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nstruct
stringlengths 12
46
| Response
stringlengths 70
1.62k
|
---|---|
ㄍㄠ ㄆㄥˊ ㄇㄢˇ ㄗㄨㄛˋ,高朋滿座
| **注音**<br>`ㄍㄠ ㄆㄥˊ ㄇㄢˇ ㄗㄨㄛˋ` 的 中文是 `高朋滿座` <br>
**典故說明** : <br> 王勃是唐初著名的文學家,為「初唐四傑」之一,自幼聰明過人,擅長詩文。滕王閣舊址在今江西新建縣西章江門上,是唐朝李元嬰(唐高祖李淵的兒子)任洪州都督時所建,落成之日,正巧受封為滕王,因此就名為滕王閣。唐高宗時,閻伯嶼為洪州牧,重修滕王閣,後於重陽佳節,在閣中大宴賓客。那時王勃因到交趾省親,路過此地,也被邀請參加盛會。席間閻伯嶼請賓客為滕王閣寫一篇文章,大家都謙讓推辭,只有王勃毫不猶豫地答應了,當場寫了這篇〈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〉(又稱〈滕王閣序〉),在座的人都讚不絕口。序文中說到,在假期中,許多朋友像雲般的聚集,遠道而來,席上坐滿了高貴的嘉賓。與會的人,個個才華富盛,而自己是個無知的童子,何等的榮幸,也能參與這樣的盛會。後來「高朋滿座」被用來形容賓客眾多。成語也有人認為本於《魏書.卷七一.夏侯道遷列傳》:「國秩歲入三千餘匹,專供酒饌,不營家產。每誦孔融詩曰:『坐上客恆滿,樽中酒不空』,餘非吾事也。」錄供參考。 <br>
**語意說明** : <br> 形容賓客眾多。 <br>
**例句** : <br>今天寒舍真是蓬蓽生輝,`高朋滿座`。<br>
父親生性好客,家裡時常`高朋滿座`。<br>
他一向輕財仗義,家中經常`高朋滿座`。<br>
您老的壽筵,必然是群賢畢至,`高朋滿座`。<br>
這家餐廳的菜色遠近馳名,每天從早到晚,都是`高朋滿座`。<br>
我這間陋室,雖無`高朋滿座`之盛況,卻有知己好友之情誼。<br>
我這`高朋滿座`,無一不是文人雅士;他那門庭若市,盡是三教九流。<br>
有一陣子,他家門可羅雀;但自從他步入政壇,卻又是天天`高朋滿座`。
**近義成語** :<br>`門庭若市`、`座無虛席`、`賓客盈門`<br>
**反義成語** :<br>`門可羅雀`、`門前冷落`、`青蠅弔客` <br>
**參考詞語** : <br>`賓朋滿座`<br>
|
ㄍㄠ ㄓㄣˇ ㄅㄨˋ ㄩˊ,高枕不虞
| **注音**<br>`ㄍㄠ ㄓㄣˇ ㄅㄨˋ ㄩˊ` 的 中文是 `高枕不虞` <br>
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高枕無憂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「高枕無憂」原作「高枕而臥」。據《戰國策.齊策四》載,戰國時,有一個叫馮諼的人,在齊國孟嘗君門下作食客。有一次,馮諼替孟嘗君到薛地去收債,但是他不但沒把錢要回來,反而把債券全燒了。薛地人民都以為這是孟嘗君的恩澤,對孟嘗君十分感激,馮諼等於幫孟嘗君買了「義」回來。但孟嘗君對馮諼的舉動非常不諒解。直到後來,孟嘗君被齊王解除官職,回到薛地居住。到了薛地,受到人民熱烈的歡迎,孟嘗君這才了解馮諼的用心。這時馮諼對孟嘗君說:「聰明的兔子都有三個藏身的洞窟,在緊急的時候就可以逃過獵人的追捕,免於一死。但是你現在只有一窟,還不能把枕頭墊得高高,無憂無慮地睡覺,我會再幫你尋找另外兩窟。」於是馮諼去見梁惠王,他告訴梁惠王,如果能請到孟嘗君幫他治理國家,那梁國一定能國富兵強。於是梁惠王派人邀請孟嘗君到梁國,連續請了三次,馮諼都叫孟嘗君不要答應。當齊王得知梁國一直派人來請孟嘗君,連忙也派人請孟嘗君重回齊國當相國。馮諼要孟嘗君向齊王請求,把先王傳下的祭器,放在薛地,並且興建宗廟,以確保薛地的安全。當宗廟建好後,馮諼對孟嘗君說:「現在三窟已成,從此以後你就可以把枕頭墊得高高,無憂無慮地睡覺了!」典源又見《戰國策.魏策一》內容則是表述張儀企圖遊說魏國背棄合縱,改投連橫以事秦。他說魏國如能事秦,那麼楚國、韓國一定不敢輕舉妄動。沒有楚國、韓國的外患,那麼魏國國君就可以「高枕而臥」了。後來「高枕無憂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形容身心安適,無憂無慮。 <br>
**參考詞語** : <br>`高枕無憂`<br>
|
ㄍㄠ ㄓㄣˇ ㄨˋ ㄧㄡ,高枕勿憂
| **注音**<br>`ㄍㄠ ㄓㄣˇ ㄨˋ ㄧㄡ` 的 中文是 `高枕勿憂` <br>
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高枕無憂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「高枕無憂」原作「高枕而臥」。據《戰國策.齊策四》載,戰國時,有一個叫馮諼的人,在齊國孟嘗君門下作食客。有一次,馮諼替孟嘗君到薛地去收債,但是他不但沒把錢要回來,反而把債券全燒了。薛地人民都以為這是孟嘗君的恩澤,對孟嘗君十分感激,馮諼等於幫孟嘗君買了「義」回來。但孟嘗君對馮諼的舉動非常不諒解。直到後來,孟嘗君被齊王解除官職,回到薛地居住。到了薛地,受到人民熱烈的歡迎,孟嘗君這才了解馮諼的用心。這時馮諼對孟嘗君說:「聰明的兔子都有三個藏身的洞窟,在緊急的時候就可以逃過獵人的追捕,免於一死。但是你現在只有一窟,還不能把枕頭墊得高高,無憂無慮地睡覺,我會再幫你尋找另外兩窟。」於是馮諼去見梁惠王,他告訴梁惠王,如果能請到孟嘗君幫他治理國家,那梁國一定能國富兵強。於是梁惠王派人邀請孟嘗君到梁國,連續請了三次,馮諼都叫孟嘗君不要答應。當齊王得知梁國一直派人來請孟嘗君,連忙也派人請孟嘗君重回齊國當相國。馮諼要孟嘗君向齊王請求,把先王傳下的祭器,放在薛地,並且興建宗廟,以確保薛地的安全。當宗廟建好後,馮諼對孟嘗君說:「現在三窟已成,從此以後你就可以把枕頭墊得高高,無憂無慮地睡覺了!」典源又見《戰國策.魏策一》內容則是表述張儀企圖遊說魏國背棄合縱,改投連橫以事秦。他說魏國如能事秦,那麼楚國、韓國一定不敢輕舉妄動。沒有楚國、韓國的外患,那麼魏國國君就可以「高枕而臥」了。後來「高枕無憂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形容身心安適,無憂無慮。 <br>
**參考詞語** : <br>`高枕無憂`<br>
|
ㄍㄠ ㄓㄣˇ ㄢ ㄑㄧㄣˇ,高枕安寢
| **注音**<br>`ㄍㄠ ㄓㄣˇ ㄢ ㄑㄧㄣˇ` 的 中文是 `高枕安寢` <br>
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高枕無憂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「高枕無憂」原作「高枕而臥」。據《戰國策.齊策四》載,戰國時,有一個叫馮諼的人,在齊國孟嘗君門下作食客。有一次,馮諼替孟嘗君到薛地去收債,但是他不但沒把錢要回來,反而把債券全燒了。薛地人民都以為這是孟嘗君的恩澤,對孟嘗君十分感激,馮諼等於幫孟嘗君買了「義」回來。但孟嘗君對馮諼的舉動非常不諒解。直到後來,孟嘗君被齊王解除官職,回到薛地居住。到了薛地,受到人民熱烈的歡迎,孟嘗君這才了解馮諼的用心。這時馮諼對孟嘗君說:「聰明的兔子都有三個藏身的洞窟,在緊急的時候就可以逃過獵人的追捕,免於一死。但是你現在只有一窟,還不能把枕頭墊得高高,無憂無慮地睡覺,我會再幫你尋找另外兩窟。」於是馮諼去見梁惠王,他告訴梁惠王,如果能請到孟嘗君幫他治理國家,那梁國一定能國富兵強。於是梁惠王派人邀請孟嘗君到梁國,連續請了三次,馮諼都叫孟嘗君不要答應。當齊王得知梁國一直派人來請孟嘗君,連忙也派人請孟嘗君重回齊國當相國。馮諼要孟嘗君向齊王請求,把先王傳下的祭器,放在薛地,並且興建宗廟,以確保薛地的安全。當宗廟建好後,馮諼對孟嘗君說:「現在三窟已成,從此以後你就可以把枕頭墊得高高,無憂無慮地睡覺了!」典源又見《戰國策.魏策一》內容則是表述張儀企圖遊說魏國背棄合縱,改投連橫以事秦。他說魏國如能事秦,那麼楚國、韓國一定不敢輕舉妄動。沒有楚國、韓國的外患,那麼魏國國君就可以「高枕而臥」了。後來「高枕無憂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形容身心安適,無憂無慮。 <br>
**參考詞語** : <br>`高枕無憂`<br>
|
ㄍㄠ ㄓㄣˇ ㄢ ㄨㄛˋ,高枕安臥
| **注音**<br>`ㄍㄠ ㄓㄣˇ ㄢ ㄨㄛˋ` 的 中文是 `高枕安臥` <br>
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高枕無憂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「高枕無憂」原作「高枕而臥」。據《戰國策.齊策四》載,戰國時,有一個叫馮諼的人,在齊國孟嘗君門下作食客。有一次,馮諼替孟嘗君到薛地去收債,但是他不但沒把錢要回來,反而把債券全燒了。薛地人民都以為這是孟嘗君的恩澤,對孟嘗君十分感激,馮諼等於幫孟嘗君買了「義」回來。但孟嘗君對馮諼的舉動非常不諒解。直到後來,孟嘗君被齊王解除官職,回到薛地居住。到了薛地,受到人民熱烈的歡迎,孟嘗君這才了解馮諼的用心。這時馮諼對孟嘗君說:「聰明的兔子都有三個藏身的洞窟,在緊急的時候就可以逃過獵人的追捕,免於一死。但是你現在只有一窟,還不能把枕頭墊得高高,無憂無慮地睡覺,我會再幫你尋找另外兩窟。」於是馮諼去見梁惠王,他告訴梁惠王,如果能請到孟嘗君幫他治理國家,那梁國一定能國富兵強。於是梁惠王派人邀請孟嘗君到梁國,連續請了三次,馮諼都叫孟嘗君不要答應。當齊王得知梁國一直派人來請孟嘗君,連忙也派人請孟嘗君重回齊國當相國。馮諼要孟嘗君向齊王請求,把先王傳下的祭器,放在薛地,並且興建宗廟,以確保薛地的安全。當宗廟建好後,馮諼對孟嘗君說:「現在三窟已成,從此以後你就可以把枕頭墊得高高,無憂無慮地睡覺了!」典源又見《戰國策.魏策一》內容則是表述張儀企圖遊說魏國背棄合縱,改投連橫以事秦。他說魏國如能事秦,那麼楚國、韓國一定不敢輕舉妄動。沒有楚國、韓國的外患,那麼魏國國君就可以「高枕而臥」了。後來「高枕無憂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形容身心安適,無憂無慮。 <br>
**參考詞語** : <br>`高枕無憂`<br>
|
ㄍㄠ ㄓㄣˇ ㄨˊ ㄧㄡ,高枕無憂
| **注音**<br>`ㄍㄠ ㄓㄣˇ ㄨˊ ㄧㄡ` 的 中文是 `高枕無憂` <br>
**典故說明** : <br> 「高枕無憂」原作「高枕而臥」。據《戰國策.齊策四》載,戰國時,有一個叫馮諼的人,在齊國孟嘗君門下作食客。有一次,馮諼替孟嘗君到薛地去收債,但是他不但沒把錢要回來,反而把債券全燒了。薛地人民都以為這是孟嘗君的恩澤,對孟嘗君十分感激,馮諼等於幫孟嘗君買了「義」回來。但孟嘗君對馮諼的舉動非常不諒解。直到後來,孟嘗君被齊王解除官職,回到薛地居住。到了薛地,受到人民熱烈的歡迎,孟嘗君這才了解馮諼的用心。這時馮諼對孟嘗君說:「聰明的兔子都有三個藏身的洞窟,在緊急的時候就可以逃過獵人的追捕,免於一死。但是你現在只有一窟,還不能把枕頭墊得高高,無憂無慮地睡覺,我會再幫你尋找另外兩窟。」於是馮諼去見梁惠王,他告訴梁惠王,如果能請到孟嘗君幫他治理國家,那梁國一定能國富兵強。於是梁惠王派人邀請孟嘗君到梁國,連續請了三次,馮諼都叫孟嘗君不要答應。當齊王得知梁國一直派人來請孟嘗君,連忙也派人請孟嘗君重回齊國當相國。馮諼要孟嘗君向齊王請求,把先王傳下的祭器,放在薛地,並且興建宗廟,以確保薛地的安全。當宗廟建好後,馮諼對孟嘗君說:「現在三窟已成,從此以後你就可以把枕頭墊得高高,無憂無慮地睡覺了!」典源又見《戰國策.魏策一》內容則是表述張儀企圖遊說魏國背棄合縱,改投連橫以事秦。他說魏國如能事秦,那麼楚國、韓國一定不敢輕舉妄動。沒有楚國、韓國的外患,那麼魏國國君就可以「高枕而臥」了。後來「高枕無憂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形容身心安適,無憂無慮。 <br>
**語意說明** : <br> 形容身心安適,無憂無慮。 <br>
**例句** : <br>年輕時的努力,是為了老年時可以`高枕無憂`。<br>
那個奸臣以為眼中釘已經拔除,從此可以`高枕無憂`地為所欲為了。<br>
國家仍處多事之秋,大家仍須戒慎行事,不可有`高枕無憂`的想法。<br>
只要我們未雨綢繆,做好防颱工作,就是颱風來了,也可以`高枕無憂`。<br>
不要以為考上大學,就可以`高枕無憂`了,要知道這才是努力奮發的開始。<br>
引發登革熱的病媒蚊很頑強,就是噴灑了藥劑,也並不表示就能`高枕無憂`。<br>
我們就將計就計,讓對方以為可以`高枕無憂`,再設法趁虛而入,殺他個片甲不留。<br>
公司內憂外患不斷,新當權派卻沉迷於奪權的勝利之中,滿以為從此可以`高枕無憂`,真是令人焦急。
**近義成語** :<br>`無憂無慮`<br>
**反義成語** :<br>`危在旦夕`、`忐忑不安` <br>
**參考詞語** : <br>`安枕而臥`、`高枕而臥`、`高枕安寢`、`高枕不虞`、`高枕安臥`、`高枕勿憂`、`高枕無虞`<br>
|
ㄍㄠ ㄓㄣˇ ㄨˊ ㄩˊ,高枕無虞
| **注音**<br>`ㄍㄠ ㄓㄣˇ ㄨˊ ㄩˊ` 的 中文是 `高枕無虞` <br>
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高枕無憂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「高枕無憂」原作「高枕而臥」。據《戰國策.齊策四》載,戰國時,有一個叫馮諼的人,在齊國孟嘗君門下作食客。有一次,馮諼替孟嘗君到薛地去收債,但是他不但沒把錢要回來,反而把債券全燒了。薛地人民都以為這是孟嘗君的恩澤,對孟嘗君十分感激,馮諼等於幫孟嘗君買了「義」回來。但孟嘗君對馮諼的舉動非常不諒解。直到後來,孟嘗君被齊王解除官職,回到薛地居住。到了薛地,受到人民熱烈的歡迎,孟嘗君這才了解馮諼的用心。這時馮諼對孟嘗君說:「聰明的兔子都有三個藏身的洞窟,在緊急的時候就可以逃過獵人的追捕,免於一死。但是你現在只有一窟,還不能把枕頭墊得高高,無憂無慮地睡覺,我會再幫你尋找另外兩窟。」於是馮諼去見梁惠王,他告訴梁惠王,如果能請到孟嘗君幫他治理國家,那梁國一定能國富兵強。於是梁惠王派人邀請孟嘗君到梁國,連續請了三次,馮諼都叫孟嘗君不要答應。當齊王得知梁國一直派人來請孟嘗君,連忙也派人請孟嘗君重回齊國當相國。馮諼要孟嘗君向齊王請求,把先王傳下的祭器,放在薛地,並且興建宗廟,以確保薛地的安全。當宗廟建好後,馮諼對孟嘗君說:「現在三窟已成,從此以後你就可以把枕頭墊得高高,無憂無慮地睡覺了!」典源又見《戰國策.魏策一》內容則是表述張儀企圖遊說魏國背棄合縱,改投連橫以事秦。他說魏國如能事秦,那麼楚國、韓國一定不敢輕舉妄動。沒有楚國、韓國的外患,那麼魏國國君就可以「高枕而臥」了。後來「高枕無憂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形容身心安適,無憂無慮。 <br>
**參考詞語** : <br>`高枕無憂`<br>
|
ㄍㄠ ㄓㄣˇ ㄦˊ ㄨㄛˋ,高枕而臥
| **注音**<br>`ㄍㄠ ㄓㄣˇ ㄦˊ ㄨㄛˋ` 的 中文是 `高枕而臥` <br>
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高枕無憂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「高枕無憂」原作「高枕而臥」。據《戰國策.齊策四》載,戰國時,有一個叫馮諼的人,在齊國孟嘗君門下作食客。有一次,馮諼替孟嘗君到薛地去收債,但是他不但沒把錢要回來,反而把債券全燒了。薛地人民都以為這是孟嘗君的恩澤,對孟嘗君十分感激,馮諼等於幫孟嘗君買了「義」回來。但孟嘗君對馮諼的舉動非常不諒解。直到後來,孟嘗君被齊王解除官職,回到薛地居住。到了薛地,受到人民熱烈的歡迎,孟嘗君這才了解馮諼的用心。這時馮諼對孟嘗君說:「聰明的兔子都有三個藏身的洞窟,在緊急的時候就可以逃過獵人的追捕,免於一死。但是你現在只有一窟,還不能把枕頭墊得高高,無憂無慮地睡覺,我會再幫你尋找另外兩窟。」於是馮諼去見梁惠王,他告訴梁惠王,如果能請到孟嘗君幫他治理國家,那梁國一定能國富兵強。於是梁惠王派人邀請孟嘗君到梁國,連續請了三次,馮諼都叫孟嘗君不要答應。當齊王得知梁國一直派人來請孟嘗君,連忙也派人請孟嘗君重回齊國當相國。馮諼要孟嘗君向齊王請求,把先王傳下的祭器,放在薛地,並且興建宗廟,以確保薛地的安全。當宗廟建好後,馮諼對孟嘗君說:「現在三窟已成,從此以後你就可以把枕頭墊得高高,無憂無慮地睡覺了!」典源又見《戰國策.魏策一》內容則是表述張儀企圖遊說魏國背棄合縱,改投連橫以事秦。他說魏國如能事秦,那麼楚國、韓國一定不敢輕舉妄動。沒有楚國、韓國的外患,那麼魏國國君就可以「高枕而臥」了。後來「高枕無憂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形容身心安適,無憂無慮。 <br>
**參考詞語** : <br>`高枕無憂`<br>
|
ㄍㄠ ㄊㄞˊ ㄇㄧㄥˊ ㄐㄧㄥˋ,高檯明鏡
| **注音**<br>`ㄍㄠ ㄊㄞˊ ㄇㄧㄥˊ ㄐㄧㄥˋ` 的 中文是 `高檯明鏡` <br>
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明鏡高懸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根據《西京雜記》的記載,劉邦攻入咸陽宮時,尋獲寶物一方明鏡,它能照見人的五臟六腑,也能鑑別人心正邪。秦始皇常利用它來照宮女,凡心膽慌張跳動的就殺死她。杜甫〈洗兵馬〉詩「司徒清鑒懸明鏡」句,正式用「懸明鏡」來稱許司徒李光弼,從此人們就以「明鏡(秦鏡)高懸」來比喻官吏辦事明察洞燭,執法公正嚴明。 <br>
**參考詞語** : <br>`明鏡高懸`<br>
|
ㄍㄠ ㄓㄢ ㄩㄢˇ ㄓㄨˇ,高瞻遠矚
| **注音**<br>`ㄍㄠ ㄓㄢ ㄩㄢˇ ㄓㄨˇ` 的 中文是 `高瞻遠矚` <br>
**典故說明** : <br> 「高瞻遠矚」係由「高瞻」及「遠矚」二語組合而成。<br>
「高瞻」見於漢.王充《論衡.別通》。此篇主要闡述學識廣博的重要。文中提出了所謂的「通人」,並說:「夫通人猶富人,不通者猶貧人也。俱以七尺為形,通人胸中懷百家之言,不通者空腹無一牒之誦。」在王充看來,學識若不能求其廣,就如窮人一般。錢財方面的貧窮是使人家徒四壁,學識方面的貧窮則使人腹笥甚窘。所以對於許多儒生「一經為是,何須博覽」的說法,王充也有所抨擊。他認為一般人都希望待在光線明亮之處,而不希望待在幽閉陰暗的地方,也希望自己能居於高處,視野無限寬廣,學識的追求亦須以此為目的,若能博覽廣納豐富的學識,內心將有如充滿陽光的屋室,光亮無比,胸懷亦將開闊。但若封閉心智,執意於狹隘而單一的學問,不願使識見廣博,那就像是毫無生氣的死人一樣。後來這段文字中的「高瞻」被截取出來,用來形容識見廣闊。<br>
「遠矚」則是出自北魏.張淵〈觀象賦〉(見收於《魏書》本傳)。張淵,史書云:「不知何許人。明占候,曉內外星分。」即言此人善以天象變化來推測吉凶禍福。其作〈觀象賦〉,即其觀察天象時,對人事變化所生的種種感慨。文中有「凝神遠矚,䚕目八荒」之句,原用以描繪凝神遠望,縱觀天下的姿態,而後「遠矚」一詞被截取出來,引申為眼光長遠的意思。這兩個典源一見「高瞻」,一見「遠矚」,後來被合用成「高瞻遠矚」,用來形容見識遠大。 <br>
**語意說明** : <br> 形容見識遠大。褒義。 <br>
**例句** : <br>大家都十分佩服他擁有這樣`高瞻遠矚`的創業眼光。<br>
由於他`高瞻遠矚`,洞察世變,才能成就一番大事業。<br>
像他這樣凡事只計較近利,哪能稱為『`高瞻遠矚`』?<br>
我們如果能`高瞻遠矚`,就不會被眼前的無知短視所困。<br>
做生意要懂得`高瞻遠矚`,不能只注意眼前的蠅頭小利。<br>
虧他`高瞻遠矚`,早買下這塊荒地,如今已是寸土寸金了。<br>
當年他`高瞻遠矚`地投資電子產業,如今已經成為科技新貴。<br>
一個人不但要腳踏實地,還要能`高瞻遠矚`,才有成功的機會。<br>
因為他是一位`高瞻遠矚`的政治家,所以我把神聖的一票投給他。<br>
他`高瞻遠矚`地指出,必須重視教育,培育人才,國家才有希望。
**近義成語** :<br>`目光如炬`<br>
**反義成語** :<br>`目光如豆`、`鼠目寸光` <br>
|
ㄍㄠ ㄐㄧㄝˊ ㄑㄧㄥ ㄈㄥ,高節清風
| **注音**<br>`ㄍㄠ ㄐㄧㄝˊ ㄑㄧㄥ ㄈㄥ` 的 中文是 `高節清風` <br>
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高風亮節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<br>
「高風亮節」係由「高風」及「亮節」二語組合而成。<br>
「高風」見於《後漢書.卷二八下.馮衍傳》。馮衍,字敬通,東漢辭賦家,京兆杜陵人,生卒年不詳。少有奇才,博通群書。王莽時,諸公薦舉,馮衍辭不肯仕。新朝末年入更始政權,後與鮑永歸降光武帝;但光武帝怨衍遲不歸降,未予重用。後衍因與外戚交往,被免官歸里,撰〈顯志賦〉以自傷。賦中借史實以諷諭時政,借追慕古人而抒發其鬱抑不平。賦云:「沮先聖之成論兮,名賢之高風。」是寫馮衍雖然傷己不能遇到堯舜這樣的明君,但自己依然保持著高尚的志節,不苟同這種世俗之見。<br>
「亮節」則見於晉.陸雲〈晉故豫章內史夏府君誄〉。陸雲(西元262∼303),字士龍,晉吳郡人。與兄陸機齊名,時稱「二陸」。其文詞藻麗密,旨意深雅。他在好友豫章內史夏府君過世後,寫了一篇哀祭文。其中:「越殷自周,紹膺遺祉,亮節三恪,侯服千祀,悠悠訖茲,徽烈不巳。」是敘述好友生前美好的德行、偉大的功業。並以「亮節」一詞,形容故友的堅貞節操。後來這兩個詞語被合成「高風亮節」,用來形容人的品格高尚,氣節堅貞。 <br>
**參考詞語** : <br>`高風亮節`<br>
|
ㄍㄠ ㄊㄞˊ ㄇㄧㄥˊ ㄐㄧㄥˋ,高臺明鏡
| **注音**<br>`ㄍㄠ ㄊㄞˊ ㄇㄧㄥˊ ㄐㄧㄥˋ` 的 中文是 `高臺明鏡` <br>
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明鏡高懸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根據《西京雜記》的記載,劉邦攻入咸陽宮時,尋獲寶物一方明鏡,它能照見人的五臟六腑,也能鑑別人心正邪。秦始皇常利用它來照宮女,凡心膽慌張跳動的就殺死她。杜甫〈洗兵馬〉詩「司徒清鑒懸明鏡」句,正式用「懸明鏡」來稱許司徒李光弼,從此人們就以「明鏡(秦鏡)高懸」來比喻官吏辦事明察洞燭,執法公正嚴明。 <br>
