳東風`<br>
ㄇㄚˇ ㄐㄧ ㄓㄨ ㄙ,馬跡蛛絲
**注音**<br>`ㄇㄚˇ ㄐㄧ ㄓㄨ ㄙ` 的 中文是 `馬跡蛛絲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蛛絲馬跡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蛛絲,指蛛網的細絲;馬跡,指馬踏過的足跡。蛛絲微細,馬跡模糊,然多依稀可辨,兩者合用指隱約可尋的線索。《龍經》是一部講述風水地理的書籍,以龍喻地上山脈,配以九星,來定吉凶。該書〈上經撼龍經.武曲星〉中,有「拋梭馬跡蛛絲長,梭中自有絲不斷」,〈破軍星〉中也有「引到平處如蛛絲,欲斷不斷馬跡過,東西隱顯梭中絲」的文句,都是用蛛絲、馬跡來比喻地脈隱隱可尋。例如在形容貪狼破軍的地形時,說整個看來像是層層疊進之天梯,最高處有岩穴突出,樣子就像隻正在啼叫的公雞。從山頂有一條脈帶向下延伸,來到平地雖然不明顯,正有如蛛絲的樣子,欲斷不斷,有馬跡可尋;橫貫東西,也像藏於梭中的絲。後來,「蛛絲馬跡」就用以比喻隱約可尋的線索。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蛛絲馬跡`<br>
ㄇㄚˇ ㄍㄜˊ ㄍㄨㄛˇ ㄕ,馬革裹尸
**注音**<br>`ㄇㄚˇ ㄍㄜˊ ㄍㄨㄛˇ ㄕ` 的 中文是 `馬革裹尸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馬革裹屍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「馬革裹屍」原作「馬革裹尸」。「尸」,同「屍」。這是和馬援有關的一句成語。馬援(西元前14∼西元49),字文淵,東漢茂陵(今陝西省興平縣東北)人。初依隗囂,後歸光武,拜伏波將軍,平交趾,世稱「馬伏波」。馬援在王莽統治的時候,曾經做過扶風郡的督郵,有一次他負責押解一批犯人,途中他因為同情這些犯人,就擅自釋放了他們,自己也丟了官,逃到北地郡。馬援在那邊以農牧為生,因為經營得法,幾年之後變得相當富裕。但他不願成為一個守財奴,就把財產送給親人朋友。後來馬投靠光武帝,建立了許多的戰功,拜伏波將軍,封為新息侯。公元四四年,馬援已經五十八歲了,有人勸他應該退休,好好在家安享天年,不要再奔波沙場。但是馬援拒絕了,並且很豪邁地說:「現在北方還有匈奴、烏桓為患,我正要去肅清他們。身為男子漢大丈夫,就應該死在沙場上,用馬革裹著屍體送回來埋葬,怎麼可以躺在床上,死在兒女的手中呢?」平定了匈奴、烏桓之後,馬援又前往貴州作戰。當地氣候炎熱,環境惡劣,許多士兵都得了傳染病死去,這位老將軍也身染重疾。但他仍堅持守在前線,不肯離開,最後終於實現了他戰死疆場、馬革裹屍的壯志。後來「馬革裹屍」被用來比喻英勇作戰,效命沙場。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馬革裹屍`<br>
ㄇㄚˇ ㄍㄜˊ ㄍㄨㄛˇ ㄕ,馬革裹屍
**注音**<br>`ㄇㄚˇ ㄍㄜˊ ㄍㄨㄛˇ ㄕ` 的 中文是 `馬革裹屍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「馬革裹屍」原作「馬革裹尸」。「尸」,同「屍」。這是和馬援有關的一句成語。馬援(西元前14∼西元49),字文淵,東漢茂陵(今陝西省興平縣東北)人。初依隗囂,後歸光武,拜伏波將軍,平交趾,世稱「馬伏波」。馬援在王莽統治的時候,曾經做過扶風郡的督郵,有一次他負責押解一批犯人,途中他因為同情這些犯人,就擅自釋放了他們,自己也丟了官,逃到北地郡。馬援在那邊以農牧為生,因為經營得法,幾年之後變得相當富裕。但他不願成為一個守財奴,就把財產送給親人朋友。後來馬投靠光武帝,建立了許多的戰功,拜伏波將軍,封為新息侯。公元四四年,馬援已經五十八歲了,有人勸他應該退休,好好在家安享天年,不要再奔波沙場。但是馬援拒絕了,並且很豪邁地說:「現在北方還有匈奴、烏桓為患,我正要去肅清他們。身為男子漢大丈夫,就應該死在沙場上,用馬革裹著屍體送回來埋葬,怎麼可以躺在床上,死在兒女的手中呢?」平定了匈奴、烏桓之後,馬援又前往貴州作戰。當地氣候炎熱,環境惡劣,許多士兵都得了傳染病死去,這位老將軍也身染重疾。但他仍堅持守在前線,不肯離開,最後終於實現了他戰死疆場、馬革裹屍的壯志。後來「馬革裹屍」被用來比喻英勇作戰,效命沙場。 <br> **語意說明** : <br> 比喻英勇作戰,效命沙場。 <br> **例句** : <br>作為軍人應當有`馬革裹屍`,為國捐軀的氣節。<br> 男兒立志在沙場,即使是`馬革裹屍`,也無怨無悔。<br> 身為軍人就該為國家效命,即使是`馬革裹屍`,也死而無憾。<br> 上陣殺敵,為國為民,即使戰死沙場,`馬革裹屍`,也在所不辭。<br> 身為軍人,為了國家人民,即使戰死沙場,`馬革裹屍`也在所不惜。<br> 軍人的生命應該表現在沙場上,縱然是`馬革裹屍`,也是死得其所。<br> 在這場戰爭中,有多少士兵戰死戰場,`馬革裹屍`,留下家人無限的傷痛。 **近義成語** :<br>`以身許國`、`捐軀報國`<br> **反義成語** :<br>`貪生怕死`、`臨陣脫逃`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裹尸馬革`、`馬革裹尸`<br>
ㄇㄚˇ ㄕㄡˇ ㄑㄧㄢˊ ㄓㄢ,馬首前瞻
**注音**<br>`ㄇㄚˇ ㄕㄡˇ ㄑㄧㄢˊ ㄓㄢ` 的 中文是 `馬首前瞻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馬首是瞻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《左傳》裡記載魯襄公十四年時,晉國會同魯、齊、宋、鄭等國軍隊伐秦,要報三年前櫟地一戰之仇。聯軍到了涇水邊就停住了,不肯渡河。晉國大夫叔向去找魯將叔孫穆子商量該怎麼辦,叔孫穆子便引了《詩經》的話:「匏有苦葉,濟有深涉,深則厲,淺則揭。」意思是匏瓜也有苦葉,渡河也會遇到深的地方。水深的話就直接下水渡河,水淺的話就撩起衣服過去。要聯軍渡過涇水,繼續朝秦國進攻。叔向聽了,就回去準備船隻渡河。秦國看聯軍集中在涇水邊,派人在涇水上游下毒,因此而毒死了不少聯軍士兵。鄭國軍隊的首領子蟜非常生氣,率先出兵和秦軍交戰,各國軍隊也跟著開打,但開戰好一段時間都攻不下來。這時,晉國中軍將領荀偃下令說:「我們等天一亮,雞一叫就出征,做好填井毀灶的善後工作,然後跟著我的馬行動,我的馬頭朝向哪裡,你們就跟著哪個方向走。」下軍的將領欒黶一向和荀偃處不來,聽了荀偃的話不服氣地說:「晉國從沒有人下這種命令,我偏要把馬頭向東回國。」欒黶說完把馬頭一調就走,他的部下也跟著撤兵。荀偃看到這種情況,很後悔下了這道命令,造成自家軍隊的分裂,心想這樣非但不能打勝仗,還可能會敗北,只好下令撤軍回國,結束了這場戰爭。荀偃這道命令中,有「馬首是瞻」四個字,就是要晉軍跟著他的馬頭方向前進。後來「馬首是瞻」被用來比喻服從指揮或跟隨他人進退。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馬首是瞻`<br>
ㄇㄚˇ ㄕㄡˇ ㄕˋ ㄓㄢ,馬首是瞻
**注音**<br>`ㄇㄚˇ ㄕㄡˇ ㄕˋ ㄓㄢ` 的 中文是 `馬首是瞻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《左傳》裡記載魯襄公十四年時,晉國會同魯、齊、宋、鄭等國軍隊伐秦,要報三年前櫟地一戰之仇。聯軍到了涇水邊就停住了,不肯渡河。晉國大夫叔向去找魯將叔孫穆子商量該怎麼辦,叔孫穆子便引了《詩經》的話:「匏有苦葉,濟有深涉,深則厲,淺則揭。」意思是匏瓜也有苦葉,渡河也會遇到深的地方。水深的話就直接下水渡河,水淺的話就撩起衣服過去。要聯軍渡過涇水,繼續朝秦國進攻。叔向聽了,就回去準備船隻渡河。秦國看聯軍集中在涇水邊,派人在涇水上游下毒,因此而毒死了不少聯軍士兵。鄭國軍隊的首領子蟜非常生氣,率先出兵和秦軍交戰,各國軍隊也跟著開打,但開戰好一段時間都攻不下來。這時,晉國中軍將領荀偃下令說:「我們等天一亮,雞一叫就出征,做好填井毀灶的善後工作,然後跟著我的馬行動,我的馬頭朝向哪裡,你們就跟著哪個方向走。」下軍的將領欒黶一向和荀偃處不來,聽了荀偃的話不服氣地說:「晉國從沒有人下這種命令,我偏要把馬頭向東回國。」欒黶說完把馬頭一調就走,他的部下也跟著撤兵。荀偃看到這種情況,很後悔下了這道命令,造成自家軍隊的分裂,心想這樣非但不能打勝仗,還可能會敗北,只好下令撤軍回國,結束了這場戰爭。荀偃這道命令中,有「馬首是瞻」四個字,就是要晉軍跟著他的馬頭方向前進。後來「馬首是瞻」被用來比喻服從指揮或跟隨他人進退。 <br> **語意說明** : <br> 比喻服從指揮或跟隨他人進退。 <br> **例句** : <br>這個企劃案是你提出,我們就以你`馬首是瞻`,全力配合。<br> 在軍隊裡,士兵必須以長官的命令`馬首是瞻`,不能有所遲疑。<br> 大家向來行事以他`馬首是瞻`,是因為他為人公正無私,又有才識。<br> 你是大家推舉出來的組長,我們當然是以你`馬首是瞻`,任憑調度差遣。<br> 他雖然沒選上理事長,但仍很有風度地表示會以新理事長`馬首是瞻`,繼續為工會效命。 **近義成語** :<br>`亦步亦趨`、`唯命是從`、`唯命是聽`<br> **反義成語** :<br>`各行其是`、`馬首靡託`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馬首前瞻`<br>
ㄇㄚˇ ㄌㄨㄥˊ ㄔㄜ ㄕㄨㄟˇ,馬龍車水
**注音**<br>`ㄇㄚˇ ㄌㄨㄥˊ ㄔㄜ ㄕㄨㄟˇ` 的 中文是 `馬龍車水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車水馬龍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馬皇后是東漢名將馬援的女兒,漢明帝時入宮為妃,後來被冊封為皇后。至明帝之子章帝繼任皇位,尊稱馬皇后為太后。漢章帝對馬太后非常尊重,並想分封官爵給太后的兄弟,一些臣子們也都上書給馬太后,慫恿她答應。但太后卻堅決不同意,她說:「我的一些兄弟,對於國家並沒有什麼重大的功勞。」並且頒下詔書說:「我貴為一國的皇后,身上穿的是粗帛雜絲做成的裙子,所吃的東西不求美味的食物,身邊的人,也都沒有佩戴一些薰香的飾品。之前我回娘家,看到去我外家拜見請安的人往來不絕,如車水馬龍般。當時努力的抑制自己,不責備也不生氣,但是從此以後,就不再給外家親戚們生活上的補助,希望他們能因此醒悟改過。」後來「車水馬龍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形容車馬往來不絕,繁華熱鬧的景象。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車水馬龍`<br>
ㄆㄧㄥˊ ㄏㄜˊ ㄅㄠˋ ㄏㄨˇ,馮河暴虎