**參考詞語** : <br>`明鏡高懸`<br>
|
ㄍㄠ ㄊㄢˊ ㄎㄨㄛˋ ㄌㄨㄣˋ,高談闊論
| **注音**<br>`ㄍㄠ ㄊㄢˊ ㄎㄨㄛˋ ㄌㄨㄣˋ` 的 中文是 `高談闊論` <br>
**典故說明** : <br> 「高談」一詞出現的時間相當早,在《東觀漢記.卷一八.趙勤列傳》中就有「高譚清論」的用法。「譚」與「談」通。「高談清論」就是高雅不涉俗務地談論。後來「高談闊論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指見地高超、範圍廣闊地談論始見唐代呂巖〈徽宗齋會〉詩的開頭兩句「高談闊論若無人,可惜明君不遇真」。呂巖就是呂洞賓,相傳學道成仙,為八仙之一。後來這句成語引申有「痛快而無拘束地談論」的意思。例如《三俠五義》第二一回:「換盞傳杯,高談闊論。」又被引申泛指沒有實質內容,空泛而漫無邊際地談論。例如《文明小史》第一八回:「他們三個人圍著煙燈談天,席面上主賓四位,也在那裡高談闊論起來。」 <br>
**語意說明** : <br> 比喻暢快而無拘束地談論。比喻沒有實質內容,空泛而漫無邊際地談論。 <br>
**例句** : <br>我最愛閒來三五好友,泡一壺好茶,`高談闊論`。<br>
幾杯黃酒下肚,這幾位騷客便`高談闊論`,各抒己見起來。<br>
<br>
他們只會`高談闊論`,於事無補。<br>
那些只會`高談闊論`的人,往往少有作為。<br>
我實在無心聽他們`高談闊論`,找個藉口,抽身離開。<br>
在這個當頭,`高談闊論`沒有用,得採取具體行動才行。<br>
不明事情發生的原因何在,一堆人就在現場`高談闊論`起來。
**近義成語** :<br>`放言高論`、`侃侃而談`、`高談劇論`、`議論風發`、`高談弘論`、`誇誇其談`<br>
**反義成語** :<br>`三緘其口`、`緘口結舌`、`坐言起行`、`身體力行` <br>
**參考詞語** : <br>`闊論高談`、`清談高論`、`高譚清論`<br>
|
ㄍㄠ ㄊㄢˊ ㄑㄧㄥ ㄌㄨㄣˋ,高譚清論
| **注音**<br>`ㄍㄠ ㄊㄢˊ ㄑㄧㄥ ㄌㄨㄣˋ` 的 中文是 `高譚清論` <br>
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高談闊論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「高談」一詞出現的時間相當早,在《東觀漢記.卷一八.趙勤列傳》中就有「高譚清論」的用法。「譚」與「談」通。「高談清論」就是高雅不涉俗務地談論。後來「高談闊論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指見地高超、範圍廣闊地談論始見唐代呂巖〈徽宗齋會〉詩的開頭兩句「高談闊論若無人,可惜明君不遇真」。呂巖就是呂洞賓,相傳學道成仙,為八仙之一。後來這句成語引申有「痛快而無拘束地談論」的意思。例如《三俠五義》第二一回:「換盞傳杯,高談闊論。」又被引申泛指沒有實質內容,空泛而漫無邊際地談論。例如《文明小史》第一八回:「他們三個人圍著煙燈談天,席面上主賓四位,也在那裡高談闊論起來。」 <br>
**參考詞語** : <br>`高談闊論`<br>
|
ㄍㄠ ㄈㄥ ㄌㄧㄤˋ ㄐㄧㄝˊ,高風亮節
| **注音**<br>`ㄍㄠ ㄈㄥ ㄌㄧㄤˋ ㄐㄧㄝˊ` 的 中文是 `高風亮節` <br>
**典故說明** : <br> 「高風亮節」係由「高風」及「亮節」二語組合而成。<br>
「高風」見於《後漢書.卷二八下.馮衍傳》。馮衍,字敬通,東漢辭賦家,京兆杜陵人,生卒年不詳。少有奇才,博通群書。王莽時,諸公薦舉,馮衍辭不肯仕。新朝末年入更始政權,後與鮑永歸降光武帝;但光武帝怨衍遲不歸降,未予重用。後衍因與外戚交往,被免官歸里,撰〈顯志賦〉以自傷。賦中借史實以諷諭時政,借追慕古人而抒發其鬱抑不平。賦云:「沮先聖之成論兮,名賢之高風。」是寫馮衍雖然傷己不能遇到堯舜這樣的明君,但自己依然保持著高尚的志節,不苟同這種世俗之見。<br>
「亮節」則見於晉.陸雲〈晉故豫章內史夏府君誄〉。陸雲(西元262∼303),字士龍,晉吳郡人。與兄陸機齊名,時稱「二陸」。其文詞藻麗密,旨意深雅。他在好友豫章內史夏府君過世後,寫了一篇哀祭文。其中:「越殷自周,紹膺遺祉,亮節三恪,侯服千祀,悠悠訖茲,徽烈不巳。」是敘述好友生前美好的德行、偉大的功業。並以「亮節」一詞,形容故友的堅貞節操。後來這兩個詞語被合成「高風亮節」,用來形容人的品格高尚,氣節堅貞。 <br>
**語意說明** : <br> 形容人的品格高尚,氣節堅貞。褒義。 <br>
**例句** : <br>陳教授的`高風亮節`,得到全體師生的欽佩。<br>
文天祥的`高風亮節`,值得每個人學習效法。<br>
李將軍不忮不求的`高風亮節`,令所有人敬佩。<br>
史可法、文天祥等民族英雄的`高風亮節`,一直為世人所景仰。<br>
如今世風日下,人心不古,崇尚傳統知識分子`高風亮節`的已經少見。
**反義成語** :<br>`卑鄙無恥`、`寡廉鮮恥` <br>
**參考詞語** : <br>`高風峻節`、`高風勁節`、`貞風亮節`、`清風亮節`、`亮節高風`、`高風大節`、`孤標峻節`、`勁節高風`、`苦節高標`、`高節清風`、`高風苦節`<br>
|
ㄍㄠ ㄈㄥ ㄐㄧㄥˋ ㄐㄧㄝˊ,高風勁節
| **注音**<br>`ㄍㄠ ㄈㄥ ㄐㄧㄥˋ ㄐㄧㄝˊ` 的 中文是 `高風勁節` <br>
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高風亮節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<br>
「高風亮節」係由「高風」及「亮節」二語組合而成。<br>
「高風」見於《後漢書.卷二八下.馮衍傳》。馮衍,字敬通,東漢辭賦家,京兆杜陵人,生卒年不詳。少有奇才,博通群書。王莽時,諸公薦舉,馮衍辭不肯仕。新朝末年入更始政權,後與鮑永歸降光武帝;但光武帝怨衍遲不歸降,未予重用。後衍因與外戚交往,被免官歸里,撰〈顯志賦〉以自傷。賦中借史實以諷諭時政,借追慕古人而抒發其鬱抑不平。賦云:「沮先聖之成論兮,名賢之高風。」是寫馮衍雖然傷己不能遇到堯舜這樣的明君,但自己依然保持著高尚的志節,不苟同這種世俗之見。<br>
「亮節」則見於晉.陸雲〈晉故豫章內史夏府君誄〉。陸雲(西元262∼303),字士龍,晉吳郡人。與兄陸機齊名,時稱「二陸」。其文詞藻麗密,旨意深雅。他在好友豫章內史夏府君過世後,寫了一篇哀祭文。其中:「越殷自周,紹膺遺祉,亮節三恪,侯服千祀,悠悠訖茲,徽烈不巳。」是敘述好友生前美好的德行、偉大的功業。並以「亮節」一詞,形容故友的堅貞節操。後來這兩個詞語被合成「高風亮節」,用來形容人的品格高尚,氣節堅貞。 <br>
**參考詞語** : <br>`高風亮節`<br>
|
ㄍㄠ ㄈㄥ ㄉㄚˋ ㄐㄧㄝˊ,高風大節
| **注音**<br>`ㄍㄠ ㄈㄥ ㄉㄚˋ ㄐㄧㄝˊ` 的 中文是 `高風大節` <br>
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高風亮節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<br>
「高風亮節」係由「高風」及「亮節」二語組合而成。<br>
「高風」見於《後漢書.卷二八下.馮衍傳》。馮衍,字敬通,東漢辭賦家,京兆杜陵人,生卒年不詳。少有奇才,博通群書。王莽時,諸公薦舉,馮衍辭不肯仕。新朝末年入更始政權,後與鮑永歸降光武帝;但光武帝怨衍遲不歸降,未予重用。後衍因與外戚交往,被免官歸里,撰〈顯志賦〉以自傷。賦中借史實以諷諭時政,借追慕古人而抒發其鬱抑不平。賦云:「沮先聖之成論兮,名賢之高風。」是寫馮衍雖然傷己不能遇到堯舜這樣的明君,但自己依然保持著高尚的志節,不苟同這種世俗之見。<br>
「亮節」則見於晉.陸雲〈晉故豫章內史夏府君誄〉。陸雲(西元262∼303),字士龍,晉吳郡人。與兄陸機齊名,時稱「二陸」。其文詞藻麗密,旨意深雅。他在好友豫章內史夏府君過世後,寫了一篇哀祭文。其中:「越殷自周,紹膺遺祉,亮節三恪,侯服千祀,悠悠訖茲,徽烈不巳。」是敘述好友生前美好的德行、偉大的功業。並以「亮節」一詞,形容故友的堅貞節操。後來這兩個詞語被合成「高風亮節」,用來形容人的品格高尚,氣節堅貞。 <br>
**參考詞語** : <br>`高風亮節`<br>
|
ㄍㄠ ㄈㄥ ㄐㄩㄣˋ ㄐㄧㄝˊ,高風峻節
| **注音**<br>`ㄍㄠ ㄈㄥ ㄐㄩㄣˋ ㄐㄧㄝˊ` 的 中文是 `高風峻節` <br>
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高風亮節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<br>
「高風亮節」係由「高風」及「亮節」二語組合而成。<br>
「高風」見於《後漢書.卷二八下.馮衍傳》。馮衍,字敬通,東漢辭賦家,京兆杜陵人,生卒年不詳。少有奇才,博通群書。王莽時,諸公薦舉,馮衍辭不肯仕。新朝末年入更始政權,後與鮑永歸降光武帝;但光武帝怨衍遲不歸降,未予重用。後衍因與外戚交往,被免官歸里,撰〈顯志賦〉以自傷。賦中借史實以諷諭時政,借追慕古人而抒發其鬱抑不平。賦云:「沮先聖之成論兮,名賢之高風。」是寫馮衍雖然傷己不能遇到堯舜這樣的明君,但自己依然保持著高尚的志節,不苟同這種世俗之見。<br>
「亮節」則見於晉.陸雲〈晉故豫章內史夏府君誄〉。陸雲(西元262∼303),字士龍,晉吳郡人。與兄陸機齊名,時稱「二陸」。其文詞藻麗密,旨意深雅。他在好友豫章內史夏府君過世後,寫了一篇哀祭文。其中:「越殷自周,紹膺遺祉,亮節三恪,侯服千祀,悠悠訖茲,徽烈不巳。」是敘述好友生前美好的德行、偉大的功業。並以「亮節」一詞,形容故友的堅貞節操。後來這兩個詞語被合成「高風亮節」,用來形容人的品格高尚,氣節堅貞。 <br>
**參考詞語** : <br>`高風亮節`<br>
|
ㄍㄠ ㄈㄥ ㄎㄨˇ ㄐㄧㄝˊ,高風苦節
| **注音**<br>`ㄍㄠ ㄈㄥ ㄎㄨˇ ㄐㄧㄝˊ` 的 中文是 `高風苦節` <br>
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高風亮節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<br>
「高風亮節」係由「高風」及「亮節」二語組合而成。<br>
「高風」見於《後漢書.卷二八下.馮衍傳》。馮衍,字敬通,東漢辭賦家,京兆杜陵人,生卒年不詳。少有奇才,博通群書。王莽時,諸公薦舉,馮衍辭不肯仕。新朝末年入更始政權,後與鮑永歸降光武帝;但光武帝怨衍遲不歸降,未予重用。後衍因與外戚交往,被免官歸里,撰〈顯志賦〉以自傷。賦中借史實以諷諭時政,借追慕古人而抒發其鬱抑不平。賦云:「沮先聖之成論兮,名賢之高風。」是寫馮衍雖然傷己不能遇到堯舜這樣的明君,但自己依然保持著高尚的志節,不苟同這種世俗之見。<br>
「亮節」則見於晉.陸雲〈晉故豫章內史夏府君誄〉。陸雲(西元262∼303),字士龍,晉吳郡人。與兄陸機齊名,時稱「二陸」。其文詞藻麗密,旨意深雅。他在好友豫章內史夏府君過世後,寫了一篇哀祭文。其中:「越殷自周,紹膺遺祉,亮節三恪,侯服千祀,悠悠訖茲,徽烈不巳。」是敘述好友生前美好的德行、偉大的功業。並以「亮節」一詞,形容故友的堅貞節操。後來這兩個詞語被合成「高風亮節」,用來形容人的品格高尚,氣節堅貞。 <br>
**參考詞語** : <br>`高風亮節`<br>
|
ㄈㄚˇ ㄕㄤˋ ㄔㄨㄥ ㄍㄨㄢ,髮上衝冠
| **注音**<br>`ㄈㄚˇ ㄕㄤˋ ㄔㄨㄥ ㄍㄨㄢ` 的 中文是 `髮上衝冠` <br>
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怒髮衝冠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頭髮直豎,把戴的帽子都頂了起來,這是古人用來形容極度憤怒的樣子。古代成年人是要戴冠的。和「怒髮衝冠」相關最有名的故事當屬藺相如「完璧歸趙」了。戰國時代,秦王想用十五座城池換取趙國的和氏璧。趙王因宦者令繆賢推薦,召見藺相如,並且問他對這件事的看法。藺相如不想使秦國有攻打趙國的藉口,主張送和氏璧到秦國去,並說:「君王如確定沒有合適的人選,我願意帶著和氏璧出使。秦國真的給城,璧就留給秦國;不給,我會將和氏璧完好的送回趙國。」於是趙王派他帶著和氏璧西行入秦國。到了秦國,藺相如發覺秦王並不是真正想用十五座城池來交換和氏璧,於是在秦王欣賞和氏璧時,假意的說璧上有瑕疵要指給秦王看。等和氏璧回到他的手上,立刻後退了幾步,倚柱而立,氣得頭髮豎立,頂起帽子,說秦王既無意把城池償還趙王,他只好把頭、璧都在柱上撞碎。事實上,在《莊子.盜跖》篇中就已提到盜跖一聽孔子來訪,氣得「髮上指冠」,這和「怒髮衝冠」的意思是一樣的。《史記.卷八六.刺客列傳.荊軻》中講到燕太子丹在易水之邊為荊軻送行,壯烈的場面讓在場的人「髮盡上指冠」,內心慷慨激昂到髮盡直豎,意思也是相近的。《莊子》的典故雖較早,但是推究後來所用的「怒髮衝冠」,當以藺相如故事較為貼近。 <br>
**參考詞語** : <br>`怒髮衝冠`<br>
|
ㄈㄚˇ ㄧㄣˇ ㄑㄧㄢ ㄐㄩㄣ,髮引千鈞
| **注音**<br>`ㄈㄚˇ ㄧㄣˇ ㄑㄧㄢ ㄐㄩㄣ` 的 中文是 `髮引千鈞` <br>
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千鈞一髮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「千鈞一髮」原作「髮引千鈞」。典源本於《列子.仲尼》。中山公子牟,是魏國公室的公子,愛好與賢人交遊,不管國事,他很推崇趙國人公孫龍的學說。樂正子輿知道後,對著公子牟嘲笑公孫龍說:「公孫龍言辭荒誕,善於詭辯,像他說的髮引千鈞、白馬非馬等言論,根本是違背客觀規律的謬論!」公子牟聽了反駁樂正子輿說:「智者的話,本來就不是愚者所能了解的,你說那些言論不合理,其實是因為你不明白其中的道理。就拿『髮引千鈞』來說,一根頭髮之所以可以繫著千鈞重物,這是因為頭髮承受力量均衡的原因。』」以一根細髮絲,拉引千鈞之重物,在一般人的看法,本來就是隨時會斷,《列子》此處所說的「髮引千鈞,勢至等」是一種邏輯推論,並不影響「髮引千鈞」代表危險狀況的原義,所以在《漢書.卷五一.賈鄒枚路傳.枚乘》裡,「夫以一縷之任,係千鈞之重」,這句話的意思是說:拿一根細線繫著千鈞的重物;另外在唐.韓愈〈與孟尚書書〉中,「其危如一髮引千鈞」,這句話的意思是:情勢的危急,就像是在一根頭髮上,掛著千鈞重的東西一樣。這兩處的說法都是危險的意思後來「千鈞一髮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比喻非常危險。「千鈞一髮」較早的書證如宋.李曾伯〈水龍吟.吾皇神武中興〉詞:「中流孤艇,千鈞一髮,老夫何有?」 <br>
**參考詞語** : <br>`千鈞一髮`<br>
|
ㄉㄡˋ ㄐㄧㄠˇ ㄍㄡ ㄒㄧㄣ,鬥角鉤心
| **注音**<br>`ㄉㄡˋ ㄐㄧㄠˇ ㄍㄡ ㄒㄧㄣ` 的 中文是 `鬥角鉤心` <br>
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鉤心鬥角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杜牧(西元803∼852),字牧之,號樊川,唐朝京兆人。個性剛直,詩風豪邁不羈,文章縱橫奧衍,多切中經世之務,在晚唐的成就頗高,時人稱為「小杜」,以別於杜甫。著有《樊川集》,代表作品有〈阿房宮賦〉、〈泊秦淮〉等。因生活在內憂外患的晚唐時期,一直關心國事,抱有挽救危亡,以恢復唐王朝繁榮昌盛的理想。典源內容描寫秦始皇時,認為咸陽城人口太多,秦宮太狹小,於是耗費了大量的時間、勞力和金錢,在今陜西省長安縣西北建造了阿房宮,規模富麗堂皇,是秦朝最大的宮殿。而唐敬宗在繼位後,也廣造宮室,致使天怒人怨,所以他寫了這一篇〈阿房宮賦〉,以秦朝的濫用民力、奢逸亡國為例,借以諷喻當世。秦朝阿房宮佔地有三百多里,樓層高度足以隔離天空和陽光,從驪山北面開始,蜿蜒向西,一直到咸陽。五步就有一座樓,十步就有一座閣;綿亙曲折的走廊,有如縵帛的迴環;那高翹的簷牙,像啄食的鳥喙;順著地勢的高下,構造彼此重疊交錯。盤迴曲折,像蜂房,像水渦,高聳直立,不知有幾千幾萬個院落。深邃幽遠、高高低低的建築,常讓人分不出西東;宮中的景色也常讓人不知身在何處。在一天之內,同一個宮殿之中,氣候卻大不相同。後來「鉤心鬥角」被用來形容宮室建築的結構精緻巧妙。在清代梁紹壬《兩般秋雨盦隨筆.卷一.詠物詩》所云:「近時詩家詠物,鉤心鬥角,有突過前人者。」這幾句中,已非原來的用法,而是用於比喻詩文的布局結構精心巧製,爭奇鬥勝。在其另外一篇《兩般秋雨盦隨筆.卷一.象棋》說:「夫救彼正所以固我也,鉤心鬥角,更難于二人對局者。」則是轉為比喻競鬥心機,刻意經營的意思,也就是現今常用的意義了。 <br>
**參考詞語** : <br>`鉤心鬥角`<br>
|
ㄍㄨㄟˇ ㄕˇ ㄕㄣˊ ㄔㄞ,鬼使神差
| **注音**<br>`ㄍㄨㄟˇ ㄕˇ ㄕㄣˊ ㄔㄞ` 的 中文是 `鬼使神差` <br>
**典故說明** : <br> 元明時期以水滸英雄為題材的戲劇很多,元代李致遠的《還牢末》便是其中之一。故事主角官差李孔目,因為搭救錯手打死人的梁山泊好漢李逵,被冤枉和梁山泊勾結意圖不軌而下獄,回到梁山泊的李逵得知消息後趕來救他,沒想李孔目已早一步被劉唐和史進救出。後來兩人相遇,他對李逵說:「今天能遇到你,正好像是『鬼使神差』」,意指冥冥中有鬼神相助,才能再見到李逵。後來「鬼使神差」被用來比喻事出意外,被莫名力量驅使而不由自主。 <br>
**語意說明** : <br> 比喻被莫名力量驅使而不由自主。 <br>
**例句** : <br>我實在很意外,他竟然會做出這樣`鬼使神差`的事。<br>
提早一班搭上失事飛機,想是`鬼使神差`,莫可奈何。<br>
小李一向小氣,今天居然主動去付帳,莫非`鬼使神差`。<br>
分手多年,相思不忘,今日巧逢,應是上天有意,`鬼使神差`。
**近義成語** :<br>`不由自主`、`身不由己`、`陰錯陽差`<br>
**參考詞語** : <br>`神差鬼使`<br>
|
ㄍㄨㄟˇ ㄔㄨ ㄕㄣˊ ㄖㄨˋ,鬼出神入
| **注音**<br>`ㄍㄨㄟˇ ㄔㄨ ㄕㄣˊ ㄖㄨˋ` 的 中文是 `鬼出神入` <br>
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神出鬼沒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「神出鬼沒」典源作「神出鬼行」。這句成語是出自《淮南子.兵略》:「善者之動也,神出而鬼行,星耀而玄逐。」本來是指用兵之時,行動要像神鬼那樣飄忽無常,像天體運行那樣不著痕跡,變化莫測,讓敵人無法捉摸。後來「神出鬼沒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形容出沒無常,變化莫測。出現「神出鬼沒」的書證如唐.崔致遠《桂苑筆耕集.卷一四.安再榮管臨淮都》:「前件官夙精韜略,歷試機謀,嘗犯重圍,決成獨戰,實可謂神出鬼沒。」這裡的「神出鬼沒」是指善於用兵。另明.沈鯨《雙珠記》第二五齣:「我想袁先生是個有道行的人,平日言語動靜,神出鬼沒,因此不敢問他詳細。」這裡的「神出鬼沒」則是用來形容一個人出沒無常,變化莫測。 <br>
**參考詞語** : <br>`神出鬼沒`<br>
|
ㄍㄨㄟˇ ㄈㄨˇ ㄕㄣˊ ㄍㄨㄥ,鬼斧神工
| **注音**<br>`ㄍㄨㄟˇ ㄈㄨˇ ㄕㄣˊ ㄍㄨㄥ` 的 中文是 `鬼斧神工` <br>
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戰國時魯國有一個善於製作木鐘的工匠梓慶,他做的「鐻」(ㄐㄩˋ)大家都稱讚說手工非常精妙,好像是鬼神才能做得出來。魯侯問他說:「你是用什麼技術做的?」梓慶回答說:「我只是個工人,哪有什麼技術可言?也許是因為我在製作前先齋戒一段時間,使心中潔淨,沒有外界的干擾和雜念,讓心神能專一。然後我到山林中觀察樹種的本質和特性,挑選最合用的木質才下手施工。用最自然的我雕琢最自然的木質,做出這樣的成品,或許就是這個緣故吧!」後來「鬼斧神工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被用來形容技藝精巧,非人力所能及。 <br>
**語意說明** : <br> 形容技藝精巧,達到鬼神靈妙的境界。褒義。 <br>
**例句** : <br>這萬尊佛像,`鬼斧神工`,各具靈妙,真是上上的藝術精品。<br>
這座凌空虹橋全部用石塊砌成,`鬼斧神工`,真是人間勝景。<br>
這塊巨龍大石就這麼蟠繞在崖壁上,有如天造地設、`鬼斧神工`。<br>
凡是看過金山野柳海岸奇石的人,莫不驚嘆大自然`鬼斧神工`的奇妙!<br>
橫貫公路九曲洞一段,峭壁深崖,氣勢磅礡,令人不得不驚嘆`鬼斧神工`的魅力。
**近義成語** :<br>`出神入化`、`巧奪天工`、`神施鬼設`<br>
**反義成語** :<br>`粗製濫造` <br>
**參考詞語** : <br>`神工鬼斧`<br>
|
ㄍㄨㄟˇ ㄍㄨㄟˇ ㄙㄨㄟˋ ㄙㄨㄟˋ,鬼鬼祟祟
| **注音**<br>`ㄍㄨㄟˇ ㄍㄨㄟˇ ㄙㄨㄟˋ ㄙㄨㄟˋ` 的 中文是 `鬼鬼祟祟` <br>
**典故說明** : <br> 「鬼鬼祟祟」是由「鬼祟」重疊而成。「鬼祟」就是鬼怪,例如《西遊記》第一八回:「也不曉得有甚麼鬼祟魍魎,邪魔作耗。」正是把「鬼祟」和「魍魎」、「邪魔」並稱。「鬼祟」是人不能看得清楚的,因此疊用成「鬼鬼祟祟」後,指的就是偷偷摸摸、不是光明正大的行為。《紅樓夢》第二四回提到賈芸賣乖,要寶玉認他作兒子。寶玉回答說:「明兒你閒了,只管來找我,別和他們鬼鬼祟祟的。」這裡的「鬼鬼祟祟」當有「鬼混、做些不正經的事」的語義。在第三十一回中,說到晴雯和寶玉鬥嘴,襲人過來勸和,說:「好妹妹,你出去逛逛,原是我們的不是。」晴雯一聽襲人用了「我們」,不禁冷笑說:「我倒不知道你們是誰,別叫我替你們害臊了。便是你們鬼鬼祟祟幹的那事兒,也瞞不過我去!」這裡的「鬼鬼祟祟」就有「偷偷摸摸」的意思。後來「鬼鬼祟祟」一般用來形容行事不光明,偷偷摸摸的樣子。 <br>
**語意說明** : <br> 形容行事不光明,偷偷摸摸的樣子。 <br>
**例句** : <br>扒手`鬼鬼祟祟`地,在公共場所偷竊財物。<br>
做事應該正大光明,何必`鬼鬼祟祟`,偷偷摸摸呢?<br>
那幾個人`鬼鬼祟祟`地在街角探頭探腦,形跡甚是可疑。<br>
他們兩人交頭接耳,一副`鬼鬼祟祟`的模樣,不知有什麼詭計。<br>
我總覺得他`鬼鬼祟祟`的,不懷什麼好心眼,還是敬而遠之為妙。<br>
看他一副`鬼鬼祟祟`的樣子,不知道又在打什麼壞主意,真叫人擔心!