**注音**<br>`ㄆㄧㄥˊ ㄏㄜˊ ㄅㄠˋ ㄏㄨˇ` 的 中文是 `馮河暴虎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暴虎馮河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「暴虎馮河」當是一句早在先秦就已流行的成語,在《易經.泰卦》的爻辭就有「馮河」的說法,在《詩經.鄭風.大叔于田》也見到「暴虎」。而在《詩經.小雅.小旻》和《論語.述而》中更見到「暴虎」和「馮河」的連用。「暴虎」是指徒手與虎鬥。和凶猛的老虎搏鬥,本應借用器械,現在為顯現自己的勇猛,所以丟開器械徒手而上。要渡過大河,本來應借舟船而渡,如今為表現自己的厲害,所以丟開舟船,直接涉水而過。暴虎者,很容易被虎所傷;馮河者,很容易被水所溺。這都是愚勇的行為,也是危險的行為。所以《詩經.小雅.小旻》說「不敢暴虎,不敢馮河」,表示知道危險。知道危險還要去做,那是有勇無謀的愚蠢行為,所以《論語.述而》篇中,子路在孔子面前表示自己能領三軍,勇往直前,子路是孔門弟子中性情最衝動的人,因此孔子機會教育說他像暴虎馮河,死而無悔的人,孔子欣賞的是能「臨事懂得戒慎,想出最妥善因應辦法」的人。從這裡知道「暴虎馮虎」一語早在先秦時代即已流行,用來比喻人做事有勇無謀。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暴虎馮河`<br>
ㄔˊ ㄈㄥ ㄔㄜˋ ㄉㄧㄢˋ,馳風掣電
**注音**<br>`ㄔˊ ㄈㄥ ㄔㄜˋ ㄉㄧㄢˋ` 的 中文是 `馳風掣電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風馳電掣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《六韜》又稱《太公六韜》,相傳是西周時呂尚所著。呂尚,字子牙,本姓姜,周初賢臣。其先祖封於呂,從其封姓,故稱為「呂尚」。呂尚年老隱居,周文王出獵時,相遇於渭水之濱,得到文王賞識,相談甚歡,文王曰:「吾太公望子久矣。」因號「太公望」。文王立呂尚為師,後呂尚佐武王伐紂,建立周朝,封於齊。《六韜》一書採用周武王與呂尚的對話形式寫成,分為六卷,內容主要為有關治國、治軍與戰爭的理論。在〈龍韜.王翼〉篇中,周武王問呂尚:王者之師應該有哪些輔佐人才?呂尚認為一支強大的軍隊,應該有七十二位優秀的幕僚,並就其職掌及能力一一回答。論及陣前奮勇殺敵的將領時,呂尚說:「一個好的將領,應該兼備智慧和魄力,平時要善於維護調度武器裝備,一旦出征,就像風和電一樣的快速,殺得敵人措手不及,完全不知道他從何而來。」「風馳電掣」就是直接摘自典源的一個成語,被用來形容速度極快。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風馳電掣`<br>
ㄔˊ ㄐㄧˋ ㄍㄨㄛˋ ㄌㄧㄥˊ,馳驥過欞
**注音**<br>`ㄔˊ ㄐㄧˋ ㄍㄨㄛˋ ㄌㄧㄥˊ` 的 中文是 `馳驥過欞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白駒過隙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「白駒過隙」的「駒」指的是良馬、駿馬,「隙」則是狹小的縫隙,「白駒過隙」則指駿馬快速奔馳過,從狹小的縫隙中看去,僅能見到白光一閃而逝。此語見於《莊子.知北遊》,莊子說:「人生天地之間,若白駒之過郤,忽然而已。」其中 「郤(ㄒㄧˋ)」通「隙」,整句話則是感嘆人停留在天地間的時間如此短暫,生命消逝之疾速,就像白駒那樣快速奔馳過狹小縫隙。但另有人以為,莊子話中的「白駒」指的是白色的「駒影」,也就是日影,「白駒過郤」則是指白色的日影移動迅速,從縫隙中一閃而逝。其實無論「白駒」是白色駿馬,或是白色日影,整個詞語的比喻義都是相同的。後來「白駒過隙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比喻時間過得很快。例如在《三國演義》第一○七回中,蜀漢名將姜維曾說:「人生如白駒過隙,似此遷延歲月,何日恢復中原乎?」姜維跟隨諸葛亮北伐四次,以一統中原為志業,此話中便表達出他的急切,似乎唯恐時間過得太快,志業未竟而身先死。後來在《金瓶梅詞話》第二回中亦有:「白駒過隙,日月攛梭,纔見梅開臘底,又早天氣回陽。」同樣是用「白駒過隙」來說時光流逝、時令變遷之疾速。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白駒過隙`<br>
ㄋㄨˊ ㄇㄚˇ ㄕˊ ㄕㄜˋ,駑馬十舍
**注音**<br>`ㄋㄨˊ ㄇㄚˇ ㄕˊ ㄕㄜˋ` 的 中文是 `駑馬十舍`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駑馬十駕`<br>
ㄋㄨˊ ㄇㄚˇ ㄕˊ ㄐㄧㄚˋ,駑馬十駕
**注音**<br>`ㄋㄨˊ ㄇㄚˇ ㄕˊ ㄐㄧㄚˋ` 的 中文是 `駑馬十駕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荀子(西元前313~前238),名況,字卿,趙國人,是戰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、文學家、政治家,時人尊稱為荀卿。荀子是儒家思想代表之一,但他和孟子對於人的本性有著不同的認知:孟子主張「性善」,荀子則主張「性惡」。荀子認為人的本性有惡的一面,因此必須加強教育,重視後天的學習,於是撰寫〈勸學〉以強調學習的重要。文章中說到:堆積土石成為高山,風雨就從這裡興起;匯積水流成為深淵,蛟龍就從這裡產生;積累善行養成高尚的品德,自然就會心智澄明,也就具有了聖人的精神境界。所以不一步一步地積累行程,無法到達千里之遠;不積累細小的溪流,就沒有辦法匯成江河大海。再好的駿馬,即使多麼會跑,也沒辦法一躍就有十步之遠;而劣馬拉車雖然跑得慢,但經過十天,也能到達很遠的地方,能有如此成果,正來自於堅持不懈。比如人在雕刻的時候,如果只刻了一兩刀就停下來,縱然是已經腐朽的木頭,也無法把它刻斷,但是如果堅持不懈怠地一直刻下去,即便是堅硬的金屬、玉石,也能被雕刻成想要的樣子。荀子用這段話強調努力學習的重要。另外荀子也在〈修身〉裡同樣說到:駿馬一天能跑千里,駑馬只要堅持地跑十天,一樣能趕上駿馬,說明只要勤奮不懈,終能成功。後來原文中的「駑馬十駕」被摘出,成為一句成語,比喻才智平庸的人,若能努力不懈,也能趕得上聰明的人。 <br> **語意說明** : <br> 比喻才智平庸的人,若能努力不懈,也能趕得上聰明的人。 <br> **例句** : <br>逐夢沒有捷徑,惟有`駑馬十駕`、努力不懈才能實現。 <br> 所謂`駑馬十駕`,凡事只要鍥而不舍,成功之日終將來到。 <br> 並非我聰明過人,而是`駑馬十駕`的毅力讓我獲得今日的成就。 <br> 所謂勤能補拙,靠著`駑馬十駕`的功夫,他最終考上了頂尖大學。 <br> 他雖然資質不高,但只要能秉持`駑馬十駕`的精神,必定可以迎頭趕上。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駑馬十舍`、`十駕難及`、`十駕莫及`<br>
ㄐㄧㄚˋ ㄑㄧㄥ ㄐㄧㄡˋ ㄕㄡˊ,駕輕就熟
**注音**<br>`ㄐㄧㄚˋ ㄑㄧㄥ ㄐㄧㄡˋ ㄕㄡˊ` 的 中文是 `駕輕就熟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韓愈字退之,是唐代古文運動的領導者,他主張「尊崇儒學,攘斥佛老」,反對繁采寡情的駢體文,提倡明道致用的散文寫作。得到當時知名文人柳宗元、劉禹錫、白居易、元稹等人的響應,終使唐代的古文運動蔚為風潮。除了在文體、思想方面的改革與貢獻,韓愈的作品內容豐富,形式多變,不但立論鮮明,語言平易,且取譬新穎,雖用古人的思想卻不引經據典,為古文創作另闢了一條新的途徑。處士石洪是韓愈的好友,他於元和五年,赴任河陽節度使烏公參謀,臨行前他擺設宴席於上東門外,與朋友們餞別。韓愈也參加了這次的宴會,並為了送別友人作了序。韓愈在文中寫道:「與處士談論古今的道理,就好像以四匹馬共拉一輛輕便的車,走在熟悉的道路上,並且有造父、王良等技術高明的御者來駕馭馬匹。」把石洪高才碩學的長處形容得十分貼切,而且生動活現。後來「輕車熟路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比喻對事情很熟悉,做起來很輕鬆。 <br> **語意說明** : <br> 比喻對事情很熟悉,做起來很輕鬆。 <br> **例句** : <br>祕書工作對你來說`駕輕就熟`,你就別推辭了。<br> 他以前就是車床師父,操作起機器自是`駕輕就熟`。<br> 經過一年的磨練,他教起書來漸有`駕輕就熟`的感覺。<br> 這事他早有經驗,做起來自然`駕輕就熟`,十分順當。<br> 以他那豐富的舞臺經驗,來扮演這個角色絕對是`駕輕就熟`。<br> 這條山路我開車經過無數趟,早已`駕輕就熟`了,你放心吧!<br> 你過去不是當過護士嗎?現在來照顧老人必能`駕輕就熟`,勝任愉快。 **近義成語** :<br>`得心應手`、`熟能生巧`、`熟路輕轍`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輕車熟路`、`熟路輕車`、`就熟駕輕`<br>
ㄏㄞˋ ㄖㄣˊ ㄨㄣˊ ㄊㄧㄥ,駭人聞聽