**近義成語** :<br>`鬼頭鬼腦`、`偷偷摸摸`<br>
**反義成語** :<br>`光明正大`、`光明磊落`、`堂堂正正` <br>
|
ㄏㄨㄣˊ ㄅㄨˋ ㄓㄨㄛˊ ㄊㄧˇ,魂不著體
| **注音**<br>`ㄏㄨㄣˊ ㄅㄨˋ ㄓㄨㄛˊ ㄊㄧˇ` 的 中文是 `魂不著體` <br>
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魂不附體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古人相信活人的身上有精氣,即是靈魂,死時才會離開人的身體。有時候人因為受到極大的刺激,變得極為慌亂,或是失去知覺,就好像魂魄暫時離開了身體,這時人們就用「魂不附體」來形容這種情形。在所引典源中,提到有位婦人久病不癒,徐嗣伯診斷之後,研判這是一種叫做「尸注」的病,用死人的枕頭煮水服用就可以痊癒。後來王晏知道這件事,就問徐嗣伯原因。徐嗣伯回答︰「尸注這種病是因為被鬼氣纏身,用死人枕煮藥服用,鬼氣就會散去,不會再附於人的身上。」這裡的「魂氣」是指外來的鬼氣,而非指人自身的魂魄。後來「魂不附體」這句成語就由這裡演變而出,而「魂」卻轉移為人自己的魂魄。自己的魂魄不附在自己身上,極度驚嚇所致。因此,「魂不附體」就用以形容驚嚇過度而心不能自主。 <br>
**參考詞語** : <br>`魂不附體`<br>
|
ㄏㄨㄣˊ ㄅㄨˋ ㄈㄨˋ ㄊㄧˇ ,魂不附體
| **注音**<br>`ㄏㄨㄣˊ ㄅㄨˋ ㄈㄨˋ ㄊㄧˇ ` 的 中文是 `魂不附體` <br>
**典故說明** : <br> 古人相信活人的身上有精氣,即是靈魂,死時才會離開人的身體。有時候人因為受到極大的刺激,變得極為慌亂,或是失去知覺,就好像魂魄暫時離開了身體,這時人們就用「魂不附體」來形容這種情形。在所引典源中,提到有位婦人久病不癒,徐嗣伯診斷之後,研判這是一種叫做「尸注」的病,用死人的枕頭煮水服用就可以痊癒。後來王晏知道這件事,就問徐嗣伯原因。徐嗣伯回答︰「尸注這種病是因為被鬼氣纏身,用死人枕煮藥服用,鬼氣就會散去,不會再附於人的身上。」這裡的「魂氣」是指外來的鬼氣,而非指人自身的魂魄。後來「魂不附體」這句成語就由這裡演變而出,而「魂」卻轉移為人自己的魂魄。自己的魂魄不附在自己身上,極度驚嚇所致。因此,「魂不附體」就用以形容驚嚇過度而心不能自主。 <br>
**語意說明** : <br> 形容驚嚇過度而心不能自主。 <br>
**例句** : <br>突然發生地震,天搖地動的,每個人都嚇得`魂不附體`。<br>
小明最膽小了,常被樹的影子嚇得`魂不附體`。<br>
這個打擊讓他完全崩潰了,經常`魂不附體`地坐著發呆。<br>
看見他那`魂不附體`的樣子,家人都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。<br>
他自從經商失敗後,就經常在家附近`魂不附體`地四處閒逛。<br>
一個彪形大漢居然被一隻小老鼠嚇得`魂不附體`,連喊救命,豈不可笑?<br>
經過這件事的打擊後,原來是生龍活虎的他,現在卻一副`魂不附體`的樣子,判若兩人。
**近義成語** :<br>`失魂落魄`、`魂飛天外`、`魂飛魄散`<br>
**反義成語** :<br>`心安神泰` <br>
**參考詞語** : <br>`魂不著體`<br>
|
ㄏㄨㄣˊ ㄅㄨˊ ㄈㄨˋ ㄊㄧˇ,魂不附體
| **注音**<br>` ㄏㄨㄣˊ ㄅㄨˊ ㄈㄨˋ ㄊㄧˇ` 的 中文是 `魂不附體` <br>
**典故說明** : <br> 古人相信活人的身上有精氣,即是靈魂,死時才會離開人的身體。有時候人因為受到極大的刺激,變得極為慌亂,或是失去知覺,就好像魂魄暫時離開了身體,這時人們就用「魂不附體」來形容這種情形。在所引典源中,提到有位婦人久病不癒,徐嗣伯診斷之後,研判這是一種叫做「尸注」的病,用死人的枕頭煮水服用就可以痊癒。後來王晏知道這件事,就問徐嗣伯原因。徐嗣伯回答︰「尸注這種病是因為被鬼氣纏身,用死人枕煮藥服用,鬼氣就會散去,不會再附於人的身上。」這裡的「魂氣」是指外來的鬼氣,而非指人自身的魂魄。後來「魂不附體」這句成語就由這裡演變而出,而「魂」卻轉移為人自己的魂魄。自己的魂魄不附在自己身上,極度驚嚇所致。因此,「魂不附體」就用以形容驚嚇過度而心不能自主。 <br>
**語意說明** : <br> 形容驚嚇過度而心不能自主。 <br>
**例句** : <br>突然發生地震,天搖地動的,每個人都嚇得`魂不附體`。<br>
小明最膽小了,常被樹的影子嚇得`魂不附體`。<br>
這個打擊讓他完全崩潰了,經常`魂不附體`地坐著發呆。<br>
看見他那`魂不附體`的樣子,家人都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。<br>
他自從經商失敗後,就經常在家附近`魂不附體`地四處閒逛。<br>
一個彪形大漢居然被一隻小老鼠嚇得`魂不附體`,連喊救命,豈不可笑?<br>
經過這件事的打擊後,原來是生龍活虎的他,現在卻一副`魂不附體`的樣子,判若兩人。
**近義成語** :<br>``失魂落魄``、``魂飛天外``、``魂飛魄散``<br>
**反義成語** :<br>``心安神泰`` <br>
**參考詞語** : <br>``魂不著體``<br>
|
ㄏㄨㄣˊ ㄒㄧㄠ ㄆㄛˋ ㄙㄢˋ,魂銷魄散
| **注音**<br>`ㄏㄨㄣˊ ㄒㄧㄠ ㄆㄛˋ ㄙㄢˋ` 的 中文是 `魂銷魄散` <br>
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魂飛魄散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(一)古人認為活人的身上有精氣,就是魂魄,一旦魂魄離開身體,消散無形,人就會死去。有時候人因為受到極大的刺激,變得極為慌亂,或是失去知覺,就好像魂魄暫時離開了身體,這時人們就用「魂飛魄散」來形容這種情形。在所引典源宋.劉宰〈鴉去鵲來篇〉中,形容農民受重賦苛稅之苦,弄得家徒四壁。因為無錢納稅而被處死的人很多,所以人們只要聽到烏鴉的叫聲,就知道又有人因為無錢納稅被處死,心中非常驚恐害怕,有如魂飛魄散。後來「魂飛魄散」這句成語或許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比喻非常恐懼害怕。(二)古人認為活人的身上有精氣,就是魂魄,一旦魂魄離開身體,消散無形,人就會死去。因此「魂飛魄散」有死亡的意思。在所引典源《西遊記》第四一回中,描述孫悟空因為被火焰焚身,便跳入水中滅火,結果冷水逼得火氣攻心,讓他一口氣喘不過來,就「魂飛魄散」,也就是死了。後來「魂飛魄散」這句成語或許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指死亡。(三)古人認為活人的身上有精氣,就是魂魄,一旦魂魄離開身體,消散無形,人就會死去。有時候人因為受到外物的誘惑,變得心神不寧、恍惚迷亂,就好像魂魄暫時離開了身體,這時人們就用「魂飛魄散」來形容這種情形。在所引典源宋.羅燁《醉翁談錄.甲集.卷二.張氏夜奔呂星哥》中,形容男女主角彼此情意合,以致成天心神不寧,只有想到對方,就好像魄散魂飛了。後來「魂飛魄散」這句成語或許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形容心神不寧、恍惚迷亂。 <br>
**參考詞語** : <br>`魂飛魄散`<br>
|
ㄏㄨㄣˊ ㄆㄧㄠ ㄆㄛˋ ㄙㄢˋ,魂飄魄散
| **注音**<br>`ㄏㄨㄣˊ ㄆㄧㄠ ㄆㄛˋ ㄙㄢˋ` 的 中文是 `魂飄魄散` <br>
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魂飛魄散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(一)古人認為活人的身上有精氣,就是魂魄,一旦魂魄離開身體,消散無形,人就會死去。有時候人因為受到極大的刺激,變得極為慌亂,或是失去知覺,就好像魂魄暫時離開了身體,這時人們就用「魂飛魄散」來形容這種情形。在所引典源宋.劉宰〈鴉去鵲來篇〉中,形容農民受重賦苛稅之苦,弄得家徒四壁。因為無錢納稅而被處死的人很多,所以人們只要聽到烏鴉的叫聲,就知道又有人因為無錢納稅被處死,心中非常驚恐害怕,有如魂飛魄散。後來「魂飛魄散」這句成語或許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比喻非常恐懼害怕。(二)古人認為活人的身上有精氣,就是魂魄,一旦魂魄離開身體,消散無形,人就會死去。因此「魂飛魄散」有死亡的意思。在所引典源《西遊記》第四一回中,描述孫悟空因為被火焰焚身,便跳入水中滅火,結果冷水逼得火氣攻心,讓他一口氣喘不過來,就「魂飛魄散」,也就是死了。後來「魂飛魄散」這句成語或許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指死亡。(三)古人認為活人的身上有精氣,就是魂魄,一旦魂魄離開身體,消散無形,人就會死去。有時候人因為受到外物的誘惑,變得心神不寧、恍惚迷亂,就好像魂魄暫時離開了身體,這時人們就用「魂飛魄散」來形容這種情形。在所引典源宋.羅燁《醉翁談錄.甲集.卷二.張氏夜奔呂星哥》中,形容男女主角彼此情意合,以致成天心神不寧,只有想到對方,就好像魄散魂飛了。後來「魂飛魄散」這句成語或許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形容心神不寧、恍惚迷亂。 <br>
**參考詞語** : <br>`魂飛魄散`<br>
|
ㄏㄨㄣˊ ㄈㄟ ㄉㄢˇ ㄙㄤˋ,魂飛膽喪
| **注音**<br>`ㄏㄨㄣˊ ㄈㄟ ㄉㄢˇ ㄙㄤˋ` 的 中文是 `魂飛膽喪` <br>
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魂飛魄散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(一)古人認為活人的身上有精氣,就是魂魄,一旦魂魄離開身體,消散無形,人就會死去。有時候人因為受到極大的刺激,變得極為慌亂,或是失去知覺,就好像魂魄暫時離開了身體,這時人們就用「魂飛魄散」來形容這種情形。在所引典源宋.劉宰〈鴉去鵲來篇〉中,形容農民受重賦苛稅之苦,弄得家徒四壁。因為無錢納稅而被處死的人很多,所以人們只要聽到烏鴉的叫聲,就知道又有人因為無錢納稅被處死,心中非常驚恐害怕,有如魂飛魄散。後來「魂飛魄散」這句成語或許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比喻非常恐懼害怕。(二)古人認為活人的身上有精氣,就是魂魄,一旦魂魄離開身體,消散無形,人就會死去。因此「魂飛魄散」有死亡的意思。在所引典源《西遊記》第四一回中,描述孫悟空因為被火焰焚身,便跳入水中滅火,結果冷水逼得火氣攻心,讓他一口氣喘不過來,就「魂飛魄散」,也就是死了。後來「魂飛魄散」這句成語或許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指死亡。(三)古人認為活人的身上有精氣,就是魂魄,一旦魂魄離開身體,消散無形,人就會死去。有時候人因為受到外物的誘惑,變得心神不寧、恍惚迷亂,就好像魂魄暫時離開了身體,這時人們就用「魂飛魄散」來形容這種情形。在所引典源宋.羅燁《醉翁談錄.甲集.卷二.張氏夜奔呂星哥》中,形容男女主角彼此情意合,以致成天心神不寧,只有想到對方,就好像魄散魂飛了。後來「魂飛魄散」這句成語或許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形容心神不寧、恍惚迷亂。 <br>
**參考詞語** : <br>`魂飛魄散`<br>
|
ㄏㄨㄣˊ ㄈㄟ ㄆㄛˋ ㄙㄢˋ,魂飛魄散
| **注音**<br>`ㄏㄨㄣˊ ㄈㄟ ㄆㄛˋ ㄙㄢˋ` 的 中文是 `魂飛魄散` <br>
**典故說明** : <br> 古人認為活人的身上有精氣,就是魂魄,一旦魂魄離開身體,消散無形,人就會死去。有時候人因為受到極大的刺激,變得極為慌亂,或是失去知覺,就好像魂魄暫時離開了身體,這時人們就用「魂飛魄散」來形容這種情形。在所引典源宋.劉宰〈鴉去鵲來篇〉中,形容農民受重賦苛稅之苦,弄得家徒四壁。因為無錢納稅而被處死的人很多,所以人們只要聽到烏鴉的叫聲,就知道又有人因為無錢納稅被處死,心中非常驚恐害怕,有如魂飛魄散。後來「魂飛魄散」這句成語或許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比喻非常恐懼害怕。
<br>
+
<br>
古人認為活人的身上有精氣,就是魂魄,一旦魂魄離開身體,消散無形,人就會死去。因此「魂飛魄散」有死亡的意思。在所引典源《西遊記》第四一回中,描述孫悟空因為被火焰焚身,便跳入水中滅火,結果冷水逼得火氣攻心,讓他一口氣喘不過來,就「魂飛魄散」,也就是死了。後來「魂飛魄散」這句成語或許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指死亡。
<br>
+
<br>
古人認為活人的身上有精氣,就是魂魄,一旦魂魄離開身體,消散無形,人就會死去。有時候人因為受到外物的誘惑,變得心神不寧、恍惚迷亂,就好像魂魄暫時離開了身體,這時人們就用「魂飛魄散」來形容這種情形。在所引典源宋.羅燁《醉翁談錄.甲集.卷二.張氏夜奔呂星哥》中,形容男女主角彼此情意合,以致成天心神不寧,只有想到對方,就好像魄散魂飛了。後來「魂飛魄散」這句成語或許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形容心神不寧、恍惚迷亂。 <br>
**語意說明** : <br> 形容非常恐懼害怕。指死亡。形容心神不寧、恍惚迷亂。 <br>
**例句** : <br>看到車禍現場血淋淋的畫面,已經把他嚇得`魂飛魄散`了。
<br>
這場車禍,讓他嚇得`魂飛魄散`,臉色慘白,活像個死人。
<br>
車子差一點墜入深谷,嚇得大家`魂飛魄散`,有如鬼門關前走一遭。
<br>
<br>
兩輛車高速對撞,車裡的人全數`魂飛魄散`,當場死亡。
<br>
溺水的學童雖被救起,可惜早已`魂飛魄散`,沒有氣息多時。
<br>
<br>
他血氣方剛,容易被美色勾引得`魂飛魄散`。
<br>
兩人眉來眼去,都快把持不住,`魂飛魄散`了。
<br>
我看他不是什麼病,只是害了相思,以致`魂飛魄散`,終日無精打采。
<br>
人家說一見鍾情真不假,這兩人才對看了一眼,早已`魂飛魄散`,各飛到對方身上去了。
**近義成語** :<br>`心驚肉跳`、`心驚膽戰`、`魂不附體`、`魂飛天外`、`失魂落魄`、`魂不守舍`、`魂飛天外`<br>
**反義成語** :<br>`若無其事`、`泰然自若` <br>
**參考詞語** : <br>`魄散魂飛`、`魂飛膽喪`、`魂銷魄散`、`魂飄魄散`<br>
|
ㄆㄛˋ ㄙㄢˋ ㄏㄨㄣˊ ㄈㄟ,魄散魂飛
| **注音**<br>`ㄆㄛˋ ㄙㄢˋ ㄏㄨㄣˊ ㄈㄟ` 的 中文是 `魄散魂飛` <br>
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魂飛魄散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(一)古人認為活人的身上有精氣,就是魂魄,一旦魂魄離開身體,消散無形,人就會死去。有時候人因為受到極大的刺激,變得極為慌亂,或是失去知覺,就好像魂魄暫時離開了身體,這時人們就用「魂飛魄散」來形容這種情形。在所引典源宋.劉宰〈鴉去鵲來篇〉中,形容農民受重賦苛稅之苦,弄得家徒四壁。因為無錢納稅而被處死的人很多,所以人們只要聽到烏鴉的叫聲,就知道又有人因為無錢納稅被處死,心中非常驚恐害怕,有如魂飛魄散。後來「魂飛魄散」這句成語或許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比喻非常恐懼害怕。(二)古人認為活人的身上有精氣,就是魂魄,一旦魂魄離開身體,消散無形,人就會死去。因此「魂飛魄散」有死亡的意思。在所引典源《西遊記》第四一回中,描述孫悟空因為被火焰焚身,便跳入水中滅火,結果冷水逼得火氣攻心,讓他一口氣喘不過來,就「魂飛魄散」,也就是死了。後來「魂飛魄散」這句成語或許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指死亡。(三)古人認為活人的身上有精氣,就是魂魄,一旦魂魄離開身體,消散無形,人就會死去。有時候人因為受到外物的誘惑,變得心神不寧、恍惚迷亂,就好像魂魄暫時離開了身體,這時人們就用「魂飛魄散」來形容這種情形。在所引典源宋.羅燁《醉翁談錄.甲集.卷二.張氏夜奔呂星哥》中,形容男女主角彼此情意合,以致成天心神不寧,只有想到對方,就好像魄散魂飛了。後來「魂飛魄散」這句成語或許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形容心神不寧、恍惚迷亂。 <br>
**參考詞語** : <br>`魂飛魄散`<br>
|
ㄩˊ ㄉㄜˊ ㄨㄤˋ ㄑㄩㄢˊ,魚得忘筌
| **注音**<br>`ㄩˊ ㄉㄜˊ ㄨㄤˋ ㄑㄩㄢˊ` 的 中文是 `魚得忘筌` <br>
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得魚忘筌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筌,是竹編的魚籠,用以捕魚。蹄,是捕兔用的網子,即是兔罝。莊子用筌和蹄比喻為了達成目的而採取的手段,捕捉魚和兔才是獵人真正的目的。如果已經捕捉到魚,那筌就沒有用處,已經捉到兔子,那蹄也失去了作用,這兩者就可以拋棄不用了。同樣的,言論和著作是用以闡明道理的工具,道家認為天地間的至理,並非言語文字所能傳示,所以主張人不可拘泥於語言文字之中,一旦通達道理,就應該捨棄這些外在的形式。後來「得魚忘筌」這句成語被用來比喻悟道者忘其形骸。亦用來比喻人在達到目的成功後就忘掉賴以成功的手段或憑藉物,有背義忘恩之意。 <br>
**參考詞語** : <br>`得魚忘筌`<br>
|
ㄩˊ ㄕㄨㄟˇ ㄒㄧㄤ ㄉㄜˊ,魚水相得
| **注音**<br>`ㄩˊ ㄕㄨㄟˇ ㄒㄧㄤ ㄉㄜˊ` 的 中文是 `魚水相得` <br>
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如魚得水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「如魚得水」是一句來自於生活體驗的成語。魚是無法離開水生活的,所以將魚放入水中,才能得其所哉。這句成語可以用作許多比喻:例如用魚於水中之姿來比喻用筆之法的靈活,秦代李斯〈用筆法〉就有「如游魚得水」的說法。這可能是文獻上較早出現的用法。也可以用魚和水的兩相契合,來比喻得到與自己志同道合的人或適合自己發展的環境。例如三國時代,劉備得到孔明相助,就說自己「猶魚之有水」,見於《三國志.卷三五.蜀書.諸葛亮傳》。另外也可以用魚和水的親密關係,來比喻人和人的關係極為親密。例如《喻世明言.第三卷.新橋市韓五賣春情》中,說及兩位主角「如魚得水,似漆投膠」。這種用法經常指的是男女情愛之事。 <br>
**參考詞語** : <br>`如魚得水`<br>
|
ㄩˊ ㄔˊ ㄓ ㄧㄤ,魚池之殃
| **注音**<br>`ㄩˊ ㄔˊ ㄓ ㄧㄤ` 的 中文是 `魚池之殃` <br>
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殃及池魚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春秋時,宋國的司馬桓魋曾受到景公的寵信,權傾一時,家財萬貫,還擁有一顆珍貴的寶珠。後來他因犯罪逃亡國外,景公想要那顆寶珠,便派人去問他寶珠的下落,桓魋隨口答說:「我丟到池子裡了。」眾人便將池水排盡找那顆珠子,但卻一無所獲,且因為沒有水,池子裡的魚都乾死了。宋景公為了要找寶珠,排光池水,使池裡的魚受到無辜牽連。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「殃及池魚」,比喻無故受到牽累。另外,漢朝應劭的《風俗通義》裡,也有記載「殃及池魚」的不同故事。他寫到「城門失火,禍及池中魚」的來源,一般的說法是:一個看守城門的人,姓池名魚,城門失火時上前撲救,結果被燒死。但有一本《百家書》裡卻是記載:「宋國的城門失火,眾人舀池子裡的水救火,池水因而乾枯了,裡面的魚都露了出來,就被大家抓去吃。」也說明了池魚因城門失火而受到無辜牽連。 <br>
**參考詞語** : <br>`殃及池魚`<br>
|
ㄩˊ ㄔㄣˊ ㄧㄢˋ ㄌㄨㄛˋ,魚沈鴈落
| **注音**<br>`ㄩˊ ㄔㄣˊ ㄧㄢˋ ㄌㄨㄛˋ` 的 中文是 `魚沈鴈落` <br>
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沉魚落雁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《莊子.齊物論》主旨在論述常人判別事物的準則不一樣,他則主張一切人與物存在的意義和價值都是等齊的。莊周藉著王倪之口說:「毛嬙和麗姬是人們公認的美女,但是魚見到她們趕緊潛入水底,鳥見了她們立刻向高空飛去,麋和鹿見到她們則飛快跑走。」因為魚、鳥、麋、鹿四種動物不辨美醜,即使見到美麗的女子也如同見到其他人般趕緊逃離,藉此傳達世間無絕對的是非美醜的觀念。「沉魚落雁」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但語意沿用魚、鳥因見毛嬙、麗姬等絕色美女而驚畏躲避,借此來讚美女子的容貌美麗出眾。宋朝無名氏《錯立身》第二齣:「看了這婦人,有如三十三天天上女,七十二洞洞中仙,有沉魚落雁之容,閉月羞花之貌。」即以「沉魚落雁」形容女子容貌的美麗。 <br>
**參考詞語** : <br>`沉魚落雁`<br>
|
ㄩˊ ㄔㄣˊ ㄧㄢˋ ㄌㄨㄛˋ,魚沉鴈落
| **注音**<br>`ㄩˊ ㄔㄣˊ ㄧㄢˋ ㄌㄨㄛˋ` 的 中文是 `魚沉鴈落` <br>
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沉魚落雁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《莊子.齊物論》主旨在論述常人判別事物的準則不一樣,他則主張一切人與物存在的意義和價值都是等齊的。莊周藉著王倪之口說:「毛嬙和麗姬是人們公認的美女,但是魚見到她們趕緊潛入水底,鳥見了她們立刻向高空飛去,麋和鹿見到她們則飛快跑走。」因為魚、鳥、麋、鹿四種動物不辨美醜,即使見到美麗的女子也如同見到其他人般趕緊逃離,藉此傳達世間無絕對的是非美醜的觀念。「沉魚落雁」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但語意沿用魚、鳥因見毛嬙、麗姬等絕色美女而驚畏躲避,借此來讚美女子的容貌美麗出眾。宋朝無名氏《錯立身》第二齣:「看了這婦人,有如三十三天天上女,七十二洞洞中仙,有沉魚落雁之容,閉月羞花之貌。」即以「沉魚落雁」形容女子容貌的美麗。 <br>
**參考詞語** : <br>`沉魚落雁`<br>
|
ㄩˊ ㄧㄡˊ ㄈㄟˋ ㄈㄨˇ,魚游沸釜
| **注音**<br>`ㄩˊ ㄧㄡˊ ㄈㄟˋ ㄈㄨˇ` 的 中文是 `魚游沸釜` <br>
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魚遊釜中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《後漢書.卷五六.張王种陳列傳.張綱》裡記載,東漢順帝時,御史張綱得罪了大將軍梁冀,梁冀懷恨在心,於是上書建議將張綱調到廣陵當太守。當時廣陵一地因張嬰等人不滿地方官的壓榨,起兵反叛,並將官員殺害,朝廷派兵征討十多年都無法剿滅。梁冀因此設計張綱到廣陵當官,讓他去送死。別的官吏一聽說要到廣陵,都要求加派兵馬維護安全,張綱卻輕車簡從上任。到了廣陵,張綱派人安撫當地居民,並慰問張嬰,讓張嬰感到十分驚訝,前去拜見張綱。張綱表示同情他作亂的原因,對他曉以大義,並保證投降後可以讓他們安居樂業。張嬰原本就是因地方官過於暴虐貪婪起而為亂,現在聽到張綱這麼說,感激涕零地說:「荒裔愚人,不能自通朝廷,不堪侵枉,遂復相聚偷生,若魚遊釜中,喘息須臾閒耳。」意思是指自己一個荒涼邊遠的人,受了委屈無法上訴朝廷,又不堪官員的欺凌,只好相聚起兵為亂,自知為烏合之眾,有如「魚遊釜中」,危在旦夕,現在不過享有一時的偏安而已。「釜」是古代的一種用來烹煮食物的鍋子,張嬰的這句話用魚在鍋裡游動,看似無事,其實隨時都有被烹煮的危機,來比喻自己處境危險。後來「魚遊釜中」就是直接摘自此處的一個成語,用來比喻身處險境,危在旦夕。 <br>
**參考詞語** : <br>`魚遊釜中`<br>
|
ㄩˊ ㄧㄡˊ ㄈㄟˋ ㄉㄧㄥˇ,魚游沸鼎
| **注音**<br>`ㄩˊ ㄧㄡˊ ㄈㄟˋ ㄉㄧㄥˇ` 的 中文是 `魚游沸鼎` <br>
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魚遊釜中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《後漢書.卷五六.張王种陳列傳.張綱》裡記載,東漢順帝時,御史張綱得罪了大將軍梁冀,梁冀懷恨在心,於是上書建議將張綱調到廣陵當太守。當時廣陵一地因張嬰等人不滿地方官的壓榨,起兵反叛,並將官員殺害,朝廷派兵征討十多年都無法剿滅。梁冀因此設計張綱到廣陵當官,讓他去送死。別的官吏一聽說要到廣陵,都要求加派兵馬維護安全,張綱卻輕車簡從上任。到了廣陵,張綱派人安撫當地居民,並慰問張嬰,讓張嬰感到十分驚訝,前去拜見張綱。張綱表示同情他作亂的原因,對他曉以大義,並保證投降後可以讓他們安居樂業。張嬰原本就是因地方官過於暴虐貪婪起而為亂,現在聽到張綱這麼說,感激涕零地說:「荒裔愚人,不能自通朝廷,不堪侵枉,遂復相聚偷生,若魚遊釜中,喘息須臾閒耳。」意思是指自己一個荒涼邊遠的人,受了委屈無法上訴朝廷,又不堪官員的欺凌,只好相聚起兵為亂,自知為烏合之眾,有如「魚遊釜中」,危在旦夕,現在不過享有一時的偏安而已。「釜」是古代的一種用來烹煮食物的鍋子,張嬰的這句話用魚在鍋裡游動,看似無事,其實隨時都有被烹煮的危機,來比喻自己處境危險。後來「魚遊釜中」就是直接摘自此處的一個成語,用來比喻身處險境,危在旦夕。 <br>
**參考詞語** : <br>`魚遊釜中`<br>
|
ㄩˊ ㄧㄡˊ ㄈㄨˇ ㄓㄨㄥ,魚游釜中
| **注音**<br>`ㄩˊ ㄧㄡˊ ㄈㄨˇ ㄓㄨㄥ` 的 中文是 `魚游釜中` <br>
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魚遊釜中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《後漢書.卷五六.張王种陳列傳.張綱》裡記載,東漢順帝時,御史張綱得罪了大將軍梁冀,梁冀懷恨在心,於是上書建議將張綱調到廣陵當太守。當時廣陵一地因張嬰等人不滿地方官的壓榨,起兵反叛,並將官員殺害,朝廷派兵征討十多年都無法剿滅。梁冀因此設計張綱到廣陵當官,讓他去送死。別的官吏一聽說要到廣陵,都要求加派兵馬維護安全,張綱卻輕車簡從上任。到了廣陵,張綱派人安撫當地居民,並慰問張嬰,讓張嬰感到十分驚訝,前去拜見張綱。張綱表示同情他作亂的原因,對他曉以大義,並保證投降後可以讓他們安居樂業。張嬰原本就是因地方官過於暴虐貪婪起而為亂,現在聽到張綱這麼說,感激涕零地說:「荒裔愚人,不能自通朝廷,不堪侵枉,遂復相聚偷生,若魚遊釜中,喘息須臾閒耳。」意思是指自己一個荒涼邊遠的人,受了委屈無法上訴朝廷,又不堪官員的欺凌,只好相聚起兵為亂,自知為烏合之眾,有如「魚遊釜中」,危在旦夕,現在不過享有一時的偏安而已。「釜」是古代的一種用來烹煮食物的鍋子,張嬰的這句話用魚在鍋裡游動,看似無事,其實隨時都有被烹煮的危機,來比喻自己處境危險。後來「魚遊釜中」就是直接摘自此處的一個成語,用來比喻身處險境,危在旦夕。 <br>
**參考詞語** : <br>`魚遊釜中`<br>
|
ㄩˊ ㄧㄡˊ ㄈㄨˇ ㄉㄧˇ,魚游釜底
| **注音**<br>`ㄩˊ ㄧㄡˊ ㄈㄨˇ ㄉㄧˇ` 的 中文是 `魚游釜底` <br>
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魚遊釜中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《後漢書.卷五六.張王种陳列傳.張綱》裡記載,東漢順帝時,御史張綱得罪了大將軍梁冀,梁冀懷恨在心,於是上書建議將張綱調到廣陵當太守。當時廣陵一地因張嬰等人不滿地方官的壓榨,起兵反叛,並將官員殺害,朝廷派兵征討十多年都無法剿滅。梁冀因此設計張綱到廣陵當官,讓他去送死。別的官吏一聽說要到廣陵,都要求加派兵馬維護安全,張綱卻輕車簡從上任。到了廣陵,張綱派人安撫當地居民,並慰問張嬰,讓張嬰感到十分驚訝,前去拜見張綱。張綱表示同情他作亂的原因,對他曉以大義,並保證投降後可以讓他們安居樂業。張嬰原本就是因地方官過於暴虐貪婪起而為亂,現在聽到張綱這麼說,感激涕零地說:「荒裔愚人,不能自通朝廷,不堪侵枉,遂復相聚偷生,若魚遊釜中,喘息須臾閒耳。」意思是指自己一個荒涼邊遠的人,受了委屈無法上訴朝廷,又不堪官員的欺凌,只好相聚起兵為亂,自知為烏合之眾,有如「魚遊釜中」,危在旦夕,現在不過享有一時的偏安而已。「釜」是古代的一種用來烹煮食物的鍋子,張嬰的這句話用魚在鍋裡游動,看似無事,其實隨時都有被烹煮的危機,來比喻自己處境危險。後來「魚遊釜中」就是直接摘自此處的一個成語,用來比喻身處險境,危在旦夕。 <br>
**參考詞語** : <br>`魚遊釜中`<br>
|
ㄩˊ ㄇㄨˋ ㄌㄨㄢˋ ㄓㄨ,魚目亂珠
| **注音**<br>`ㄩˊ ㄇㄨˋ ㄌㄨㄢˋ ㄓㄨ` 的 中文是 `魚目亂珠` <br>
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魚目混珠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任昉(西元460∼508)字彥昇,南朝梁博昌人,仕宋、齊、梁三代。宋時,舉兗州秀才,拜太常博士。入齊,以文學為王儉所重,後任竟陵王記室參軍,為「竟陵八友」之一。齊末,蕭衍得勢,任為驃騎記室參軍,專主文翰。蕭衍代齊自立,是為梁武帝,任昉為義興、新安太守,有政聲。任昉博學多聞,於書無所不讀,聚書至萬餘卷,是當時著名的三大藏書家之一。曾見宮中內藏四部古籍篇卷紛雜,於是親自校讎勘定。任昉的文學成就,以善撰表、奏、書、啟著稱,當時王公表奏,無不請昉代筆,起筆即成,不加點竄,因而與以詩聞名的沈約合稱為「沈詩任筆」。他在上任大司馬記室時,寫了一篇〈到大司馬記室牋〉,來感謝朝廷的提拔。文中任昉極為自謙,形容自己只是像魚眼睛那樣毫無價值的人,卻被當作美玉一般來使用。唐人李善在注解時,引用了《韓詩外傳》為證,說明古人認為白色骨頭外觀看起來像象牙,魚的眼珠乍看之下很像珍珠。後來「魚目混珠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比喻以假亂真。 <br>
**參考詞語** : <br>`魚目混珠`<br>
|
ㄩˊ ㄇㄨˋ ㄖㄨˋ ㄓㄨ,魚目入珠
| **注音**<br>`ㄩˊ ㄇㄨˋ ㄖㄨˋ ㄓㄨ` 的 中文是 `魚目入珠` <br>
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魚目混珠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任昉(西元460∼508)字彥昇,南朝梁博昌人,仕宋、齊、梁三代。宋時,舉兗州秀才,拜太常博士。入齊,以文學為王儉所重,後任竟陵王記室參軍,為「竟陵八友」之一。齊末,蕭衍得勢,任為驃騎記室參軍,專主文翰。蕭衍代齊自立,是為梁武帝,任昉為義興、新安太守,有政聲。任昉博學多聞,於書無所不讀,聚書至萬餘卷,是當時著名的三大藏書家之一。曾見宮中內藏四部古籍篇卷紛雜,於是親自校讎勘定。任昉的文學成就,以善撰表、奏、書、啟著稱,當時王公表奏,無不請昉代筆,起筆即成,不加點竄,因而與以詩聞名的沈約合稱為「沈詩任筆」。他在上任大司馬記室時,寫了一篇〈到大司馬記室牋〉,來感謝朝廷的提拔。文中任昉極為自謙,形容自己只是像魚眼睛那樣毫無價值的人,卻被當作美玉一般來使用。唐人李善在注解時,引用了《韓詩外傳》為證,說明古人認為白色骨頭外觀看起來像象牙,魚的眼珠乍看之下很像珍珠。後來「魚目混珠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比喻以假亂真。 <br>
**參考詞語** : <br>`魚目混珠`<br>
|
ㄩˊ ㄇㄨˋ ㄏㄨㄣˋ ㄓㄣ,魚目混珍
| **注音**<br>`ㄩˊ ㄇㄨˋ ㄏㄨㄣˋ ㄓㄣ` 的 中文是 `魚目混珍` <br>
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魚目混珠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任昉(西元460∼508)字彥昇,南朝梁博昌人,仕宋、齊、梁三代。宋時,舉兗州秀才,拜太常博士。入齊,以文學為王儉所重,後任竟陵王記室參軍,為「竟陵八友」之一。齊末,蕭衍得勢,任為驃騎記室參軍,專主文翰。蕭衍代齊自立,是為梁武帝,任昉為義興、新安太守,有政聲。任昉博學多聞,於書無所不讀,聚書至萬餘卷,是當時著名的三大藏書家之一。曾見宮中內藏四部古籍篇卷紛雜,於是親自校讎勘定。任昉的文學成就,以善撰表、奏、書、啟著稱,當時王公表奏,無不請昉代筆,起筆即成,不加點竄,因而與以詩聞名的沈約合稱為「沈詩任筆」。他在上任大司馬記室時,寫了一篇〈到大司馬記室牋〉,來感謝朝廷的提拔。文中任昉極為自謙,形容自己只是像魚眼睛那樣毫無價值的人,卻被當作美玉一般來使用。唐人李善在注解時,引用了《韓詩外傳》為證,說明古人認為白色骨頭外觀看起來像象牙,魚的眼珠乍看之下很像珍珠。後來「魚目混珠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比喻以假亂真。 <br>
**參考詞語** : <br>`魚目混珠`<br>
|
ㄩˊ ㄇㄨˋ ㄏㄨㄣˋ ㄓㄨ,魚目混珠
| **注音**<br>`ㄩˊ ㄇㄨˋ ㄏㄨㄣˋ ㄓㄨ` 的 中文是 `魚目混珠` <br>
**典故說明** : <br> 任昉(西元460∼508)字彥昇,南朝梁博昌人,仕宋、齊、梁三代。宋時,舉兗州秀才,拜太常博士。入齊,以文學為王儉所重,後任竟陵王記室參軍,為「竟陵八友」之一。齊末,蕭衍得勢,任為驃騎記室參軍,專主文翰。蕭衍代齊自立,是為梁武帝,任昉為義興、新安太守,有政聲。任昉博學多聞,於書無所不讀,聚書至萬餘卷,是當時著名的三大藏書家之一。曾見宮中內藏四部古籍篇卷紛雜,於是親自校讎勘定。任昉的文學成就,以善撰表、奏、書、啟著稱,當時王公表奏,無不請昉代筆,起筆即成,不加點竄,因而與以詩聞名的沈約合稱為「沈詩任筆」。他在上任大司馬記室時,寫了一篇〈到大司馬記室牋〉,來感謝朝廷的提拔。文中任昉極為自謙,形容自己只是像魚眼睛那樣毫無價值的人,卻被當作美玉一般來使用。唐人李善在注解時,引用了《韓詩外傳》為證,說明古人認為白色骨頭外觀看起來像象牙,魚的眼珠乍看之下很像珍珠。後來「魚目混珠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比喻以假亂真。 <br>
**語意說明** : <br> 比喻以假亂真。 <br>
**例句** : <br>這裡賣的魚翅真偽充斥,`魚目混珠`的贗品不少。<br>
這地攤貨很多`魚目混珠`,你得小心免得上當吃虧。<br>
這些`魚目混珠`的野山人參鬚,是用蘿蔔鬚根製成的。<br>
不肖商人想拿仿冒品來`魚目混珠`,欺騙不知情的顧客。<br>
我這是金字招牌的祖傳救命金丹,豈容他人`魚目混珠`?<br>
收藏古董要先培養鑑定能力,以免買到`魚目混珠`的假貨。<br>
這遊戲就叫「`魚目混珠`」,請大家從盤子裡挑出真的化石。<br>
我們要抵制仿冒品,絕不允許`魚目混珠`,侵犯智慧財產權。<br>
只見大師走到畫作前一看,就說:「這是`魚目混珠`的假畫!」<br>
這家公司為打擊對手,故意推出包裝相似的產品來`魚目混珠`,低價促銷。
**近義成語** :<br>`以假亂真`、`濫竽充數`<br>
**反義成語** :<br>`貨真價實` <br>
**參考詞語** : <br>`魚目入珠`、`魚目亂珠`、`魚目為珠`、`魚目混珍`<br>
|
ㄩˊ ㄇㄨˋ ㄨㄟˊ ㄓㄨ,魚目為珠
| **注音**<br>`ㄩˊ ㄇㄨˋ ㄨㄟˊ ㄓㄨ` 的 中文是 `魚目為珠` <br>
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魚目混珠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任昉(西元460∼508)字彥昇,南朝梁博昌人,仕宋、齊、梁三代。宋時,舉兗州秀才,拜太常博士。入齊,以文學為王儉所重,後任竟陵王記室參軍,為「竟陵八友」之一。齊末,蕭衍得勢,任為驃騎記室參軍,專主文翰。蕭衍代齊自立,是為梁武帝,任昉為義興、新安太守,有政聲。任昉博學多聞,於書無所不讀,聚書至萬餘卷,是當時著名的三大藏書家之一。曾見宮中內藏四部古籍篇卷紛雜,於是親自校讎勘定。任昉的文學成就,以善撰表、奏、書、啟著稱,當時王公表奏,無不請昉代筆,起筆即成,不加點竄,因而與以詩聞名的沈約合稱為「沈詩任筆」。他在上任大司馬記室時,寫了一篇〈到大司馬記室牋〉,來感謝朝廷的提拔。文中任昉極為自謙,形容自己只是像魚眼睛那樣毫無價值的人,卻被當作美玉一般來使用。唐人李善在注解時,引用了《韓詩外傳》為證,說明古人認為白色骨頭外觀看起來像象牙,魚的眼珠乍看之下很像珍珠。後來「魚目混珠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比喻以假亂真。 <br>
**參考詞語** : <br>`魚目混珠`<br>
|
ㄩˊ ㄧㄡˊ ㄈㄟˋ ㄉㄧㄥˇ,魚遊沸鼎
| **注音**<br>`ㄩˊ ㄧㄡˊ ㄈㄟˋ ㄉㄧㄥˇ` 的 中文是 `魚遊沸鼎` <br>