**注音**<br>`ㄏㄞˋ ㄖㄣˊ ㄨㄣˊ ㄊㄧㄥ` 的 中文是 `駭人聞聽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駭人聽聞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「駭人聽聞」原作「駭人視聽」。隋朝王劭,知識廣博,為人稱道。曾擔任著作佐郎一職,將近二十年,陸續撰寫過《齊誌》、《齊書》、《平賊記》,但因文章用字遣詞鄙陋粗俗,內容又多超出常軌、不合法度之處,讓人見了十分震驚,被有見識的人所輕視。後來「駭人聽聞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表示令人聽了十分震驚。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駭人聽聞`<br>
ㄏㄞˋ ㄖㄣˊ ㄨㄣˊ ㄐㄧㄢˋ,駭人聞見
**注音**<br>`ㄏㄞˋ ㄖㄣˊ ㄨㄣˊ ㄐㄧㄢˋ` 的 中文是 `駭人聞見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駭人聽聞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「駭人聽聞」原作「駭人視聽」。隋朝王劭,知識廣博,為人稱道。曾擔任著作佐郎一職,將近二十年,陸續撰寫過《齊誌》、《齊書》、《平賊記》,但因文章用字遣詞鄙陋粗俗,內容又多超出常軌、不合法度之處,讓人見了十分震驚,被有見識的人所輕視。後來「駭人聽聞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表示令人聽了十分震驚。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駭人聽聞`<br>
ㄏㄞˋ ㄖㄣˊ ㄊㄧㄥ ㄨㄣˊ,駭人聽聞
**注音**<br>`ㄏㄞˋ ㄖㄣˊ ㄊㄧㄥ ㄨㄣˊ` 的 中文是 `駭人聽聞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「駭人聽聞」原作「駭人視聽」。隋朝王劭,知識廣博,為人稱道。曾擔任著作佐郎一職,將近二十年,陸續撰寫過《齊誌》、《齊書》、《平賊記》,但因文章用字遣詞鄙陋粗俗,內容又多超出常軌、不合法度之處,讓人見了十分震驚,被有見識的人所輕視。後來「駭人聽聞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表示令人聽了十分震驚。 <br> **語意說明** : <br> 令人聽了十分震驚。 <br> **例句** : <br>即使這件事只是傳說,也夠`駭人聽聞`的了!<br> 每天的電視新聞總有一些`駭人聽聞`的事件播出,讓人感覺不舒服。<br> 到底是什麼樣喪盡天良的人,才會犯下這樁`駭人聽聞`的滅門血案。<br> 這個大胃王目前的最高紀錄是一次可以吃下十五碗拉麵,夠`駭人聽聞`了吧!<br> 非洲地區因為天災人禍相尋不斷,每天有大批的人餓死、病死,真是`駭人聽聞`! **近義成語** :<br>`聳人聽聞`<br> **反義成語** :<br>`不足為奇`、`司空見慣`、`習以為常`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駭人視聽`、`駭人聞見`、`駭人聞聽`<br>
ㄏㄞˋ ㄖㄣˊ ㄕˋ ㄊㄧㄥ,駭人視聽
**注音**<br>`ㄏㄞˋ ㄖㄣˊ ㄕˋ ㄊㄧㄥ` 的 中文是 `駭人視聽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駭人聽聞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「駭人聽聞」原作「駭人視聽」。隋朝王劭,知識廣博,為人稱道。曾擔任著作佐郎一職,將近二十年,陸續撰寫過《齊誌》、《齊書》、《平賊記》,但因文章用字遣詞鄙陋粗俗,內容又多超出常軌、不合法度之處,讓人見了十分震驚,被有見識的人所輕視。後來「駭人聽聞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表示令人聽了十分震驚。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駭人聽聞`<br>
ㄏㄞˋ ㄌㄤˋ ㄐㄧㄥ ㄊㄠˊ,駭浪驚濤
**注音**<br>`ㄏㄞˋ ㄌㄤˋ ㄐㄧㄥ ㄊㄠˊ` 的 中文是 `駭浪驚濤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驚濤駭浪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「驚濤駭浪」原作「驚波駭浪」,出自於三國魏時王粲的〈浮淮賦〉。〈浮淮賦〉內容主要描述軍隊出征的壯盛場景,其中「凌驚波以高鶩,馳駭浪而赴質」二句的意思是說:出征的戰船,凌駕於高起的浪頭上,奔馳於洶湧的波濤中,勇往直前地奔赴戰場。句中的「驚波」與「駭浪」,就是指極為凶猛激烈的波浪。後來「驚濤駭浪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形容猛烈的波浪,如宋.陸游〈長風沙〉詩:「江水六月無津涯,驚濤駭浪高吹花。」此外,亦可引申用來比喻險惡的環境,如:「老王的閱歷豐富,不知經歷多少驚濤駭浪。」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驚濤駭浪`<br>
ㄏㄞˋ ㄇㄨˋ ㄐㄧㄥ ㄒㄧㄣ,駭目驚心
**注音**<br>`ㄏㄞˋ ㄇㄨˋ ㄐㄧㄥ ㄒㄧㄣ` 的 中文是 `駭目驚心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觸目驚心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「觸目驚心」原作「觸目崩心」。據《南齊書.卷三二.豫章文獻王列傳》載,南齊豫章文獻王蕭嶷過世後,受過他恩惠的樂藹在寫給沈約的書信中說,自己原本是一個默默無聞的西州窮士,因為受到蕭嶷的重用,才能有今天衣食無缺的生活。隨著時間消逝,緬懷追尋蕭嶷遺留的功業,目光所及,令人內心深受衝擊。後來「觸目驚心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形容事情景況,令人震驚。出現「觸目驚心」的書證如明.王世貞《鳴鳳記》第九齣:「李大人,聞言興慨,觸目驚心。」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觸目驚心`<br>
ㄌㄨㄛˋ ㄧˋ ㄅㄨˋ ㄐㄩㄝˊ,駱驛不絕
**注音**<br>`ㄌㄨㄛˋ ㄧˋ ㄅㄨˋ ㄐㄩㄝˊ` 的 中文是 `駱驛不絕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絡繹不絕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 「絡繹不絕」或作「駱驛不絕」、「絡驛不絕」,連續不斷的意思。在《後漢書.卷三一.郭杜孔張廉王蘇羊賈陸列傳.郭伋》中提到一段故事:郭伋是西漢末到東漢初期的人,東漢光武帝中興後,他被任命為漁陽太守。漁陽一地經過西漢末期的變動,盜賊充斥。郭伋上任後,信賞必罰,懲奸除惡,盜賊便從此消散,地方逐漸歸於平靜。後來匈奴又不斷地擾亂漁陽邊境,郭伋整軍待戰,以致於匈奴不敢來犯,使人民得以安居樂業。由於他在此地的政績極佳,潁川地區出現盜賊時,光武帝又將他派去做太守。郭伋到了潁川,招降山賊數百人,不將他們治罪,讓他們回鄉務農。所以除了潁川地區的盜賊外,其他地區的盜賊聽說郭伋的德政,都紛紛前來歸降。《後漢書》此處原文便用「駱驛不絕」來形容各地區的盜賊來降時,人與車馬來往頻繁,連續不斷的樣子。另外如《後漢書.卷八九.南匈奴列傳》,內容則是表述東漢和帝時南匈奴的逢侯作亂,漢軍聯合烏桓、鮮卑等四萬聯軍合剿,大破逢侯於滿夷谷。逢侯便率餘眾出塞,分裂為二部,物資貧乏,加上被鮮卑攻擊,兵困馬疲,紛紛向塞外逃竄。其中也用「駱驛不絕」形容逢侯部屬離開軍隊,向塞外逃亡的人數眾多,連續不斷。再如《後漢書.卷四二.光武十王傳.東海恭王彊傳》,內容則是表述東漢東海恭王劉彊臨終前上書皇帝,感謝皇帝與太后的恩德。文中寫自己沒好好照顧身體,長年久病,讓大家擔心。太后和皇帝好幾次派使者、太醫提供方藥或看病。其中也用這種說法表示使者、太醫往來頻繁,連續不斷。後來「絡繹不絕」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形容連續不斷的樣子。 至於「絡繹」一詞也出現得相當早,《文選.馬融.長笛賦》:「繁縟絡繹,范蔡之說也。」李善注:「辭旨繁縟,又相連續也。」後世成語則以「絡繹不絕」為主形,馬字邊的「駱驛」遂罕見。如《隋書.卷四一.高熲列傳》:「其夫人賀拔氏寢疾,中使顧問,絡繹不絕。」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絡繹不絕`<br>
ㄐㄩㄣˋ ㄇㄚˇ ㄐㄧㄚ ㄅㄧㄢ,駿馬加鞭
**注音**<br>`ㄐㄩㄣˋ ㄇㄚˇ ㄐㄧㄚ ㄅㄧㄢ` 的 中文是 `駿馬加鞭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快馬加鞭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馬本身即是一種善跑的動物,所以會用「快馬」來形容速度極快之義,若騎馬者再加以鞭策,則馬奔跑速度必定更快,「快馬加鞭」形容快上加快的意思。在宋代,王安石在送朋友遠行的詩中,即有「快馬加鞭」的詩句。在〈送純甫如江南〉詩中,王安石因為友人要前往江南,心中依戀不捨,所以提醒友人,不要忘了自己正在思念著他,回來時即使騎著快馬,仍然要不斷鞭策,使馬跑得更快,好讓兩人早點重逢。後來「快馬加鞭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形容快上加快。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快馬加鞭`<br>
ㄑㄧˊ ㄏㄨˇ ㄋㄢˊ ㄒㄧㄚˋ,騎虎難下