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魚遊釜中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《後漢書.卷五六.張王种陳列傳.張綱》裡記載,東漢順帝時,御史張綱得罪了大將軍梁冀,梁冀懷恨在心,於是上書建議將張綱調到廣陵當太守。當時廣陵一地因張嬰等人不滿地方官的壓榨,起兵反叛,並將官員殺害,朝廷派兵征討十多年都無法剿滅。梁冀因此設計張綱到廣陵當官,讓他去送死。別的官吏一聽說要到廣陵,都要求加派兵馬維護安全,張綱卻輕車簡從上任。到了廣陵,張綱派人安撫當地居民,並慰問張嬰,讓張嬰感到十分驚訝,前去拜見張綱。張綱表示同情他作亂的原因,對他曉以大義,並保證投降後可以讓他們安居樂業。張嬰原本就是因地方官過於暴虐貪婪起而為亂,現在聽到張綱這麼說,感激涕零地說:「荒裔愚人,不能自通朝廷,不堪侵枉,遂復相聚偷生,若魚遊釜中,喘息須臾閒耳。」意思是指自己一個荒涼邊遠的人,受了委屈無法上訴朝廷,又不堪官員的欺凌,只好相聚起兵為亂,自知為烏合之眾,有如「魚遊釜中」,危在旦夕,現在不過享有一時的偏安而已。「釜」是古代的一種用來烹煮食物的鍋子,張嬰的這句話用魚在鍋裡游動,看似無事,其實隨時都有被烹煮的危機,來比喻自己處境危險。後來「魚遊釜中」就是直接摘自此處的一個成語,用來比喻身處險境,危在旦夕。 <br>
**參考詞語** : <br>`魚遊釜中`<br>
|
ㄩˊ ㄧㄡˊ ㄈㄨˇ ㄓㄨㄥ,魚遊釜中
| **注音**<br>`ㄩˊ ㄧㄡˊ ㄈㄨˇ ㄓㄨㄥ` 的 中文是 `魚遊釜中` <br>
**典故說明** : <br> 《後漢書.卷五六.張王种陳列傳.張綱》裡記載,東漢順帝時,御史張綱得罪了大將軍梁冀,梁冀懷恨在心,於是上書建議將張綱調到廣陵當太守。當時廣陵一地因張嬰等人不滿地方官的壓榨,起兵反叛,並將官員殺害,朝廷派兵征討十多年都無法剿滅。梁冀因此設計張綱到廣陵當官,讓他去送死。別的官吏一聽說要到廣陵,都要求加派兵馬維護安全,張綱卻輕車簡從上任。到了廣陵,張綱派人安撫當地居民,並慰問張嬰,讓張嬰感到十分驚訝,前去拜見張綱。張綱表示同情他作亂的原因,對他曉以大義,並保證投降後可以讓他們安居樂業。張嬰原本就是因地方官過於暴虐貪婪起而為亂,現在聽到張綱這麼說,感激涕零地說:「荒裔愚人,不能自通朝廷,不堪侵枉,遂復相聚偷生,若魚遊釜中,喘息須臾閒耳。」意思是指自己一個荒涼邊遠的人,受了委屈無法上訴朝廷,又不堪官員的欺凌,只好相聚起兵為亂,自知為烏合之眾,有如「魚遊釜中」,危在旦夕,現在不過享有一時的偏安而已。「釜」是古代的一種用來烹煮食物的鍋子,張嬰的這句話用魚在鍋裡游動,看似無事,其實隨時都有被烹煮的危機,來比喻自己處境危險。後來「魚遊釜中」就是直接摘自此處的一個成語,用來比喻身處險境,危在旦夕。 <br>
**語意說明** : <br> 比喻身處險境,危在旦夕。 <br>
**例句** : <br>他中了對方的計謀,已如`魚遊釜中`,自己卻一點都不知道。<br>
這盤棋白棋已大半被圍,猶如`魚遊釜中`,敗陣只是早晚之事。<br>
他好比`魚遊釜中`,有亡身之虞,恐怕連神仙也救不了他,何況是我?<br>
敵軍誤中我軍圈套,不知已如`魚遊釜中`,苟延殘喘而已,卻依然沾沾自喜。<br>
隻身深入敵人預設的陷阱,現在的老王猶如`魚遊釜中`,隨時都有被擒殺的危險。
**參考詞語** : <br>`魚游釜中`、`魚游沸鼎`、`游釜之魚`、`如魚在釜`、`魚游釜底`、`魚游沸釜`、`魚遊沸鼎`、`魚遊釜內`、`魚遊釜底`、`遊魚在鼎`<br>
|
ㄩˊ ㄧㄡˊ ㄈㄨˇ ㄋㄟˋ,魚遊釜內
| **注音**<br>`ㄩˊ ㄧㄡˊ ㄈㄨˇ ㄋㄟˋ` 的 中文是 `魚遊釜內` <br>
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魚遊釜中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《後漢書.卷五六.張王种陳列傳.張綱》裡記載,東漢順帝時,御史張綱得罪了大將軍梁冀,梁冀懷恨在心,於是上書建議將張綱調到廣陵當太守。當時廣陵一地因張嬰等人不滿地方官的壓榨,起兵反叛,並將官員殺害,朝廷派兵征討十多年都無法剿滅。梁冀因此設計張綱到廣陵當官,讓他去送死。別的官吏一聽說要到廣陵,都要求加派兵馬維護安全,張綱卻輕車簡從上任。到了廣陵,張綱派人安撫當地居民,並慰問張嬰,讓張嬰感到十分驚訝,前去拜見張綱。張綱表示同情他作亂的原因,對他曉以大義,並保證投降後可以讓他們安居樂業。張嬰原本就是因地方官過於暴虐貪婪起而為亂,現在聽到張綱這麼說,感激涕零地說:「荒裔愚人,不能自通朝廷,不堪侵枉,遂復相聚偷生,若魚遊釜中,喘息須臾閒耳。」意思是指自己一個荒涼邊遠的人,受了委屈無法上訴朝廷,又不堪官員的欺凌,只好相聚起兵為亂,自知為烏合之眾,有如「魚遊釜中」,危在旦夕,現在不過享有一時的偏安而已。「釜」是古代的一種用來烹煮食物的鍋子,張嬰的這句話用魚在鍋裡游動,看似無事,其實隨時都有被烹煮的危機,來比喻自己處境危險。後來「魚遊釜中」就是直接摘自此處的一個成語,用來比喻身處險境,危在旦夕。 <br>
**參考詞語** : <br>`魚遊釜中`<br>
|
ㄩˊ ㄧㄡˊ ㄈㄨˇ ㄉㄧˇ,魚遊釜底
| **注音**<br>`ㄩˊ ㄧㄡˊ ㄈㄨˇ ㄉㄧˇ` 的 中文是 `魚遊釜底` <br>
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魚遊釜中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《後漢書.卷五六.張王种陳列傳.張綱》裡記載,東漢順帝時,御史張綱得罪了大將軍梁冀,梁冀懷恨在心,於是上書建議將張綱調到廣陵當太守。當時廣陵一地因張嬰等人不滿地方官的壓榨,起兵反叛,並將官員殺害,朝廷派兵征討十多年都無法剿滅。梁冀因此設計張綱到廣陵當官,讓他去送死。別的官吏一聽說要到廣陵,都要求加派兵馬維護安全,張綱卻輕車簡從上任。到了廣陵,張綱派人安撫當地居民,並慰問張嬰,讓張嬰感到十分驚訝,前去拜見張綱。張綱表示同情他作亂的原因,對他曉以大義,並保證投降後可以讓他們安居樂業。張嬰原本就是因地方官過於暴虐貪婪起而為亂,現在聽到張綱這麼說,感激涕零地說:「荒裔愚人,不能自通朝廷,不堪侵枉,遂復相聚偷生,若魚遊釜中,喘息須臾閒耳。」意思是指自己一個荒涼邊遠的人,受了委屈無法上訴朝廷,又不堪官員的欺凌,只好相聚起兵為亂,自知為烏合之眾,有如「魚遊釜中」,危在旦夕,現在不過享有一時的偏安而已。「釜」是古代的一種用來烹煮食物的鍋子,張嬰的這句話用魚在鍋裡游動,看似無事,其實隨時都有被烹煮的危機,來比喻自己處境危險。後來「魚遊釜中」就是直接摘自此處的一個成語,用來比喻身處險境,危在旦夕。 <br>
**參考詞語** : <br>`魚遊釜中`<br>
|
ㄌㄨˇ ㄩˊ ㄏㄞˋ ㄕˇ,魯魚亥豕
| **注音**<br>`ㄌㄨˇ ㄩˊ ㄏㄞˋ ㄕˇ` 的 中文是 `魯魚亥豕` <br>
**典故說明** : <br> 「魯魚亥豕」係由「魯魚」及「亥豕」二語組合而成。<br>
「魯」和「魚」、「亥」和「豕」的古字皆因為形似,所以容易在傳抄或刊刻的過程中造成訛誤。《抱朴子.內篇.遐覽》就記載古時的一個諺語:「書三寫,魚成魯,虛成虎。」意思就是說同一篇文章因不斷的傳抄,字形很相近的字,就很容易發生錯誤。如「魚」很容易會錯寫成「魯」,「虛」很容易會錯寫成「虎」。另外根據《呂氏春秋.慎行論.察傳》的記載:子夏有一次到晉國,經過衛國時,聽到有人在讀記載歷史的書,其中有一句是:「晉師三豕涉河」,他聽了就說:「應該不是『三豕涉河』,而是『己亥涉河』吧!」到了晉國一查,果然是「晉師己亥涉河」,是說晉國軍隊在己亥那一天渡過黃河。因為「己亥」和「三豕」的古文字形很相近,所以才會造成這個錯誤。後來這兩個詞語被合用成「魯魚亥豕」,用來指因文字形似而致傳寫或刊刻錯誤。 <br>
**語意說明** : <br> 指因文字形似而致傳寫或刊刻錯誤。 <br>
**例句** : <br>現今媒體追求快速報導的結果,往往致使`魯魚亥豕`的錯誤層出不窮。<br>
中國文字頗多筆畫近似,因而在書寫上經常造成`魯魚亥豕`的訛誤。<br>
這部書急著出版上市,校對的品質並不精審,`魯魚亥豕`的情況為數不少。<br>
中國的典籍浩如煙海,其中難免偽訛衍脫、附會誤傳,以致`魯魚亥豕`,所在多有。<br>
古代文獻學家對古籍所出現`魯魚亥豕`的錯誤進行逐字校勘,目的無非在盡量恢復古書原貌。
**近義成語** :<br>`三豕涉河`、`烏焉亥豕`<br>
**參考詞語** : <br>`魯魚帝虎`、`帝虎魯魚`、`亥豕魯魚`、`亥豕帝虎`、`亥豕魚魯`<br>
|
ㄌㄨˇ ㄩˊ ㄉㄧˋ ㄏㄨˇ,魯魚帝虎
| **注音**<br>`ㄌㄨˇ ㄩˊ ㄉㄧˋ ㄏㄨˇ` 的 中文是 `魯魚帝虎` <br>
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魯魚亥豕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<br>
「魯魚亥豕」係由「魯魚」及「亥豕」二語組合而成。<br>
「魯」和「魚」、「亥」和「豕」的古字皆因為形似,所以容易在傳抄或刊刻的過程中造成訛誤。《抱朴子.內篇.遐覽》就記載古時的一個諺語:「書三寫,魚成魯,虛成虎。」意思就是說同一篇文章因不斷的傳抄,字形很相近的字,就很容易發生錯誤。如「魚」很容易會錯寫成「魯」,「虛」很容易會錯寫成「虎」。另外根據《呂氏春秋.慎行論.察傳》的記載:子夏有一次到晉國,經過衛國時,聽到有人在讀記載歷史的書,其中有一句是:「晉師三豕涉河」,他聽了就說:「應該不是『三豕涉河』,而是『己亥涉河』吧!」到了晉國一查,果然是「晉師己亥涉河」,是說晉國軍隊在己亥那一天渡過黃河。因為「己亥」和「三豕」的古文字形很相近,所以才會造成這個錯誤。後來這兩個詞語被合用成「魯魚亥豕」,用來指因文字形似而致傳寫或刊刻錯誤。 <br>
**參考詞語** : <br>`魯魚亥豕`<br>
|
ㄒㄧㄢˇ ㄌㄧㄢˊ ㄍㄨㄚˇ ㄔˇ,鮮廉寡恥
| **注音**<br>`ㄒㄧㄢˇ ㄌㄧㄢˊ ㄍㄨㄚˇ ㄔˇ` 的 中文是 `鮮廉寡恥` <br>
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寡廉鮮恥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司馬相如,字長卿,漢蜀郡成都人。有一年,漢武帝派唐蒙修治經略夜郎、僰(ㄅㄛˊ)中二地。由於唐蒙徵集民工過多,又用「軍興法」殺了大帥,使巴蜀百姓大為震驚恐懼。武帝聽到這種情況,就派司馬相如去責備唐蒙,發布了一份文告(喻巴蜀檄〉,告訴巴蜀人民唐蒙的舉動皆非皇上本意,並且懇切要求巴蜀官民了解和支持皇上開發西南夷的行動。檄文中提到:被徵召行役的人,有的自相殘殺,有的逃跑,這不是為臣者的節操。但這不全是應徵者的罪過,而是「父兄之教不先,子弟之率不謹也;寡廉鮮恥,而俗不長厚也」。其意思是說父兄們平常沒有嚴格教育,也沒有給子弟樹立表率,才會讓人們缺少清廉、知恥的美德,而不知羞恥,世風當然也就不淳厚了。後來文告原文中的「寡廉鮮恥」被摘出成一句成語,用來比喻不知羞恥。 <br>
**參考詞語** : <br>`寡廉鮮恥`<br>
|
ㄒㄧㄢˇ ㄉㄜˊ ㄧㄠˋ ㄌㄧㄥˇ,鮮得要領
| **注音**<br>`ㄒㄧㄢˇ ㄉㄜˊ ㄧㄠˋ ㄌㄧㄥˇ` 的 中文是 `鮮得要領` <br>
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不得要領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「要」和「領」是指衣服的腰部和領子,比喻事物的重點。《史記》裡記載,漢武帝時,匈奴攻破西域的月氏國,還將月氏王的頭顱拿來當酒器,人民對匈奴心生憎恨,想要報仇卻沒有兵力。漢室聽到這個消息,認為是難得的好機會,便派張騫出使月氏,尋求聯盟以對抗匈奴。月氏在匈奴西方,要到月氏必須先經過匈奴。張騫到了匈奴後就被俘虜,滯留在那裡長達十餘年,娶妻生子。然而忠心為國的張騫並沒有忘記自己的任務,後來找到機會逃往大宛國。大宛王素聞漢帝國的富強,見到張騫非常高興,問他有什麼須要幫忙的地方。張騫便將欲通使月氏,卻受阻於匈奴的事告訴大宛王,並承諾若能幫忙抵達月氏國,漢室必定有豐厚的賞賜。大宛王欣然同意,張騫便在大宛的護送下,經由康居來到了月氏。月氏王被匈奴殺害後,月氏人離開故鄉,向西逃到大夏國附近,逐漸安定下來。那裡土地豐饒,民生安樂,十幾年過去後,月氏人已沒有報復匈奴的念頭了。張騫又從月氏到了大夏,希望藉由大夏得到與月氏合作的機會,卻仍無法達成目標。在那裡待了一年多也沒有進展,只好打道回府。在回程的路上,又被匈奴俘虜,滯留了一年多後,適逢單于過世,匈奴國內情況混亂,張騫才找到機會帶著妻子及一名部下逃回國。文中「不得月氏要領」,即是指張騫達到與月氏結盟的目的。後來「不得要領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指無法掌握要點或主旨。「要領」本來指「腰領」,後來轉讀為重要之「要」,遂讀四聲。 <br>
**參考詞語** : <br>`不得要領`<br>
|
ㄋㄧㄠˇ ㄐㄧㄣˋ ㄍㄨㄥ ㄘㄤˊ,鳥盡弓藏
| **注音**<br>`ㄋㄧㄠˇ ㄐㄧㄣˋ ㄍㄨㄥ ㄘㄤˊ` 的 中文是 `鳥盡弓藏` <br>
**典故說明** : <br> 劉安是漢高祖劉邦的孫子,世襲封為淮南王。他善於文辭,受漢武帝寵愛。武帝曾命他作一篇離騷賦,他僅花一個早上的時間就完成了,文思敏捷,可見一斑。劉安與門下食客、方士合著《淮南子》一書,內容多為道家思想,並融匯了先秦各家的學說,今日僅存內篇,餘皆散佚。後來劉安因為謀反的計畫洩露,自縊而死。《淮南子.說林》中提到「狡兔捕獲了,就把獵犬烹煮來吃;高飛的鳥射盡了,就將弓箭收藏起來」,意思就是事情成功之後,有功之人已無利用價值,不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獎賞,反因才能出眾,受到猜忌,而遭到殺害或疏遠。後來「鳥盡弓藏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比喻事成之後,有功之人卻遭到殺戮或疏遠的命運。 <br>
**語意說明** : <br> 比喻事成之後,有功之人卻遭到殺戮或疏遠的命運。 <br>
**例句** : <br>他甫一上任,就開除了輔選有功的部屬,真是`鳥盡弓藏`。<br>
歷史上能有幾位君王,坐穩帝位後,不對功臣來個`鳥盡弓藏`的?<br>
張良就是懂得適時急流勇退,才能避開如韓信`鳥盡弓藏`的下場。<br>
有些公司為求降低經營成本,把老職員資遣,真是標準的`鳥盡弓藏`。<br>
明升暗降,正是老董所使的`鳥盡弓藏`手段,我看你還是退休回家,韜光養晦算了。<br>
他看出來這些人可以共苦,卻不可以同甘,因此早安排了退路,以免慘遭`鳥盡弓藏`的厄運。
**近義成語** :<br>`兔死狗烹`、`卸磨殺驢`、`得魚忘筌`、`過河拆橋`<br>
**反義成語** :<br>`論功行賞` <br>
**參考詞語** : <br>`弓藏鳥盡`<br>
|
ㄋㄧㄠˇ ㄩˇ ㄏㄨㄚ ㄒㄧㄤ,鳥語花香
| **注音**<br>`ㄋㄧㄠˇ ㄩˇ ㄏㄨㄚ ㄒㄧㄤ` 的 中文是 `鳥語花香` <br>
**典故說明** : <br> 呂本中(西元1084~1145),字居仁,宋代壽州(今安徽壽縣)人。曾擔任中書舍人兼直學士院,後因觸怒秦檜而辭官,選擇退隱山林。他曾在〈庵居〉一詩裡回顧過往人生,同時表述隱居當下的心境:鳥兒唱歌、花朵飄香的美麗景致,已隨著日落黃昏到來而逐漸消逝。可稍作休息時,又擔心著疾病不知何時來到。在這樣變動極大、充滿焦慮的環境中,才發現自己內心所嚮往的是隱居山林的生活,從來都沒有想在朝廷任官的念頭。回頭看到雙親已年老長了白髮,而家裡的孩童們穿著陳舊的青色衣裳,他們都正值需要我照顧、陪伴的時候。可是世人不但無法體會我選擇隱居的原因,甚至到現在還懷疑我從中所悟得的道理。後來原文中的「鳥語花香」可能就從這裡被摘出,成為一句成語,用來形容鳥兒唱歌、花朵飄香的美好景象。 <br>
**語意說明** : <br> 形容景色美好。 <br>
**例句** : <br>郊外春光明媚,`鳥語花香`,景色宜人。
<br>
寒冬過後,萬物復甦,處處`鳥語花香`。
<br>
一路上`鳥語花香`,陽光和煦,讓人心曠神怡。
<br>
這裡有青山綠水、`鳥語花香`,如同仙境一般。
<br>
`鳥語花香`、春意盎然的公園,吸引了遊客駐足拍照。
**參考詞語** : <br>`花香鳥語`、`花香鳥鳴`<br>
|
ㄈㄥˋ ㄇㄠˊ ㄌㄧㄣˊ ㄐㄧㄚˇ,鳳毛麟甲
| **注音**<br>`ㄈㄥˋ ㄇㄠˊ ㄌㄧㄣˊ ㄐㄧㄚˇ` 的 中文是 `鳳毛麟甲` <br>
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鳳毛麟角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「鳳毛麟角」係由「鳳毛」及「麟角」二詞語組合而成。「鳳毛」見於《世說新語.容止》。王劭是王導的第五子,風度姿態都很像他的父親。他作侍中時,有次奉旨授予桓溫升職用的官服。王劭剛從大門進入,桓溫遠遠的望著他,覺得他有其父之風。六朝時南方人稱讚子弟的才幹可與父兄輩相比者為「有鳳毛」,於是桓溫就說:「大奴固自有鳳毛。」意思便是稱讚王劭的能力不輸給其父王導。「麟角」見於〈萬機論〉。魏文帝曹丕雅好文學,即位後進行了一連串的改革,包括選拔人才,提倡文學,一時之間,文風大盛。但為學之人雖多,有所成就之人卻少,故蔣濟在〈萬機論〉中評論道:「學習的人雖然多得像牛毛一樣,但真正學有所成的人卻像麒麟的角一樣稀少。」後來這兩個詞語被合用成「鳳毛麟角」,用來比喻稀罕珍貴的人、物。 <br>
**參考詞語** : <br>`鳳毛麟角`<br>
|
ㄈㄥˋ ㄇㄠˊ ㄌㄧㄣˊ ㄐㄧㄠˇ,鳳毛麟角
| **注音**<br>`ㄈㄥˋ ㄇㄠˊ ㄌㄧㄣˊ ㄐㄧㄠˇ` 的 中文是 `鳳毛麟角` <br>
**典故說明** : <br> 「鳳毛麟角」係由「鳳毛」及「麟角」二詞語組合而成。「鳳毛」見於《世說新語.容止》。王劭是王導的第五子,風度姿態都很像他的父親。他作侍中時,有次奉旨授予桓溫升職用的官服。王劭剛從大門進入,桓溫遠遠的望著他,覺得他有其父之風。六朝時南方人稱讚子弟的才幹可與父兄輩相比者為「有鳳毛」,於是桓溫就說:「大奴固自有鳳毛。」意思便是稱讚王劭的能力不輸給其父王導。「麟角」見於〈萬機論〉。魏文帝曹丕雅好文學,即位後進行了一連串的改革,包括選拔人才,提倡文學,一時之間,文風大盛。但為學之人雖多,有所成就之人卻少,故蔣濟在〈萬機論〉中評論道:「學習的人雖然多得像牛毛一樣,但真正學有所成的人卻像麒麟的角一樣稀少。」後來這兩個詞語被合用成「鳳毛麟角」,用來比喻稀罕珍貴的人、物。 <br>
**語意說明** : <br> 比喻稀罕珍貴的人、物。 <br>
**例句** : <br>現在能裱褙字畫書籍的師傅已是`鳳毛麟角`,寥寥無幾了。<br>
隨波逐流者,多如過江之鯽;守正不阿者,鮮若`鳳毛麟角`。<br>
故宮珍藏的翠玉白菜,維妙維肖,確是古代藝品中的`鳳毛麟角`。<br>
在我們鄉下地方,擁有博士學位的人有如`鳳毛麟角`,人人稱羨。<br>
像他這麼熱心公益、毋私毋我的人,在現代社會中已是`鳳毛麟角`,不可多得了。<br>
在古代的社會裡,像李清照那樣能以詞擅名當代文壇的女性,實屬`鳳毛麟角`,屈指可數。
**近義成語** :<br>`吉光片羽`、`屈指可數`、`寥若晨星`、`寥寥可數`、`寥寥無幾`<br>
**反義成語** :<br>`不勝枚舉`、`比比皆是`、`汗牛充棟`、`多如牛毛`、`車載斗量`、`恆河沙數` <br>
**參考詞語** : <br>`麟角鳳毛`、`鳳毛麟甲`<br>
|
ㄈㄥˋ ㄨˇ ㄌㄨㄥˊ ㄈㄟ,鳳舞龍飛
| **注音**<br>`ㄈㄥˋ ㄨˇ ㄌㄨㄥˊ ㄈㄟ` 的 中文是 `鳳舞龍飛` <br>
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龍飛鳳舞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(一)草書為中國書法的一種書寫字體,為書寫方便、快速而產生,大約起於漢代。草書初創時稱為「章草」,是將隸書簡省點畫,保存波勢,草率寫成,但字字分離不相連綿。至漢末,相傳張芝脫去「章草」中保留的隸書筆畫形跡,將筆勢連綴,上下兩字時時相連,於是形成「今草」,即後世通行的草書。南朝梁武帝,名蕭衍,博學能文,並擅長書法,曾作〈草書狀〉一文,對草書變化多端的體態讚歎有加。他形容草書筆勢婀娜時如柔弱的柳樹,聳峙挺拔時如擺動的長松,婆娑委曲時如飛舞的鳳,宛轉周折時如蟠伏的龍,文云:「婆娑而飛舞鳳,宛轉而起蟠龍」,後來「龍飛鳳舞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形容書法筆勢飄逸,或形容多姿形容字跡潦草零亂。(二)天目山位於浙江省臨安縣西北與潛縣交接處,有東西兩峰,峰頂各有一池,左右相對,池水清澈冷冽,故名為「天目」。宋代岳珂《桯史》中引錄了一段其他典籍對天目山的描述:「天目山垂兩乳長,龍騫鳳舞到錢塘。」「錢塘」指的是錢塘江,位於浙江省杭州縣城以南;「兩乳」則應指天目山的東西兩峰。這兩句話描述了天目山氣勢之奔放,峰巒起伏,蜿蜒至錢塘江。後來「龍飛鳳舞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形容山勢蜿蜒起伏,氣勢磅礴。 <br>
**參考詞語** : <br>`龍飛鳳舞`<br>
|
ㄇㄧㄥˊ ㄓㄨㄥ ㄌㄧㄝˋ ㄉㄧㄥˇ,鳴鍾列鼎
| **注音**<br>`ㄇㄧㄥˊ ㄓㄨㄥ ㄌㄧㄝˋ ㄉㄧㄥˇ` 的 中文是 `鳴鍾列鼎` <br>
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鐘鳴鼎食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「鐘鳴」是指古時大戶人家因為人口眾多,開飯時必須敲鐘為號,以聚集眾人;「鼎食」則是指富貴人家因菜色極為豐富多樣,所以在用餐時,飯桌上排列著一個個裝盛菜餚的鼎,頗為壯觀。在《史記.卷一二九.貨殖列傳》中有:「洒削(ㄒㄧˇ ㄒㄩㄝˋ),薄技也,而郅(ㄓˋ)氏鼎食。」又有:「馬醫,淺方,張里擊鍾。」意思是:郅氏不過擁有磨刀劍這樣的粗淺技藝,張里也只是個能夠簡單醫術的獸醫,但後來卻都得以成為「鼎食」和「擊鍾(「鍾」通「鐘」)」的富戶。後來「鐘鳴鼎食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形容富貴之家的奢侈豪華,如清代小說《紅樓夢》第二回中,冷子興談及寧、榮兩府的衰敗時,便感嘆道:「誰知這鐘鳴鼎食之家,翰墨詩書之族,如今的兒孫竟一代不如一代了。」 <br>
**參考詞語** : <br>`鐘鳴鼎食`<br>
|
ㄇㄧㄥˊ ㄓㄨㄥ ㄌㄧㄝˋ ㄉㄧㄥˇ,鳴鐘列鼎
| **注音**<br>`ㄇㄧㄥˊ ㄓㄨㄥ ㄌㄧㄝˋ ㄉㄧㄥˇ` 的 中文是 `鳴鐘列鼎` <br>
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鐘鳴鼎食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「鐘鳴」是指古時大戶人家因為人口眾多,開飯時必須敲鐘為號,以聚集眾人;「鼎食」則是指富貴人家因菜色極為豐富多樣,所以在用餐時,飯桌上排列著一個個裝盛菜餚的鼎,頗為壯觀。在《史記.卷一二九.貨殖列傳》中有:「洒削(ㄒㄧˇ ㄒㄩㄝˋ),薄技也,而郅(ㄓˋ)氏鼎食。」又有:「馬醫,淺方,張里擊鍾。」意思是:郅氏不過擁有磨刀劍這樣的粗淺技藝,張里也只是個能夠簡單醫術的獸醫,但後來卻都得以成為「鼎食」和「擊鍾(「鍾」通「鐘」)」的富戶。後來「鐘鳴鼎食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形容富貴之家的奢侈豪華,如清代小說《紅樓夢》第二回中,冷子興談及寧、榮兩府的衰敗時,便感嘆道:「誰知這鐘鳴鼎食之家,翰墨詩書之族,如今的兒孫竟一代不如一代了。」 <br>
**參考詞語** : <br>`鐘鳴鼎食`<br>
|
ㄧㄚ ㄑㄩㄝˋ ㄨˊ ㄨㄣˊ,鴉雀無聞
| **注音**<br>`ㄧㄚ ㄑㄩㄝˋ ㄨˊ ㄨㄣˊ` 的 中文是 `鴉雀無聞` <br>
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鴉雀無聲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鴉和雀都是叫聲相當吵雜的鳥兒,當鴉雀無聲時,那就非常安靜了。宋代蘇東坡有一首絕句,寫到有一天晚上,他在枕上醒來,夜已深沉,即將破曉。大地一片寂靜,連喜歡鳴叫的烏鵲也熟睡了。這時,月已西斜,織女星金星顯得特別明亮,星光斑斕中,竟有如飄飄欲仙,好像身已不在人間一樣。這裡蘇詩的原文作「烏鵲無聲」,「烏鵲」就是烏鴉和喜鵲,所以和「鴉雀無聲」意思是一樣的,而且烏即烏鴉,鵲和雀音同,也許「鴉雀無聲」這句成語就是從這裡演變出來的。形容非常寂靜。蘇詩另見於秦觀的《淮海集》,恐是偽託之作。使用「鴉雀無聲」的例子,如《三俠五義》第一一九回:「這廳上點的明燈蠟燭,照如白晝。雖有多人,一個個鴉雀無聲。」 <br>
**參考詞語** : <br>`鴉雀無聲`<br>
|
ㄧㄚ ㄑㄩㄝˋ ㄨˊ ㄕㄥ,鴉雀無聲
| **注音**<br>`ㄧㄚ ㄑㄩㄝˋ ㄨˊ ㄕㄥ` 的 中文是 `鴉雀無聲` <br>
**典故說明** : <br> 鴉和雀都是叫聲相當吵雜的鳥兒,當鴉雀無聲時,那就非常安靜了。宋代蘇東坡有一首絕句,寫到有一天晚上,他在枕上醒來,夜已深沉,即將破曉。大地一片寂靜,連喜歡鳴叫的烏鵲也熟睡了。這時,月已西斜,織女星金星顯得特別明亮,星光斑斕中,竟有如飄飄欲仙,好像身已不在人間一樣。這裡蘇詩的原文作「烏鵲無聲」,「烏鵲」就是烏鴉和喜鵲,所以和「鴉雀無聲」意思是一樣的,而且烏即烏鴉,鵲和雀音同,也許「鴉雀無聲」這句成語就是從這裡演變出來的。形容非常寂靜。蘇詩另見於秦觀的《淮海集》,恐是偽託之作。使用「鴉雀無聲」的例子,如《三俠五義》第一一九回:「這廳上點的明燈蠟燭,照如白晝。雖有多人,一個個鴉雀無聲。」 <br>
**語意說明** : <br> 形容非常寂靜。 <br>
**例句** : <br>大師琴聲一起,全場立即`鴉雀無聲`。
<br>
整個會場`鴉雀無聲`,一片靜悄悄的。
<br>
聽到這消息後,大家都`鴉雀無聲`,面面相覷。
<br>
只見老爺訓話時,全大廳的人都`鴉雀無聲`地聽著。
<br>
人全走了,只留下這`鴉雀無聲`的屋子,有點寂寞,也有點淒涼。
<br>
操場雖有上萬人,但卻`鴉雀無聲`,似乎連根針掉地上都聽得清楚。
<br>
班上本來吵成一片,但當導師一走進教室,全班同學立刻`鴉雀無聲`。
<br>
原本人聲吵雜的大廳,此時竟是`鴉雀無聲`,大家都在靜待主人開口。
<br>
他演得實在太精采了,觀眾席上一會兒`鴉雀無聲`,一會兒滿堂喝采。
<br>
只見指揮把指揮棒舉起,全場立即變得`鴉雀無聲`,所有人都屏氣凝神地等待著。
**近義成語** :<br>`萬籟俱寂`、`闃寂無聲`<br>
**反義成語** :<br>`人聲鼎沸`、`轟然雷動` <br>
**參考詞語** : <br>`鴉默雀靜`、`悄不聞鴉`、`鴉雀無聞`、`鴉鵲無聲`<br>
|
ㄧㄚ ㄑㄩㄝˋ ㄨˊ ㄕㄥ,鴉鵲無聲
| **注音**<br>`ㄧㄚ ㄑㄩㄝˋ ㄨˊ ㄕㄥ` 的 中文是 `鴉鵲無聲` <br>
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鴉雀無聲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鴉和雀都是叫聲相當吵雜的鳥兒,當鴉雀無聲時,那就非常安靜了。宋代蘇東坡有一首絕句,寫到有一天晚上,他在枕上醒來,夜已深沉,即將破曉。大地一片寂靜,連喜歡鳴叫的烏鵲也熟睡了。這時,月已西斜,織女星金星顯得特別明亮,星光斑斕中,竟有如飄飄欲仙,好像身已不在人間一樣。這裡蘇詩的原文作「烏鵲無聲」,「烏鵲」就是烏鴉和喜鵲,所以和「鴉雀無聲」意思是一樣的,而且烏即烏鴉,鵲和雀音同,也許「鴉雀無聲」這句成語就是從這裡演變出來的。形容非常寂靜。蘇詩另見於秦觀的《淮海集》,恐是偽託之作。使用「鴉雀無聲」的例子,如《三俠五義》第一一九回:「這廳上點的明燈蠟燭,照如白晝。雖有多人,一個個鴉雀無聲。」 <br>
**參考詞語** : <br>`鴉雀無聲`<br>
|
ㄧㄚ ㄇㄛˋ ㄑㄩㄝˋ ㄐㄧㄥˋ,鴉默雀靜
| **注音**<br>`ㄧㄚ ㄇㄛˋ ㄑㄩㄝˋ ㄐㄧㄥˋ` 的 中文是 `鴉默雀靜` <br>
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鴉雀無聲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鴉和雀都是叫聲相當吵雜的鳥兒,當鴉雀無聲時,那就非常安靜了。宋代蘇東坡有一首絕句,寫到有一天晚上,他在枕上醒來,夜已深沉,即將破曉。大地一片寂靜,連喜歡鳴叫的烏鵲也熟睡了。這時,月已西斜,織女星金星顯得特別明亮,星光斑斕中,竟有如飄飄欲仙,好像身已不在人間一樣。這裡蘇詩的原文作「烏鵲無聲」,「烏鵲」就是烏鴉和喜鵲,所以和「鴉雀無聲」意思是一樣的,而且烏即烏鴉,鵲和雀音同,也許「鴉雀無聲」這句成語就是從這裡演變出來的。形容非常寂靜。蘇詩另見於秦觀的《淮海集》,恐是偽託之作。使用「鴉雀無聲」的例子,如《三俠五義》第一一九回:「這廳上點的明燈蠟燭,照如白晝。雖有多人,一個個鴉雀無聲。」 <br>
**參考詞語** : <br>`鴉雀無聲`<br>
|
ㄏㄨㄥˊ ㄢˋ ㄒㄧㄤ ㄓㄨㄤ,鴻案相莊
| **注音**<br>`ㄏㄨㄥˊ ㄢˋ ㄒㄧㄤ ㄓㄨㄤ` 的 中文是 `鴻案相莊` <br>
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舉案齊眉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東漢有個讀書人梁鴻,個性耿介。因為世道混亂,不願侍奉權貴,所以放棄作官。娶了妻子孟光後,兩人就移居吳地,依托在大戶人家皋伯通家中,受雇為人舂米。每當梁鴻工作結束回到家中,妻子總是準備好了食物,用食盤端到他面前,並高舉至與眉齊,不敢與丈夫平視,充分表現出對丈夫的敬愛。由於她這樣的舉動,也讓皋伯通察覺到梁鴻的人品必有過人之處,絕非泛泛之輩,而對他另眼看待。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「舉案齊眉」,用來比喻夫妻相敬如賓。 <br>
**參考詞語** : <br>`舉案齊眉`<br>
|
ㄏㄨㄥˊ ㄋㄧˊ ㄒㄩㄝˇ ㄓㄠˇ,鴻泥雪爪
| **注音**<br>`ㄏㄨㄥˊ ㄋㄧˊ ㄒㄩㄝˇ ㄓㄠˇ` 的 中文是 `鴻泥雪爪` <br>
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雪泥鴻爪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〈和子由澠池懷舊〉詩是蘇軾給他弟弟蘇轍的一首詩。蘇軾回憶當年與弟弟曾到過澠池,借宿在一所寺廟內,他們曾在寺廟的牆壁上題詩,但如今廟裡的老和尚已經過世,題詩的牆壁也許也崩壞了。蘇軾在詩中寫著:人生的遭遇,就像飛雁踏過雪地留下的爪印一樣,是那麼偶然,鴻雁飛走後,沒有人知道牠的去向。蘇軾感慨自己一生漂泊,仕途不順,境遇就像鴻雁偶然在雪泥留下爪印一樣地飄忽不定,不由得感慨萬千。後來「雪泥鴻爪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比喻往事所遺留的痕跡。 <br>
**參考詞語** : <br>`雪泥鴻爪`<br>
|
ㄏㄨㄥˊ ㄓㄠˇ ㄒㄩㄝˇ ㄋㄧˊ,鴻爪雪泥
| **注音**<br>`ㄏㄨㄥˊ ㄓㄠˇ ㄒㄩㄝˇ ㄋㄧˊ` 的 中文是 `鴻爪雪泥` <br>
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雪泥鴻爪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〈和子由澠池懷舊〉詩是蘇軾給他弟弟蘇轍的一首詩。蘇軾回憶當年與弟弟曾到過澠池,借宿在一所寺廟內,他們曾在寺廟的牆壁上題詩,但如今廟裡的老和尚已經過世,題詩的牆壁也許也崩壞了。蘇軾在詩中寫著:人生的遭遇,就像飛雁踏過雪地留下的爪印一樣,是那麼偶然,鴻雁飛走後,沒有人知道牠的去向。蘇軾感慨自己一生漂泊,仕途不順,境遇就像鴻雁偶然在雪泥留下爪印一樣地飄忽不定,不由得感慨萬千。後來「雪泥鴻爪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比喻往事所遺留的痕跡。 <br>
**參考詞語** : <br>`雪泥鴻爪`<br>
|
ㄏㄨㄥˊ ㄏㄨˊ ㄓ ㄓˋ,鴻鵠之志
| **注音**<br>`ㄏㄨㄥˊ ㄏㄨˊ ㄓ ㄓˋ` 的 中文是 `鴻鵠之志` <br>
**典故說明** : <br> 「鴻鵠之志」這個成語的意思是比喻人有像鴻鵠一舉千里的遠大志向。《呂氏春秋.士容論》記載:齊國有一個人很會相狗,他鄰居託他買一隻能捕鼠的狗,過了一年才買到。他告訴鄰居說:「這是一條好狗。」鄰居養了幾年,那狗卻不捕鼠,他就告訴相狗的人。那人對他說:「這是一條好狗,牠的志向在追逐獐麋豕鹿,而不在捕鼠;你把牠的腳綁起來,牠就會開始捕鼠了。」鄰人就把狗的後腳綁著,狗果然捕鼠了。驥驁的氣勢,鴻鵠的大志,有可以印證人心的,就是精誠,有了精誠之心,自然神人相應,那是不能用言語說明的。後來「鴻鵠之志」被用來比喻志向遠大。 <br>
**語意說明** : <br> 比喻志向遠大。 <br>
**例句** : <br>一個人要先立`鴻鵠之志`,將來才能建烜赫之功。<br>
那些鼠目寸光的人,怎麼能了解我的`鴻鵠之志`?<br>
你空有`鴻鵠之志`,卻不肯努力求學,如何能夠實現呢?<br>
他雖然家境貧困,卻從小立下`鴻鵠之志`,發誓將來一定要出人頭地。<br>
既然立下`鴻鵠之志`,就該腳踏實地,奮發努力,否則只是好高騖遠而已。
**近義成語** :<br>`壯志凌雲`、`青雲之志`、`凌雲之志`、`胸懷大志`、`雄心壯志`<br>
**反義成語** :<br>`胸無大志` <br>
|
ㄆㄥˊ ㄔㄥˊ ㄨㄢˋ ㄌㄧˇ,鵬程萬里
| **注音**<br>`ㄆㄥˊ ㄔㄥˊ ㄨㄢˋ ㄌㄧˇ` 的 中文是 `鵬程萬里` <br>
**典故說明** : <br> 莊子是先秦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,他的哲學宗旨是要人們超越世俗的價值觀,不要去計較那些是非、大小、有用無用等的判斷,因為這些都是人為的,並非恆常不變。人們如果一味計較這些,身心就會被牢牢綁住;要學著拋棄這種種的束縛,才能得到真正的放任自得,也就是莊子所謂「逍遙」的境界。為了引導人們能接受他的思想,莊子運用很多的寓言,來啟發人們。在〈逍遙遊〉中,莊子舉了一個鵬鳥高飛的寓言,說明人要先懂得「適性」,才能知道自己也有天生的長處,不會一味羨慕別人。在這個寓言中,莊子先說北海有一種鯤魚,大得不得了,後來這種魚變成了鵬鳥。鵬鳥也是大得不得了,奮飛起來的時候,張開翅膀像懸在天邊的雲。當時有一位專門記敘奇特事物的齊諧,他說:鵬鳥要從北海飛到南海時,翅膀一打,擊水的面積廣達三千里,乘著扶搖盤旋而上,高達九萬里!原文以鵬鳥為喻,又說其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」,後來演變成「鵬程萬里」這句成語,用來比喻前程遠大,不可限量。 <br>
**語意說明** : <br> 比喻前程遠大,不可限量。 <br>
**例句** : <br>一帆風順靠運氣,`鵬程萬里`靠志氣。<br>
每位老師都希望自己的學生能夠`鵬程萬里`。<br>
在`鵬程萬里`的祝福聲中,我們終於離開朝夕相處的校園。<br>
他在校時表現十分傑出,日後必定`鵬程萬里`,前途不可限量。<br>
校長在畢業典禮上,祝福每一位畢業生`鵬程萬里`,一帆風順。<br>
大學畢業後進入社會工作,他卻沉迷於酒色,忘了自己`鵬程萬里`的初衷。
**近義成語** :<br>`長風萬里`、`前程似錦`、`前程萬里`、`前程遠大`、`錦鏽前程`<br>
**反義成語** :<br>`日暮途窮`、`走投無路`、`窮途末路` <br>
**參考詞語** : <br>`萬里鵬程`、`鵬霄萬里`<br>
|
ㄆㄥˊ ㄒㄧㄠ ㄨㄢˋ ㄌㄧˇ,鵬霄萬里
| **注音**<br>`ㄆㄥˊ ㄒㄧㄠ ㄨㄢˋ ㄌㄧˇ` 的 中文是 `鵬霄萬里` <br>
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鵬程萬里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莊子是先秦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,他的哲學宗旨是要人們超越世俗的價值觀,不要去計較那些是非、大小、有用無用等的判斷,因為這些都是人為的,並非恆常不變。人們如果一味計較這些,身心就會被牢牢綁住;要學著拋棄這種種的束縛,才能得到真正的放任自得,也就是莊子所謂「逍遙」的境界。為了引導人們能接受他的思想,莊子運用很多的寓言,來啟發人們。在〈逍遙遊〉中,莊子舉了一個鵬鳥高飛的寓言,說明人要先懂得「適性」,才能知道自己也有天生的長處,不會一味羨慕別人。在這個寓言中,莊子先說北海有一種鯤魚,大得不得了,後來這種魚變成了鵬鳥。鵬鳥也是大得不得了,奮飛起來的時候,張開翅膀像懸在天邊的雲。當時有一位專門記敘奇特事物的齊諧,他說:鵬鳥要從北海飛到南海時,翅膀一打,擊水的面積廣達三千里,乘著扶搖盤旋而上,高達九萬里!原文以鵬鳥為喻,又說其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」,後來演變成「鵬程萬里」這句成語,用來比喻前程遠大,不可限量。 <br>
**參考詞語** : <br>`鵬程萬里`<br>
|
ㄔㄨㄣˊ ㄧ ㄅㄞˇ ㄐㄧㄝˊ,鶉衣百結
| **注音**<br>`ㄔㄨㄣˊ ㄧ ㄅㄞˇ ㄐㄧㄝˊ` 的 中文是 `鶉衣百結` <br>
**典故說明** : <br> 「鶉衣百結」係由「鶉衣」及「百結」二語組合而成。<br>
「鶉衣」是出自《荀子.大略》。根據記載,孔子的弟子子夏富有文才,孔子死後,他到西河講學,魏文侯相當敬重他,尊他為師。雖然如此,他仍然甘於清苦的生活,衣服像鶉鳥短禿的尾巴一樣,破舊不堪。<br>
「百結」則是出自晉.王隱《晉書》。根據記載,西晉初年時,有一個叫董京的人,常披頭散髮,放蕩不羈。每當他到洛陽街上行乞,便撿拾碎布結成衣服穿在身上,號稱「百結」,別人要給他好衣服他都不肯接受。後來這兩個典源被合用成「鶉衣百結」,用來形容衣服破爛不堪。 <br>
**語意說明** : <br> 形容衣服破爛不堪。 <br>
**例句** : <br>這些乞丐蓬頭垢面、`鶉衣百結`,沿路向人伸手要錢。<br>
君子憂道不憂貧,即使啜菽飲水,`鶉衣百結`,依然不改其樂。<br>
他在外地流浪了一個多月,回到家時已是`鶉衣百結`、囊空如洗了。<br>
難民一路上顛沛流離,如今個個`鶉衣百結`,面黃肌瘦,看來令人神傷不已。<br>
他窮得家徒四壁,`鶉衣百結`,連自己都快養不活了,哪還有能力娶妻生子?