**注音**<br>`ㄑㄧˊ ㄏㄨˇ ㄋㄢˊ ㄒㄧㄚˋ` 的 中文是 `騎虎難下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永嘉之亂後,晉室南遷,天下仍不太平,各地均有叛亂。晉成帝時,蘇峻起兵叛亂,進逼京師,情勢十分危急。那時以陶侃為首,聯合溫嶠等人共同討伐叛軍,卻一直無法取勝。陶侃感到勢不可為,想要退兵,溫嶠便說服他,說:「天子受到小人逼迫,社稷動盪不安,正是臣子報效國家的時機。如今的情勢,已經不容我們退縮,就好像騎上了老虎,難以下來啊!」陶侃無法反駁,便留下來繼續領導眾人,終於平定了蘇峻之亂。後來「騎虎難下」這句成語,就從南朝宋.何法盛〈晉中興書〉所記溫嶠言「騎虎之勢,可得下乎」演變而出,比喻事情迫於情勢,無法中止,只好繼續做下去。 <br> **語意說明** : <br> 比喻事情迫於情勢,無法中止,只好繼續做下去。 <br> **例句** : <br>我這套計謀目的在引敵深入,讓他們`騎虎難下`。<br> 他不明就理地亂說一通,此刻`騎虎難下`,豈不尷尬?<br> 你是個聰明人,怎會把自己逼入`騎虎難下`的窘境中?<br> 對這件事,我們是`騎虎難下`了,只好硬著頭皮做下去。<br> 事情照此情形發展下去,小心自己`騎虎難下`,無法脫身。<br> 這會兒我`騎虎難下`不好脫身,先順勢發展,再隨機應變吧!<br> 沒料到事情會演變到`騎虎難下`,索性順其自然,看著辦吧!<br> 事到如今已`騎虎難下`,雖沒把握,也只好孤注一擲,試試看了。<br> 本來只是開個玩笑,誰知他信以為真,最後弄得`騎虎難下`,難以收拾。<br> 女朋友的事本是隨便說說,那知我媽說要來看看,這下子`騎虎難下`,不知怎辦才好。 **近義成語** :<br>`進退兩難`、`進退維谷`<br> **反義成語** :<br>`來去自如`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勢成騎虎`<br>
ㄊㄥˊ ㄊㄚˋ ㄈㄟ ㄏㄨㄤˊ,騰踏飛黃
**注音**<br>`ㄊㄥˊ ㄊㄚˋ ㄈㄟ ㄏㄨㄤˊ` 的 中文是 `騰踏飛黃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飛黃騰達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「飛黃騰達」原作「飛黃騰踏」。韓愈,字退之,是唐代古文運動的領導者,他主張「尊崇儒學,攘斥佛老」,反對繁采寡情的駢體文,提倡明道致用的散文寫作。得到當時知名文人柳宗元、劉禹錫、白居易、元稹等人的響應,終使唐代的古文運動蔚為風潮。除了在文體、思想方面的改革與貢獻,韓愈的作品內容豐富,形式多變,不但立論鮮明,語言平易,且取譬新穎,雖用古人的思想卻不引經據典,為古文創作另闢了一條新的途徑,正是其提倡的古文運動的最好實踐。同樣的精神,亦反映在韓愈勤奮嚴謹的治學態度上。〈符讀書城南〉這首詩,正是韓愈為了勉勵他的兒子韓符能勤奮向學所寫的。在詩中韓愈強調了為學的重要性,他認為人之所以為人,正是因為有學問,治學唯勤,不勤勞的話無法有所成就。就好像有兩個小孩,從小一起玩耍嬉戲,還看不出來有什麼差別。後來一個勤學,另一個則否,等到他們都長大成人,勤學的孩子成為人中之龍,不勤學的孩子則庸庸碌碌。於是勤學的孩子仕途得意,如同駿馬飛馳而去,再也看不到他那庸碌不學有如蟾蜍的朋友。後來「飛黃騰達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比喻得意於仕途。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飛黃騰達`<br>
ㄐㄧㄥ ㄖㄣˊ ㄧ ㄇㄧㄥˊ ,驚人一鳴
**注音**<br>`ㄐㄧㄥ ㄖㄣˊ ㄧ ㄇㄧㄥˊ ` 的 中文是 `驚人一鳴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一鳴驚人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據《韓非子.喻老》載,春秋時楚莊王雖然已經即位三年,但是卻看不到他積極處理國事,因此大臣們都非常擔憂。有一天右司馬打了個比方對莊王說:「有一隻大鳥,棲息在南面的山丘上,三年之中,不但沒有拍動翅膀,甚至不飛也不叫,靜得連一點聲音都沒有,這是什麼鳥啊?」楚莊王說:「那可不是隻平凡的鳥,他雖然不飛,要飛一定沖上高空;目前雖然沒叫,要叫一定震驚天下,你寬心吧,我明白你的意思。」過了半年,楚莊王親自處理政事,對於不合理的事項加以廢除,另外又制定出法令規章,同時誅殺了五個大臣,提拔六個處士,把楚國治理得非常強盛,而楚莊王也成為春秋五霸之一。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「一鳴驚人」,用來比喻平時沒沒無聞,突然有驚人的表現。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一鳴驚人`<br>
ㄐㄧㄥ ㄖㄣˊ ㄧˋ ㄇㄧㄥˊ,驚人一鳴
**注音**<br>` ㄐㄧㄥ ㄖㄣˊ ㄧˋ ㄇㄧㄥˊ` 的 中文是 `驚人一鳴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一鳴驚人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據《韓非子.喻老》載,春秋時楚莊王雖然已經即位三年,但是卻看不到他積極處理國事,因此大臣們都非常擔憂。有一天右司馬打了個比方對莊王說:「有一隻大鳥,棲息在南面的山丘上,三年之中,不但沒有拍動翅膀,甚至不飛也不叫,靜得連一點聲音都沒有,這是什麼鳥啊?」楚莊王說:「那可不是隻平凡的鳥,他雖然不飛,要飛一定沖上高空;目前雖然沒叫,要叫一定震驚天下,你寬心吧,我明白你的意思。」過了半年,楚莊王親自處理政事,對於不合理的事項加以廢除,另外又制定出法令規章,同時誅殺了五個大臣,提拔六個處士,把楚國治理得非常強盛,而楚莊王也成為春秋五霸之一。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「一鳴驚人」,用來比喻平時沒沒無聞,突然有驚人的表現。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`一鳴驚人``<br>
ㄐㄧㄥ ㄒㄧˇ ㄍㄨㄛˋ ㄨㄤˋ,驚喜過望
**注音**<br>`ㄐㄧㄥ ㄒㄧˇ ㄍㄨㄛˋ ㄨㄤˋ` 的 中文是 `驚喜過望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大喜過望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「大喜過望」的「望」是期盼之意,因此「大喜過望」就是指所得到的結果超過預期而感到特別高興,最早出現在《史記.卷九一.黥布列傳》。黥(ㄑㄧㄥˊ)布即是英布,秦朝末年,英布原本跟隨項羽打天下,攻破咸陽,立下不少功勞,因此被項羽封為九江王。後來劉邦吸納他投效自己,卻故意在剛起床時召見他。英布來了之後,看到劉邦還坐在床上盥洗,感覺自己不受重視,立刻勃然大怒,後悔自己前來投效。但是等回到劉邦所賜的住所後,看到無論傢俱、食物以及侍從,規模都跟劉邦本人的一樣,英布因此而「大喜過望」。因為之前被召見時受到屈辱,現在又看到這麼多賞賜,與原本預期的不同,自然特別欣喜。後來「大喜過望」就被用來形容因結果超過原本預期而感到特別高興。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大喜過望`<br>
ㄐㄧㄥ ㄊㄧㄢ ㄉㄨㄥˋ ㄉㄧˋ,驚天動地
**注音**<br>`ㄐㄧㄥ ㄊㄧㄢ ㄉㄨㄥˋ ㄉㄧˋ` 的 中文是 `驚天動地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「驚天動地」原作「隱天動地」。漢朝司馬相如,字長卿,蜀郡成都人。他的賦,詞藻瑰麗,氣韻排宕,為漢賦辭宗,影響當代及後世甚鉅。司馬相如以〈子虛賦〉得到武帝的賞識。在見到武帝之後,他又寫了一篇〈天子游獵賦〉,也就是〈上林賦〉,獻給武帝,文中藉子虛、烏有先生、亡是公三個假想人物的對話,大肆鋪陳漢朝「上林苑」的壯麗,以及天子游獵的盛況,文章最後對天子貪戀游獵,荒廢政務,提出諷諫。典源所收的內容節錄自〈天子游獵賦〉,大意是說:秋冬交會時節,皇上乘坐華麗的車子,率領官員、隨從出外校獵。他命令隨身護衛他的侍衛擊鼓,讓獵人出擊,以江河作為圍擋野獸的柵欄,大山當作是瞭望樓,一時間車馬奔馳,像忽然響起的雷聲,聲音很大,足以遮天動地。獵人分散四處,各自追逐自己中意的獵物,沿著山陵,順著沼澤行進,人數多到像天上密佈的雲、傾注的大雨。後來「驚天動地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形容聲勢驚人。 <br> **語意說明** : <br> 形容聲音很大。形容聲勢驚人。 <br> **例句** : <br>蛙人部隊操練時,吼聲`驚天動地`,氣壯山河。<br> 連續`驚天動地`的砲擊後,我軍展開全面攻擊。<br> 這幾聲春雷打得真是`驚天動地`,果然有點驚蟄的味道。<br> <br> 颱風夜碰上大地震,真是`驚天動地`。<br> 男兒立志出鄉關,不立`驚天動地`的大事業,我絕不還鄉。<br> 眼看土石流把整座村子都吞沒了,聲勢之大,真是`驚天動地`!<br> 自從公司經營權易手後,整個人事布局有了`驚天動地`地大變化。 **近義成語** :<br>`震天駭地`、`撼天震地`<br> **反義成語** :<br>`無聲無息`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震天動地`、`動地驚天`、`殷天動地`、`隱天動地`<br>
ㄐㄧㄥ ㄍㄨㄥ ㄓ ㄋㄧㄠˇ,驚弓之鳥