**近義成語** :<br>`衣衫襤褸`<br>
**反義成語** :<br>`衣冠楚楚`、`西裝革履`、`穿金戴銀` <br>
**參考詞語** : <br>`懸鶉百結`、`百結鶉衣`、`百結懸鶉`<br>
|
ㄏㄜˋ ㄌㄧˋ ㄈㄥ ㄕㄥ,鶴唳風聲
| **注音**<br>`ㄏㄜˋ ㄌㄧˋ ㄈㄥ ㄕㄥ` 的 中文是 `鶴唳風聲` <br>
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風聲鶴唳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據《晉書.卷七九.謝安列傳》載,東晉時,野心勃勃的前秦苻堅想要征服中原。孝武帝太元八年,他率領八十萬大軍,逼臨肥水,準備攻打東晉。東晉派大將謝玄、謝石帶八萬精兵抗敵。謝玄知道苻堅實力雄厚,若以正面迎敵,必定吃虧,於是決定採取奇襲的戰術。謝玄先要求苻堅的軍隊向後移,好讓晉兵登岸,兩軍決一勝負。苻堅自恃兵多,不疑有他,就答應軍隊後退。混亂之中苻堅中箭受傷,苻融戰亡,在陣後的秦兵以為秦軍戰敗,慌成一團,丟下武器連夜逃跑,沿途只要聽到風聲、鶴鳴,都以為是晉軍來了,結果苻堅的軍隊終於潰敗,就是歷史上著名的「肥水之戰」。後來原文中的「風聲鶴唳」演變為成語,用來形容極為驚慌疑懼。 <br>
**參考詞語** : <br>`風聲鶴唳`<br>
|
ㄏㄜˋ ㄌㄧˋ ㄐㄧ ㄑㄩㄣˊ,鶴立雞群
| **注音**<br>`ㄏㄜˋ ㄌㄧˋ ㄐㄧ ㄑㄩㄣˊ` 的 中文是 `鶴立雞群` <br>
**典故說明** : <br> 「竹林七賢」指的是魏晉時期的嵇康、阮籍、山濤、向秀、劉伶、阮咸、王戎七位名人。魏晉時期是個政局動盪的時代,許多人追求名利、攀附權貴,在這樣的環境下,有些人為了表達對險惡政局的不滿,不願同流合汙,轉而追求放蕩或以清談為主的人生,而「竹林七賢」就是這種風尚的代表。嵇紹就是「竹林七賢」中嵇康的兒子,嵇康因罪被懲治,使得嵇紹在十歲時就失去了父親,而與母親相依為命。後來山濤以「父子罪不相及」為由,把嵇紹推薦給晉武帝,於是武帝就任命他為祕書郎。惠帝時,則在朝中擔任侍中一職。有一次都城發生了動亂,嵇紹跟著惠帝到蕩陰去平亂,不幸落敗,隨行的官員死傷慘重,餘者或降或逃,只有嵇紹不顧個人生死的保衛著惠帝,但最後仍然中箭身亡,當時他的鮮血濺到了惠帝的龍袍上。亂事平定後,隨從想為惠帝清洗血跡,但惠帝感念著嵇紹的奮勇保衛,而堅持留下血跡。據晉.戴逵〈竹林七賢論〉載,當初嵇紹剛到洛陽時,就曾經有人對王戎說:「昨天在人群中看到嵇紹,他那雄偉挺拔的模樣,就像是野鶴站立在雞群中,顯得非常突出。」後來「鶴立雞群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比喻人的儀表才能超群脫凡。 <br>
**語意說明** : <br> 比喻人的儀表才能超群脫凡。褒義。比喻事物的不平凡。 <br>
**例句** : <br>他的數學能力一直在班上`鶴立雞群`,獨占鰲頭。<br>
在舞臺上,她用曼妙的舞姿顯現出她是何等的`鶴立雞群`。<br>
他真是一表人才,在眾人間總是`鶴立雞群`,顯得那麼突出。<br>
他絕非池中物,你看那`鶴立雞群`的樣子,是如此的出類拔萃。<br>
他雖然衣著樸素,但高挑的身材讓他在人群中顯得`鶴立雞群`。<br>
在這群女孩子中間,那位長髮的女孩確實顯得`鶴立雞群`,與眾不同。<br>
這位得獎青年果然長得相貌堂堂,在同伴中`鶴立雞群`,十分引人注目。<br>
<br>
這棟百層大樓,在這一地區猶如`鶴立雞群`。<br>
這棟現代建築,在這個老社區裡顯得`鶴立雞群`。<br>
這篇文章在所有參賽作品中,`鶴立雞群`,真是出色。
**近義成語** :<br>`出類拔萃`、`卓爾不群`、`超群絕倫`<br>
**反義成語** :<br>`凡夫俗子`、`吳下阿蒙` <br>
**參考詞語** : <br>`鶴處雞群`、`雞群之鶴`、`雞群鶴立`<br>
|
ㄏㄜˋ ㄔㄨˇ ㄐㄧ ㄑㄩㄣˊ,鶴處雞群
| **注音**<br>`ㄏㄜˋ ㄔㄨˇ ㄐㄧ ㄑㄩㄣˊ` 的 中文是 `鶴處雞群` <br>
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鶴立雞群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「竹林七賢」指的是魏晉時期的嵇康、阮籍、山濤、向秀、劉伶、阮咸、王戎七位名人。魏晉時期是個政局動盪的時代,許多人追求名利、攀附權貴,在這樣的環境下,有些人為了表達對險惡政局的不滿,不願同流合汙,轉而追求放蕩或以清談為主的人生,而「竹林七賢」就是這種風尚的代表。嵇紹就是「竹林七賢」中嵇康的兒子,嵇康因罪被懲治,使得嵇紹在十歲時就失去了父親,而與母親相依為命。後來山濤以「父子罪不相及」為由,把嵇紹推薦給晉武帝,於是武帝就任命他為祕書郎。惠帝時,則在朝中擔任侍中一職。有一次都城發生了動亂,嵇紹跟著惠帝到蕩陰去平亂,不幸落敗,隨行的官員死傷慘重,餘者或降或逃,只有嵇紹不顧個人生死的保衛著惠帝,但最後仍然中箭身亡,當時他的鮮血濺到了惠帝的龍袍上。亂事平定後,隨從想為惠帝清洗血跡,但惠帝感念著嵇紹的奮勇保衛,而堅持留下血跡。據晉.戴逵〈竹林七賢論〉載,當初嵇紹剛到洛陽時,就曾經有人對王戎說:「昨天在人群中看到嵇紹,他那雄偉挺拔的模樣,就像是野鶴站立在雞群中,顯得非常突出。」後來「鶴立雞群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比喻人的儀表才能超群脫凡。 <br>
**參考詞語** : <br>`鶴立雞群`<br>
|
ㄏㄜˋ ㄈㄚˇ ㄐㄧ ㄆㄧˊ,鶴髮雞皮
| **注音**<br>`ㄏㄜˋ ㄈㄚˇ ㄐㄧ ㄆㄧˊ` 的 中文是 `鶴髮雞皮` <br>
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雞皮鶴髮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「雞皮鶴髮」原作「鶴髮雞皮」,出自北周庾信的〈竹杖賦〉。文中,桓溫用「雞皮鶴髮,蓬頭歷齒」來形容楚丘先生的外貌,頭髮發白而且散亂,皮膚粗糙鬆弛,牙齒稀疏,指楚丘先生老了。後來「雞皮鶴髮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形容老人的形貌。「雞皮鶴髮」較早的書證如唐玄宗〈傀儡吟〉詩:「刻木牽絲作老翁,雞皮鶴髮與真同。」用來形容傀儡戲偶白髮皺皮,作得栩栩如生,和現實生活中的老人一個模樣。 <br>
**參考詞語** : <br>`雞皮鶴髮`<br>
|
ㄏㄨˊ ㄌㄨㄣˊ ㄊㄨㄣ ㄗㄠˇ,鶻崙吞棗
| **注音**<br>`ㄏㄨˊ ㄌㄨㄣˊ ㄊㄨㄣ ㄗㄠˇ` 的 中文是 `鶻崙吞棗` <br>
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囫圇吞棗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「囫圇吞棗」原作「渾崙吞棗」。《碧巖錄》卷三記載了一段故事:有位僧人問趙州和尚是否曾親見過南泉大師?趙州打了個比喻,回答說:「鎮州出產大蘿蔔頭。」本來這位僧人問趙州時是別有用心的,想不到趙州不直接回答他的問題,打了比方。這番對答,表面上看來真是無味,直堵人口,害得這位僧人才一開口,卻只換得瞪大眼睛,不知如何接下去。趙州此番回答若是聽在有智慧人的耳內,恰如電光石火,一聞便透徹心靈。否則,想破頭了也不知所云。有人以為鎮州出產大蘿蔔頭,天下人皆知,趙州去參見南泉,也是天下人皆知。這位僧人明知故問,所以趙州才會如此回答,不跟他囉嗦。恰如曾經有僧人問九峰和尚:「是否見過延壽和尚?」九峰回答說:「山前的麥子成熟沒?」這個回答和趙州的回答剛好呼應。就像是兩枝無孔的大鐵槌,一敲就定。趙州和尚本無機心,想不到僧人輕輕一問,得了個瞪大眼睛的訝異。此番對答,若是有智慧的人,可以細嚼慢嚥,意趣無窮;沒有智慧的人,可能會像一口把棗子吞下肚,索然無味,不知所云。後來「囫圇吞棗」就從《碧巖錄》原文中的「渾崙吞個棗」演變而出,用來比喻理解事物籠統含糊,或為學不求甚解。 <br>
**參考詞語** : <br>`囫圇吞棗`<br>
|
ㄩˋ ㄅㄤˋ ㄒㄧㄤ ㄨㄟˊ,鷸蚌相危
| **注音**<br>`ㄩˋ ㄅㄤˋ ㄒㄧㄤ ㄨㄟˊ` 的 中文是 `鷸蚌相危` <br>
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鷸蚌相爭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戰國時代,七雄並立,互相征戰不休。有一次,趙惠王打算攻打燕國,有個叫做蘇代的謀士,認為兩國互相戰爭,必然生民塗炭,又擔心燕、趙兩敗俱傷,最後都會被趁機坐大的秦國併吞,就代替燕國遊說趙惠王,希望他能夠停戰。蘇代見到趙惠王,並沒有直接請他休兵,反而說了一個故事︰「大王啊,我到貴國途經過易水時,看到一隻蚌,正把殼打開在河邊晒太陽。這時飛來一隻鷸鳥,伸出長長的喙去啄蚌的肉。受到驚嚇的蚌立刻合攏雙殼,把鷸的喙給夾住了。鷸說︰『如果今天不下雨,明天不下雨,你就會被太陽給晒死!』蚌也不甘示弱地說︰『如果你今天嘴拔不出去,明天嘴也拔不出去,很快你也活不了。』雙方爭執不休,誰也不肯讓誰。有一個漁夫經過,就毫不費力地把牠們一起給抓住了。」蘇代接著說道︰「大王啊,今日趙國攻打燕國,燕國必然全力抵抗,兩方僵持不下,我怕在一旁的秦國就是那個漁夫,會趁機消滅趙、燕兩國啊!」趙惠王聽了,覺得很有道理,就取消攻打燕國的計畫。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「鷸蚌相爭」,比喻雙方爭執不相讓必會造成兩敗俱傷,而讓第三者獲得利益。 <br>
**參考詞語** : <br>`鷸蚌相爭`<br>
|
ㄩˋ ㄅㄤˋ ㄒㄧㄤ ㄔˊ,鷸蚌相持
| **注音**<br>`ㄩˋ ㄅㄤˋ ㄒㄧㄤ ㄔˊ` 的 中文是 `鷸蚌相持` <br>
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鷸蚌相爭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戰國時代,七雄並立,互相征戰不休。有一次,趙惠王打算攻打燕國,有個叫做蘇代的謀士,認為兩國互相戰爭,必然生民塗炭,又擔心燕、趙兩敗俱傷,最後都會被趁機坐大的秦國併吞,就代替燕國遊說趙惠王,希望他能夠停戰。蘇代見到趙惠王,並沒有直接請他休兵,反而說了一個故事︰「大王啊,我到貴國途經過易水時,看到一隻蚌,正把殼打開在河邊晒太陽。這時飛來一隻鷸鳥,伸出長長的喙去啄蚌的肉。受到驚嚇的蚌立刻合攏雙殼,把鷸的喙給夾住了。鷸說︰『如果今天不下雨,明天不下雨,你就會被太陽給晒死!』蚌也不甘示弱地說︰『如果你今天嘴拔不出去,明天嘴也拔不出去,很快你也活不了。』雙方爭執不休,誰也不肯讓誰。有一個漁夫經過,就毫不費力地把牠們一起給抓住了。」蘇代接著說道︰「大王啊,今日趙國攻打燕國,燕國必然全力抵抗,兩方僵持不下,我怕在一旁的秦國就是那個漁夫,會趁機消滅趙、燕兩國啊!」趙惠王聽了,覺得很有道理,就取消攻打燕國的計畫。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「鷸蚌相爭」,比喻雙方爭執不相讓必會造成兩敗俱傷,而讓第三者獲得利益。 <br>
**參考詞語** : <br>`鷸蚌相爭`<br>
|
ㄩˋ ㄅㄤˋ ㄒㄧㄤ ㄓㄥ,鷸蚌相爭
| **注音**<br>`ㄩˋ ㄅㄤˋ ㄒㄧㄤ ㄓㄥ` 的 中文是 `鷸蚌相爭` <br>
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戰國時代,七雄並立,互相征戰不休。有一次,趙惠王打算攻打燕國,有個叫做蘇代的謀士,認為兩國互相戰爭,必然生民塗炭,又擔心燕、趙兩敗俱傷,最後都會被趁機坐大的秦國併吞,就代替燕國遊說趙惠王,希望他能夠停戰。蘇代見到趙惠王,並沒有直接請他休兵,反而說了一個故事︰「大王啊,我到貴國途經過易水時,看到一隻蚌,正把殼打開在河邊晒太陽。這時飛來一隻鷸鳥,伸出長長的喙去啄蚌的肉。受到驚嚇的蚌立刻合攏雙殼,把鷸的喙給夾住了。鷸說︰『如果今天不下雨,明天不下雨,你就會被太陽給晒死!』蚌也不甘示弱地說︰『如果你今天嘴拔不出去,明天嘴也拔不出去,很快你也活不了。』雙方爭執不休,誰也不肯讓誰。有一個漁夫經過,就毫不費力地把牠們一起給抓住了。」蘇代接著說道︰「大王啊,今日趙國攻打燕國,燕國必然全力抵抗,兩方僵持不下,我怕在一旁的秦國就是那個漁夫,會趁機消滅趙、燕兩國啊!」趙惠王聽了,覺得很有道理,就取消攻打燕國的計畫。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「鷸蚌相爭」,比喻雙方爭執不相讓必會造成兩敗俱傷,而讓第三者獲得利益。 <br>
**語意說明** : <br> 比喻雙方爭執不相讓,必會造成兩敗俱傷,而讓第三者獲得利益。 <br>
**例句** : <br>由於兄弟`鷸蚌相爭`,互不相讓,結果造成家族企業遭人併購的結局。<br>
今年夏天,電器業者`鷸蚌相爭`,降價促銷,消費者成了最大的贏家。<br>
由於他們兩人不肯合作,`鷸蚌相爭`,結果把大好機會白白地送給對手。<br>
這次選戰在黨內不同派系`鷸蚌相爭`之下,終於讓對手平白地坐收漁翁之利。<br>
`鷸蚌相爭`的結果,必然兩敗俱傷,與其讓人坐收漁利,我們還是各退一步吧!。
**參考詞語** : <br>`鷸蚌相持`、`鷸蚌相危`、`鷸蚌相鬥`<br>
|
ㄩˋ ㄅㄤˋ ㄒㄧㄤ ㄉㄡˋ,鷸蚌相鬥
| **注音**<br>`ㄩˋ ㄅㄤˋ ㄒㄧㄤ ㄉㄡˋ` 的 中文是 `鷸蚌相鬥` <br>
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鷸蚌相爭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戰國時代,七雄並立,互相征戰不休。有一次,趙惠王打算攻打燕國,有個叫做蘇代的謀士,認為兩國互相戰爭,必然生民塗炭,又擔心燕、趙兩敗俱傷,最後都會被趁機坐大的秦國併吞,就代替燕國遊說趙惠王,希望他能夠停戰。蘇代見到趙惠王,並沒有直接請他休兵,反而說了一個故事︰「大王啊,我到貴國途經過易水時,看到一隻蚌,正把殼打開在河邊晒太陽。這時飛來一隻鷸鳥,伸出長長的喙去啄蚌的肉。受到驚嚇的蚌立刻合攏雙殼,把鷸的喙給夾住了。鷸說︰『如果今天不下雨,明天不下雨,你就會被太陽給晒死!』蚌也不甘示弱地說︰『如果你今天嘴拔不出去,明天嘴也拔不出去,很快你也活不了。』雙方爭執不休,誰也不肯讓誰。有一個漁夫經過,就毫不費力地把牠們一起給抓住了。」蘇代接著說道︰「大王啊,今日趙國攻打燕國,燕國必然全力抵抗,兩方僵持不下,我怕在一旁的秦國就是那個漁夫,會趁機消滅趙、燕兩國啊!」趙惠王聽了,覺得很有道理,就取消攻打燕國的計畫。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「鷸蚌相爭」,比喻雙方爭執不相讓必會造成兩敗俱傷,而讓第三者獲得利益。 <br>
**參考詞語** : <br>`鷸蚌相爭`<br>
|
ㄌㄨˋ ㄙˇ ㄕㄨㄟˊ ㄕㄡˇ,鹿死誰手
| **注音**<br>`ㄌㄨˋ ㄙˇ ㄕㄨㄟˊ ㄕㄡˇ` 的 中文是 `鹿死誰手` <br>
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東晉時,北方有五個少數民族起而獨立,先後建立了十六個國家,史稱「五胡十六國」,其中氐族的前秦和羯族的後趙國勢最強。後趙的開國君主石勒是個有野心也有才幹的人,建立不少豐功偉業,將國家治理得很好。有一次,他在宴請外國使節的餐會上,很得意地問大臣徐光說:「我的功績可以和歷史上哪位開國君主相比?」徐光說:「陛下您比漢朝的劉邦、曹魏的曹操還要神勇能幹,自夏商周以來無人能比,只在黃帝之下而已!」石勒聽了笑著說:「你把我說得太好了吧!我若遇到劉邦,必定忠心侍奉他,與韓信、彭越等一起替他打天下。如果遇到光武帝劉秀,就會和他爭天下,那時誰會輸贏還不知道呢!」石勒用「未知鹿死誰手」表示他有與劉秀競爭的自信。「鹿」是古代狩獵的主要目標,多用以比喻政權。在《史記.卷九二.淮陰侯列傳》裡就有「秦失其鹿,天下共逐之」的說法,表示秦失去了政權,群雄起而相爭。因此「未知鹿死誰手」指天下會落在誰的手裡還不一定。後來「鹿死誰手」被用來比喻競爭比賽,誰能取得最後的勝利。 <br>
**語意說明** : <br> 比喻互相競爭,誰能取得最後的勝利。 <br>
**例句** : <br>這兩人棋力相當,究竟`鹿死誰手`,現在還很難說。<br>
雙方勢均力敵,究竟`鹿死誰手`,目前還很難估計。<br>
兩校的球隊勢均力敵,究竟`鹿死誰手`,大家都在猜測。<br>
這場比賽競爭激烈,究竟`鹿死誰手`,要到最後才能分曉。<br>
今年端午龍舟競賽,競爭非常激烈,到底`鹿死誰手`,現在還無法預測!<br>
他們兩人都得過冠軍,這次比賽,真是王見王,不管`鹿死誰手`,都很有看頭。<br>
根據第一、二兩局的分析,這兩支球隊實力相當,究竟`鹿死誰手`,實在很難預料。
|
ㄑㄩㄣˊ ㄓˋ ㄊㄚˋ ㄌㄞˊ,麕至沓來
| **注音**<br>`ㄑㄩㄣˊ ㄓˋ ㄊㄚˋ ㄌㄞˊ` 的 中文是 `麕至沓來` <br>
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紛至沓來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紛,眾多。沓,重覆。「紛至沓來」本意是用來形容事情接連不斷地到來。宋朝理學家朱熹在寫給何叔京的書信中指出,孟子以為「浩然之氣」是集義而養成。這種正大剛直的精神,要發自內心確實去實踐,不要預期成效,心裡不可以忘記,但也不可以助長。只要心性矜莊、嚴謹恭敬,平常確實去做,則雖然事物「紛至沓來」紛亂地到來,也無法擾亂智慧和想法!從此,形容事物紛紛不斷地到來的「紛至沓來」,就沿用至今。 <br>
**參考詞語** : <br>`紛至沓來`<br>
|
ㄌㄧˋ ㄓㄨ ㄓㄜˇ ㄉㄢ,ㄈㄨˋ ㄇㄛˋ ㄓㄜˇ ㄏㄟ,麗朱者丹,附墨者黑
| **注音**<br>`ㄌㄧˋ ㄓㄨ ㄓㄜˇ ㄉㄢ,ㄈㄨˋ ㄇㄛˋ ㄓㄜˇ ㄏㄟ` 的 中文是 `麗朱者丹,附墨者黑` <br>
**參考詞語** : <br>`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`<br>
|
ㄌㄧㄣˊ ㄐㄧㄠˇ ㄈㄥˋ ㄇㄠˊ,麟角鳳毛
| **注音**<br>`ㄌㄧㄣˊ ㄐㄧㄠˇ ㄈㄥˋ ㄇㄠˊ` 的 中文是 `麟角鳳毛` <br>
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鳳毛麟角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「鳳毛麟角」係由「鳳毛」及「麟角」二詞語組合而成。「鳳毛」見於《世說新語.容止》。王劭是王導的第五子,風度姿態都很像他的父親。他作侍中時,有次奉旨授予桓溫升職用的官服。王劭剛從大門進入,桓溫遠遠的望著他,覺得他有其父之風。六朝時南方人稱讚子弟的才幹可與父兄輩相比者為「有鳳毛」,於是桓溫就說:「大奴固自有鳳毛。」意思便是稱讚王劭的能力不輸給其父王導。「麟角」見於〈萬機論〉。魏文帝曹丕雅好文學,即位後進行了一連串的改革,包括選拔人才,提倡文學,一時之間,文風大盛。但為學之人雖多,有所成就之人卻少,故蔣濟在〈萬機論〉中評論道:「學習的人雖然多得像牛毛一樣,但真正學有所成的人卻像麒麟的角一樣稀少。」後來這兩個詞語被合用成「鳳毛麟角」,用來比喻稀罕珍貴的人、物。 <br>
**參考詞語** : <br>`鳳毛麟角`<br>
|
ㄘㄨ ㄓ ㄉㄚˋ ㄧㄝˋ,麤枝大葉
| **注音**<br>`ㄘㄨ ㄓ ㄉㄚˋ ㄧㄝˋ` 的 中文是 `麤枝大葉` <br>