**注音**<br>`ㄐㄧㄥ ㄍㄨㄥ ㄓ ㄋㄧㄠˇ` 的 中文是 `驚弓之鳥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據《戰國策.楚策四》載,戰國時代,齊、楚、燕、韓、趙、魏六國,決定聯合起來,以「合縱」政策對抗秦國,於是趙國派出使者魏加到楚去商談軍事結盟的事情。魏加見到楚相春申君,得知楚國要派臨武君當主將,魏加覺得他不是合適的人選,因為自己少時好射,便舉了一個關於射箭的例子:「從前魏國有一個射箭好手更羸,有一天他和魏王來到一座高臺的下面,仰頭看到天上的飛鳥,更羸就跟魏王說他可以只用弓不用箭,就把天上的飛鳥射下來。魏王不相信。過了一會兒,東方飛來一群雁,更羸把弓拉滿然後放掉,果真有一隻雁應聲墜落。魏王吃驚地問:『為什麼這樣可以把雁射下來?』更羸解釋說:『因為這是一隻負傷的雁。』魏王又問:『你怎麼知道呢?』更羸回答說:『這雁飛得很慢,是因為身上的舊傷在痛;鳴叫聲悲傷,是因為長久跟不上雁群。舊傷還沒好,心裡受到的驚嚇也沒有平復,所以一聽到弓弦的聲音,就驚惶地往上飛高,舊傷迸裂,掉了下來。』臨武君曾被秦國打敗過,心中的陰影難以去除,就像這隻雁一樣,並不適合讓他擔任對抗秦國的主將啊!」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「驚弓之鳥」,用來比喻曾經受到驚嚇,心有餘悸,稍有動靜就害怕的人。 <br> **語意說明** : <br> 比喻曾受打擊或驚嚇,心有餘悸,稍有動靜就害怕的人。 <br> **例句** : <br>敵軍連吃幾次敗仗,已經成了`驚弓之鳥`。 <br> 對方雖是`驚弓之鳥`,也得注意他們的動向。 <br> 被釋放的肉票,像`驚弓之鳥`,帶著倉惶的眼神。 <br> 從戰場歷劫歸來的戰士難民,有如`驚弓之鳥`,寢食難安。 <br> 警方已全面發布追緝令,罪犯者已成為`驚弓之鳥`,惶惶難安。 <br> 他已被嚇破膽了,稍有聲響,就好像`驚弓之鳥`一樣,不能自持。 <br> 那些潰敗的軍隊已是`驚弓之鳥`,聽到鞭炮聲,卻也嚇得四處走避。 <br> 方才喘一口氣,伏兵又現,這群`驚弓之鳥`嚇得抱頭鼠竄,各自逃命。 <br> 強烈地震後,大家都成了`驚弓之鳥`,稍有震動,就爭先恐後地向外逃。 **近義成語** :<br>`心有餘悸`、`談虎色變`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傷弓之鳥`、`傷矢之禽`、`驚弦之鳥`<br>
ㄐㄧㄥ ㄒㄧㄢˊ ㄓ ㄋㄧㄠˇ,驚弦之鳥
**注音**<br>`ㄐㄧㄥ ㄒㄧㄢˊ ㄓ ㄋㄧㄠˇ` 的 中文是 `驚弦之鳥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驚弓之鳥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據《戰國策.楚策四》載,戰國時代,齊、楚、燕、韓、趙、魏六國,決定聯合起來,以「合縱」政策對抗秦國,於是趙國派出使者魏加到楚去商談軍事結盟的事情。魏加見到楚相春申君,得知楚國要派臨武君當主將,魏加覺得他不是合適的人選,因為自己少時好射,便舉了一個關於射箭的例子:「從前魏國有一個射箭好手更羸,有一天他和魏王來到一座高臺的下面,仰頭看到天上的飛鳥,更羸就跟魏王說他可以只用弓不用箭,就把天上的飛鳥射下來。魏王不相信。過了一會兒,東方飛來一群雁,更羸把弓拉滿然後放掉,果真有一隻雁應聲墜落。魏王吃驚地問:『為什麼這樣可以把雁射下來?』更羸解釋說:『因為這是一隻負傷的雁。』魏王又問:『你怎麼知道呢?』更羸回答說:『這雁飛得很慢,是因為身上的舊傷在痛;鳴叫聲悲傷,是因為長久跟不上雁群。舊傷還沒好,心裡受到的驚嚇也沒有平復,所以一聽到弓弦的聲音,就驚惶地往上飛高,舊傷迸裂,掉了下來。』臨武君曾被秦國打敗過,心中的陰影難以去除,就像這隻雁一樣,並不適合讓他擔任對抗秦國的主將啊!」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「驚弓之鳥」,用來比喻曾經受到驚嚇,心有餘悸,稍有動靜就害怕的人。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驚弓之鳥`<br>
ㄐㄧㄥ ㄒㄧㄣ ㄉㄨㄥˋ ㄆㄛˋ,驚心動魄
**注音**<br>`ㄐㄧㄥ ㄒㄧㄣ ㄉㄨㄥˋ ㄆㄛˋ` 的 中文是 `驚心動魄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「驚心動魄」原作「動心驚魂」。晉代王嘉《拾遺記》裡記載這麼一則故事:古時候的越國國君想要滅掉吳國,於是派人到處收集奇珍異寶、美人和好吃而罕見的食物,進貢給吳國國君。其中有兩個美人,一名夷光,一名脩明,吳王特別喜愛,將她們安置在建築精緻,裝飾華麗的房間,然後用細珠串在一起作為門窗的簾子。隔著簾子偷偷窺視過她們的人,沒有人不是內心感受極深,引起很大震撼,都說她們是天上的仙女。漸漸地,受到迷惑的吳王,開始不理國家政事,到後來越國軍隊攻入王宮,他還抱著這兩個美女一起逃。後來「驚心動魄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形容人內心感受極深,震撼很大。 <br> **語意說明** : <br> 形容人內心感受極深,震撼很大。 <br> **例句** : <br>千人合唱愛國歌曲,場面`驚心動魄`!<br> 這是一本描寫南京大屠殺的書,看得人`驚心動魄`。<br> 這部電影`驚心動魄`的戰鬥場面,讓觀眾看了直呼過癮。<br> 颱風夜又遇上大地震,`驚心動魄`,無以復加。<br> 警方整個攻堅逮捕要犯的過程,真可謂`驚心動魄`、緊張萬分。<br> 看到獅子獵殺羚羊的鏡頭真是`驚心動魄`,但那就是大自然的循環。<br> 車子行經蘇花公路清水斷崖時,一邊是峭壁,一邊是斷崖,真是令人`驚心動魄`。 **近義成語** :<br>`怵魄動心`<br> **反義成語** :<br>`無動於衷`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動魄驚心`、`驚魂動魄`、`動心驚魂`<br>
ㄐㄧㄥ ㄒㄧㄣ ㄏㄞˋ ㄓㄨˇ,驚心駭矚
**注音**<br>`ㄐㄧㄥ ㄒㄧㄣ ㄏㄞˋ ㄓㄨˇ` 的 中文是 `驚心駭矚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觸目驚心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「觸目驚心」原作「觸目崩心」。據《南齊書.卷三二.豫章文獻王列傳》載,南齊豫章文獻王蕭嶷過世後,受過他恩惠的樂藹在寫給沈約的書信中說,自己原本是一個默默無聞的西州窮士,因為受到蕭嶷的重用,才能有今天衣食無缺的生活。隨著時間消逝,緬懷追尋蕭嶷遺留的功業,目光所及,令人內心深受衝擊。後來「觸目驚心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形容事情景況,令人震驚。出現「觸目驚心」的書證如明.王世貞《鳴鳳記》第九齣:「李大人,聞言興慨,觸目驚心。」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觸目驚心`<br>
ㄐㄧㄥ ㄅㄛ ㄏㄞˋ ㄌㄤˋ,驚波駭浪
**注音**<br>`ㄐㄧㄥ ㄅㄛ ㄏㄞˋ ㄌㄤˋ` 的 中文是 `驚波駭浪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驚濤駭浪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「驚濤駭浪」原作「驚波駭浪」,出自於三國魏時王粲的〈浮淮賦〉。〈浮淮賦〉內容主要描述軍隊出征的壯盛場景,其中「凌驚波以高鶩,馳駭浪而赴質」二句的意思是說:出征的戰船,凌駕於高起的浪頭上,奔馳於洶湧的波濤中,勇往直前地奔赴戰場。句中的「驚波」與「駭浪」,就是指極為凶猛激烈的波浪。後來「驚濤駭浪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形容猛烈的波浪,如宋.陸游〈長風沙〉詩:「江水六月無津涯,驚濤駭浪高吹花。」此外,亦可引申用來比喻險惡的環境,如:「老王的閱歷豐富,不知經歷多少驚濤駭浪。」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驚濤駭浪`<br>
ㄐㄧㄥ ㄊㄠˊ ㄏㄞˋ ㄌㄤˋ,驚濤駭浪
**注音**<br>`ㄐㄧㄥ ㄊㄠˊ ㄏㄞˋ ㄌㄤˋ` 的 中文是 `驚濤駭浪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「驚濤駭浪」原作「驚波駭浪」,出自於三國魏時王粲的〈浮淮賦〉。〈浮淮賦〉內容主要描述軍隊出征的壯盛場景,其中「凌驚波以高鶩,馳駭浪而赴質」二句的意思是說:出征的戰船,凌駕於高起的浪頭上,奔馳於洶湧的波濤中,勇往直前地奔赴戰場。句中的「驚波」與「駭浪」,就是指極為凶猛激烈的波浪。後來「驚濤駭浪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形容猛烈的波浪,如宋.陸游〈長風沙〉詩:「江水六月無津涯,驚濤駭浪高吹花。」此外,亦可引申用來比喻險惡的環境,如:「老王的閱歷豐富,不知經歷多少驚濤駭浪。」 <br> **語意說明** : <br> 猛烈的風浪。比喻險惡的環境。 <br> **例句** : <br>遊艇在`驚濤駭浪`中劇烈搖晃,乘客飽受驚嚇。<br> 颱風來襲,海邊盡是`驚濤駭浪`,遊客千萬不可靠近!<br> 這艘小船剎那間被`驚濤駭浪`吞沒,幸好船員都平安獲救。<br> 對於在海上作業的船員而言,他們早已見慣海上的`驚濤駭浪`。<br> <br> 縱然前方有`驚濤駭浪`,我們也要勇往直前。<br> 老王的閱歷豐富,不知經歷多少`驚濤駭浪`。<br> 他受過許多艱苦的磨練,沒有什麼`驚濤駭浪`能難倒他。<br> 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充滿了`驚濤駭浪`,需要靠毅力去戰勝它。<br> 你連這點小苦都無法忍受,怎麼面對日後商場的`驚濤駭浪`呢?<br> 由於家人們的同心協力,這個家庭終於克服難關,渡過這場`驚濤駭浪`。 **近義成語** :<br>`大風大浪`、`狂風巨浪`、`大風大浪`、`狂風巨浪`<br> **反義成語** :<br>`水波不興`、`風平浪靜`、`風平浪靜`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驚風駭浪`、`駭浪驚濤`、`洪濤駭浪`、`驚波駭浪`<br>
ㄐㄧㄥ ㄕㄜˊ ㄉㄚˇ ㄘㄠˇ,驚蛇打草
**注音**<br>`ㄐㄧㄥ ㄕㄜˊ ㄉㄚˇ ㄘㄠˇ` 的 中文是 `驚蛇打草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打草驚蛇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在宋朝鄭文寶所著的《南唐近事》一書中,曾記載這麼一個故事:王魯,南唐人,生卒年不詳,曾任當塗縣的縣令。他在任上時,貪汙收受錢財。有一天,他在府裡批示案件,其中有一個案件是地方百姓聯名控告主簿貪收賄賂。王魯看了嚇一跳,事實上收賄的不只主簿一人,他也有份,於是在卷宗上批示:「你們雖然只是用棍子打草叢,但是我就像藏身在草叢中的蛇,已經有所警惕。」這件事一經傳揚出去,成為好事的人取笑批評的話柄。後來「打草驚蛇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比喻行事不密,致使對方有所警覺,而預先防備。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打草驚蛇`<br>
ㄐㄧㄥ ㄈㄥ ㄏㄞˋ ㄌㄤˋ,驚風駭浪
**注音**<br>`ㄐㄧㄥ ㄈㄥ ㄏㄞˋ ㄌㄤˋ` 的 中文是 `驚風駭浪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驚濤駭浪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「驚濤駭浪」原作「驚波駭浪」,出自於三國魏時王粲的〈浮淮賦〉。〈浮淮賦〉內容主要描述軍隊出征的壯盛場景,其中「凌驚波以高鶩,馳駭浪而赴質」二句的意思是說:出征的戰船,凌駕於高起的浪頭上,奔馳於洶湧的波濤中,勇往直前地奔赴戰場。句中的「驚波」與「駭浪」,就是指極為凶猛激烈的波浪。後來「驚濤駭浪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形容猛烈的波浪,如宋.陸游〈長風沙〉詩:「江水六月無津涯,驚濤駭浪高吹花。」此外,亦可引申用來比喻險惡的環境,如:「老王的閱歷豐富,不知經歷多少驚濤駭浪。」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驚濤駭浪`<br>
ㄐㄧㄥ ㄏㄨㄣˊ ㄉㄨㄥˋ ㄆㄛˋ,驚魂動魄
**注音**<br>`ㄐㄧㄥ ㄏㄨㄣˊ ㄉㄨㄥˋ ㄆㄛˋ` 的 中文是 `驚魂動魄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驚心動魄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「驚心動魄」原作「動心驚魂」。晉代王嘉《拾遺記》裡記載這麼一則故事:古時候的越國國君想要滅掉吳國,於是派人到處收集奇珍異寶、美人和好吃而罕見的食物,進貢給吳國國君。其中有兩個美人,一名夷光,一名脩明,吳王特別喜愛,將她們安置在建築精緻,裝飾華麗的房間,然後用細珠串在一起作為門窗的簾子。隔著簾子偷偷窺視過她們的人,沒有人不是內心感受極深,引起很大震撼,都說她們是天上的仙女。漸漸地,受到迷惑的吳王,開始不理國家政事,到後來越國軍隊攻入王宮,他還抱著這兩個美女一起逃。後來「驚心動魄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形容人內心感受極深,震撼很大。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驚心動魄`<br>
ㄌㄩˊ ㄒㄧㄣ ㄍㄡˇ ㄈㄟˋ,驢心狗肺
**注音**<br>`ㄌㄩˊ ㄒㄧㄣ ㄍㄡˇ ㄈㄟˋ` 的 中文是 `驢心狗肺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狼心狗肺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「狼心狗肺」指人的心腸像狼、狗的一般,比喻人心腸狠毒。見用於《醒世恆言》。《醒世恆言》為明朝馮夢龍所編纂而成的話本小說,共四十回。故事多源於民間傳說,然亦取自史傳、筆記小說。其中〈李汧公窮邸遇俠客〉是敘述在唐玄宗天寶年間,長安人房德因強盜被捕,畿尉李勉看他人才雄偉,將他放走,自己卻被罷官。後來李勉帶著家奴尋訪故人常山顏太守,在路上遇到房德,此時房德已投靠到安祿山門下,作了縣令。房德見後不勝歡喜,接入家中百般款待,李勉要離開時,房德找妻子商量想要送李勉什麼厚禮。沒想到房德的妻子是個器量狹小,心腸狠毒的人,反而建議應該把李勉殺了,免得他洩漏房德曾經作過盜賊的往事。房德禁不住妻子讒言,與妻子商量如何殺害李勉之時,被管家聽到,急向李勉密告,李勉一行人慌張逃跑。房德一不作二不休,找了一個好打抱不平的異人,向他假稱自己為李勉所害,求異人替他報仇。異人於是飛身前往。他躲在李勉床下聽得事情的真相,認為房德「狼心狗肺,負義忘恩!」於是就放了李勉,轉而把房德和他妻子殺了。「狼心狗肺」這句成語就是用來比喻人心腸狠毒,毫無良心。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狼心狗肺`<br>
ㄐㄧˋ ㄈㄨˊ ㄌㄧˋ,驥伏櫪
**注音**<br>`ㄐㄧˋ ㄈㄨˊ ㄌㄧˋ` 的 中文是 `驥伏櫪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老驥伏櫪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「老驥伏櫪」出自三國魏.武帝〈步出夏門行〉。其中詩句說:「驥老伏櫪,志在千里。烈士暮年,壯心不已。」以千里馬雖然老了,伏在馬槽邊,仍然想奔跑千里的路程,來襯托積極於建立功業的人雖然年老,但雄壯豪邁的志向並未消失。後來「老驥伏櫪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專用來比喻年雖老而仍懷雄心壯志。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老驥伏櫪`<br>
ㄐㄧˋ ㄌㄠˇ ㄈㄨˊ ㄌㄧˋ,驥老伏櫪
**注音**<br>`ㄐㄧˋ ㄌㄠˇ ㄈㄨˊ ㄌㄧˋ` 的 中文是 `驥老伏櫪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老驥伏櫪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「老驥伏櫪」出自三國魏.武帝〈步出夏門行〉。其中詩句說:「驥老伏櫪,志在千里。烈士暮年,壯心不已。」以千里馬雖然老了,伏在馬槽邊,仍然想奔跑千里的路程,來襯托積極於建立功業的人雖然年老,但雄壯豪邁的志向並未消失。後來「老驥伏櫪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專用來比喻年雖老而仍懷雄心壯志。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老驥伏櫪`<br>
ㄏㄨㄢ ㄒㄧㄣ ㄍㄨˇ ㄨˇ,驩欣鼓舞
**注音**<br>`ㄏㄨㄢ ㄒㄧㄣ ㄍㄨˇ ㄨˇ` 的 中文是 `驩欣鼓舞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歡欣鼓舞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「歡欣鼓舞」這句成語是用來形容歡樂興奮的樣子。宋人蘇軾的〈上知府王龍圖書〉即見此一成語。這篇文章是蘇軾寫給新任知府的一封信,信中說:很久以來,人民被沉重的稅賦壓得喘不過氣,新任知府到職後,降低了人民稅賦,才讓大家如釋重負,像是從無底深淵裡被拯救出來。這種救人於急難之時的施為,對人民而言極為珍貴,所以大家「歡欣鼓舞之至」,對新任知府充滿更多的期待。「歡欣鼓舞 」用於群體,少用於個人。如清代小說《文明小史》第五四回描述秦鳳梧確定開辦煤礦公司後,便開始積極地進行一切,定出了大家的薪水,並打算從下個月一號即開始發薪,所以「大家都歡欣鼓舞起來」。這裡的「歡欣鼓舞」便是形容一群人因認為未來將大有可為,故而有振奮喜悅之情。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歡欣鼓舞`<br>
ㄍㄨˇ ㄖㄨˊ ㄔㄞˊ,骨如柴
**注音**<br>`ㄍㄨˇ ㄖㄨˊ ㄔㄞˊ` 的 中文是 `骨如柴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骨瘦如柴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「變文」是唐代時興起的一種講唱文學,由散文和韻文交替組成,內容以演繹佛經故事及民間傳說、歷史故事為主。〈維摩詰經講經文〉是根據《維摩詰經》的故事,敷衍而成,形式是先引述一段經文,然後邊講邊唱,有時幾十字的經文,可以鋪陳為數千字。內容敘述維摩詰居士生病了,佛佗欲派弟子前往慰問他的病情,但是所有弟子都不敢去,最後文殊菩薩應命前往。文中描述維摩詰居士未生病之前,神情威猛似虎,生病之後變得十分消瘦,骨架露出,像木柴一樣。「骨瘦如柴」亦作「骨瘦如豺」,《埤雅.卷一八.釋獸》︰「瘦如豺。豺,柴也。豺體細瘦,故謂之豺。」豺是一種骨架露出看起來像細瘦的動物。「骨瘦如豺」,也可用以形容人非常消瘦。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骨瘦如柴`<br>
ㄍㄨˇ ㄕㄡˋ ㄖㄨˊ ㄔㄞˊ,骨瘦如柴
**注音**<br>`ㄍㄨˇ ㄕㄡˋ ㄖㄨˊ ㄔㄞˊ` 的 中文是 `骨瘦如柴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「變文」是唐代時興起的一種講唱文學,由散文和韻文交替組成,內容以演繹佛經故事及民間傳說、歷史故事為主。〈維摩詰經講經文〉是根據《維摩詰經》的故事,敷衍而成,形式是先引述一段經文,然後邊講邊唱,有時幾十字的經文,可以鋪陳為數千字。內容敘述維摩詰居士生病了,佛佗欲派弟子前往慰問他的病情,但是所有弟子都不敢去,最後文殊菩薩應命前往。文中描述維摩詰居士未生病之前,神情威猛似虎,生病之後變得十分消瘦,骨架露出,像木柴一樣。「骨瘦如柴」亦作「骨瘦如豺」,《埤雅.卷一八.釋獸》︰「瘦如豺。豺,柴也。豺體細瘦,故謂之豺。」豺是一種骨架露出看起來像細瘦的動物。「骨瘦如豺」,也可用以形容人非常消瘦。 <br> **語意說明** : <br> 形容非常消瘦的樣子。 <br> **例句** : <br>別看他`骨瘦如柴`,卻是耐力十足。<br> `骨瘦如柴`的他,怎麼能挑得動這桶水?<br> 這場大病把老王折磨得`骨瘦如柴`,令人心痛。<br> 難民營裡的孩子個個營養不足,`骨瘦如柴`,亟待各界伸出援手。<br> 看到這些`骨瘦如柴`的孩子,每個人都動了惻隱之心,紛紛慷慨解囊相助。 **近義成語** :<br>`形銷骨立`、`瘦骨嶙峋`<br> **反義成語** :<br>`大腹便便`、`肥頭大耳`、`腦滿腸肥`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骨瘦如豺`、`骨如柴`、`瘦骨如柴`<br>
ㄍㄨˇ ㄕㄡˋ ㄖㄨˊ ㄔㄞˊ,骨瘦如豺