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粗枝大葉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「粗枝大葉」原作「麤枝大葉」。在《朱子語類.卷七八.尚書一.綱領》中,集錄後世各家對於《書經》成書時間和作者的質疑。因為漢代文章的文體粗枝大葉,簡略概括,然而〈書序〉文體細膩、精緻,像是六朝時的作品,所以認為〈書序〉不是漢代孔安國所作。典源中「粗枝大葉」是用來指文體的簡略概括,演變到元代石君寶《紫雲庭》第一折:「我看不的你這般粗枝大葉,聽不的你那裡野調山聲。」則用來比喻疏略,做事不細密。清.夢麟〈澹道人秋色梧桐圖歌〉:「當其落墨時,倏欻風雨生,粗枝大葉氣橫出,披拂盡作秋聲鳴。」則用來形容作畫時構圖粗獷豪邁,氣勢縱橫。另外在《鏡花緣》第一六回:「老夫於學問一道,雖未十分精通,至於眼前文義,粗枝大葉,也還略知一二。」則是用來比喻大體的輪廓。 <br>
**參考詞語** : <br>`粗枝大葉`<br>
|
ㄇㄚˊ ㄇㄨˋ ㄅㄨˋ ㄖㄣˊ,麻木不仁
| **注音**<br>`ㄇㄚˊ ㄇㄨˋ ㄅㄨˋ ㄖㄣˊ` 的 中文是 `麻木不仁` <br>
**典故說明** : <br> 《黃帝內經》共十八卷,內容包括黃帝內經素問、靈樞經兩部分。是春秋戰國前醫療經驗和理論知識的總結,並為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著作。在《黃帝內經素問》的〈痺論〉中記載痹症的症狀、病因、治療方法等。「其不痛不仁者,病久入深,榮衛之行濇,經絡時疏,故不通。皮膚不營,故為不仁」。意思是說:「痺症」,是人體肌表經絡遭受風寒溼等外邪侵襲後,氣血運行失常,因而引起肢體、關節等處疼痛、痠楚、麻木等的一種疾患。一般分成風寒濕痺和熱痺。風痺常導致關節疼痛;濕痺不只關節疼痛,嚴重的還會麻木失去知覺;熱痺會導致關節疼痛灼熱紅腫。所以「麻木不仁」本是種失去知覺的病狀,後來演變為一句成語,用來比喻對事物漠不關心或反應遲鈍。 <br>
**語意說明** : <br> 比喻對事物漠不關心。比喻對事物反應遲鈍。 <br>
**例句** : <br>身為主管,怎能對部屬的疾苦如此`麻木不仁`呢?<br>
災區死傷那麼嚴重,還是有些人`麻木不仁`,不聞不問。<br>
對這種`麻木不仁`的人,求也是白求,他不會同情你的。<br>
你如此`麻木不仁`地對待老病纏身的母親,簡直禽獸不如。<br>
這種不正常的官場習氣,會讓基層人員`麻木不仁`,凡事總以少做少錯為是。<br>
<br>
面對如此危急的情況,他依然`麻木不仁`,真令人著急。<br>
政府對群眾困難顯示這種`麻木不仁`的態度,真令人氣憤。
**近義成語** :<br>`不聞不問`、`無動於衷`、`漠不關心`、`漫不經心`<br>
**反義成語** :<br>`切膚之痛` <br>
**參考詞語** : <br>`麻痺不仁`<br>
|
ㄇㄚˊ ㄅㄧˋ ㄅㄨˋ ㄖㄣˊ,麻痺不仁
| **注音**<br>`ㄇㄚˊ ㄅㄧˋ ㄅㄨˋ ㄖㄣˊ` 的 中文是 `麻痺不仁` <br>
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麻木不仁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《黃帝內經》共十八卷,內容包括黃帝內經素問、靈樞經兩部分。是春秋戰國前醫療經驗和理論知識的總結,並為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著作。在《黃帝內經素問》的〈痺論〉中記載痹症的症狀、病因、治療方法等。「其不痛不仁者,病久入深,榮衛之行濇,經絡時疏,故不通。皮膚不營,故為不仁」。意思是說:「痺症」,是人體肌表經絡遭受風寒溼等外邪侵襲後,氣血運行失常,因而引起肢體、關節等處疼痛、痠楚、麻木等的一種疾患。一般分成風寒濕痺和熱痺。風痺常導致關節疼痛;濕痺不只關節疼痛,嚴重的還會麻木失去知覺;熱痺會導致關節疼痛灼熱紅腫。所以「麻木不仁」本是種失去知覺的病狀,後來演變為一句成語,用來比喻對事物漠不關心或反應遲鈍。 <br>
**參考詞語** : <br>`麻木不仁`<br>
|
ㄏㄨㄤˊ ㄌㄧㄤˊ ㄧ ㄓㄣˇ ,黃梁一枕
| **注音**<br>`ㄏㄨㄤˊ ㄌㄧㄤˊ ㄧ ㄓㄣˇ ` 的 中文是 `黃梁一枕` <br>
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黃粱一夢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唐朝開元年間,有一個窮困潦倒的盧姓書生,在一次路過邯鄲的途中,在一家旅店裡巧遇一位呂姓道士,兩人相談甚歡。言談中,盧生感慨自己人生不得意,有志難伸。交談了一陣子後,盧生感到疲倦,想休息一下,此時旅店的主人正在蒸煮著黃粱飯。於是道士就拿了一個枕頭給盧生,說:「你枕著這個枕頭好好睡一覺,就可以如你所願,得到榮華富貴。」睡夢中,盧生夢到自己娶了一個崔氏大戶人家的女兒為妻。仕途非常順遂,連連升遷,位高權重且俸祿極為豐厚;擁有許多良田、宅第、美女和馬匹,享受著無盡的榮華富貴,一直活到很老才死去。此時,盧生因為伸了個懶腰而醒了過來,發現自己睡臥在旅店中,而道士仍在身邊,旅店主人的黃粱飯都還沒有煮熟呢!他感到很驚訝,所看到的事物都和原來的一樣,就說:「難道那些榮華富貴,都只是一場虛幻的夢境嗎?」道士回答說:「現在你應該知道,人一生所追求的,不過就是一場夢而已!」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「黃粱一夢」,用來比喻榮華富貴如夢似幻,終歸泡影。 <br>
**參考詞語** : <br>`明日黃花`<br>
|
ㄏㄨㄤˊ ㄌㄧㄤˊ ㄧˋ ㄓㄣˇ,黃梁一枕
| **注音**<br>` ㄏㄨㄤˊ ㄌㄧㄤˊ ㄧˋ ㄓㄣˇ` 的 中文是 `黃梁一枕` <br>
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黃粱一夢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唐朝開元年間,有一個窮困潦倒的盧姓書生,在一次路過邯鄲的途中,在一家旅店裡巧遇一位呂姓道士,兩人相談甚歡。言談中,盧生感慨自己人生不得意,有志難伸。交談了一陣子後,盧生感到疲倦,想休息一下,此時旅店的主人正在蒸煮著黃粱飯。於是道士就拿了一個枕頭給盧生,說:「你枕著這個枕頭好好睡一覺,就可以如你所願,得到榮華富貴。」睡夢中,盧生夢到自己娶了一個崔氏大戶人家的女兒為妻。仕途非常順遂,連連升遷,位高權重且俸祿極為豐厚;擁有許多良田、宅第、美女和馬匹,享受著無盡的榮華富貴,一直活到很老才死去。此時,盧生因為伸了個懶腰而醒了過來,發現自己睡臥在旅店中,而道士仍在身邊,旅店主人的黃粱飯都還沒有煮熟呢!他感到很驚訝,所看到的事物都和原來的一樣,就說:「難道那些榮華富貴,都只是一場虛幻的夢境嗎?」道士回答說:「現在你應該知道,人一生所追求的,不過就是一場夢而已!」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「黃粱一夢」,用來比喻榮華富貴如夢似幻,終歸泡影。 <br>
**參考詞語** : <br>``明日黃花``<br>
|
ㄏㄨㄤˊ ㄌㄧㄤˊ ㄧ ㄇㄥˋ ,黃粱一夢
| **注音**<br>`ㄏㄨㄤˊ ㄌㄧㄤˊ ㄧ ㄇㄥˋ ` 的 中文是 `黃粱一夢` <br>
**典故說明** : <br> 唐朝開元年間,有一個窮困潦倒的盧姓書生,在一次路過邯鄲的途中,在一家旅店裡巧遇一位呂姓道士,兩人相談甚歡。言談中,盧生感慨自己人生不得意,有志難伸。交談了一陣子後,盧生感到疲倦,想休息一下,此時旅店的主人正在蒸煮著黃粱飯。於是道士就拿了一個枕頭給盧生,說:「你枕著這個枕頭好好睡一覺,就可以如你所願,得到榮華富貴。」睡夢中,盧生夢到自己娶了一個崔氏大戶人家的女兒為妻。仕途非常順遂,連連升遷,位高權重且俸祿極為豐厚;擁有許多良田、宅第、美女和馬匹,享受著無盡的榮華富貴,一直活到很老才死去。此時,盧生因為伸了個懶腰而醒了過來,發現自己睡臥在旅店中,而道士仍在身邊,旅店主人的黃粱飯都還沒有煮熟呢!他感到很驚訝,所看到的事物都和原來的一樣,就說:「難道那些榮華富貴,都只是一場虛幻的夢境嗎?」道士回答說:「現在你應該知道,人一生所追求的,不過就是一場夢而已!」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「黃粱一夢」,用來比喻榮華富貴如夢似幻,終歸泡影。 <br>
**語意說明** : <br> 比喻榮華富貴如夢般短暫而虛幻,且終歸泡影。 <br>
**例句** : <br>人生一切恰如`黃粱一夢`,來去皆空,別太計較。<br>
股市一蹶不振後,他的企業王國如`黃粱一夢`般地迅速幻滅。<br>
往日的榮華富貴,我只當它是`黃粱一夢`,大家就不要再提了。<br>
當年在官場叱吒風雲,今日想來就如`黃粱一夢`,夢醒後雲消煙散。<br>
杜甫的「江上小堂巢翡翠,苑邊高冢臥麒麟」這兩句詩,正說明浮生榮華,`黃粱一夢`。
**近義成語** :<br>`南柯一夢`、`過眼雲煙`<br>
**參考詞語** : <br>`邯鄲一枕`、`夢熟黃粱`、`夢覺黃粱`<br>
|
ㄏㄨㄤˊ ㄌㄧㄤˊ ㄧˊ ㄇㄥˋ,黃粱一夢
| **注音**<br>` ㄏㄨㄤˊ ㄌㄧㄤˊ ㄧˊ ㄇㄥˋ` 的 中文是 `黃粱一夢` <br>
**典故說明** : <br> 唐朝開元年間,有一個窮困潦倒的盧姓書生,在一次路過邯鄲的途中,在一家旅店裡巧遇一位呂姓道士,兩人相談甚歡。言談中,盧生感慨自己人生不得意,有志難伸。交談了一陣子後,盧生感到疲倦,想休息一下,此時旅店的主人正在蒸煮著黃粱飯。於是道士就拿了一個枕頭給盧生,說:「你枕著這個枕頭好好睡一覺,就可以如你所願,得到榮華富貴。」睡夢中,盧生夢到自己娶了一個崔氏大戶人家的女兒為妻。仕途非常順遂,連連升遷,位高權重且俸祿極為豐厚;擁有許多良田、宅第、美女和馬匹,享受著無盡的榮華富貴,一直活到很老才死去。此時,盧生因為伸了個懶腰而醒了過來,發現自己睡臥在旅店中,而道士仍在身邊,旅店主人的黃粱飯都還沒有煮熟呢!他感到很驚訝,所看到的事物都和原來的一樣,就說:「難道那些榮華富貴,都只是一場虛幻的夢境嗎?」道士回答說:「現在你應該知道,人一生所追求的,不過就是一場夢而已!」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「黃粱一夢」,用來比喻榮華富貴如夢似幻,終歸泡影。 <br>
**語意說明** : <br> 比喻榮華富貴如夢般短暫而虛幻,且終歸泡影。 <br>
**例句** : <br>人生一切恰如`黃粱一夢`,來去皆空,別太計較。<br>
股市一蹶不振後,他的企業王國如`黃粱一夢`般地迅速幻滅。<br>
往日的榮華富貴,我只當它是`黃粱一夢`,大家就不要再提了。<br>
當年在官場叱吒風雲,今日想來就如`黃粱一夢`,夢醒後雲消煙散。<br>
杜甫的「江上小堂巢翡翠,苑邊高冢臥麒麟」這兩句詩,正說明浮生榮華,`黃粱一夢`。
**近義成語** :<br>``南柯一夢``、``過眼雲煙``<br>
**參考詞語** : <br>``邯鄲一枕``、``夢熟黃粱``、``夢覺黃粱``<br>
|
ㄏㄨㄤˊ ㄏㄨㄚ ㄇㄧㄥˊ ㄖˋ,黃花明日
| **注音**<br>`ㄏㄨㄤˊ ㄏㄨㄚ ㄇㄧㄥˊ ㄖˋ` 的 中文是 `黃花明日` <br>
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明日黃花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重陽節又稱「登高節」、「重九節」、「菊花節」、「茱萸節」等。據南朝梁吳均《續齊諧記》記載,東漢時,仙人費長房曾對桓景說,某年九月九日會有大災難,家人須在手臂繫上盛滿茱萸的囊包,並且登山飲菊花酒,才能消災。桓景如言照辦,果真平安無事,然其家之雞犬牛羊卻都暴斃而死。於是後人每到九月九日這一天就都會登高,佩戴茱萸,以及喝菊花酒。唐朝詩人王維在〈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〉一詩裡就寫到:「遍插茱萸少一人。」宋朝的蘇軾更是在〈九日次韻王鞏〉一詩裡以錯過重陽節時令賞菊,就沒有興味可言,並進一步申述菊花漸漸枯萎,連戀花的蝶兒也要發愁了。典源又見宋.蘇軾〈南鄉子.霜降水痕收〉詞。內容則是表述蘇軾被貶到黃州後對於時不我予的感慨。後來「明日黃花」就用來比喻過時的事物。 <br>
**參考詞語** : <br>`明日黃花`<br>
|
ㄏㄨㄤˊ ㄆㄠˊ ㄐㄧㄚ ㄕㄣ,黃袍加身
| **注音**<br>`ㄏㄨㄤˊ ㄆㄠˊ ㄐㄧㄚ ㄕㄣ` 的 中文是 `黃袍加身` <br>
**典故說明** : <br> 「黃袍」是指黃色的袍子,古時官員與人民都可以穿著。隋代以後,皇帝經常穿著黃袍。唐高祖時,明令禁止士人庶民穿著,黃袍就成了皇帝的專用服裝。「黃袍加身」就是身上穿了黃袍,也就是被擁立為皇帝的意思,典故出自《宋史.卷一.太祖本紀》。五代時,趙匡胤為後周太尉,奉命帶兵抵抗外族的入侵。當軍隊駐紮在陳橋鎮時,部下們拿出一件黃袍,為趙匡胤穿上,並且擁戴他為帝王,成為宋代皇帝,開始了宋朝的歷史。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「黃袍加身」,用來指被擁戴為皇帝。在另外一篇《宋史.卷二四六.宗室列傳.鎮王竑》中,鎮王竑也同樣被湖州人潘壬等人帶至州治,被「黃袍加身」,用的就是擁立為王的意思。《水滸後傳》第一回:「黃袍加身御海宇,五代紛爭從此止。」則是說明了自從趙匡胤被擁立為皇帝後,一直紛紛擾擾的五代就從此結束了,終止了一段長期分崩離析的時代。 <br>
**語意說明** : <br> 指被擁戴為皇帝。 <br>
**例句** : <br>袁世凱`黃袍加身`做了「洪憲皇帝」後,全國人民一致反對。<br>
他過去利用兵權`黃袍加身`,別人當然也可以如法炮製,將他推翻。<br>
在國家動亂之際,這個軍事強人被部下`黃袍加身`,趁機奪取了政權。<br>
當年趙匡胤`黃袍加身`後,立即對輔佐他的大臣加以貶斥,真是飛鳥盡,良弓藏。
**參考詞語** : <br>`加體黃袍`、`黃袍加體`<br>
|
ㄏㄨㄤˊ ㄆㄠˊ ㄐㄧㄚ ㄊㄧˇ,黃袍加體
| **注音**<br>`ㄏㄨㄤˊ ㄆㄠˊ ㄐㄧㄚ ㄊㄧˇ` 的 中文是 `黃袍加體` <br>
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黃袍加身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「黃袍」是指黃色的袍子,古時官員與人民都可以穿著。隋代以後,皇帝經常穿著黃袍。唐高祖時,明令禁止士人庶民穿著,黃袍就成了皇帝的專用服裝。「黃袍加身」就是身上穿了黃袍,也就是被擁立為皇帝的意思,典故出自《宋史.卷一.太祖本紀》。五代時,趙匡胤為後周太尉,奉命帶兵抵抗外族的入侵。當軍隊駐紮在陳橋鎮時,部下們拿出一件黃袍,為趙匡胤穿上,並且擁戴他為帝王,成為宋代皇帝,開始了宋朝的歷史。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「黃袍加身」,用來指被擁戴為皇帝。在另外一篇《宋史.卷二四六.宗室列傳.鎮王竑》中,鎮王竑也同樣被湖州人潘壬等人帶至州治,被「黃袍加身」,用的就是擁立為王的意思。《水滸後傳》第一回:「黃袍加身御海宇,五代紛爭從此止。」則是說明了自從趙匡胤被擁立為皇帝後,一直紛紛擾擾的五代就從此結束了,終止了一段長期分崩離析的時代。 <br>
**參考詞語** : <br>`黃袍加身`<br>
|
ㄏㄨㄤˊ ㄓㄨㄥ ㄏㄨㄟˇ ㄑㄧˋ,黃鐘毀棄
| **注音**<br>`ㄏㄨㄤˊ ㄓㄨㄥ ㄏㄨㄟˇ ㄑㄧˋ` 的 中文是 `黃鐘毀棄` <br>
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戰國楚臣屈原受讒言毀謗,懷王時,放逐漢北,楚頃襄王時雖召回重用,旋又遭讒,流放江南,於是作〈九歌〉、〈卜居〉等篇,以明己志。〈卜居〉這篇是寫他一直得不到召見,理想和現實的相互矛盾,心裡感到迷惑,於是去見太卜,想借由占卜結果來解開心中的迷惑。文中屈原說他不知該怎麼做才是對的,覺得世間汙濁不清,輕薄的蟬翼被認為是重的,千鈞卻是輕的,可用以校正音律的樂器遭到毀壞拋棄,才質如瓦釜卻發出如雷巨響,直似妖怪作聲,庸人在職;善於毀謗別人的人位居高位,賢能的人才卻沒有名聲。屈原以「黃鐘」比喻賢士,「瓦釜」比喻讒人,感嘆小人得志,世間沒人了解他的廉潔堅貞。後來「黃鐘毀棄」用來比喻賢才不被重用。 <br>
**語意說明** : <br> 比喻賢才不被重用。 <br>
**例句** : <br>明朝末年,`黃鐘毀棄`,小人當道,亡國是必然的結果。<br>
你這種`黃鐘毀棄`,瓦釜雷鳴的用人作法,員工哪能心服呢?<br>
在這同行競爭激烈的當頭,用人最為要緊,如果`黃鐘毀棄`,後果將不堪設想。<br>
正是因為今日是個`黃鐘毀棄`、瓦釜雷鳴的時代,我們才要發出正義之聲來振聾發聵。
**近義成語** :<br>`浮雲蔽日`<br>
**參考詞語** : <br>`黃鐘長棄`<br>
|
ㄏㄨㄤˊ ㄓㄨㄥ ㄔㄤˊ ㄑㄧˋ,黃鐘長棄
| **注音**<br>`ㄏㄨㄤˊ ㄓㄨㄥ ㄔㄤˊ ㄑㄧˋ` 的 中文是 `黃鐘長棄` <br>
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黃鐘毀棄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戰國楚臣屈原受讒言毀謗,懷王時,放逐漢北,楚頃襄王時雖召回重用,旋又遭讒,流放江南,於是作〈九歌〉、〈卜居〉等篇,以明己志。〈卜居〉這篇是寫他一直得不到召見,理想和現實的相互矛盾,心裡感到迷惑,於是去見太卜,想借由占卜結果來解開心中的迷惑。文中屈原說他不知該怎麼做才是對的,覺得世間汙濁不清,輕薄的蟬翼被認為是重的,千鈞卻是輕的,可用以校正音律的樂器遭到毀壞拋棄,才質如瓦釜卻發出如雷巨響,直似妖怪作聲,庸人在職;善於毀謗別人的人位居高位,賢能的人才卻沒有名聲。屈原以「黃鐘」比喻賢士,「瓦釜」比喻讒人,感嘆小人得志,世間沒人了解他的廉潔堅貞。後來「黃鐘毀棄」用來比喻賢才不被重用。 <br>
**參考詞語** : <br>`黃鐘毀棄`<br>
|
ㄏㄨㄤˊ ㄑㄩㄝˋ ㄙˋ ㄔㄢˊ,黃雀伺蟬
| **注音**<br>`ㄏㄨㄤˊ ㄑㄩㄝˋ ㄙˋ ㄔㄢˊ` 的 中文是 `黃雀伺蟬` <br>
**典故說明** : <br> 此處所列為「螳螂捕蟬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 有一天,莊子在雕陵閒遊,看到一隻奇特的大鳥飛進別人的栗園裡,停在樹上。他不知不覺地被大鳥吸引,提起衣服下襬走進園中,想用彈弓射下大鳥。他走過去,往樹叢裡望,發現有隻蟬躲在樹蔭裡,因為太舒適而鬆懈下來,完全不知道身後有隻螳螂,用樹葉遮蔽,正撲身向前抓牠。那隻螳螂抓到蟬後,得意洋洋的,同樣也沒警覺到身後有隻大鳥,正伸著脖子啄牠。莊子看到這種情形,有所警惕,悟得「利益」與「禍患」相連相倚的道理,於是丟下彈弓,轉身便要離開,但被守園人發現而指責了一頓。此事讓莊子悶悶不樂了三天,並體悟到唯有隨時保有真我,不為外物干擾,才能避於禍害。「螳螂捕蟬」這句成語就是由這件事化出,用來比喻眼光短淺,只貪圖眼前的利益而忽略背後隱藏的危險。 另外,在漢朝劉向《說苑》中亦載有一事:春秋時代,吳王想發兵攻打楚國,而且不准任何人對此事進諫。有個小孩想勸阻他,卻又不敢,於是故意在早上拿著彈弓到庭院裡,讓露水沾溼他的衣服。如此連續三天,吳王問他說:「你為什麼要這樣呢?」那個小孩回答:「有隻蟬在樹上唱歌,不知螳螂在後面要抓牠。同樣的,螳螂忙著捕蟬,也不知道身後有隻黃雀要吃牠。黃雀則是伸著脖子要啄螳螂,也不知道我在樹下準備把牠射下。牠們三個都只顧眼前的利益,完全無暇顧及身後的危險。」吳王聽了,警覺到有許多國家正對吳國虎視眈眈,恐怕會利用吳國專力伐楚時乘隙進攻,於是便打消攻楚的念頭。由於這個故事,於是有了「螳螂捕蟬,黃雀在後」的成語,與單用「螳螂捕蟬」一語同義。 <br>
**參考詞語** : <br>`螳螂捕蟬`<br>
|
Subsets and Splits
No saved queries yet
Save your SQL queries to embed, download, and access them later. Queries will appear here once saved.