**注音**<br>`ㄍㄨˇ ㄕㄡˋ ㄖㄨˊ ㄔㄞˊ` 的 中文是 `骨瘦如豺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骨瘦如柴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「變文」是唐代時興起的一種講唱文學,由散文和韻文交替組成,內容以演繹佛經故事及民間傳說、歷史故事為主。〈維摩詰經講經文〉是根據《維摩詰經》的故事,敷衍而成,形式是先引述一段經文,然後邊講邊唱,有時幾十字的經文,可以鋪陳為數千字。內容敘述維摩詰居士生病了,佛佗欲派弟子前往慰問他的病情,但是所有弟子都不敢去,最後文殊菩薩應命前往。文中描述維摩詰居士未生病之前,神情威猛似虎,生病之後變得十分消瘦,骨架露出,像木柴一樣。「骨瘦如柴」亦作「骨瘦如豺」,《埤雅.卷一八.釋獸》︰「瘦如豺。豺,柴也。豺體細瘦,故謂之豺。」豺是一種骨架露出看起來像細瘦的動物。「骨瘦如豺」,也可用以形容人非常消瘦。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骨瘦如柴`<br>
ㄊㄧˇ ㄒㄩˋ ㄖㄨˋ ㄨㄟˊ,體恤入微
**注音**<br>`ㄊㄧˇ ㄒㄩˋ ㄖㄨˋ ㄨㄟˊ` 的 中文是 `體恤入微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體貼入微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趙翼(西元1727∼1814),字耘松,號甌北,江蘇陽湖人,是清代詩人及史學家。他的詩與袁枚、蔣士銓齊名,合稱「乾隆三大家」。論詩重「性靈」,主張創新,與袁枚接近。他反對明代時的復古傾向,也不滿沈德潛等人的「神韻說」及「格調說」。所著《甌北詩話》,系統地評論了李白、杜甫、韓愈、白居易、蘇軾、陸游、元好問、高啟、吳偉業、查慎行等十家詩。在評論杜甫詩作的文章中,他認為杜甫的詩,表現了他個性中本有的性靈,完盡地表達了詩的意境,往往是其他人所無法達到的。另外部分寫景的詩,即使未必是所要表達的意境,然而因為竭意地摹寫,反而令人讀來印象深刻難忘,感覺奇險至極。至於一般的寫景,雖不一定有刻意驚人的詩句,但那體會、思量所達到的細微程度,卻也是其他人無法表現的。在這裡趙翼就用了「體貼入微」來形容這種藝術創作的境界。後來「體貼入微」常被引用來形容對人的關懷與照顧,十分細緻周到。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體貼入微`<br>
ㄊㄧˇ ㄨˊ ㄨㄢˊ ㄆㄧˊ,體無完皮
**注音**<br>`ㄊㄧˇ ㄨˊ ㄨㄢˊ ㄆㄧˊ` 的 中文是 `體無完皮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體無完膚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「體無完膚」原作「體無完皮」。三國時,魏任命司隸校尉鍾會為鎮西將軍,舉兵伐蜀,因遭蜀將姜維阻於劍閣,久攻不下,因此萌生退兵之意。另一魏將鄧艾趁此率軍向南轉進,深入蜀地,大破蜀軍,逼近成都。後主劉禪覺大勢已去,遂送印請降。鄧艾率軍進入成都,蜀漢滅亡。此次戰役中,鄧艾的奇襲戰術居首功,也因此他深感驕傲,不但擅自任命師纂為益州刺史,拜劉禪為驃騎將軍,又將蜀國舊臣,依其地位高低,或任命為朝廷官員,或收為下屬。鄧艾居功自傲,成為鍾會讒謗他的藉口,鄧艾從此受到司馬昭的猜忌。後來,鄧艾和司馬昭在商量滅吳之策時,意見不同,鍾會、衛瓘、師纂等人乘隙向司馬昭誣告鄧艾謀反,於是朝廷下詔逮捕鄧艾父子,派鍾會負責將他們由成都押解至京師受審。這時鍾會麾下有軍隊二十餘萬,遂密謀造反。但司馬昭對鍾會的野心亦早有防備,遂遣軍入蜀討伐鍾會,雙方在蜀宮城內外展開激戰,鍾會被殺,後由監軍衛瓘接管蜀軍。由於衛瓘亦曾參與誣陷鄧艾,怕事跡洩露,於是派人殺鄧艾父子,師纂亦在被殺之列。師纂平日為人,個性急躁,對人苛薄而缺乏恩澤,所以死狀極慘,甚至被折磨得身上的皮膚沒有一處是完好的。後來「體無完膚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形容受傷慘重。亦用來比喻遭人批評、駁斥得一無是處,面目全非。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體無完膚`<br>
ㄊㄧˇ ㄨˊ ㄨㄢˊ ㄐㄧ,體無完肌
**注音**<br>`ㄊㄧˇ ㄨˊ ㄨㄢˊ ㄐㄧ` 的 中文是 `體無完肌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體無完膚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「體無完膚」原作「體無完皮」。三國時,魏任命司隸校尉鍾會為鎮西將軍,舉兵伐蜀,因遭蜀將姜維阻於劍閣,久攻不下,因此萌生退兵之意。另一魏將鄧艾趁此率軍向南轉進,深入蜀地,大破蜀軍,逼近成都。後主劉禪覺大勢已去,遂送印請降。鄧艾率軍進入成都,蜀漢滅亡。此次戰役中,鄧艾的奇襲戰術居首功,也因此他深感驕傲,不但擅自任命師纂為益州刺史,拜劉禪為驃騎將軍,又將蜀國舊臣,依其地位高低,或任命為朝廷官員,或收為下屬。鄧艾居功自傲,成為鍾會讒謗他的藉口,鄧艾從此受到司馬昭的猜忌。後來,鄧艾和司馬昭在商量滅吳之策時,意見不同,鍾會、衛瓘、師纂等人乘隙向司馬昭誣告鄧艾謀反,於是朝廷下詔逮捕鄧艾父子,派鍾會負責將他們由成都押解至京師受審。這時鍾會麾下有軍隊二十餘萬,遂密謀造反。但司馬昭對鍾會的野心亦早有防備,遂遣軍入蜀討伐鍾會,雙方在蜀宮城內外展開激戰,鍾會被殺,後由監軍衛瓘接管蜀軍。由於衛瓘亦曾參與誣陷鄧艾,怕事跡洩露,於是派人殺鄧艾父子,師纂亦在被殺之列。師纂平日為人,個性急躁,對人苛薄而缺乏恩澤,所以死狀極慘,甚至被折磨得身上的皮膚沒有一處是完好的。後來「體無完膚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形容受傷慘重。亦用來比喻遭人批評、駁斥得一無是處,面目全非。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體無完膚`<br>
ㄊㄧˇ ㄨˊ ㄨㄢˊ ㄈㄨ,體無完膚
**注音**<br>`ㄊㄧˇ ㄨˊ ㄨㄢˊ ㄈㄨ` 的 中文是 `體無完膚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「體無完膚」原作「體無完皮」。三國時,魏任命司隸校尉鍾會為鎮西將軍,舉兵伐蜀,因遭蜀將姜維阻於劍閣,久攻不下,因此萌生退兵之意。另一魏將鄧艾趁此率軍向南轉進,深入蜀地,大破蜀軍,逼近成都。後主劉禪覺大勢已去,遂送印請降。鄧艾率軍進入成都,蜀漢滅亡。此次戰役中,鄧艾的奇襲戰術居首功,也因此他深感驕傲,不但擅自任命師纂為益州刺史,拜劉禪為驃騎將軍,又將蜀國舊臣,依其地位高低,或任命為朝廷官員,或收為下屬。鄧艾居功自傲,成為鍾會讒謗他的藉口,鄧艾從此受到司馬昭的猜忌。後來,鄧艾和司馬昭在商量滅吳之策時,意見不同,鍾會、衛瓘、師纂等人乘隙向司馬昭誣告鄧艾謀反,於是朝廷下詔逮捕鄧艾父子,派鍾會負責將他們由成都押解至京師受審。這時鍾會麾下有軍隊二十餘萬,遂密謀造反。但司馬昭對鍾會的野心亦早有防備,遂遣軍入蜀討伐鍾會,雙方在蜀宮城內外展開激戰,鍾會被殺,後由監軍衛瓘接管蜀軍。由於衛瓘亦曾參與誣陷鄧艾,怕事跡洩露,於是派人殺鄧艾父子,師纂亦在被殺之列。師纂平日為人,個性急躁,對人苛薄而缺乏恩澤,所以死狀極慘,甚至被折磨得身上的皮膚沒有一處是完好的。後來「體無完膚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形容受傷慘重。亦用來比喻遭人批評、駁斥得一無是處,面目全非。 <br> **語意說明** : <br> 形容受傷慘重。比喻遭人批評、駁斥得一無是處,面目全非。 <br> **例句** : <br>這些流氓真狠,竟然把他打得`體無完膚`。<br> 他從火場被救出來後,全身被燒得`體無完膚`。<br> 這孩子被送來醫院時,全身燙傷,幾可說是`體無完膚`。<br> <br> 這種錯誤的觀點當然會被批判得`體無完膚`。<br> 我所提出的建議案,竟然被長官批評得`體無完膚`,真是讓人洩氣。<br> 不管什麼事,他總有自己的意見,除非被人駁斥到`體無完膚`,他決不輕易放棄自己的主張和看法。 **近義成語** :<br>`皮開肉綻`、`遍體鱗傷`<br> **反義成語** :<br>`安然無恙`、`完美無缺`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身無完膚`、`體無完肌`、`體無完皮`、`肌無完膚`<br>
ㄊㄧˇ ㄨˋ ㄖㄨˋ ㄨㄟˊ,體物入微
**注音**<br>`ㄊㄧˇ ㄨˋ ㄖㄨˋ ㄨㄟˊ` 的 中文是 `體物入微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體貼入微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趙翼(西元1727∼1814),字耘松,號甌北,江蘇陽湖人,是清代詩人及史學家。他的詩與袁枚、蔣士銓齊名,合稱「乾隆三大家」。論詩重「性靈」,主張創新,與袁枚接近。他反對明代時的復古傾向,也不滿沈德潛等人的「神韻說」及「格調說」。所著《甌北詩話》,系統地評論了李白、杜甫、韓愈、白居易、蘇軾、陸游、元好問、高啟、吳偉業、查慎行等十家詩。在評論杜甫詩作的文章中,他認為杜甫的詩,表現了他個性中本有的性靈,完盡地表達了詩的意境,往往是其他人所無法達到的。另外部分寫景的詩,即使未必是所要表達的意境,然而因為竭意地摹寫,反而令人讀來印象深刻難忘,感覺奇險至極。至於一般的寫景,雖不一定有刻意驚人的詩句,但那體會、思量所達到的細微程度,卻也是其他人無法表現的。在這裡趙翼就用了「體貼入微」來形容這種藝術創作的境界。後來「體貼入微」常被引用來形容對人的關懷與照顧,十分細緻周到。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體貼入微`<br>
ㄊㄧˇ ㄊㄧㄝ ㄖㄨˋ ㄇㄧㄠˋ,體貼入妙
**注音**<br>`ㄊㄧˇ ㄊㄧㄝ ㄖㄨˋ ㄇㄧㄠˋ` 的 中文是 `體貼入妙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體貼入微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趙翼(西元1727∼1814),字耘松,號甌北,江蘇陽湖人,是清代詩人及史學家。他的詩與袁枚、蔣士銓齊名,合稱「乾隆三大家」。論詩重「性靈」,主張創新,與袁枚接近。他反對明代時的復古傾向,也不滿沈德潛等人的「神韻說」及「格調說」。所著《甌北詩話》,系統地評論了李白、杜甫、韓愈、白居易、蘇軾、陸游、元好問、高啟、吳偉業、查慎行等十家詩。在評論杜甫詩作的文章中,他認為杜甫的詩,表現了他個性中本有的性靈,完盡地表達了詩的意境,往往是其他人所無法達到的。另外部分寫景的詩,即使未必是所要表達的意境,然而因為竭意地摹寫,反而令人讀來印象深刻難忘,感覺奇險至極。至於一般的寫景,雖不一定有刻意驚人的詩句,但那體會、思量所達到的細微程度,卻也是其他人無法表現的。在這裡趙翼就用了「體貼入微」來形容這種藝術創作的境界。後來「體貼入微」常被引用來形容對人的關懷與照顧,十分細緻周到。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體貼入微`<br>
ㄊㄧˇ ㄊㄧㄝ ㄖㄨˋ ㄨㄟˊ,體貼入微
**注音**<br>`ㄊㄧˇ ㄊㄧㄝ ㄖㄨˋ ㄨㄟˊ` 的 中文是 `體貼入微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趙翼(西元1727∼1814),字耘松,號甌北,江蘇陽湖人,是清代詩人及史學家。他的詩與袁枚、蔣士銓齊名,合稱「乾隆三大家」。論詩重「性靈」,主張創新,與袁枚接近。他反對明代時的復古傾向,也不滿沈德潛等人的「神韻說」及「格調說」。所著《甌北詩話》,系統地評論了李白、杜甫、韓愈、白居易、蘇軾、陸游、元好問、高啟、吳偉業、查慎行等十家詩。在評論杜甫詩作的文章中,他認為杜甫的詩,表現了他個性中本有的性靈,完盡地表達了詩的意境,往往是其他人所無法達到的。另外部分寫景的詩,即使未必是所要表達的意境,然而因為竭意地摹寫,反而令人讀來印象深刻難忘,感覺奇險至極。至於一般的寫景,雖不一定有刻意驚人的詩句,但那體會、思量所達到的細微程度,卻也是其他人無法表現的。在這裡趙翼就用了「體貼入微」來形容這種藝術創作的境界。後來「體貼入微」常被引用來形容對人的關懷與照顧,十分細緻周到。 <br> **語意說明** : <br> 形容對人的關懷與照顧,十分細緻周到。 <br> **例句** : <br>受到這麼`體貼入微`的關懷,老人不禁流下了眼淚。<br> 他下班時都會先打通電話回家,可見是位`體貼入微`的先生。<br> 總經理嚴於律己,卻寬以待人,對同仁`體貼入微`,關懷備至。<br> 他在母親的椅子上鋪上了一層軟墊,小小的動作,卻顯得`體貼入微`。<br> 小郭對他的老婆本來就好,現在老婆懷孕了,更是噓寒問暖,`體貼入微`。 **近義成語** :<br>`無微不至`<br> **反義成語** :<br>`視若無睹`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體貼入妙`、`體物入微`、`體恤入微`<br>
ㄍㄠ ㄒㄧㄚˋ ㄑㄧˊ ㄕㄡˇ,高下其手
**注音**<br>`ㄍㄠ ㄒㄧㄚˋ ㄑㄧˊ ㄕㄡˇ` 的 中文是 `高下其手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上下其手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據《左傳.襄公二十六年》載,春秋時代,楚、鄭兩國交戰,楚國大將軍穿封戌俘虜了鄭國大夫皇頡,立下大功。同行的王子圍見了眼紅,想要把這個功勞占為己有,硬說皇頡是被自己捉到的。穿封戌也不甘勢弱,兩人爭執不下,於是找了伯州犁來裁斷是非。伯州犁說:「這要問問被虜來的皇頡,他說的一定錯不了。」便把皇頡帶上,由伯州犁來質問。但其實伯州犁想袒護王子圍,於是他故意先高舉一手指著王子圍說:「這位是王子圍,也是本國國君所寵愛的弟弟。」接著放下手,向下指著穿封戌說:「這位是穿封戌,是方城外的一個縣官。這兩人當中,究竟是那一個捉到你的?」皇頡看到他刻意分別的手勢,也聽懂了話中的暗示,就順應著回答說:「我不敵王子圍,就敗下陣來了。」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「上下其手」,用來比喻玩弄手段,暗中作弊。亦用來形容帶有邪念,不禮貌地觸摸他人身體。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上下其手`<br>
ㄍㄠ ㄕㄢ ㄌㄧㄡˊ ㄕㄨㄟˇ,高山流水
**注音**<br>`ㄍㄠ ㄕㄢ ㄌㄧㄡˊ ㄕㄨㄟˇ` 的 中文是 `高山流水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「高山流水」原形容樂曲的高妙,出自於《列子.湯問》裡的一段故事:春秋時楚國的伯牙善於彈琴,每回彈琴時,好友鍾子期都能聽出他琴音裡要表達的心意。有一回他在彈琴時,想要展現的是高山的壯闊,鍾子期聽了後說:「彈得真好!像泰山般高聳。」又有一次想表達盛大的流水,鍾子期就說:「嗯!這琴聲有如江河般地壯闊。」每次不論彈什麼,鍾子期都能聽出伯牙想藉由琴聲表達的意念,伯牙十分感動。鍾子期死後,伯牙認為此生再也沒有人能這樣懂得他的音樂了,於是將琴摔壞,終生不再彈琴。伯牙與鍾子期的故事流傳後世甚廣,因此「知音」一詞就用來比喻知心的朋友。而文中「志在登高山」、「志在流水」二語,就被濃縮成「高山流水」,用來形容樂曲的高妙,後來也因這段故事,而用它來比喻知音。 <br> **語意說明** : <br> 形容樂曲高妙。比喻知音才懂的樂曲。 <br> **例句** : <br>這種`高山流水`之樂,真是人間難得幾回聞。<br> 這位鋼琴家演奏的樂曲,有如`高山流水`,聽得人如痴如醉。<br> <br> 他的作品雖然動聽,可惜`高山流水`,知音難覓。<br> 現在流行音樂充斥,這種樂曲恐怕是`高山流水`,難有人欣賞。<br> 小王在國際鋼琴大賽上奪得首獎,`高山流水`得遇知音,讓他激動得流下眼淚。 **近義成語** :<br>`引商刻羽`、`陽春白雪`<br> **反義成語** :<br>`下里巴人`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流水高山`<br>
ㄍㄠ ㄒㄩㄢˊ ㄇㄧㄥˊ ㄐㄧㄥˋ,高懸明鏡
**注音**<br>`ㄍㄠ ㄒㄩㄢˊ ㄇㄧㄥˊ ㄐㄧㄥˋ` 的 中文是 `高懸明鏡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明鏡高懸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根據《西京雜記》的記載,劉邦攻入咸陽宮時,尋獲寶物一方明鏡,它能照見人的五臟六腑,也能鑑別人心正邪。秦始皇常利用它來照宮女,凡心膽慌張跳動的就殺死她。杜甫〈洗兵馬〉詩「司徒清鑒懸明鏡」句,正式用「懸明鏡」來稱許司徒李光弼,從此人們就以「明鏡(秦鏡)高懸」來比喻官吏辦事明察洞燭,執法公正嚴明。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明鏡高懸`<br>
ㄍㄠ ㄒㄩㄢˊ ㄑㄧㄣˊ ㄐㄧㄥˋ,高懸秦鏡
**注音**<br>`ㄍㄠ ㄒㄩㄢˊ ㄑㄧㄣˊ ㄐㄧㄥˋ` 的 中文是 `高懸秦鏡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明鏡高懸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根據《西京雜記》的記載,劉邦攻入咸陽宮時,尋獲寶物一方明鏡,它能照見人的五臟六腑,也能鑑別人心正邪。秦始皇常利用它來照宮女,凡心膽慌張跳動的就殺死她。杜甫〈洗兵馬〉詩「司徒清鑒懸明鏡」句,正式用「懸明鏡」來稱許司徒李光弼,從此人們就以「明鏡(秦鏡)高懸」來比喻官吏辦事明察洞燭,執法公正嚴明。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明鏡高懸`<br>
ㄍㄠ ㄊㄞˊ ㄍㄨㄟˋ ㄕㄡˇ,高抬貴手
**注音**<br>`ㄍㄠ ㄊㄞˊ ㄍㄨㄟˋ ㄕㄡˇ` 的 中文是 `高抬貴手` <br> **典故說明** : <br> 宋代邵雍〈謝甯寺丞惠希夷罇〉詩中有兩句寫到「能斟時事高抬手,善酌人情略撥頭」,大意是:既能審度當時的事情狀況,適當的抬高手寬容對方;又善於考慮人情事故,稍微的轉頭掉轉方向,顧及情理。後來「高抬貴手」這個成語可能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作請求寬容饒恕的客套話。 <br> **語意說明** : <br> 請求寬容饒恕的客套話。 <br> **例句** : <br>這是無心之過,還請你`高抬貴手`,放過他吧!<br> 我真是有眼不識泰山,請`高抬貴手`,原諒我吧!<br> 我們再三幫他求情,對方才肯`高抬貴手`,不再計較。<br> 無論他怎麼道歉,對方就是不肯`高抬貴手`,撤回告訴。<br> 老闆,我已知錯認罪,請你`高抬貴手`,饒恕我這一回吧!<br> 雖然你願意`高抬貴手`,他卻不肯領情,看來此事我只好撒手不管了。 **近義成語** :<br>`手下留情`、`網開一面`<br> **反義成語** :<br>`趕盡殺絕` <br> **參考詞語** : <br>`貴手高抬`<br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